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六祖法寶壇經【行由品第一】-4
2024/11/25 14:21:50瀏覽42|回應0|推薦0

六祖法寶壇經【行由品第一】-4

(漢語.河洛話.台語)解說

經文:【「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014-1                      經文解說:大家趕快回去你們的禪房,不要在那裡猶豫不決。智慧不是思慮來想的,在你們的腦海中,你若在那裡慢慢想,這樣就沒有用。見性的人聽到一句話,隨時就要知道話的意思。譬如在戰爭激烈的時候,來拿刀拿槍入陣作戰,聽到一句話,隨時要頓悟話的意義,才有辦法見機而作,才不會戰敗。

經文:【『眾得處分,退而遞相謂曰:「我等眾人,不須澄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現為教授師,必是他得。我輩謾作偈頌,枉用心力。」諸人聞語,總皆息心。咸言:「我等以後,依止秀師,何須作偈?」』】-014-2                                          經文解說:現在所有的徒弟聽到 五祖這些話之後,各自退出後堂,就互相來商量說:「我們不須用心計較,來作偈語呈給師父看,假使我們若作偈語也是沒有用?因為神秀上座。神秀就算是他們的大師兄,現在也是教授師,等於 五祖在傳道,他就是一位副主講。若「衣鉢」,一定就是神秀得到的。我們不用胡亂作偈語,多浪費心機。」眾人聽到這句話,大家心都涼了,就不想要來求衣鉢。大家都說:我們以後無論什麼事情,都來依賴神秀師兄,這樣就好了,何必來作偈語做什麼?」

經文:【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偈者,為我與他為教授師,我須作偈,將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見解深淺?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卻同凡心,奪其聖位奚別?若不呈偈,終不得法。大難!大難!」】-015-1                                                經文解說:現在神秀他的心裡就想了,說眾人不作偈語的意思,就是尊重我是大師兄,是一位教授師、副主講。我有必要作偈語來呈給師父看,假使我沒偈語呈給師父看,師父怎麼知道,我修行功夫的深和淺?我若要呈給師父看,偈語的用意是要求正法,若這樣我的心就是善,我若要奪祖師的地位,這樣我的心就是惡。若是為了奪祖師的位置,才來作偈語,若這樣我和凡夫貪圖名利,謀奪聖位的心有什麼分別?我若沒有呈偈語給師父來證考,這樣永遠都沒辦法來得到正法,唉!這事實在很困難!很困難!

經文:【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間,擬請供奉盧珍,畫「楞伽經變相」及「五祖血脈圖」流傳供養。】-015-2                                    經文解說:在 五祖佛堂的面前,步廊有三間,「步廊」,你若去媽祖宮看就知道,旁邊有路上面有蓋屋頂叫作「步廊」,打算要來聘請供奉盧珍。什麼叫作「供奉?」以前若說「供奉」就是皇帝聘請他入宮內做工作的木匠,水泥師傅,都叫作「供奉」,或是畫家都叫作「供奉」,這個供奉的名字叫作「盧珍」。計劃要畫楞伽經的變相。怎麼樣叫作「變相」。「變相」就是西方講道情形的圖,以及 釋迦佛祖在講道的圖樣,以及 五祖的血脈圖,就是初祖、二祖、三祖、四祖、五祖的圖像,打算要流傳代代的讓信徒供養。

經文:【神秀作偈成已,數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擬呈不得;前後經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書著,從他和尚看見,忽若道好,即出禮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數年,受人禮拜,更修何道?】-016-1             經文解說:現在神秀作這首的偈語,作好之後,好幾次要呈去給 五祖看,但是走到 五祖禪房的門前,感到心中很亂的,全身都流冷汗,想要進不進,想要退又不能退,就沒有勇氣拿偈語呈給 五祖看,這樣經過四天,有十三次都要呈給 五祖看不成,就這樣不敢拿出去。神秀他自己就想了,說我今天若不將偈語呈給師父看,師父怎麼知道我的內心,乾脆我這首偈語,寫在步廊的牆壁上,等後師父若看到,師父如果說:哦!這首偈語不錯,我就出來禮拜,說是我做的;師父如果說這首偈語不好,若這樣只怪我修學不過努力,枉費今天我來山中好幾年的修行,受到眾師兄弟尊重我是大師兄禮拜,而且大家都尊重我是一個教授師,竟修得如此,實在很是慚愧。

經文:【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執燈,書偈於南廊壁間,呈 心所見。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016-2                                                                   經文解說:神秀到那晚三更的時候,一個人靜靜地都沒有人知道,自己拿一盞燈火,來到步廊,將他所做的偈語,寫在南邊走廊的壁間,表示他個人對佛法的看法,偈語的大意,就是說我的身體,好比一顆菩提樹,我的心宛然像一座明鏡臺,應該時常要把它擦乾淨,不要使它染到塵埃。所以現在對於「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下文再和 六祖做的兩首來做比較,現在這裡暫時按下不作說明。

經文:【秀書偈了,便卻歸房,人總不知。秀復思惟:「五祖明日見偈歡喜,即我與法有緣;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業障重,不合得法。」聖意難測,房中思想,坐臥不安,直至五更。】-016-3        經文解說:神秀這首偈語寫好之後,他就馬上回到自己的禪房,別人都不知道這件事情。神秀自己心想:「五祖明天若看到我的偈語,如果祂是高興,這樣是我要得六祖的機會就有,若說沒有見性,這樣我還是在迷迷惘惘,是我宿世業,業障很重,不應該得到衣鉢。師父的心意,實在沒辦法去推測知道。」神秀為了自己來得法,和眾師兄弟的寄望,有雙重的壓力,在房間裡面想來想去,坐臥不安,一直到五更天亮。

經文:【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不見自性】-016-4                      經文解說:五祖在禪房已經知道,知道神秀還沒有看出本性,無法得到先天法門的奧妙,沒有看出自己的自性的佛。

