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12/09 13:32:42瀏覽36|回應0|推薦0 | |
六祖法寶壇經【行由品第一】-6 (漢語.河洛話.台語)解說 經文:【「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034 經文解說:五祖弘忍大師,祂聽到 惠能所說的話,祂就知道惠能已經開悟了,看出祂的本性,就對 惠能說:「如果你沒辦法認識自己的本心,修學佛法是沒有什麼用的,假使你認識我們的本心,見出自己的本性,這樣就可以稱呼叫作丈夫、天人師、佛」。 呂純陽祖師:『「性、心、意」迷者分為三,悟則為一不別(注一)。性者如如不動,感物而動,是轉為心。迷物生念而搖,曰之為意。「識自本心」,所謂明心也。若「不識本心」,則不識本性,故曰「學道無益」(注二)「見自本性」,是見出本來如如不動之佛性也。言「丈夫、天人師、佛」此三皆佛尊號之一,{佛之德號有十種}(注三)。』 解說:「性、心、意」這三樣,若是迷的人,他將它分成三樣,「性、心、意」,不一樣,他將它分開。若悟的人,這三樣就是「一」,沒有分別,好比 慧忠國師所說:「迷則別,悟則不別」這個道理在這裡。「性」是什麼?「性」就是如如不動。現在去感受到一個東西,眼睛看一個東西,耳朵聽到一句話,「感物而動」,就轉成「心」,「性」是不動,「心」就開始動,好比這盞電燈,開關若還沒有打開,燈沒有亮,這就是「性」,它本來的性,如如不動。開關打開,發亮出來,這就是「心」。現在迷一個東西來生出妄念,就產生動搖,這叫作「意」。 呂純陽祖師說:「識自本心」,等於就是自己要明心,假使你若不知道自己的本心,你就不知道自己的本性,連本心都不懂了要怎麼知道本性,所以才說:「明心見性」,你有辦法「明心」才有辦法看出「本性」,所以你若不識本心,不識本性,若這樣學道就沒有用了。(現在說「學道沒有用」是對於了脫生死都沒有用,但對後天很有用,三業沒造至少還有人天福報怎麼沒用。說你若不了解自己的本心,自己的本性,這樣你學道沒有用,你沒有辦法了脫生死,這樣根本對你沒有利益。你若拼命做善事,是人天福報而已,離脫生死還差很遠)。所以現在說「學道無益」,就是說今天你要學了脫生死的道理,根本沒有用。「見自本性」假使你若看出自己的本性,本來就是如如不動的佛性。現在說:「丈夫、天人師、佛」這三句話,這都是 佛祖的尊號其中一個,佛祖的佛號有十種。 (注一)法華玄義:「性即是心,心即是性。 解說:「性」就是我們的本心,本心,就是我們的本性。 傳心法要:「性即是心,心即是佛。」 解說:性即是心,心即是佛。 慧忠國師語錄:『「未審心之與性,為別不別?」師曰:「迷則別,悟則不別。」』 解說:有ㄧ個人來問 慧忠國師,不知道自己的心和自己的性,有分別或是沒有分別。慧忠國師說:若迷的人就有分別,若悟的人就沒有分別。迷的人說性和心就不一樣,若悟的人說性就是心,心就是性,悟就沒有分別,迷的人就有分別。 佛學辭典:『本心即本原自心。----中略----頓悟入道要門論上曰:「問:其心似何物?」答:「其心----中略----!不生不滅,湛然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也,亦是本身。本身者即佛身也。」』 解說:「本心」,就是自己本來的心,所以才來引頓悟入道要門論上卷說:有一個人來問祖師。問:「其心似何物」?「其心」就是指本心,說本心長得什麼樣子?「似」就是樣式,到底人的本心長得什麼樣子?祖師說:「人的本心是不生不滅,永久就很靜很靜都不動,這就是人本心的形象,你若動就不是本心了,本心有時候叫作本身,本身就是佛身。」所以我常說:「佛如如不動」,道理就是在這裡。 (注二)普照禪師修心訣:『「不識自心是真佛,不識自性是真法」。欲求法而遠離諸聖,欲求佛而不觀己心。若言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堅執此情,欲求佛道者,縱經塵劫,燒身練臂,敲骨出髓,刺血寫經,長坐不臥,一食卯齋,乃至轉讀ㄧ大藏經,修種種苦行。如蒸沙作飯,只益自勞爾。但識自心,恆沙法門,無量妙義,不求自得。是知離此心外,無佛可成。」 解說:不知道自己的心,就是真正的佛,不知道自己的性,就是真正的佛法,想要求法,反而離開所有的聖人,佛也是聖人,想要求佛,而沒有去觀察自己的心。如果有人說我的心外面有佛,我本性外面有佛法,而且又固執道理,想要來求佛道的人,假使說ㄧ輩子來燒身煉臂,(怎麼樣叫作「燒身「煉臂?」有一種佛教流行什麼手指頭用布纏得緊緊的,沾油來用火燒,有的燒手指,有的燒腳指。若一般都燒手指頭,有的出家人十根手指頭燒得光溜溜,叫作「燒身」),燒身體或是「敲骨出髓」說將自己的骨頭敲斷,骨髓挖出來。「刺血寫經」,手指頭咬破,用血水拿來寫經書。「長坐不臥」,整天,整夜都一直坐,連睡眠都坐著。「一食卯齋」,一天吃一餐,「卯」就是五點到七點,「卯齋」就是代表早餐,一天吃一頓早餐。「乃至轉讀一大藏經」(,而且你要讀一大藏經,一大藏經有多少呢?一大藏經總共有一百本,那些文若要讀要讀多久?都不用去研究,只有讀那些文字,就要讀五十年。)說你讀一大藏經,來修種種的苦行,好比拿沙子蒸成飯來吃,吃沙子,你這些都是多餘的忙碌啦!假使你知道自己的「本心」,可以用很多很多無法計算的法門,無法計算的道理,你不用求,自然就得到了。這樣你就知道,離開「心」的外面,根本就沒有佛可以成就的。 (注三)佛學辭典(其號之由來略記):「釋尊於人界成道,故亦應之而立十號。其十號者:(一)如來。(二)應供。(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間解。(七)無上士。(八)調御丈夫。(九)天人師。(十)佛世尊。」 解說:佛學辭典裡面十個佛號,因為每一個佛號都有一個由來的原因,現在只有簡單跟你提一下。釋尊就是 釋迦佛祖在人界來成道,所以因應地方的需要,來設立十個號,這十個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若照理說應該說十一個號,為什麼叫作十一個號?因為現在都稱呼佛,有時候只有稱呼說 釋尊。有時候說 世尊而已。所以他把「佛世尊」把它黏在一起,應該分開說 佛、世尊。