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10/27 16:45:53瀏覽109|回應0|推薦0 | |
六祖法寶壇經【行由品第一】-1 【前言】(漢語.河洛話.台語)解說 現在要先來了解六祖法寶壇經的名稱。六祖是指什麽 ? 指禪宗的第六代祖師 惠能祖師 , 因為佛教禪宗 , 在中國最初的一代就是 達摩祖師 , 所以我們才稱呼 達摩初祖。 達摩初祖再傳二祖 慧可祖師、三祖 僧璨祖師、四祖 道信祖師、五祖 弘忍祖師。來到五祖 弘忍祖師才傳給六祖惠能祖師。詳細在經的裡面 , 行由品第一 , 就會介紹祂的身世 , 所以在這個地方 , 就不必詳細來解釋 , 是只有讓你了解 六祖是指什麽人 , 是指佛教禪宗 , 中國的第六代祖師。若以 釋迦佛祖來傳禪宗 , 就要算第三十三代祖師。因為 , 達摩祖師在印度是第二十八代祖師。祂來到中國開發佛教禪宗 , 卻變成中國的初祖 , 傳來到 六祖 , 禪宗的系統 , 就是第三十三代祖師 , 若是以中國來說起 ,就是第六代祖師。 「法寶」, 什麽叫作「法寶」?「法寶」是三寶之一 , 就是所有的 佛祖所說的妙法 ,是非常的珍貴 , 好比世上的財寶 , 為了這樣 , 才譬如「法」叫作「寶」。惠能六祖所說的「法」, 都是大乘圓滿頓悟的佛法 , 實在是一部很珍貴的經典 , 才稱作「法寶」。「經」不是隨便稱呼的 , 你若沒有到 佛的境界 , 不能說經 ,要說論。在禪宗到 六祖為止 , 三十三代祖師之中 , 只有 六祖說的話 , 他的書才叫作「經」。連 達摩祖師祂著作的書都不能說「經」。 達摩師祂著作的有血脈論、破相論⋯⋯等 , 所以歷代祖師說的都是「論」。「論」就是以 佛所說的話 , 再分析解釋說的話 , 所以「經」是聖人說的、佛祖說的。「論」是代代祖師說的話。所以 , 若在中國佛教界 , 稱呼「經」, 唯獨是 惠能六祖的這部法寶壇經。 對於經題「法寶」我們來看增一阿含經的解釋: 解釋 六祖法寶壇經 經題【法寶】 增一阿含經:『「法寶」者,無他想,專念正法,除諸欲愛,除塵勞,渴愛之心永不起,使欲而無欲,離諸煩惱之結縛與病也,自念法,又使人念。』 解說:增一阿含經是 釋迦佛祖說的話, 阿難尊者等撰集的書。佛祖對於「法寶」的解說:就是自己的心中,全都沒有想到外面,只有修養自己,全心來念正法。對於不正當的事情,一點點都不會去想。有辦法除去所有的欲愛。 「欲」就是指貪欲。但是「愛」你就要注意,這字「愛」並不是指人的愛心,不是博愛,不是慈愛,所以這字「愛」,有時候若是問單字很難解說。譬如 惠能六祖在壇經說:「度字雖一,用處不同」。「度」雖是一字,不過「度」,若是用在不同的地方,道理就不同。譬如這字「愛」若解說慈愛、博愛、愛心,這就完全不同。現在這字「愛」,若要用現代話來解說,叫做「小氣」。 「欲」就是貪,東西再多都要拿進來,這叫作「欲」。「愛」就是緊握不放,一毛錢都不會讓它洩露掉,拿不出去這叫作「愛」。好比說這一樣我也要,那一樣我也要,這叫作「貪愛」。所以要注意,這字「愛」不是「愛心」的愛,若用白話來說,叫作「小氣」。「法寶」有辦法除去欲愛,有辦法除去塵勞渴愛之心。「渴愛」,就是貪愛。小氣的心,貪欲的心,永遠不會生出來。使自己「欲而無欲」,「欲」為什麼又無欲,前面這字「欲」是「正欲」,後面這字「欲」是「貪欲」。讓自己有正當的欲,沒有貪心的欲。 什麼叫作「正欲」? 什麼樣叫作「貪欲」? 賺錢大家都愛愛啊! 不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錢有誰不要錢財。俗語說:「財是養命之源,害人之本」。 