經文:【天明,祖喚盧供奉來,向南廊壁間繪畫圖相,忽見其偈。報言:「供奉卻不用畫,勞爾遠來。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留此偈,與人誦持。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016-5                                                                  經文解說:到天亮早上, 五祖叫著供奉盧珍,準備向南廊的牆壁,要來畫楞伽經的變相和 五祖血脈圖,忽然祂來看到牆壁間神秀這首的偈語。 五祖對盧珍說:盧供奉你不用畫了,勞煩你今天這麼遠的路途來我這裡。金剛經一句話,說「凡所有相,無論什麼若是有相,都是虛妄。」 五祖為了要保留這首偈語,來安慰眾人對神秀的寄望,才轉一個話題,對這些徒弟說:大家每日來誦念這首偈語,依這首偈語來修行,就不會墮落三惡道。「三惡道」就是畜生、餓鬼、地獄等。照這首偈語來修,你們大家都會得到福田,得到福德的利益。

呂純陽祖師:「凡對得物質上,亦精神上之幸福者,皆名為利益,猶言福德也。」    解說:假使對於物質上,或是精神上的幸福,全都叫作「利益」。「 利益」等於就是「福德」。

金剛金-惠能六祖(注):「希求利益,得福雖多,而於識心見性,了無所得。」解說:你希望可以來求很多利益,你所得的福雖然很多。但是你要了解你的心,看出你的本性,一點點你都得不到。

傅大士一首偈語:寶滿三千界、齋易作福田; 性成有漏業、終不離人天。     解說:你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拿來做布施,等於就是福田,「福田」等於得到福德,因為你的性已經成就有煩惱的業,永遠就受六道輪迴,永久無脱離人天,因為「天」就是六道最高,讓你最厲害做到諸天,或是去做人而已,永遠你都沒辦法了脫生死。

經文:【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即得見性。」門人誦偈,皆歎善哉!】-017                                                                經文解說:這時候 五祖命令這些徒弟,你們每一個人,在這首偈語面前設一個香爐,每日來禮拜,誠心來念這首偈語,這樣你們會看出本性。從此眾門人,大家都努力來念這首偈語,而且讚嘆說:「善哉!善哉!」那麽 五祖的前半句,「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這是實在的話,但是後半句說:你們大家來誦這首偈語,就會看出本性,這句話就是 五祖看祂那些徒弟,都愛小乘法,所以祂就好比一種安慰說的話,這些話就不是真正的話。現在神秀將他的偈語,寫在佛寺步廊之後,當時 五祖看到,且留著這首偈語,要讓大家照這首偈語來修行,就不用墮入餓鬼、畜生、地獄。照這首偈語來修,對於自己的修養,有很大的利益。但是下句說這句話,就有一點疑問,祂跟那些徒弟說:你們每日來燒香禮拜恭敬,誠心誠意來誦這首偈語,你們就會看出本性。從此所有的徒弟,大家都相爭努力來誦這首偈語,而且讚嘆說善哉!善哉!爲什麼說這句話和上一句矛盾呢?「矛盾」說你誦這首偈語,不用墮入惡道,而且對自己修養有利益,這實在是 五祖的良心話,真正你若誦這首偈語來說,你不會去犯法,若這樣不會墮入三惡道,這是事實,對於修養有利益,也是事實。不過最後一句祂說:「若來誦這首偈語,就會看出本性。」若這樣上句和下句,差別就不同了,爲什麼 五祖會來說矛盾的話?因為 五祖看祂所有的徒弟,無辦法修了脫生死之道,你若說這首偈語沒有看出本性,念這首偈語,只有後天的福報而已,若這樣來說,一來去傷到神秀的心,二來對於祂這些徒弟說,我大師兄作的偈語,師父說沒辦法看出本性,他們心寒就會退道。爲了這樣呢! 五祖看透祂那些徒弟都是修小乘之法,所以不得已,才會用因時因地因人說法,用方便的說法,所以歷代祖師在度化世間人,都是因時因地因人說法,知道你們這些人沒辦法修先天之道,逼不得已就用半欺騙的方法來引誘你,我現在來引大智度論裡面ㄧ句話來做參考:

大智度論:「求佛道者,隨其諸根利鈍,各得其道。譬如龍王降雨,普雨天下,雨無差別。大樹大草根大,故受多;小樹小草根小,故小受,雨多悉皆自倒。     解說:今天你要來求學做佛這條路,就隨著各人的根基,到底根基是深或淺。「利」就是根基深有智慧的人。「鈍」就是頭腦很遲鈍根基淺的人。所以今天你要來求佛道,要來度化的人,就要看出他的根基到底深或淺,照著各人所需要的去教他道理。譬如 龍王來降雨,現在普通若下雨都說是 龍王在指揮。雨若下來都沒有差別,雨本來就沒有差別,但是若大顆樹大草,它根比較大,它所接受的水也比較多。若小顆樹小草,它的根比較小,它所接受的水也比較少,雨若下多,小顆樹小草都會倒,爲什麼?水多受不了。這是一種譬如。所以講道理叫作「法雨」,若來說了脫生死的道理,根基若深的人,接收的很多,根基若淺的人,他所接受的道理就很少。若說太嚴格的道理,大家都退道了,所以道理是要看人說的,不是隨便人都可說的,站在台上照課本很好說,但是若私人就很難說,私人來一定要觀察他的來意,要觀察他的心,看他的根基深淺,才有辦法去傳道。爲什麼現在教門宗派那麼多? 佛祖就是看各人的心去傳道。若根基深的說比較深的道理,根基淺的,說比較淺的道理。他若要迷信,說一些迷信的話,若要了脫生死,說了脫生死的話,結果就爭辯了?他說他才對,你說你對,誰才對?實在各人得到其中小部分而已,好比 釋迦佛祖當時在說的道理,都說有形有相,靈感顯化的道理,到後面就不是了,到後面全部說修養、了脫生死,說心境的道理,祂的弟子就發生疑問了。若整天跟在身邊就打死結了。他說師父!之前聽您都說有形有相、靈感顯化,現在怎麼全部在說靈感不行、顯化不行,全部說修養的問題。所以 釋迦佛祖才說這部心經。祂才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個道理,道理都不用爭。所以若私人在傳授就很難了,講課在說就比較好講,照課本去說而已。