所以現在比較有在應用的,就是 如來、佛、釋尊、世尊。這四個比較有在用,其它這些都比較少見到,除非經書看很多再來說,要不然其他這些名字就比較少看到。) 經文:【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鉢。云:「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035 經文解說:五祖到半夜三更,來傳法。祂所有的弟子都不知道。於是 五祖來對 惠能傳授頓教的大法,以及 達摩初祖所留下來的衣鉢,來給 惠能,而且說:「你從今天之後,就是第六代的祖師,要好好自己要護念,而且你要廣度有情,將此心法留傳到後世, 不要讓它斷絕。」這裡面有三句話要詳細再補充說明,就是「三更」、「護念」和「有情」這三句話。(什麼叫作「三更」?就是晚上十一點到早晨一點,子時就是三更,我們以前算更和算時,「一時」就是等於現在的兩個小時,以前的人都很早睡,所以說:「日落申、點燈酉」,到申時太陽就下山了,到酉時就要點燈火。所以到戌時就起更,戌時就是七點到九點,叫作「戌時」、叫作「初更」。以前也沒有娛樂場所,也沒有電燈都點油燈,所以若差不多七點晚上就都睡了。若二更就是九點到十一點,就是亥時,三更就是子時十一點到一點,所以我們常說三更半夜,十二點剛好一半,所以說半夜。以前上班很早的,上班卯時就要上班了,早上五點就要上班,所以若看電影也好,看歌仔戲也好,若要上朝面君都拿燈火,因為當時還很暗的,卯時天濛濛亮,以前上班叫作「點卯」。「點卯」等於就是現在的打卡,卯時就要報到了。所以有很多古代的話語,我們若沒有去追究,不知道說什麼叫作「點卯」,什麼叫作「三更」不知道?以前的人都要打更鼓,ㄧ更打一下,二更打兩下,三更打三下,打到五更早,到五更早之後大家就都要起床了,都要上班了,五更早剛好五點,五點大家爬起來手臉洗ㄧ洗,早餐吃一下就要上班了。現在說三更就是晚上十一點到一點,大家都睡得靜靜的,祂那些師兄弟大家都不知道, 惠能在祂師父的房間裡接受衣鉢。另外現在 五祖來交待 惠能說:「善自護念,要去廣度有情」。對於「護念」和有情」先做注解。) 法華義疏:『令外惡不侵為「護」,內善得生為「念」。』 解說:現在說「護念」,就是一個人在修行,我們不會被外面的惡,把它誘拐,把它侵占,這叫作「護」。我們內心會生出善,這叫作「念」,「護念」就是一個人不會被惡所誘,我們的自心會生善念,這樣叫作「護念」。 佛學辭典:『「有情」,梵語「薩埵」,有情識,有愛情之動物也,即指眾生而言。有情對無情而言。無情亦曰非情,草木土石等之無情識者。』 解說:「有情」若以梵語,印度話叫作「薩埵」,是有情的意識,有愛情的動物,等於「有情」就是眾生,是翻譯者翻譯不同的關係,若有情對無情說的,什麼叫作「無情」,無情有時候叫作「非情」。譬如草,樹木、泥土、石頭等,沒有情的意識叫作「無情」,(不過現在讀經你就要很注意了,所以有的人會被打死結的原因也在這裡,現在下文的「無情」就不同了哦。) 經文:【聽吾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036 經文解說:現在「無情」和上文的「無情」就不一樣了,道理完全都不一樣,(所以你不要看到一個文字沒有去追究,一句話解釋錯誤,就糟糕了。所以才有很多人說,中國的文字很費事,同一個文詞解說不同,看到眼花撩亂都看不清楚。譬如兩字「無念」就好,「無念」,若一般說:「就是沒有妄念。」不過在易經的裡面有一句話說「無念爾祖」。若解釋錯誤說:「祖先不要理他,不要念你們的祖先」這樣就糟糕了。這兩字「無念」和說沒有妄念的無念不一樣,這字「無」是加強語氣,「無念爾祖」,就是說做人要時時刻刻要思念你的祖先,你看糟糕不糟糕。所以有很多人,有時候拿一個文詞說:老師拜託這個要解釋什麼?清靜經說:「大道無情」,這樣修行人都無情無義?不是的啦!那個無情和這個無情又不一樣了,所以讀經書要注意哦!)現在 惠能六祖說一些祂的心得,給 五祖聽了之後。弘忍五祖對 惠能說:你且聽我的偈語:「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應該為了有情的眾生,來播下仙佛的種子,有良好的土地,來撒播種子,一定會生出佛果來,因為有因,自然就有果,有下種的好土地,必定有成功好果的收成。所以 五祖就又說:「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假使是泥土、石頭、草、樹木,它是沒有情識的東西,是沒辦法來下種仙佛的種子,無情識的東西,即然沒有佛性的存在,自然就沒辦法生出佛果的希望,對於這首偈語,有兩種說明,有一個先天的解釋,和有一個後天的解釋,現在就先來解釋後天的「有情和無情」。 佛光大辭典:『「有情」,梵語「薩埵」,舊譯為「眾生」,即生存者之意。(就是生存在世間的意思)。』『「無情」指「草、木、山、河、土、石、大地」等無情識者。』 解說:惠能六祖來聽, 五祖這首偈語的含意就是說:「若有情這些眾生,你若把他教育,種佛的種子下去,因為你種佛的種子,有好的土地,好的土地等於就是道場,道場就好比一個栽培場所,這些眾生讓他長大,若是有好的土地,自然而然就會成就佛的果出來。若是無情,這些草樹、泥土、石頭這些無情,根本你就不用去種種子,因為一旦沒有情識來說,你種下去他也不會生長啊!」這是用後天來解釋的。 呂純陽祖師:『有情諸眾生,播下仙佛種。{有情識的眾生,播下仙佛的種子(則入道門)},因播佛種子,心地出覺芽{因播佛種子,心地生出覺芽(則識仙佛之道)}。長而枝葉茂,花開佛果結。{生枝、發葉、開花、結果(則成正果也)},仙佛本無情,無情亦無種。{清靜經云:「大道無情」,「無情」(注一)者,無相、無念、無住也。仙佛已進「無情」之境,焉再播下仙佛之種子耶?(則ㄧ成「仙佛果」,免再如眾生學仙佛之大道也)。故修證「仙佛」之果位,則稱為「無學」(注二)也。}仙佛本無性,無性亦無生。(「無性」者,其性空寂,則不動體也。「仙佛」既「無性」,「無性」亦「無生」(注三)可言,則「一成佛體,則不復再生為[眾生](注四)矣。)悟得此中妙,立地見本性。{能悟出「仙佛本無性(性空寂),無性亦無生(無生滅)」之妙理者,即刻見出本性,能知非「悟」,知而能勇說,「仙佛」絕不再降生人間才是真「悟」也}。』 