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說十法界 天道講記板書
2024/10/14 19:08:19瀏覽40|回應0|推薦0

佛說十法界 天道講記板書

【天法界】

十法界圖解: 五戒十善,慈心修德,護國佑民,天道之心。

【十善】

佛光大辭典《略記》: 「天」-別名多,略-天上界等同義,指迷界之六道中,最高最勝之有情(眾生),或指彼等所居之世界-略-相當於通俗所謂之「神」也。此外:說明死後生天之因之教,稱為「天乘」。對淺識信徒之教說,即以生天為主,謂依「十善」即可生「天」。

辭 海: 「十善」,佛家語,亦名「十善業」。對「十惡」而言。        不殺生。 不偷盜。 不邪淫。 不妄語。 不兩舌。 不惡口。 不綺語。 不貪欲。 不瞋恚。 不邪見。此十者,順於正理,故曰「十善」,為受樂報之業因,故亦曰「十善業」。受持此「十善」,而不犯者,曰「十善戒」,見「俱舍論」。

佛學大辭典: 不犯十惡,則謂之「十善」。

佛學大辭典《略記》: 「十惡」者,即 殺生。 偷盜。 邪淫。 妄語。 兩舌。 惡口。 綺語。 貪欲。 瞋恚。 邪見(癡)。此十者並乖理而起,故名「惡」。-略-「十善」者,不殺生乃至不邪見也,此十者能順理,故名「善」。

佛學大辭典《略記》: 「十惡業道」 殺生。 偷盜。 邪淫。 妄語。 兩舌。 惡口。 綺語。 貪欲。 瞋恚。 邪見(即愚癡)。離以上「十惡」,則為「十善」。

【貪欲】

佛學大辭典: 「貪欲」,引取順情之塵境而無厭,謂之「貪欲」,即貪愛世間之色欲財寶等而無厭也(反之,則不貪欲也。)

佛光大辭典: 「貪欲」,又稱「貪毒」,略稱「貪」,三毒之一,十不善之一。即對於自身所好之心對境生喜樂之念,而起貪著之心及取得之欲望,與「無明」共為起三界(六道)輪迴苦之根本煩惱。法華經譬喻品:「諸苦所因,貪欲為苦。」

楞嚴經: 貪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貪,必落邪道。彼等群邪,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熾盛世間。潛匿奸欺,稱善知識,各自謂己,得上人法。惑(誘惑)無識,恐令失心,所過之處,其家耗散。

寒山子《文殊菩薩》: 貪人好聚財,恰如梟(貓頭鷹)愛子。子大而食母,財多終害己。散(布施)之即福生,聚之即禍起。無財亦無禍,鼓翼青雲裡。

遺教經: 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

韓詩外傳: 孔子嘗謂回曰:「家貧居卑,胡不仕乎?」對曰:「回足以給饘粥,足以絲麻,鼓琴足以自娛,所學於夫子者,足以自樂,回不願仕也。回願貧如富,賤如貴。亦且可乎?」孔子曰:「善哉!回也。夫貧而如富,其知足而無欲也,賤而如貴,其讓而有禮也。若回者,其至乎!雖上古聖人亦如此而已。」

六度集經: 寧可守道貧賤而死,不為無道富貴而生。

拾得子《普賢菩薩》: 身貧未是貧,神貧初是貧。身貧能守道,名為貧道人。神貧無智慧,果受餓鬼身。餓鬼比貧道,不如貧道人。

呂純陽祖師: 犯法原因不離三, 怠工奢泰昧心貪; 若能勤儉事知足, 平步青雲大道參。

清嚴法師: 不憂無廟,但憂無道。

論語《學而第一》: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呂純陽祖師: 「君子食無求飽」者,非孔子教人飢餓也,是不求佳肴美食之謂也。「飽」,饜也。「居無求安」者,非教人居危也,是不求安樂之享也。「安」者,逸樂也,淫佚之義。人若過於安樂則放浪,放浪則失德,故君子當救天下之溺者為己之任務,使己身置「飽安」之外也。

(注一)辭 海: 「饜」,音厭,飽也,足也。

(注二)辭 海: 「安」,佚樂也。左傳僖二十三年:「懷與安,實敗名。」

(注三)辭 海: 「逸」,安樂也,按字亦作「佚」。

辭 彙: 「逸樂」,安樂也。

(注四)辭 彙: 「淫佚」,行為放蕩而不拘束。

(注五)辭 海: 「放浪」,言縱任無檢束也。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略-君子憂道不憂貧。」

論語《述而第七》: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論語《雍也第六》: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注)辭 海: 顏子家貧,所居陋狹,古曰「陋巷」。古人稱「巷」有二義,里中道謂之「巷」,人所居亦謂之「巷」。解者以為街巷之「巷」,非也。

論語《里仁第四》: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路加福音《第十二章》: 你們要謹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貪心,因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

馬可福音《第十章》: 小子(非君子)靠錢財的人,進上帝的國是何等難哪?