法華經·方便品·第三:「舍利弗!我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如方便而為說法。」     解說:舍利弗!我知道所有的眾生,各人有各人的欲念,他的內心,都被黏住,有的被相黏住,有的是被空黏住,好比各人吃東西,各有所愛;譬如有的愛吃麵,有的愛吃米粉,有的愛吃饅頭,愛吃包子,愛吃披薩,愛吃漢堡等,各人興趣不同,有人愛吃鹹,有人愛吃淡,所以我就隨他的本性,隨著這個人他的心意,用著很多很多因緣造化,來譬如方便來說道理。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舍利弗!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如,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   解說:舍利弗!吾就是 釋迦佛祖自己說「我」。說我自從成佛之後,用很多很多因緣,用很多很多譬如,廣大來說ㄧ些道理,可以說無數的方便,目的就是要來引導眾生,離開被執著黏住。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小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別說諸果。」     解說:現在這字樂(音藕)就是喜愛,說智慧淺的人都愛小乘法,愛靈感顯化,他自己沒有自信作佛,沒有自信作佛要怎麼辦?望 佛祖或是這些眾仙,用拂塵甩到天上,他就要依靠念一句 阿彌陀佛,就有辦法去西方,若一指玄關,天堂就掛號了。他就是沒有自信自己會做佛。就要依靠別人了,爲了這樣,祂才用很多方便的法門,分別說很多很多,這些因果的論說。所以你就要知道說, 佛祖今天說道理給你聽,祂一輩子大多數都沒有說實在的話,祂要死之前幾年才說真理。若起初全部都是用方便,方便的話下去講,叫作「方便妄言」。 佛祖也可以說「謊話」?是啊!謊話有三種,「大妄言」就是說:「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若動不動說我得到,我活佛、無上師、上人,這些都叫作「大妄言」,都要下阿鼻地獄。若「小妄言」是普通的妄言。「方便妄言」就是好比大人騙小孩,小孩就不走,不走就哄騙。所以你若要知道這個道理,你若去翻一些譬如經,裡面就跟我們說很多問題,我現在來引百喻經,第三十四則裡面一個引證:

百喻經(第三十四遂美水喻):「昔有一聚落,去王城五由旬,村中有好美水。王敕(王命令)村人,常使日日送其美水。村人疲苦,悉欲移,遠避此村去。時彼村主(村長)語諸人言:「汝等莫去,我當為汝白王,改五由旬作三由旬,使汝得往來不疲。」即往白王,王為改之作三由旬。眾人聞已,便大歡喜。有人語言,此故是本五由旬,更無有異。雖聞此言,信王語故:終不肯捨。世間之人,亦復如是。修行正法,度於五道(六道除阿修羅道),向涅槃城,心生厭倦。便欲捨離,頓駕生死,不能復進。如來法王,有大方便,於一乘法,分別說三。小乘之人,聞之歡喜,以為易行。修善進德,求度生死。後聞人說,無有三乘,故是一道。以信佛語,終不肯捨。如彼村人,亦復如是。」     解說:百喻經是 釋迦佛祖用很多譬如,來說給這些迷迷惘惘的人聽。祂說:古代有一個村落,好比一個村子,離開王城,「王城」等於現在說的京城,離開國王住的城,走路要五由旬,「由旬」,是印度走路的里程,走一天的路叫作「一由旬」。「五由旬」等於就要走五天才會到。村內有真正很好、很甜、很好喝的水,國王命令這村的村民,永久每日要送水去給他喝,村人感覺很疲勞、很辛苦,有的就想要搬家,要離開這個村。當時村長他才跟眾人說:你們大家不要走,我為了你們來向國王說五日的路途,這條路把它改成走三天就會到達,讓你們大家往來不會疲勞,就這樣到京城對國王說:國王就把五天的路改成走三天,眾人聽到這句話很高興,但是村內有內行的人,他知道原因,就跟這些村民說:你們別傻了!那條路本來就要走五日了,怎麼可能改三天,路有多遠就是一定的,一定要走五日,三日不會到達,但是村民聽到這些話,他們相信國王的話,說你是瘋子,國王就說三日,你說五日,他就不肯相信你的話。世間一些人,學道理也是一樣,你修行要來度五道。我們普通都說六道,但是阿修羅道沒辦法度,所以才說「五道」。你修行要來度五道,「涅槃」就是了脫生死,向著了脫生死彼岸這條路,心裡就生出討厭懶惰。怎麼樣懶惰?哦!什麼就要「斬十惡八邪」,就要「棄七情六慾」,就是「掃三心離四相」,就「要修六度」,這麼辛苦要死喲!討厭,賴得修,就這樣不修,就走向生死輪迴這條路,無辦法走這條了脫生死的路。在 佛祖祂有一個大方便,祂才將這「一乘法」,「一乘法」就是了脫生死的路,就這樣分別做三樣就是小乘法、中乘法、大乘法,把它分成三樣,你若小乘的人,要靈感顯化的人,聽到這些道理很高興,他說這樣就很容易修行了,念一句佛就會到西方了,不用再什麼修養。一指玄關,天堂就掛號了。我那麽辛苦修六度?那麽辛苦,何必來斬十惡八邪?要除去七情六慾,那麽麻煩要做什麼?他就修善來證福德,是要求什麼?求 佛祖用拂塵,把我甩到天上。後來聽到人家講道理,說本來就沒有三乘啦!都是一道啦!是只有了脫生死一條路而已。你一定要斬十惡八邪,要棄七情六慾,要掃三心四相,六度要圓滿才能了脫生死。雖然內行的人說給你聽,不過你信 佛祖說的話。你說瘋話,人家說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到西方,你為什麼就要修那麽多,誰說的! 佛祖說的你知道嗎?他就不肯聽人家的話,這些人和剛才跟你說的那些村民一樣,五日的路要把它改三日,完全一樣。現在也有很多道中說,唉!不用那麽辛苦啦!現在上天慈悲,修七分,上天跟你補三分,你就會到達了。世間哪有那麼好的事,修行一條路而已,沒有兩條三條的,難怪 釋迦佛祖初初講道理都不敢說真理,好比小孩哄騙哄騙,是真的假的,現在來看無量義經的說法:

無量義經:『大莊嚴菩薩白佛言:「世尊說法不可思議。----中略----。我等於佛說諸法雖無所疑,慮諸眾生,生迷惑心。重諮世尊,傳自得道以來,四十餘年。----中略----。今何獨說甚深大乘無量義經,疾得成就無上菩提也。願世尊哀愍一切,廣為現在及未來世眾生,分別說之,令無疑網。」佛告大莊嚴菩薩曰:「善哉!汝善問如來如是甚深微妙義,汝能多利益眾生,拔眾生苦,而今安樂,是真大慈悲也。以是因緣,汝必疾得成就無上菩提也。」「善男子!我先於菩提樹下,端坐六年,得成阿耨多羅三貌三菩提。是時以佛眼觀一切諸法,不可直宣說真理,何也?諸眾生性、欲不同也,故以方便力,說種種說。是故,四十年來,未顯真實。」「善男子!譬如水能洗垢,無井池江河溪渠大海之別,法水亦能洗淨眾生煩腦之塵垢。善男子!水性是一,河江井池溪渠大海各異也。法水亦如是,洗淨塵垢,雖等無別。三法、四果、二道,不一也。善男子!所說之法,文辭雖一,義各有異。」』     解說:無量義經是藏經裡面的法華部,也可以說是法華經的序文,無量義經的文短短而已,好比祂在說法華經之前所說的話,無量義經說:大莊嚴菩薩來向 佛祖說師父!您說的道理非常不可思議,我們成就菩薩道的人,對 佛祖您說的道理,雖然都沒有疑問,不過煩腦所有的眾生會生出迷惑的心,爲什麼會生出迷惑的心?以前您都說靈感顯化,現在突然間來說修養的道理,人家會起迷惑啊!所以我重新來請教師父!您自從得道以來,四十多年來,來傳道,爲何今天獨獨來說,這麼深奧了脫生死的無量義經,要讓人隨時來成就無上菩提、來成佛?希望師父您可憐所有的眾生,廣大爲了現在的眾生,和未來世的眾生,分別來說個清楚,可以讓這些眾生,不要被懷疑的網子網住。 釋迦佛祖對 大莊嚴菩薩說:善哉!今天你來問這個問題非常好,你來問我這麽深奧微妙的道理,今天你有辦法爲了要利益眾生,要來拔眾生的苦,能得到眼前的安樂,這是很大的慈悲心,爲了這樣,你今天ㄧ定會成就「無上菩提」。你們這些善男信女,我之前在菩提樹下端坐六年,來得成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貌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等於就是成佛。在這個時候,我用佛眼來看ㄧ切的眾法,無辦法直接來說真理,爲什麼無辦法直接來說真理?恐怕眾生受不了,恐怕眾生不要相信。所以我無辦法直接來說真理的原因,就是眾生的性和欲不同,各人的根基不同,各人的欲念不同,所以我今天才用著方便的力量,說很多很多說法,爲了這樣?我四十年來都沒有說真理。 佛祖就跟你說了這麽明白,說祂四十年沒有說真理,善男子!現在要來譬如:「水」能洗污垢,但是沒有分井水、池水、江水、河水、溪水、溝渠水、大海水的分別。「法水」就是道理,道理會來洗淨人心中的煩惱污垢。善男子!水的性是一個,但是河水、江水、井水、池水、溪水、溝渠水、大海的水不一樣。譬如:「海水」就是鹹的。若山泉水就是甘的。若一般的水是淡的。也有苦的、澀的。「水」是有很多種都不同,道理也一樣,道理要洗淨人心中的煩惱污垢,雖然都沒有分別三法。「三法」就是小乘法、中乘法、大乘法。你雖然說要了脫生死,境界也不同啊!「四果」,就是修聲聞果、緣覺果、菩薩果、佛果,都不同境界。「二道」就是順道和逆道。譬如有錢人就是順道,若窮苦人就逆道。順道、逆道也是不一樣。善男子!我說的道理文詞雖然是一個,不過道理不一樣。譬如 達摩祖師說「西方十萬八千里。」若這些迷迷惘惘的人,就要用迷信來誘惑,哦!西方是很遠很遠,你們大家拚命念佛, 佛祖用拂塵,把你們一甩就去了。你若要說上乘法就不是了,大乘法說:「西方十萬八千里就是說,要斷十惡八邪,你十惡若沒有斷,八邪若沒有斷,你西方不會到達。」這些道理六祖法寶壇經後面就會說了。所以一樣一篇文,道理解釋就不一樣了。好比觀音普門品說:「一個人若是被火燒,你若念 觀音的名字,火會熄滅。」對於這些迷迷惘惘的人,就要說顯化。啊!你們大家拚命念 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你若遇到火燒房子,你若念 觀音的名字,火就熄滅了。若說起來哪一個那麼剛好,一輩子去遇到火燒房子,真的你念 觀音的名字,火會熄掉嗎?不可能的事,不然這回蘆州的大火,不信你在火裡若不走,你在那裡念 觀音的名字看看,非把你燒得變木炭才怪。這個「火」是說自己心裡的火,人的慾火、瞋火、無明火、貪火,假使一個人貪慾的火若升起來的時候,念 南無觀世音菩薩,那個火就熄掉了,是這個意思。所以文詞是一樣,道理不同。我們若說修了脫生死的道理,和修方便法門的道理,完全都不同。你若小孩來說,可以用騙的,好比剛才說喂!等一下就到了,等一下就到了,小孩慢慢走,但是大人不能用騙的,大人有知識,有智慧了,像剛才所譬如的五天的路,要怎麼樣改成三天的路,你去研究就好,絕對不可能的事情。但這樣騙人好嗎?爲什麼不好?譬如說啊!你修七分,後面三分上天會補給你,你若修有七分就有資格去做神了,假使你修到七分說,你還沒了脫生死,去做神再補修,難道會說不要嗎?若要轉回去你要嗎?絕對不要,又不是瘋子,修七分來到天上了,說要再轉回凡間,你絕對不要,拚命你也要再修,對不對?譬如你要走到台北,說要走五天才會到,現在騙你說走三天,走到大坪林了,你難道會說我現在不要我要回宜蘭,你又不是瘋子,走回去宜蘭要走三天,走到台北才剩兩天而已,拚了命也再走,是不是這樣。所以世間人就是善意的欺騙,是方便的法門,才說「方便妄言」,是不損道德的,小妄言就有罪,大妄言就要打入阿鼻地獄,你就要注意這樣。這些道理佛說十法界講義詳細再去看就好,道理打死結的很多,好比今天來訪問我的這些人,在天元宮就問我一句話,問什麼?他說老師!您講佛說十法界講義時,有說 佛祖戒律,一位師父一年才可以收一位徒弟,若一年收兩位徒弟就犯戒。若 六祖的徒弟好幾百個,若這樣說起來, 六祖也犯戒?一年收一位祂幾歲,哪有辦法收那麽多人。這就是他不知道道理了,若 六祖那些徒弟,找不到十個人拜 六祖的,那都不是 六祖的徒弟。怎麼說不是 六祖的徒弟,好比你們,你們有拜我為師嗎?我問你!爲什麼你叫我老師!譬如 法達和尚,祂就是一個心結打不開,祂就去問 六祖。 六祖幫祂打開。出去說我是 六祖的徒弟,祂又沒有幫祂受戒。譬如 玄覺禪師,本來就是高僧了,一個結打不開而已,去問 六祖。六祖幫祂打開,後來!祂就說我是 六祖的徒弟。事實說起來, 六祖也不是 五祖的徒弟。你六祖法寶壇經儘管翻沒有關係,看是不是 五祖的徒弟?那時得到衣鉢跑路,還留著頭髮還沒有出家!到日後和那些打獵的人在一起,經過十五年出來,才去受戒,祂不是 五祖的徒弟,不過祂得到衣鉢,祂也說我是 五祖的徒弟。你就要知道道理,不然經讀一讀疑問很多,不過疑問若實在跟你說破都沒有疑問,哪有什麼疑問?所以有的人真的經書看了,打死結就很迷糊,他就跟我說老師!您說一位師父,一年不能收兩位徒弟,若 六祖一百多位徒弟,這樣不就是破戒?不是,真的 六祖有受戒的沒有幾個,都是尊重,好比你們。我連一個徒弟都沒有,我八十八(公元二00八)歲了,一個徒弟都沒有,不過你們大家都喊我老師!將來你們出去說,我是 李老師的徒弟。你是我的徒弟嗎?不是!我又沒有幫你受戒,我也沒有收你做徒弟啊!所以你就要了解這個問題,你若沒有了解這個問題,道理不時都打死結,我沒有騙你。