解說:「有情」就是有情識,「有情諸眾生」就是有情識的眾生,他來撒下仙佛的種子,等於就是進入道門。道場就是一個土地,你們今天進來道場聽道理,講道的人,就是在撒播這些仙佛的種子下去。因為祂來撒這些仙佛的種子,我們的心地才會發芽,等於你就知道仙佛的道,就好比種子發芽出來,你已經知道了,學道就是這樣子。現在這顆佛的樹木,來生枝發葉子,來開花來結果,「生枝」等於就是已經慢慢了解道理,「發葉」就是詳細的事情已經知道,「開花」等於就是開悟,「結果」就已經修成正果。「仙佛本無情」,這個無情,若後天解釋就是無情識,好比石頭,樹木、草一樣。但是現在仙佛本無情,這個無情不是無情識的無情。因為清靜經說:大道無情,「無情」就是無相、無念、無住。所以「仙佛本無情」的「無情」,就是無相、無念、無住的無情。「無情亦無種」,你一旦達到無情的境界,就是仙佛達到無住的境,何必來撒仙佛的種子啊!你已經達到仙佛境界,就不用再撒種子了,好比你已經看出自己的本性,你就不用再來這裡聽道理了。好比你已經當博士了,你就不用再到大學讀書了,等於就是說一個人,你若成就仙佛的果,你就不用像眾生這樣,來學仙佛的大道。所以我們今天要來修證仙佛的果位,這就是叫作「無學」。所以「無學」若後天來說,就是沒有學問,或是說你沒有讀書啦!叫作「無學」,但是現在這兩字「無學」不是,「無學」就是了脫生死的,羅漢、菩薩、佛,都叫作「無學」,下文「無情」的注解,「無學」的注解,你就會了解這個道理。「仙佛本無性」,「無住」就是已經達到空寂,如如不動,等於就是不對之體。「無性亦無生」仙佛既然無性「無住」就是無生,「無生」不是說不會成長,「無生」就是不生不滅這個文另外解釋。一個人一旦若成佛之後,就不用再六道輪迴,再來出生在世間做眾生,所以當今你若說「佛」來轉世,或是說「菩薩」來轉世,這都是妄言,「悟得此中妙」此中妙,「妙」就是指前面這一句,說你若有辦法來悟出,仙佛本來「其性空寂」,就是無生滅,若有辦法悟出不生不滅的妙理的人。你就隨時看出自己的本性。但是也有人說,有的人經書看很多,道理聽很多,有的佛學院畢業,他就已經都知道了,為什麼沒有辦法看出自己的本性?所以你就要知道,一個人「知道」不是「悟」,「知道」和「悟」不同,所以明朝 王陽明先生說:「知而不行,則是未知」。「知道」但是你就是不行,不實行你等於不知道,若真正知道,就要實行了。所以你只是「知道」不是「悟」,你知道沒有悟這就是假知,不是真知。你知道之後有辦法說出仙佛,絕對不會出世在人間,這才是真正的「悟」。為什麼大家知道都不說,知道說出去就破功了,為什麼破功?你假使今天要學先天來說,只有學自己的心,你不用依靠神,不用依靠佛,若這樣誰要來寺廟拜拜,你若沒有來寺廟拜拜,緣金要從哪裡來?收入沒有了。這就是知道不說的原因。像我這種傻弟子,談道不談錢才勇敢說出來,一般的人知道,知道他不說,大家都說 佛祖來轉世的,菩薩來轉世的,全都是這樣,所以大家就想說,活佛!活菩薩!摸一下頭就會開智慧,來灌頂、印心、一指,來歸依就要上天堂,那都是心理貪求的作用,事實有可能嗎?所以我現在就要注解這四樣,無情、無學、無生、佛!不會再來轉世,這四個注解,現在先來解釋無情。 (注一)呂純陽祖師:『無情有二義。(1)指外物自然現象。(2)指對境無心之{佛識}(註),則吾人之第九識。第九識如如不動,超脫凡夫之情欲,故稱「無情」也。』 解說:「無情」有兩種的解釋,第一、就是指外物自然的現象,譬如樹木、草、石頭、泥土等,這些都沒有情識的東西,叫作「無情」。第二、就是指對境「無心」的佛識,就是無住心,等於人的第九識如如不動,來超脫凡夫的情欲,所以叫作「無情」。 頓悟入道要門論:『今言「無情者無凡情,非無聖情也」。問:「云何是凡情?云何是聖情?」」答:「若起二性(不行中道,亦偏左,亦偏右),即是凡情。二性空故,即是聖情。」』 解說:當今說到「無情」,是無凡情,不是無聖情。一個人聽到一句話,就發生疑問,就來問祖師。什麼叫作「凡情」?什麼叫作「聖情」?祖師說:你心裡若生二性,就是不要走中道,有的偏左、有的偏右、有的偏相、有的偏空,這都叫作「二性」,你若生出二性,這樣就是「凡情」。你二性若是有辦法空,唯道是從,你的心只想道,這就是「聖情」。所以 呂純陽祖師說:「超脫凡夫之情欲」就是二性空的關係。 (注二)佛光大辭典:『無學」為「有學」之對稱。雖已知佛學之真理,但未斷迷惑,尚有所學者,稱為「有學」。相對於此,「無學」指已達佛學真理之極致,無迷惑可斷,亦無可學者。』 解說:什麽叫作「無學 ?」「無學」就是「有學」相對的話,一個人修行,雖然已經知道佛學的真理,但是你沒有辦法來斷迷惑,還要再學叫作「有學」。若是相對,「無學」 是指什麽 ? 學道已經達到佛學真理的最高,都沒有迷惑可以斷,或是不用再學,這叫作「無學。」(好比你大學畢業,你雖然是一個學士,但是他還沒有達到最高,他有必要再學,要來考碩士考博士,但是已經讀到博士,你就不用再學了,為什麼不用再學 ? 沒有比博士更高的學位了,就是極限了),所以一個人你若達到佛的境界,道理就不用學了,你若沒辦法斷迷惑來說,就還要再學。 (注三)佛光大辭典(略記):『「無生」謂諸法之實相「無生滅」,與「無生無滅」同義。⋯⋯略⋯⋯。或「涅槃」之意。即斷盡三界煩惱,不再於三界受生之意。』 解說:什麼叫作「無生」?就是諸法的實相,本來就無生滅,和無生無滅意思一樣,「無生無滅」也可以說不生不滅,或是涅槃的意思,涅槃就是皈正果,不生不滅就是涅槃,就是來斷盡六道三界煩惱,不會在三界來受生的意思,就是說不會再來轉世的意思,等於就是不生不滅。 佛光大辭典:『「無生身」,指證果之身。以「佛」之法身無有生滅,故稱「無生身」⋯⋯略⋯⋯。「無生」為「涅槃」之異稱,證悟「無生」之妙理,即得「無生身」。』 解說:「無生身」就是指已經證果的身,佛祖的法身沒有生滅,所以 佛祖叫作「無生身」。「無生」等於就是涅槃,不生不滅的另外一個名字,一個人若證悟無生的妙理,就叫作「無生身」。但是「悟」你要注意,「悟」,你若沒辦法實行,這樣不能說「悟」。有「悟」,一定會實行,所以你若達到菩薩、佛,等於就是「無生」。 (注四)圓覺經:『譬如銷金礦,金非銷故有。{譬如用火煉金(喻修行),金不是提煉才有,本來金礦中就有純金(言佛性不是修鍊才有,本來眾生皆有佛性)。}雖復本來金,終以銷成就。