馬太福音《第十九章》: 我實在告訴你們,財主(鄉原之類)進入天國是難的。我又告訴你們,駱駝穿過鍼的眼,比財主進入上帝的國還容易呢?

【瞋恚】

佛光大辭典《略記》: 「瞋恚」,為三毒之一,係指對有情怨恨之精神作用。-略-「貪」乃從喜愛之對境所起。反之,「瞋」則從違逆(不順心)之對境所起,「瞋」為修學佛道上最大之障害,經論中常戒之。

佛光大辭典《略記》: 梵網經卷下:「若佛子自瞋,教人瞋,而菩薩(修菩薩行的人)應生一切眾生中,常生悲心。而反更於一切眾生中,乃至於非眾生中,以惡口罵辱。前人求悔,善言懺謝,猶瞋不解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佛學大辭典: 「瞋恚火」,瞋恚之熱惱如火,謂之瞋恚火。又「瞋恚」能燒盡一切之功德,故譬之於「火」。

遺教經: 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

菩薩生地經: 菩薩之行,不起瞋恚,忍耐為根本。忍耐有四。一者受罵詈,默而不報。二者捶不恨。三者有瞋恚者,以慈迎之。四者有輕毀者,不念其惡。

華手經: 如來滅後,若有人,謗毀佛法僧,汝等不可瞋恨憂惱,應作此念:「我等若生瞋恨心,非沙門,非沙門法,不隨順道。」

孟子《離婁章句下》: 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

修真錄: 瞋恚心甚於猛火,能燒盡一切功德。

多重宇宙與人生: 老僧澄止有道,臨歿時,謂其徒曰:「我持律精進,自謂四禪天人。世尊謂(定中責備)我平生議論,好尊佛而斥儒,我相未化,不免仍入輪迴矣。 其徒曰:「崇奉世尊,世尊反瞋乎?」 澄止曰:「此世尊所以為世尊也。若黨同而伐異,揚己而抑人,何以為世尊乎?我今乃悟矣。」(原文見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四)

智度論: 菩薩(修菩薩行之人)受罵詈,亦不生瞋心,此了知人之言,音聲之生滅,如夢如響。

攝大乘論: 觀以滅瞋恚,觀一切眾生,無始以來,於我有恩,觀一切眾生,皆是我子,云何欲生損害。

寶藏經: 無怨恨之教,是為佛教。 無諍訟之教,是為佛教。 無誹謗之教,是為佛教。

寒山子: 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無瞋是性戒,心靜即出家。

雜阿含經: 若殺瞋恚者,安穩得睡眠。若能殺瞋恚,令人得歡喜。瞋恚毒之本,殺之長夜無憂患。

堅意經: 若人來欲害己,己亦不瞋。來欲謗己,己亦不瞋。來欲笑己,己亦不瞋。來欲壞己,己亦不瞋。但當慈心正意,罪滅福生。

蘇東坡偈云: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穩坐紫金蓮。

(注一)佛學大辭典: 「天中天」,佛之尊號。天為人之所尊,佛更為天之所尊,故曰:「天中天」。

(注二)佛學大辭典: 「八風」,又名「八法」,世有八法。為世間之所愛憎,能扇動人心,故名「八風」也。一利。二衰。三毀。四譽。五稱。六譏。七苦。八樂。

智度論: 衰利毀譽稱譏苦樂,四順(利譽稱樂)。四違(衰毀譏苦),能動物情,名為「八風」。

修真錄: 「八風」者,利衰譽毀稱譏樂苦也。凡事得如意,名曰「利」。凡事不如意,名曰「衰」。背後讚揚者,名曰「譽」。背後毀謗者,名曰「毀」。當前讚美者,名曰「稱」。當前諷刺者,名曰「譏」。悅適心意者,名曰「樂」。逼迫身心者,名曰「苦」。此八法,能煽動心意搖動,故曰「八風」。