經文:【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018                                                     經文解說:五祖到了那一晚三更的時候,叫神秀進到祂的禪房。祂就問他說:「南廊壁間所作的偈語,是不是你作的?」神秀回答說:「實在是我作的,不敢妄求祖位、繼承衣鉢,希望師父您慈悲,看弟子是不是有修到一點智慧?」 五祖說:「你今天作這首偈語,還沒有看出本性,只有到門外,就是說修到後天的漸修,還沒有達到門內,門內等於就是先天法門的頓悟。你今天這樣的看法,要找先天大道看出本性,永遠你都得不到。」現在 五祖這句話是良心話,爲什麼良心話?根本你就沒有看出自己的本性,你今天來作這首偈語是只有後天,漸修的方法而已,但是 五祖叫祂那些徒弟,說你們來拜這首偈語,就會看出本性,這是一種善意的欺騙,因為那些徒弟,都迷迷惘惘啊!沒有這樣誘拐不行,說你們只有誦這首偈語就會看出本性。因為神秀根基比較深,祂跟神秀說:你作這首偈語,沒有看出自己的本性。這樣你就明白我說的話。

經文:【「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019                                                                      經文解說:你要知道先天的大道,必須言下就能明白自己的本心。「本心」就指第八識。你就要看出自己本性的第九識,這就是不生不滅。所以本文所說:「識自本心,見自本性」,那麽「心和性」,要怎麼去分別?又說「不生不滅」怎麼樣才有辦法不生不滅?