{雖然回復本來的純金,到底也是用火所提煉出來的(雖然回復本來的「本性」,到底也是修行所出就的)。}一成真金體,不復重為礦。{一旦成了純金之後,絕不再回復作金礦(一旦成「佛」之後,絕對不再降生作人)。}佛是真金體,眾生為金礦。』有做專題注解-(專題02:佛 會再來轉世嗎?(一成真金體,不復重為礦) 經文:【祖復曰:「昔達摩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爲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037 經文解說:五祖又對 惠能說:想起當時,達摩初祖來到中國的時候,因為來說到自心就是佛,所以人人不相信祂的道理。達摩祖師祂才留有形的袈裟,和缽來作一個信物,一代一代相傳來到 弘忍五祖,讓人看到外在的信任,事實上所傳之法不是衣缽,不是衣缽是什麼?最後面一句說得很明白,「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法」是要用以心傳心的,全部都要自己學道來看出本性,要自己開悟,自己要知道道理,話說到這裡,就是這句「以心傳心」和「自悟自解」這兩句話,要詳細跟你說明,若沒有跟你解釋清楚,這篇文章你就不了解,現在先來講「以心傳心」。 呂純陽祖師:『「以心傳心」者,{心宗}(注一)之常語。修行依心成佛(注二),無佛心向外尋佛,名曰「外道」(注三)。故傳「佛心」度眾者,名「以心傳心」也。』 (注一)佛學辭典:『「心宗」,佛心宗之略,禪宗也。』 解說:「心宗」,有時候說「佛心宗」所以「心宗」是簡略的說法,「心宗」等於就是「禪宗」。 佛學辭典:「佛心宗,禪宗之別名,以覺悟佛心爲禪之體也。佛心者,心之自性也。故謂之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人心之性,即佛性也。」 解說:「佛心宗」,等於就是「禪宗」另外一個名字,用覺悟佛心,來作禪的本體,什麼叫作「佛心」?就是我們心的自性,所以若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就是禪的話語。人心的性,等於就是「佛性」。 (注二)華嚴經:「應知念念有佛成正覺。何以故?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 解說:應該你要知道每一個念頭,都要有佛來成就正覺的心理,是什麼原因?所有的 佛祖如來沒有離開佛心來成正覺。 (注三)愣伽經:「心外見法為外道。」 解說:一般若是佛教徒都說,沒有信佛教就是外道,事實不是這樣。你心的外面要去找道理,就是外道,等於要靈感、要顯化、靠神、靠佛,這就是外道。 唯識俗詮:「外道者,心遊道外,不順真理。」 解說:什麼叫作「外道?」你的心跑出去道的外面,他沒有要順真理。做善就好了,聽什麼道理?拜拜 佛祖保佑我就好了,聽什麼道理? 傳燈錄:「心外求法,名為外道。」 解說:一個人你若心的外面要求道理,這就是「外道」,本來你學道,就是要學自己的心。 俱舍玄義:「學乖諦理(學違背道的道理),隨自妄情(隨自己的不法情欲),不返內覺(向外求道,不向內求道),就稱為外道。)」 解說:這字「乖」就是違背,但是若小孩聽話說很乖,也是寫這字「乖」。你看是說世俗法,或是說道理,一般說道理,說「乖」就是違背。「學乖諦理」,就是學著違背道的道理,沒有照道理走。「隨自妄情」,隨著自己不法的情慾,向外面求道。「不返內覺」,沒有要向自己的內心去求道,這都是稱為「外道。」 禪源諸詮集都序:『達摩受法天竺,躬至中華,見此方學人,多未得法,唯以名數為解,事相為行。欲令知佛不在指,「佛是我心」(注一),故但「以心傳心」「不立文字」(注二),顯宗破執,故有斯言。』 解說:達摩祖師祂學道在印度,受法就是學道,天竺就是印度,「躬」就是祂親身,祂親身來到中國,看到中國學道的人,都沒有得到法,只有「名數為解」,做什麼都用字來解,做有形有相的事情,為了要讓學道的人知道佛,不是用手指的,佛在自己的心,所以才說:「以心傳心,不立文字」,要來顯出宗教,來破固執,所以才有這種的說法。 (注一)六祖法寶壇經·疑問品:「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略⋯。貪瞋是地獄,愚癡是畜生。⋯⋯略⋯⋯。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解說:這一段是簡略說明,因為說到疑問品,就會詳細再說明,「佛」,是要自己本性裡面去作,你不要向心的外面去求佛,自性若迷就是眾生,自性若有覺悟就是佛,所以在禪源諸詮集裡面才會說:「佛是我心」,佛就是我們的心,一個人你若有慈悲,等於就是 觀世音,一個人若貪欲、瞋恚,就已經在地獄。一個人若愚癡犯法,就和畜生一樣,所以俗語說:「人面獸心」,或說「衣冠禽獸」。若沒有照這樣來修行,要如何到西方的地方?「彼」就是指西方。 (注二)祖庭事苑(宋·木睦庵禪師·著):『達摩祖師單傳「心印」(註一),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然「不立文字」失意者多(不知真理,失去意義者多)(註二),往往屏去文字(往往謂排除文字),以默坐為禪,斯實吾門之「啞羊」(註三)。』 解說:達摩祖師祂只有傳一個心印,什麼叫作「心印?」等一下我會解釋。「不立文字」,可以直接指自己的心,看出自己的本性來做佛。但是當今學道的人,對於不立文字失意者多,怎麼樣叫作「失意者多?」就是不知道真理,失去意義的人很多。譬如「十萬八千里」,你若寫十萬八千里,就照那個字數這樣來算,往往你就排除這個文字,說這個文矛盾,「矛盾」要怎麼辦?最好就靜靜地坐啦!這就是禪啦!不用看書啦!無字天書啦!他事實也不知道「無字天書」的意義。若像這種的人,實在是禪宗裡面的啞巴羊。那麼現在在祖庭事苑裡面還有三個注解,首先來注解「心印」。 (註一)佛學辭典:『「心」者佛心,「印」者印可(互相證明),印定之義。此印能印可或印定佛法之實義。』 解說:「心」就是指自己的佛心,「印」就是印可,就是互相證明,或是印證的意思,印有辦法來印考,或是印定佛法的真正道理。 (註二)呂純陽祖師:『言「不立文字」,非排除文字不用,乃不重字義,惟重含義,如經云「十萬八千里」等者是。