若說到錢財,世間人若沒有錢沒辦法生活,無論哪一位修行人,修得再好,他也要用錢,沒有錢吃飯要從哪裡來? 生活起居都需要用到錢。譬如說要睡覺要買一條棉被,沒有錢就沒有辦法買,一定要有錢財,這就是「正欲」。若當官來說:看可不可以升官,升官看可不可以賺多一點錢,來栽培自己兒子,看家庭可不可以快活一點,這都是正當的欲望。若士農工商都要努力,只要你用正當所求的欲,這都是正欲不是貪欲。 所以「法寶」等於就是道理,道理教你有辦法來離開所有煩惱的結縛和毛病,你自己來念正法,又要使別人念,好比說,你自己知道道理,你又說給別人聽,這樣就叫作「法寶」。 那麼什麼叫作「經」? 解釋 六祖法寶壇經 經題【經】 佛學大辭典:『「經」,三藏之一,對於律及論而言,即佛所說之教法也。』 解說:「經」是三藏其中的一藏,就是對「律」和「論」來所說的。三藏,就是經藏、律藏、論藏,「經藏」是 佛、菩薩說的話。「律藏」是 佛祖制定的戒律。「論」就是代代祖師將 佛祖所說的再解說的言論。或代代祖師的著作。所以現在說「經」,就是 佛祖所說的教法叫作「經」。但是有人說 六祖是佛嗎?是啊! 若不是 佛、菩薩,沒有資格說「經」。中國自有佛教以來,祂的言論稱呼為經的,只有 六祖而已,其他都沒有,所以祂所說的話才叫作「壇經」。為什麼叫作「壇經」?當時 六祖要講經時搭一個壇,坐在上面向下面在講話,因為那個年代,沒有擴音機,你若坐在下面來講,要看臉也看不到,聲音也沒辦法擴大講出去,所以搭一個壇坐在上面,向下面話說出去,下面的人才能聽到,人家要看祖師也才看得到,所以它才叫作「壇經」。這個意思你要知道。 佛光大辭典:『釋尊演說之教理,本稱「法」(梵語達摩),即教法之意。後世以之為教理綱要書,而稱為「經」(梵語修多羅)。』 解說: 佛祖來說的教理,就是道理,本來是稱呼叫作「法」。「法」若是梵語叫作「達摩」,等於就是要教導眾生的法,「教理」不是佛教、道教的教,是教導「法」的意思。不過到後世的人,將祂所教導的道理重要的地方,著作書出來,就稱呼叫作「經」。「經」若是梵語叫作「修多羅」。 呂純陽祖師:『「經」者,徑也。「徑」者,步道也。使人步行覺路而出迷途也。』 解說:「經」就是路徑,「路徑」就是人在走的道路。意思讓人走出覺悟的路,可以出於迷途。「迷途」就是旁門左道,好比人迷迷惘惘找不到路,「經」就是來引導人走到脫出生死的大路,這叫作「經」。 我們來看六祖法寶壇經「行由品第一」: 解說:【行由品第一】 六祖惠能大師,自己要來說祂的身世,和祂求道的經過,和祂登壇說法這些事情,等於就是一般著作中的序文一樣,所以才叫作「行由品」。但是也有人寫自序品,自序品,行由品意思ㄧ樣, 六祖祂生在唐太宗貞觀十三年。進入經文: 經文【時,大師至寶林】-001 經文解說:在唐高宗儀鳳二年歲次丁丑,是公元六百七十七年, 惠能六祖那時剛好四十歲,來到曹溪南華山寶林寺的時候,才說:「時,大師至寶林」,「寶林」就是寶林寺,在廣東省韶州縣曲江的南邊六十里的地方就是曹溪南華山。 經文【韶州韋刺史與官僚入山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002 經文解說:當時韶州的韋刺史,「刺史」等於好比州長,若用現代來說就是省長,和一些官員進來南華山,請 惠能六祖下山,來到城中的大梵寺講堂,為了大家啟發人因緣,來說這部摩訶般若波羅蜜法 佛學辭典:『「摩訶般若波羅蜜」,譯曰:「大慧到彼岸」,六度之一。大慧為到涅槃岸之要法,故曰:「到彼岸」。』 解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翻譯中國話,就是叫作「大慧到彼岸」,是六度其中的一種。