傳心法要:「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同此佛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     解說:所有的 佛祖、菩薩,和一切蠢動含靈,都有和 佛祖一樣的佛性。「佛性」就是佛心,「佛心」就是佛。所以「性和心」本來是同一個東西。 呂純陽祖師:『「性、心、意」,迷者分爲三,悟則為一不別。「性」者,如如不動。感物而動,是轉為「心」。迷物生念而搖,曰之為意。』解說:呂純陽祖師說:「性、心、意」,是迷的人才會分爲三。意思說迷人才會分「性、心、意」。悟的人爲「一」,若悟的人都一樣,沒有分開。那麼若分開,什麼叫作「性」?「性」就是如如不動。「感物而動」,就是感受於物而動轉為「心」。「心」若迷物就生貪念,轉為第六識的惡意。心若觸物生善念,轉為第七識的善意。「心」若轉為「意」就動搖不止。總稱「心」若感物就產生作用。

南陽慧忠國師語錄:『「未審心與性,爲別不別?」師曰:「迷則別,悟則不別。」曰:「經云佛性是常,心是無常,今云不別何也?」師曰:「汝但依語而不依義。譬之寒月,水結為冰,及暖時,冰釋為水。眾生迷時結性成心,眾生悟時釋心成性。」     解說:有一個人問 慧忠國師,師父來請教一下,到底人的心和性是否有分別?還是沒有分別?祖師說:「若迷的時候就是有分別,若有悟來說就沒有分別。」這個人不了解這句意思,所以又問說:『在經的裡面一句話,說「佛性」是永久不生不滅,「常」就是不生不滅,「心」是無常,是有生有滅,今天師父您怎麼說沒有分別,是什麼原因?』 祖師說:『你只有來依靠那句話,不依靠那句道理。在涅槃經裡面也有說:「了義和不了義,要依義不依字」,字就是語,「語、字」都可以說。所以你只有依靠經書那個字,你沒有依靠那個道理。譬如冬天的時候,「寒月」不是冬天的月,是寒的月數,等於就是冬天的時候,譬如十一、十二月,在冬天的時候,水就結凍變成冰,你看大陸的河溝,水都變成冰,等到炎熱的時候,冰溶化了就變成水,眾生若迷的時候,自己的本性把它結凍變成心,眾生若悟的時候,心就開放變成性。』你若聽不懂,我用眼前的電,來譬如讓你做個參考,「電」有兩條線,到底是有分別?或沒有分別?若師傅說:你若不懂電的作用,就有分別。這兩條線沒有在一起,兩條線有分別。不過若知道電作用的時候,兩條線根本沒有分別。兩條線沒有合在一起,燈不會亮!對不對?所以「心和性」就是這樣,「性」是靜體,「心」是動體,一動一靜。電線也一樣,一條不會電人,一條會電人。若兩條合在一起,電的吱吱叫,所以你若不懂的人就是分別,若內行的就是沒有分別。所以現在 呂純陽祖師來說:人的「性、心、意」,都同一個東西,等於就是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第九識,這都同一個東西,自己的「性」是靜體,「心是動體」,「意」是搖體,「搖」就是一直晃,晃不停。所以一個人若迷惘的時候,就轉到意,一個人若追求道理,就轉到心,若成果之後,就轉到性,只是這樣而已。「性和心」不能分別, 佛若歸靜體,就變成不思善、不思惡。譬如 六祖說:「不思善、不思惡,則明上座本來面目」,這就是自己的本性,但是快要發動的時候,是為了要救人,為了要做事情,你開始活動就變成心,一個人若迷惑之候,就變成意,只是這樣在轉而已,同一個東西再轉。所以 五祖現在說: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

黃檗禪師:「諸學道人若欲成佛,但無求無著,無求即心不生,無著即心不滅,不生不滅便是佛也。」     解說:學道的人,你今天若是想要做佛,只有要「無求無著」,「無求」自己的心就不會生,「無求」就沒有欲心。啊!請您保佑我平安,保佑我賺大錢,保佑我升官等,我做善事,看會不會有好報,這些都有所求的,你若有求來說,心都在翻滾了。「無求」,心就不會動。「無著」,一個人不會被東西給黏住。有的人著相,有的人著空,若黏住之後,自己的心一直在翻滾了。你若無求無著,無求即心不生,無著即心不滅,若不生不滅就是佛了。「不生不滅」就是沒有妄念了。有生就有滅,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你今天要學無上菩提,就是要學先天大道,需要聽到一句話以後,就要先了解自己的本心。「本心」就是人動靜的佛心,你現在看出動靜的佛心之後,就看出自己如如不動的本性,這樣就不生不滅。

經文:【「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020-1                            經文解說:在無論什麼時候,你在一個極短的時間,都能來看出自己的本性。對於這句話,我來引證中國禪師傳裡面一句話:

中國禪禪師傳:『二祖:「弟子心未安,乞師安心。」初祖:「將心來為汝安。」二祖:「覓心不可得。」初祖:「爲汝安心竟。」』     解說:二祖就是 慧可祖師,也有人說是 神光祖師,二祖來問 初祖達摩祖師說:「弟子的心未安,希望師父您幫我安心」。 達摩祖師說:「你心拿出來我幫你安」。二祖說:「心是無形的東西,我要怎麼拿出來?」 初祖說:「我已經幫你安好了」。一個人的心會動搖都是自己在作用,什麼人有辦法幫你安?心是無形的東西,你只有要了解道理心才會安,不是說什麼人有辦法去幫你治這個毛病。

經文:【「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 ,萬境自如如。」】-020-2      經文解說:說萬法你若沒有執相,「滯」就是停留一個東西,你萬法若都沒有執相,先天的道理,一切的境界,自性都不動。「如如」就是不動。「一真」就是自己的本性。

佛學大辭典:『「一真」,一者無二,以平等不二之故,謂之一。「真」者,離虛妄之義,所謂真如也。』       解說:「一真」,「一」就是無二,「無二」就是平等不二,所以才叫作「一」。「真」,就是離開不實在的意思,就是所說的「真如」。「真如」就是佛性。

愣嚴經:「清淨無漏,一真無爲,性本自然。」     解說:「清淨」無煩惱,「漏」就是煩惱,「無漏」就是無煩惱,一個人心若清淨就無煩惱。若「一真」就是無爲,「無爲」就是無所住心。「一真」就是自己的本性。「無爲」就是自然。「性」本來就是自然。