若解「不立文字」ㄧ語,直言「不用文字」,則謗經也。』 解說:很多人說先天之法不必用文字,好比說 達摩西來一字「無」的道理。祂說:「不立文字」,不是說對於文字,都推掉、都拿掉,都不要用的意思,「不立文字」就是不重視文字的意思,要注意什麼?要注意文字裡面的含意。所以現在 呂純陽祖師的解釋說:「不立文字」,是說不重視文字的意思,不能照字讀就對了,是注重含意,就是說西方十萬八千里,這個意義若不知道,你只是念那個文字沒有用。有的人注解說:「不立文字」這句話,直接說不用文字,若這樣他就是毀謗經典。 六祖法寶壇經:「執空之人有謗經,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 解說:執空的人,有毀謗經典,直接說不用文字,既然若說不用文字,這樣你乾脆都不要說話,因為你若說話,這就是文字之相。又說:先天道不立文字,若這樣說起來,「不立」,兩個字也是文字。所以你若看人家在講道理,引經據典。譬如老師在引經據典就曾經有人說:「引證那麼多要做什麼?就不立文字,無字天書就好了。」也曾經有人說:「看見人家在講道理,來引經典,你就毀謗他說,被文字相黏住。」你今天要知道,你自己迷沒有關係,不知道「不立」的意思,你又毀謗佛經,你不要毀謗佛經,你若毀謗你的罪障無法說的多。這樣你就知道說:「不立文字」的意思,並不是說都不用字,「不立文字」意思就是說,你要知道文字裡面含意,不能只解釋那個字,照那個字讀,意思就是這樣。 (註三)大智度論:『云何名「啞羊僧」?雖不破戒,鈍根無慧,不別好醜,不知輕重,不知有罪、無罪,⋯⋯中略⋯⋯,默然無言。譬如白羊,乃至人殺,不能作聲,是名「啞羊僧」。』 解說:什麼叫作「啞巴羊和尚?」「僧」就是和尚,雖然他是出家人,不過他是啞巴羊,雖然表面上他修得很好,他都沒有破戒,他戒律守得很好,不過他鈍根沒有智慧,不知道好壞,不知道什麼比較重要,什麼比較不重要,不知道有沒有罪,什麼叫作有罪?什麼叫作無罪?他不知道。(有人說嗯!既然去受戒,應該要知道有罪、無罪,怎麼不知道有沒有罪?他不知道。是啊!本來無罪,你當成有罪,本來有罪,你當成無罪啊!有人說,這樣我聽不懂,聽不懂我簡單引ㄧ個例子給你聽,現在大多數,若信佛教來說最注重吃素,但是你吃素不知道意義,俗語說:「吃素不知道理,好比羊兒吃草皮。」譬如你吃素吃很清,可惜你道理都不懂,這樣就好比啞巴羊在吃草皮不知道滋味。吃葷絕對是沒有罪,吃葷你也不用怕說會下地獄。吃素的好處在哪裡?吃素的好處就是不會去造業,吃葷的人會造業,來生要受業報,但是不用下地獄,老師不是鼓勵你吃葷!你要注意聽,老師是很注重吃素,但是對於吃素的人道理若不懂,老師要幫他糾正一下。譬如一次,我女兒要安神位,我都照規矩,前三天吃素,後三天吃素,含安神位那天,我吃素吃一個禮拜,像老師的生日,或婚、喪、喜慶,我一切都用素食,這個原因你們要知道。老師曾經專題說給你們聽過,所以本來無罪的東西,你當成是有罪,本來有罪的東西,你當成無罪,怎麼樣有罪?出家人不能有財產,出家人若有財產,就犯了戒律,這在聞道記要·佛說十法界講義的時候,我就有說過了,在戒律之中若五戒、八戒、十戒,出家人就絕對不能有財產,但是他說,出家人也要費用,都編理由,出家人可以吃 佛祖,不能吃施主,施主供養你那些錢要歸寺廟,你要費用再把它領出來用,不可以浪費,不能說吃 佛祖就浪費。譬如出家人說「方丈」,房間是一丈四方而已,現在可以說大家都是住豪華的套房,老師雖然沒有出家,不過出家的規矩我很守,不信你來看我住的地方,老師在住的房間不會超過一丈四方,若不相信你來參觀沒有關係。本來有罪的東西,你當成無罪。講道理不能做生意,你若做生意叫作「邪命說法」,本來這是有罪的,但是你把它當成是無罪。世間人都是是非顛倒。 所以今天你不知道有罪、無罪的原理,有的知道又不說,有很多讀佛學院畢業的,有的自己也有研究,也有自己出來講道說法,但是你靜靜想,他們知道道理怎麼不說。評良心講都是為了利養,說了緣金就少了,說了供養就少了。所以大家說老師!您道理很會說。不是老師會說,老師口才不好,老師內涵不好,沒有學問,而且我修養又不好,為什麼修養不好,我不是做壞事的修養不好,因為我不會說甜蜜的話,我都直接說破,都直接糾正,有時候這樣很會得罪人。所以你要知道,老師是人家不敢說的話,都說出來,你不曾聽過,感覺很新鮮,感覺很稀奇,你感覺很好聽,感覺很會說,事實老師不會說,所以有的知道他不說,好比一頭羊,人家要宰了牠還是沒有出聲,就快要死了,快要下地獄了,牠還是不說。這個名字叫作「啞巴羊和尚。」智度論是佛教很出名的論,所以你就知道,道理說到懂,鬍鬚都打結了。) 呂純陽祖師:『「悟」者,一 一記得佛說真義。不{偏空}(注一),而悟{圓空}(注二)之理也。「解」者,解空。何謂解空?能釋空理而消偏空之見,由解而修行,達圓空中道,{自證}(注三){正果}(注四)也。「悟」在己,解亦在己。自力而悟,自力而解。非依他力而「悟」與「解」,故曰:「自悟自解」也。』 解說:「悟」就是所有的道理,一樣一樣都記得,佛祖說的真正道理,不會偏空,而且有辦法悟出圓空的道理。「解」就是解空。什麼叫作「解空?」「解空」就是你有辦法來解釋空理,來消滅偏空的看法,由「解」來修行,達到「圓空中道」,可以自證正果,要「悟」要靠自己,要「解」也要靠自己,就是自力來開悟,自力來解空,不是依靠他力來悟,依靠他力來解,所以才說:「自悟自解」,學道是靠自己,不是靠外力的。 (注一)辭海:『「偏空」,佛家語。指小乘所談之空理言,以其於空之一邊,不合中道也。』 解說:「偏空」就是佛家的術語,是指小乘說的空理來講的,因為它用道理都偏在空這邊,不合中道,所以叫作「偏空。」 (注二)佛學辭典:『「圓空」,對於偏空而曰圓空。著於空曰偏空,空亦空更無所著,曰圓空,亦名第一義空。』 解說:「圓空」,就是對偏空,才叫作「圓空」。偏空、圓空是相對的話,一個人若被空黏住,這叫作「偏空。」惠能六祖說:「莫聞我說空即著空」,這個道理在這裡,因為空,你要放空,空又再空,一絲一毫都不被空黏住,這才叫作「圓空」。另外一個名字叫作「第一義空。」 (注三)演密鈔:「言自證者,即是佛自證,不從他得也。」 解說:現在說「自證」,就是今天你要做佛,一定要自己證悟,「不從他得」,不會說要去一指、灌頂、印心、歸依等才會證悟。