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5/19 22:31:58瀏覽2692|回應4|推薦1 | |
時間 一位天文家說道:「老師,請和我們談談時間。」 甚至引導你們的靈魂。 自己坐在岸邊目送他的逝去。
而明日又不過是今天的夢想。 依然處於將星星散布於天際時的那最初的一瞬間…
以致於從不在某個愛的思緒轉移到另一個愛的思緒, 也不會從某種愛的行為轉移到另一種愛的行為? 難道時間不就像愛,是不可分割又沒有間隙的嗎? 但是如果你們認為以季節來衡量劃分時間是必要的, 那就讓每個季節都包含其他季節, 用希望擁抱著未來。 ---------- 回響:
在這裡,紀伯倫把最抽象的時間「本身」與對於它的「測量」作了劃分。科學家(天文學家)所作的只是關於時間的測量:「你們想要把時間看成一道溪流,自己坐在岸邊目送他的逝去。」。而我們一般的大眾,卻把如何分配這樣被切割的時間視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甚至「引導你們的靈魂」。
但是紀伯倫想強調關於時間的「本身」。他用一個信仰或超驗的方式直接宣告時間本身的是不可被劃分的,卻是人卻可以用心中那不須證明的「永恆」而對其有認知:「然而你們心中的永恆已意識到生命的無窮」。這後面的觀點與聖經所提到的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原文是永遠)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傳道書3:11) 而紀伯倫很巧妙的是用「愛」來作比喻:愛的「思緒」與愛的「行為」固然有不同種類的表現方式,但其最核心的內涵卻是不可分割的「愛」的本質。
紀伯倫繼續要處理的是,那我們如何同時接納這不可分割的時間本質與可被測量的時間流逝(如季節變換)?他提到:「但是如果你們認為以季節來衡量劃分時間是必要的,那就讓每個季節都包含其他季節,讓今天用記憶擁抱著過去,用希望擁抱著未來。」也就是說,他提醒我們不要把眼光局限於「當下」,反而應該要用記憶與盼望來連接過去與未來,也就是要儘量跳脫有限的時間刻劃,而有永恆的眼光。
我想,這個觀點和現代受到佛教思想所影響而有的「活在當下」的觀點是看起來不同但卻是互補的。當我們在說「活在當下」時,著重於這個「自由意志決定」的獨特性,並不代表這個當下的決定不能或不該考慮到過去與未來的影響。當然,這不代表我們要活在過去的記憶之中(不管是痛苦的或是快樂的)或是活在未來的幻想中,而是說我們要用一個比較永恆的角度來看自己的當下(現在)。這就像是從某個單獨的愛的行為中看見背後一個寬廣無限的大愛一般。我想,大概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在自己的短暫中看見永恆,又在永恆中認清自己的當下。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