修真錄: 凡夫逢「八風」,誰能心不動耶?聞人之稱我譽我則喜,譏我謗我則瞋,此眾生之情也。凡夫不知稱我譽我者,阻我之道;譏我謗我者,成我之果。何也?吾人修行,欲積「功」者易,而欲積「果」者難也。功者,可自動而行之。果者,非有人譏我謗我,焉能成就耶?是故,佛云「忍辱波羅蜜」也。

(注一)佛學大辭典: 「紫金」,見「紫磨金」條。

佛學大辭典: 紫磨金,「紫」者,紫色也,「磨」者,無垢濁也-中略-本是漢名,孔融聖人優劣論曰:「金之精者,名為紫磨,猶人之有聖也。」

荀 子: 非我而當者,吾師也。諂媚我者,吾賊也。小人反是。致亂而惡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賢己也。

菜根譚《譚,同談》: 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纔是進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悅耳,事事快心,便把此身埋在鴆毒中矣。

(注一)辭 海: 「砥」,磨刀石也。

(注二)辭 彙: 「快心」,心中快樂。

(注三)辭 海: 「鴆毒」,言藥酒之甚毒者。

修真錄: 怒於貌者,曰「瞋」,怒於心者,曰「恚」。在經論之中,「瞋恚」皆略言曰「瞋」。「瞋」為三毒之一,「瞋恚」之氣,久而不滅者,名曰「恨」。「瞋恨」有三種發相,皆障於禪定。凡事遷怒於人者,名曰「非理瞋相」。見人之非法而生瞋恚心者,名曰「順理瞋相」。黨同伐異,有人我之相者,名曰「諍論瞋相」。此三皆障於禪定,故修禪定者,謹之、戒之。

(注)佛光大辭典: 「恨」,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恨」即指對「忿怒(瞋)之事,永遠不忘,乃結怨之精神作用。」

佛光大辭典: 修行者,修禪定時,有如下三種瞋恚之發相:                                                     (一) 非理瞋相:修行者,修禪定時,瞋覺突然而起,不問是非道理,無故而發瞋恚,障於禪定,是為「非理瞋相」。                                                                                                                           (二) 順理瞋相:修行者,修禪定時,為外所惱而生瞋恚。猶如持戒之人,見非法者而生瞋恚。此瞋雖順理,然亦障於禪定,是為「順理瞋相」。                                                     (三) 諍論瞋相:修行者,修禪定時,執著自己所解悟者為是,而以他人之所行、所說為非。以他人所說不順於己,即起瞋恨,亦障於禪定,是為「諍論瞋相」。

【愚癡】

佛光大辭典《略記》: 「無明」-略-而以愚癡為其自相,泛指「無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認識-略-即稱作「癡」。

佛學大辭典: 「無明」,謂闇鈍之心,無照了諸法事理之明,即「痴」之異名也。

十住經: 痴如風病,此等人,手執利劍,欲斫東而斫西,欲斫南而斫北。謗法人亦如此,以正法為邪法,以邪法為正法。

華嚴經: 譬如日出有照,盲者因無眼識故,未曾能見。邪命自活之盲眾生,亦如是,無信眼故,不見諸佛智慧日輪。

佛光大辭典《略記》: 「癡」,又作「痴」,愚癡之意|略|與「無明」同。

楞嚴經: 三摩地中,貪求善巧。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不覺,是其魔著。自言謂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巧,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身有光明。是人愚迷,惑為菩薩,信其教化,搖蕩其心,破佛律儀(不淨說法)。口中好言,災祥變異。或言如來,某處出世。或言劫火,恐怖於人。令其家資,無故耗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佛光大辭典: 「妄見」,諸眾生迷失真性,自起妄見。見有一切虛妄境界,或苦或樂,若人不失本真,即不見有虛妄境界。如得眼疾者,夜見燈光,別有圓影,五色重疊。無眼疾者,則不見燈,別有圓影。

呂純陽祖祖註解 玉真真人講述十法界講記板書 正心講堂整理抄寫

連結 十法界:網址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QP2d9x3sdYYPp-jhwjxKX-i8vGxDl9Ke&si=om_sR_FcjlpCLFIj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786a319&aid=181172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