要證悟、要證果、一定要自己證,自己要有修到那個境界,自然就得到。 (注四)辭海:『「正果」,佛家語結實之義。修道而有所證悟,謂之「正果」。言其所修者,已成就也。學佛證得之果,與外道之盲修瞎鍊所得者,有邪正之分,故名「正果」,以區別之。』 解說:「正果」是佛家的術語,是結實的意思,結實也可以說結果。因為修道有所證悟,叫作「證果」。就是說他所修已經成就了,若讀書說已經畢業了。我學佛證到果,和外道胡亂修鍊所得到的,有邪、正之分。什麼叫作「外道?」什麼叫作「邪?」我在以心傳心時,已經有注解過了,不用再解釋,「外道、邪道」等於就是指心外求佛,依他力這都叫作「外道」。自修自悟才是正道,所以就有邪、正的分別,才叫作「正果」,來區別依他力的「外道。」 經文:【「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038 經文解說:自古以來每一代的 佛祖,都是唯一來傳佛法本體,人人皆有佛性的道理,每一代的祖師,祂都有密付唯傳「一心」,指「心」就是佛,若對於「本心」,我在書前段已經有說過了,「本心」就是佛性,那麽什麼叫作「本體?」 佛學辭典:『「本體」,諸法之根本自體也,對於{應身}(注一)而謂{真身}(注二)為「本體」。』 解說:本文說:「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說自古以來無論哪一個佛,只有傳著自己的本體,「本體」等於就是諸法之根本的自體,也可以說自己的佛性,每一代祖師,祂就是來密付自己的佛心,「本心」就是自己的佛心,「本體」等於就是自己的佛性,本體、本心、本性、佛心,意思都一樣,是只有差文字不同而已。所以自古以來真正修行,是傳自己的佛性就是佛心。祂絕對沒有叫你依靠他力,叫你依靠外面去修行,是只有為了初學的人,他沒辦法去領悟,所以才說因時因人因地說法,用種種的方便說法而已。 (注一)佛學辭典:『「應身」,應化之機緣,而化現之佛身也。 解說:「應身」是什麼?應著對方的機緣來化現的佛身,好比觀音普門品說:要度善人化善人,度惡人化惡人,度老人化老人,度兒童化兒童,度男人化男人,度女人化女人,這叫作「應身。」 佛學常見詞彙:『如來現佛身教化眾生,名「應身」。』 解說: 佛祖來現出佛身千變萬化,來教化眾生,這叫作「應身。」 (注二)佛學常見詞彙:『「真身」是佛所證得的法報二身。』 解說:「真身」,就是 佛祖來證到的「法身、報身」這兩個身。 大智度論:「法身為真身也。」 解說:「法身」就是真身。 經文:【「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039-1 經文解說:五祖將衣鉢傳給 惠能之後,最後交待祂,可嘆世間的人,他沒有要求了悟自性,只有貪圖衣鉢的信物,來做為代表祖師的權位,所以衣鉢是ㄧ種爭奪的禍端,我將衣鉢只有傳到你的手為止,以後不要再傳了,你如果若再傳衣鉢下去,恐怕性命就掛在絲線一樣,危在旦夕,非常的危險。你必須趕快離開這個地方,恐怕有人會來害你。 經文:【惠能啟曰:「向甚處去?」祖云:「逢懷則止,遇會則藏。」】-039-2 經文解說:惠能祂就來向 五祖說:「弟子應該要往什麼地方去才有適合?」 五祖說:『你若跑到有ㄧ個「懷」字的地方,你就要停止,如果你若遇到一個「會」字的地方,就要隱藏在這個地方。』對於這句話,後來就有應驗,「懷」就是指廣西省的懷集縣,叫作「懷」。「會」就是指廣東省的四會縣,叫作「會」。這兩句是ㄧ種預言,下文就會說。五祖祂來叫代 惠能,向西南邊走,ㄧ直走,走到懷集縣,就在那裡停止下來, 惠能祂就照 五祖的吩咐,由湖北省的黃梅縣向西南,經過江西省、湖南省,來到廣西省的懷集縣就這樣停止下來,這後來會說。 惠能後來到廣東省卻東縣的曹溪,又被惡人把祂追逐,就這樣逃跑到廣東省四會縣的山裡,要避難在打獵隊中,共計度過有十五年,現在說的這些,到後來都應驗就對了,現在這些解釋,是 玉真真人先跟你補充說的。 經文:【惠能三更,領得衣鉢,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五祖言:「汝不須憂,吾自送汝。」祖相送,直至九江驛。】-039-3 經文解說:六祖在三更的時候,來領受到傳法的衣鉢,然後祂就對 五祖說:我是ㄧ個嶺南的人,嶺南當時說南中,南中就是指長江以南。祂說我是南中的人,對此地的山路不熟,我要怎麼跑出江口?現在說「江口」就是渡船頭,要跑來渡船頭來搭渡船,因為古代都走水路比較多。 五祖說:「你不用擔心,我親自送你下山。」 五祖來親自送 惠能ㄧ直來到九江驛(音亦)。九江驛是在江西省九江縣,是和湖北省的黃梅縣相隔鄰,現在說「驛」,就是古代來傳送信件,中途在交換的地方,古代在收信,不是像現在這麼方便,譬如我從宜蘭ㄧ封信,要送到高雄,來到三貂嶺就換人了,三貂嶺走來到八堵又換人,來到桃園又換人,這樣ㄧ直換,交換信就對了,你從南部上來拿給我,我從北部要下南部的,我拿給你,要交換就對了,「驛」就是交換書信的地方。 經文:【祖令上船,五祖把艣(音櫓)自搖。惠能言:「請和尚坐,弟子合搖艣。」祖云:「合是吾渡汝。」惠能曰:「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惠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蒙師傳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040 經文解說:五祖祂就交代 惠能上船,五祖親自搖艣,「搖艣」就是船槳放在船兩邊用手搖的,船和一般的船槳比較不同,以前渡船也有人用竹篙,竹篙插溪底,撐著走的也有。「搖艣」,就是兩邊有兩支船槳,用手搖的就對了,才叫作「搖艣」。六祖說:「請師父您坐下,搖艣的事情讓我 惠能來做。」五祖說:「我應該渡你過河」,這句話是一種的密語,也是在考驗 六祖的智慧。六祖說:『若迷的時候,是師父您引渡我,不過我今天已經開悟了,原來我要自度,這字「度」的文字,雖然是同一個「度」字,迷跟悟的時候用途不同。我生長在南方偏僻的地方,說話語音都不太正確,好比說,國語音發音會不太正確,今天蒙師父您不嫌棄,將衣鉢來傳給我,我今天已經開悟了,我應當就要自性自度。』