三藏法數:「無二曰一,不妄曰真。」   解說:無二就是「一」,不虛偽就是「真」。所以「一真」,等於就是指自己的佛性,那麽說「萬境自如如」,怎麼說「自如如?」

古靈神讚禪師語錄:「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注),即如如佛。」     解說:自己的佛心、佛性,若沒有去染到俗塵,自己的心性本來就圓滿,全都沒有缺角,只有你若有辦法,來離開妄緣,就是如如不動的佛。

(注)佛學大辭典:『「妄緣」。「緣」者,關於吾身之內外事物也。----略----。此事物我起妄情之緣由,故曰「妄緣」。』     解說:「妄緣」是什麼?「緣」就是關係著自己身體內、外種種的事物,這個事物由我生出妄情,「妄情」也可以叫作「妄念」,這個事物由自己生出妄念的關係,所以才叫作「妄緣。」

金剛經.六祖註解:「猶如一月當空,千波現影。影有現滅,月實自如如。自如如,自性不動,影喻萬境,月喻自性。」     解說:譬如一個月亮在天上,下面一些水波,都顯現月亮的影子出來,影子有時候會顯現出來,有時後會滅掉。譬如你臉盆放在院子,上面的月亮影子照下去,月亮在臉盆裡,但是臉盆的水倒掉,那個影子不見了,不過月亮呢?月亮在天上如如不動。「自如如」,就是自己的自性不會動,影子是譬如萬境,就是自己的妄念,「月」就譬如自己的自性不動。

經文:【「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偈,將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付汝衣法。」】-021-1                                                              經文解說:五祖繼續說:「如如不動的心,就是自己真正的心,假使持這樣的看法與見解,這就是先天的本性」。 五祖對神秀又說:你暫且回去你的禪房,這一兩天你靜靜去想,再作一首偈語,假使你有所悟,你的偈語如果有入先天的法門,那麼我就拿衣鉢傳給你,讓你做第六代祖師。

經文:【神秀作禮而出。又經數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021-2                                        經文解說:神秀聽 五祖跟他說這些話,他恭敬行個禮就退出去了,又經過好幾天,始終沒有辦法另外作一首的偈語出來,心裡就感覺亂哄哄,沒有精神,左思右想,總是感覺心不安寧,日子的經過,好比在作夢一樣,連一點真實的味道都沒有,不論是坐著,或是在走路,無論在什麼時候,心裡都很鬱悶,非常不快樂。

經文:【「復兩日,有一童子於碓坊過,唱誦其偈,惠能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雖未蒙教授,早識大意。遂問童子曰:「誦者何偈?」】-022                                                                      經文解說:又過了兩天,就是神秀做那首偈語之後,再過兩天,有一個未成年的小沙彌,從碓米坊經過,嘴裡面一味誦著神秀所作的偈語,雖然不認識字的 惠能,一聽到這首偈語之後,祂就明白這首偈語還沒有看出不性,雖然沒有人跟祂講解,或是什麼經書的意義給祂聽過,但是 惠能祂自然而然,已經知道見性的要訣。在這時, 惠能祂就來問這位小沙彌說:「你到底在誦念的偈語是誰所作的?」但是對於這篇文裡面說童子,什麼叫作「童子」?

佛學辭典:『「童子」,梵語「究摩羅,鳩摩羅迦」。為八歲以上,未冠(注)者之總稱。西國希出家而寄侍於比丘所者,稱曰「童子」。』     解說:「童子」梵語叫作「究摩羅,鳩摩羅迦」,就是八歲以上,還沒有上二十歲的人總稱呼。在印度希望要出家,但是還沒到二十歲,所以寄在和尚,「比丘」就是和尚,寄在和尚的身邊在修行叫作「童子」。童子等於一般說「沙彌」。

(注)辭海:『禮・曲禮:「男子二十冠(音貫)而字。」故年未二十者, 曰「未冠」。」     解說:現在這字「冠」(音貫)不能讀成「冠」(音官),讀成冠(音貫)。禮記曲禮篇說,男子二十歲才成人,才取字號,所以年紀若還沒有到二十歲的人,叫作「未冠(音貫)。

佛光大辭典:『「沙彌」,指佛教僧團中,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齡在七歲以上之出家男子。』     解說:「沙彌」是指佛教出家團體中,已經受十戒,但是還沒受具足戒,「具足戒」就是二百五十戒,年紀在七歲以上的出家男子。有人說,剛才佛學辭典說:「八歲」,現在麽說「七歲」? 所以七歲和八歲是才能算錯的,有的說足歲,有的說虛歲,你若是七足歲來說,就是八歲,現在台灣人大多數說虛歲,但是你若照戶口來說,一定要說足歲,你若沒有說足歲,無論讀書、當兵都不能通過,一定要足歲。所以七歲八歲,這是虛歲和足歲這樣而巳。話說起來,就是要滿七歲以上,才可以做「沙彌。」