所以世間人迷時才要師父度,一旦開悟,就要自性自度,自己若不度,誰要度你? 頓悟入道要門論:「眾生自度,佛不能度。若佛能度眾生時,過去諸佛如微塵數,一切眾生總應度盡。何故我等至今,流浪生死不得成佛?當知眾生自度,佛不能度。努力!努力!自修自度,莫倚他佛力。」 解說:眾生想要了脫生死,自己要度自己,佛祖是沒辦法度你。有人說:佛祖有辦法度眾生啊!怎麼說沒辦法度眾生?假使說 佛祖祂若有辦法度眾生,過去的 佛祖,好比風飛砂那麽多,哪一個人沒有信宗教?有的信佛教、有的信道教、有的信基督教、有的信天主教、有的信回教,每一個都有信宗教,若這樣說來,你若說 聖人、佛祖,所有的神仙有辦法度眾生,這樣所有的眾生,應該都度完了。為什麼我你當今還在流浪生死,今天還在輪迴,一世又一世一直來輪迴,沒辦法成佛,這樣你就知道。知道什麼?知道眾生自己要度自己, 佛祖是沒辦法度你,要努力一點,要努力一點,自己修自己度,你不要靠 佛祖。所以世間人自己若不度自己,你要依靠什麼人度你? 修真錄:『今人傳道,開口普度收圓。須知普度收圓,談何容易。己不能度,焉能度人。{己心眾生}(注)不能收圓,焉能收圓世間眾生?故欲擔當普度收圓工作者,必先收圓己心之眾生,後再負起收圓世間之眾生。亦云:「己心眾生不能收圓,是否可任傳道者?」「可!但不得說普度收圓,只言傳道感化而已。」何謂感化?感動惡人使之化善也。故感化傳道者,己心眾生不收圓也可擔任之。ㄧ為感化己身,ㄧ為感化他人。是故,欲作傳道者,言必慎之。不得自欺欺人,欺世盜名也。』解說:當今ㄧ些傳道的人,開口說我要普度收圓,你要知道普度收圓,說起來有那麽容易嗎?什麼叫作「圓」?(「圓」就是圓滿。俗語說:「佛法無邊」怎麼樣叫作「無邊」?「無邊」就是圓。怎麼圓?圓就好比ㄧ顆地球一樣,從東邊去繞回也是同一個地方,從西邊去繞回來也是同一個地方,這就是圓,圓就是沒有缺點。 佛祖才說:「凡夫無覺」,怎麼凡夫無覺?凡夫的人他不會覺悟。「聲聞自覺」,你若修聲聞果的人,他自己會覺悟。「菩薩自覺覺他」,若菩薩祂自己覺悟,祂要再讓別人覺悟。若 佛呢?「佛」就是覺行圓滿「覺行圓滿」就是收圓,「收圓」就已經達到 佛的境界了。) 所以大家都說要普度收圓,說起來哪有那麼容易嗎?自己都沒辦法度,你要怎麼去度別人,自己心中的眾生都沒辦法去收圓,要怎麼去收圓世間的眾生?自己心中就這樣翻翻滾滾,自己就沒辦法修了,要怎麼樣去收圓別人?所以今天你想要來承擔普度收圓工作的人,ㄧ定要收圓自己心中的眾生,自己先收好,你嘴巴說出去要有辦法去實踐,沒辦法實踐的事情你沒有資格說。你自己心中的眾生,收圓之後,再負起收圓眾生的工作。但是有人說,自己心裡眾生無辦法收圓,是不是可以來擔任傳道者?譬如我壞習慣還很多,我心中的眾生也還沒有辦法收圓,這樣我有資格做一個傳道者嗎?「可!」就是可以,但是你不能說普度收圓,你沒有資格說普度收圓的傳道者,不然你要怎麼說!你只有說我傳道來感化而已。怎麼樣叫作「傳道感化」?就是要傳道來感動壞的人,讓壞的人來化成善人。一方面感化自己,說我自己說話,我有做到嗎?自己就要想,自己的壞習慣,一條一條慢慢去改,先去度自己。( 好比當時 孔子周遊列國,有一回兩個小孩在那裡, 孔子就對那兩個小孩在講道理,一個鄉下人從那裡經過。他說老先生,那裡只有兩個小孩,您也說得那麼努力?祂說三個人。啊!老先生,您講道說到頭腦都壞掉了,就明明兩個人,您怎麼說三個人?您算給我看怎麼三個人。孔子手就指了,一個,兩個、三個,自己指自己啦!剛好三個人。嗯!您自己就在講道了,您為什麼說您講給您自己聽。祂說是啊!「己不能度焉能度他人,我今天若沒有要說給我自己聽,我那麽努力說要做什麼?」最簡單就是這樣,所以一些傳道者,看人若多說得很活躍,若看沒有人就很倦怠,這就已經錯誤了。老師過去三個人,二個人,有的來我家裡訪問我,一個人我都說得很努力,我不會說一個人,我就偷工減料,我不會。你若願意要和我談「道」,可以說整天整夜都沒有關係,這次下去台南,有一位先生!他的心很不平衡,怨天、怨地、怨自己、怨別人,來和我談,談到十一點多,他們那裡的師兄弟說:「讓老師休息趕快結束。」我說:不要阻擋,但是這些師兄弟,大家都對老師很愛戴,怕老師睡眠時間過去,他就強制要把他制止。說要問明天再來問,那個人就這樣翻臉了。我說:不要不要⋯,他若願意要和我談,談到天亮都沒有關係,我這樣跟他說。差不多兩個月前有了,從南部兩個夫妻來,那天早上,ㄧ直和我談,談到晚上,他說老師!這樣會不會把您的時間拖延。我說不會,你若願意跟我說,這樣三天三夜不吃、不睡、不喝,我都願意和你說。他說這樣不好意思啦!就說一個早上和一個下午了。真正你若願意要和我談道,我可以陪你,真正說不吃、不睡、不喝水,我可以跟你說。一個傳道者最重要要去感謝眾生!因為眾生所提出的問題,有很多我不懂的,在不懂之中,我再去追求研究,增加自己的智慧,增加很多對人對事的認知。所以真正說要和我談俗事我就不要,你若要和我談道,真正說整天整夜,老師都高興接受。) 所以我今天要感化傳道的人,你自己的眾生沒有收圓,你也可以去擔任傳道者,一方面是要感化自己的壞習慣,邊說邊改,一方面感化別人,為了這樣今天你要做一個傳道的人,說話要很謹慎,不要自己欺騙自己,也欺騙世間人,來偷一個名字說我是一位傳道者,( 這是很要緊的事情。所以世間人每一個人都考慮自己,只有自己說我是一位傳道者,一昧要強制別人服從你,這是不對的,真正傳道的人!只有對方若不傷害道義,要別人的意見做意見,這樣才可以!) (注)六祖法寶壇經:「善知識!大家豈不道,眾生無邊誓願度,恁麽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識!心中眾生,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解說:現在這ㄧ段是 惠能六祖對祂這些弟子說:你們這些有智識的人,今天我說「眾生無邊誓願度」,大家想成什麼?想說若這樣說起來,這不是師父您要度嗎? 惠能六祖說:你們這些有智識的人,你心裡面的眾生,你要自己去度。什麼叫作「心裡的眾生」?就是所說的邪迷心,「邪迷心」就是迷迷惘惘的心,要靈感要顯化的心。「誑妄心」就是吃不到三片菜葉,就想要上西天,說自己很厲害又很會。「不善心」就是吃飽只想要做壞的心情。「嫉妒心」,若看人修好你就嫉妒,看人修不好,你就把人家取笑。「惡毒心」就是壞心腸,做任何事情都想害人家。這些心都是自己心裡的眾生,各人由自己的自性自己度,這才是真正的度。現在的人常說,要度眾生,自己的眾生都沒辦法度了,你要怎麼度別人?度什麼人?己不能度,焉能度他人。 佛治身經:「己得身心教,後不難教他。若欲教餘者,先須教自己。」解說:自己有辦法得到身體及心的教育,我的身體沒有壞習慣,我的心沒有惡毒的心,沒有嫉妒的心,若這樣你今天要出去教化別人就沒有困難了,假使你想要教化別人做好,最要緊首先教化自己,所以自己你若有修,都不用怕說人家抓你的毛病。 優婆塞戒經:「先自除惡,後教人除。若自不除,欲教他除,無有是理。是故先應自施、自持戒、知足,勤行精進,然後化人。」解說:優婆塞是在家居士,優婆塞戒經說:在家人,必須先自己除掉自己的壞習慣,然後才可以去教化別人除壞習慣,假使自己沒有除去壞習慣,你要教別人來除去壞習慣,世間沒有這種的道理。為了這樣子,你若要叫人家布施,你口袋裡應該先掏錢出來,你首先布施;你若要叫人家做義工,你自己先做義工。「施」就是布施,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你自己首先走前面讓人家跟才對。假使自己的壞習慣若沒有除掉,你叫別人除掉,世間沒有這個道理。你應該自己先布施,先持戒,先除去壞習慣,自己的壞習慣沒有改,你要怎麼叫人家改。平常自己口德不守,這樣亂蓋一場胡亂罵人。你叫人家守口德,合不合理?自己嘴巴有修養,你才叫別人修養。所以世間人自己的壞習慣除了之後,再去教別人,自己要知足,你自己都不知足了。說某人!做人要知足。合理嗎?自己妄念好比貓毛,叫人不要煩惱,世間都是這樣。你自己要認真努力要精進,之後再去教別人。這就是自己先度自己,度自己心中的眾生之後,再去度別人,這才真正合理合法。 馬太福音:「為甚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欲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對你兄弟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纔能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解說:馬太福音是基督教的新約聖經的其中一本,馬太福音是 耶穌來對祂徒弟說的話。說為什麼你看見你師兄弟眼睛裡面有ㄧ支刺,這是一種譬如。譬如他師兄弟有一個壞習慣。你為什麼不想你自己眼中的梁木,「梁木」就是以前若蓋房子很大支的梁木,這是描寫說你看到這些師兄弟有壞習慣,你為什麼沒有想說,你自己的壞習慣比別人還多?你自己的眼睛裡面有一支梁木,要怎麼對你兄弟說,我幫你拔掉這支刺起來?好比你師兄弟愛賭博,他是小賭一次輸贏幾百塊,你自己愛賭博,都賭大的,一次輸贏都好幾十萬,你說賭博不好不要賭,我乾脆幫你戒賭?你為什麼不想要自己戒賭?這是要描寫說你自己眼中有一個梁木,要怎麼樣對你的師兄弟說,我幫你拔掉這支眼中的刺呢?你自己先拿掉你自己眼中的梁木,之後你才有資格去拔掉你師兄弟這支刺起來,這個雖然是白話來說,這也是一種譬如。 大學·朱熹夫子注:「有善於己,然後可以責人之善。無惡於己,然後可以正人之惡。」 解說:你自己有良善之後,你才有資格叫別人不要做壞。自己沒有做壞事之後,你才可以去糾正別人不要做壞事。意思都一樣啊!前面是說佛家,然後修真錄是道家,現在這是基督教,大學是儒家。所以你想儒、道、釋、基,無論內外,道理都大同小異,是文法不同而已,所以 惠能六祖說:「要自性自度」。 惠能六祖要和 五祖離開,祂自己要去發揮了,接下去, 五祖就沒有出頭,了現在就要全說, 六祖的經過。 經文:【祖云:「如是!如是!以後佛法,由汝大行。」】-041-1經文解說:五祖帶 惠能來到渡船口,要上船的時候,五祖說祂要搖艣。「搖艣」就是要開這艘船。惠能說:「迷時師度,悟了自度」,這句話說了之後。五祖說:「如是!如是!」你這樣說對。因為一個人若迷迷惘惘,沒有師父度他,他找不到路啊!但是一旦開悟之後,你就不能再靠師父了,一定要自己度自己。有人說要靠神靠佛,對不對?對!沒有錯。有人說不用靠神、不用靠佛,自己要自修、自悟,對嗎?我說對!這樣也對?那樣也對?這就是迷和悟的問題,一個人迷的時候,一定就要靠師父度我們。若悟就沒有必要去靠師父了,好比小孩還沒長大的時候,就是要依靠父母了,但是長大了娶妻生子了,要怎麼樣靠父母?一定要靠你自己了,反而要栽培這些後輩。所以當時 五祖是要來考 惠能的應變能力。五祖說祂要搖艣,要幫祂渡過對岸,六祖很聰明。祂說:「迷的時候是師父度,悟了就自己度自己。」所以 五祖聽這句話就很高興,說對對⋯⋯你這樣說對了,所以以後佛法要靠你去實行。 經文:【(汝去三年,吾方逝世。)】-041-2 經文解說:現在這八個字,不是六祖法寶壇經的本文,這八個字本來是六祖法寶壇經古本的注解,因為後來的人,要形容 五祖有先知,所以才把它增加添加在六祖法寶壇經,要來說 五祖祂就已經知道,知道祂三年後就快要死了,這是後來的人加入的文,並不是六祖法寶壇經的本文,你就要了解,所以才另外括弧的原因在這裡。 經文:【「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說,佛法難起。」惠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兩月中間,至大庾嶺。】-041-3 經文解說:五祖說:你ㄧ路自己要保重,你要努力向南方去,暫時不要表露你的身分,也不宜很快就去說法,禪宗大法不是一時就能興盛。因為「以心傳心」的佛法,是很難傳下去。六祖來拜辭 五祖之後,就來邁開祂的步伐向南去,經過大約有兩個月,就來到大庾嶺。「大庾嶺」是在江西省大庾縣的南方,和廣東省的南陽縣分界的地方。 呂純陽祖師註解 玉真真人講述六祖法寶壇經講記板書 正心講堂整理抄寫 連結 六祖法寶壇經:網址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QP2d9x3sdYbE28-gEPp2nw5tmQyI8G12&si=U0tgVOT6mLaGf_CA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