學大辭典:『「沙彌」是男子出家,受[十戒](注)者之冠。』     解說:「沙彌」就是男子出家受十戒的人通稱,那麽什麽叫作「十戒?」

(注)佛學大辭典:『「十戒」:(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婬。(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著華鬘好香塗身。(七)不歌舞倡伎,亦不往觀聽。(八)不得坐高廣大床上。(九)不得非時食。(十)不得促錢金銀寶物。』     解說;「十戒」,第一、不殺生。第二、不偷盜。第三、不婬。若「五戒」就是說不邪婬,自己的妻子,丈夫以外,不能和外面的男人,女人,在一起。但是一旦出家之後,完全男女關係都要斷,才叫作「不婬」。第四、不妄語。第五、不飲酒。這五項是在五戒之內。第六,不著華鬘好香塗身」,就是不穿花衣服,不戴耳環、手鍊、項鍊或是噴香水、抹香粉都不行,化妝都不行。第七、「不歌舞倡伎,亦不往觀聽」,就是不可以唱歌、跳舞、演戲,不但自己不可以唱歌、跳舞、演戲,連去看也不行,去聽也不行,你若聽收音機只可以聽新聞節目,若娛樂節目都不行,看電視也一樣,可以看電聞片以外,娛樂片都不能看。第八、「不得坐高廣大床上,就是不能坐高廣的大床上,像彈簧床、沙發都不能坐,不能睡。第九、「不得非時食」,這叫作「齋戒」。「齋戒」就是過中午十二點,你就不能吃飯了,所以到第九戒,這就叫作「八關戒齋」,因為有八戒,還有一個齋戒,普通叫作「八關戒齋」,等於就是「九戒」。但是你一旦出家之後,最起碼就要守十戒,不是只有八關戒齋而已,八關戒齋是在家的人。去受八關戒齋的戒,在家也要守「八關戒齋」。你若是出家,一定最少要守十戒,因為它多一戒而已,在家第十戒沒有,出家第十戒就要守。第十,不得捉錢金銀寶物」,就是不能拿錢,不能拿金子、銀、像玉種種的都不行,話若說明白一點,就是出家人不能有財產啦!你若有私人的財產,銀行若有存款薄,你家裡面若有高貴的古董等,這樣就已經犯戒了。所以對於沙彌的第十戒,比你若做和尚,尼姑還要嚴哦!現在這是做一個小沙彌要守的十戒而已,就不能有財產了。

經文:童子曰:『爾這獦獠不知,大師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傳付衣法,令門人作偈來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爲第六祖。」神秀上座於南廊壁上書無相偈。大師令人皆誦。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023-1                                                    經文解說:現在小沙彌就說「獦獠」我以前有解釋過就是番人。喂!您這個番人,您什麼事情都不知道,五祖大師說:讓我們這些徒弟大家了解。 五祖說:人生在世生死的事非常的重大。五祖祂說祂年老了,要將代表祖師的衣鉢要傳下去,因為這樣才叫我們這些徒弟,大家作偈語給祂看,什麼人若有辦法達到見性的境界,祂就要將衣鉢傳給他,接第六代的祖師。我們大師兄神秀,在南廊的壁上,寫著一首無相的偈語。 五祖叫大家去誦念,而且說假使依這首偈語的內容去修,將來就不用墮入三惡道去受苦,若照著這首偈語來修,有很大的利益。

經文:【惠能曰:「我亦要誦此,結來生緣。上人!我此踏碓八個餘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023-2                經文解說:現在 惠能六祖說:我也想要來讀這首偈語,來結來世的因緣,我來碓米坊舂米,已經有八個多月了,從來都不曾到堂前,請師兄,現在「上人」就是一種尊重的話,請師兄你帶我到寫偈語的面前,去禮拜讀誦好不好?

經文:【童子引至偈前禮拜。惠能曰:「惠能不識字,請上人爲讀。」時江州別駕,姓張,名日用,便高聲讀。】-023-3              經文解說:現在小沙彌,就引 惠能來到神秀所寫這首偈語的前面。 惠能就說:「我不認識字,請小師父,你念給我聽一下。」在這個時候,「江州」就是江西省九江縣一帶,有一位「別駕」。「別駕」是官名,等於就是州長的助理,也可以等於當今的法官一樣,他就是在辦案的,他姓張名字叫作日用,他就大聲來誦這首偈語。

經文:【惠能聞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別駕爲書。」別駕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023-4                                        經文解說:惠能聽完這首偈語之後,祂對別駕說我也有一首偈語,請別駕你幫我寫在壁上好嗎?張別駕聽到 惠能的請求,他就很驚奇,用一種冷眼的眼光,帶著不相信的口氣說:「啊!像您這種不認識字的人,您也有辦法作偈語?實在真正天下可以說非常的稀奇啊!」

經文:【惠能向別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可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023-5   經文解說: 惠能聽到別駕諷刺的話,祂就來對別駕說:「如果你有真心,要學無上的先天道,就不應該隨便來輕視初學的人。最下等的人就是愚人,往往他會生出最上等的智慧;反過來,最上等的聰明人,往往也會有糊塗的時候,來埋沒他的神智。如果一位要修佛道的人,他若隨便來輕視下下人,這樣他就有說不完的罪過,在他的身上。」惠能說到這句話,也是很諷刺。所以世間人,不能去輕視初學的人,不要說他不認識字,他什麼都不會,你不能輕視他,因為知識越高的人,比較容易動歪頭腦,所以比較會犯罪;真正愚笨的人,他不會犯法。                             

經文:【別駕言:「汝但誦偈,吾為汝書。汝若得法,先須度吾,勿忘此言。」】-024                                                                經文解說:張別駕聽到 惠能這些話,他就覺得有道理,就向 惠能說:「請您將您的偈語念出來,我幫您寫在牆壁上,但是我有一個要求,如果您這首偈語,若 五祖看了有喜歡,您若有辦法做第六代祖師,您絕對不要忘記,您就要來度我。」原來張別駕,是一位有善根的人,所以聽到 惠能說這些話之後,心中就生出慚愧的念頭,而且又感覺說 惠能不是普通的人。他又是做官的人,而且旁邊也有跟隨的人,這是很有智慧的人。若沒有智慧的人,你若稍微說一下,臉就紅了,你若沒有發脾氣來說,咻一下,不知道跑到哪裏去了,連個影子都看不到。

呂純陽祖師註解 玉真真人講述六祖法寶壇經講記板書 正心講堂整理抄寫

連結 六祖法寶壇經:網址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QP2d9x3sdYbE28-gEPp2nw5tmQyI8G12&si=U0tgVOT6mLaGf_CA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786a319&aid=181394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