「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這就是六度最後的「智慧」。現在說「大慧」就是要到涅槃的彼岸,就是說要到 佛祖彼岸,就是修行最重要的法,所以才叫作「到彼岸」。 心經法藏疏:『「般若」是體,此云「智慧」。即神悟玄奧,妙證真淨也。「波羅蜜」是用,此云「到彼岸」。』 解說:「般若」是本體,翻譯中國語叫作「智慧」,「神」就是自己的心,叫作「心神」。自己心來領悟出玄奧,「玄奧」就是指開悟。「妙證真淨」,自己的心悟出玄奧真正的淨體,就是自己的自性。「波羅蜜」就是般若的「作用」,因為你有般若的智慧才會發生作用,才有辦法到 佛祖的彼岸,所以波羅蜜翻譯中國話就是「到彼岸」。 經文【師陞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士三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003-1 經文解說:惠能六祖祂登上法座之後,韋刺史和他的官僚,好比說他的官府,那些所有的大官小官,大約有三十多個人,當地一些儒家的學士,等於就是那些讀書人,一些學士有三十多個人,以及一些出家人,「僧」就是和尚,「尼」就是尼姑,「道」就是道士,「俗」就是世俗的人,大約有一千多人,一起來向著 惠能六祖頂禮,希望 惠能六祖來說:「了脫生死重要的道理」。 經文【大師(告曰:善知識!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003-2 經文解說:惠能六祖對眾人說:你們這些有善根的人,你們要聽我說法之前,首先清淨你們自己的心念,絕對不要有妄念的心存在,心向大智慧,到 佛祖彼岸上去。那麽什麼叫作「善知識呢?」我剛才說:「你們這些有善根的人」。這是簡單說,現在來引證注解什麼叫作「善知識?」 止觀:「三種善知識:一、外護善知識,令我不佈畏,得安穩修道者。 二、同行善知識,與我同道,得互相切磋策發者。 三、教授善知識,宣傳聖言,訓戒我,令我去惡赴善者。」 解說 : 現在說「善知識」有三種 : 第一、「外護善知識」, 就是可以說所有信佛教的信者 , 來護持佛法 ,有這些外護善知識 , 才可以讓我不用怕 , 得到安穩來修道 , 好比說這些所有的護法 , 他們會來供養、扶持、保護,這叫作「外護善知識」。 第二、「同行善知識」, 就是這些師兄弟 , 或與我同道 , 大家都是學道的人 , 可以互相來切磋,來研究道理。這叫作「同行善知識」。 第三、「教授知識」, 就是傳道者 , 他來宣傳聖言、訓誡我 , 可以讓我去惡赴善的人 ,這叫作「教授善知識」。 所以你們現在若看到善知識 , 你就要注意 , 這句善知識是在說什麽 ? 譬如這些外面的人 , 來寺廟拜拜 , 來供養這些出家人 , 就是指「外護善知識」。若稱呼師父或是傳道者說善知識 , 這就指「教授善知識」。若師兄弟中 , 說善知識 , 就是指「同行善知識」。現在 惠能六祖感稱呼善知識 ! 就是指「外護善知識」, 你要分別 , 只有一句善知識解釋不同。 佛光大辭典:『「三善知識」: 修行之人 , 欲得道果 , 必由教授知識以訓誨 , 同行知識以策勵,外護知識以資養。三者俱備 , 方能成就其功(功德) , 故稱「善知識」。(一)「教授善知識」, 即教授之師 , 其人內外方便 , 通塞障礙,皆能決了。 (二)「同行善知識」, 修行之人 , 互相策發,切磋琢磨 , 併心齊志 , 如乘一船 。 (三)「外護善知識」,指營理所須 , 以助修行之人 , 或有外侮而能扞禦。』 解說 : 有三種的善知識 : 修行的人 , 你今天要得道果 , 一定要有「教授知識」, 等於就是這些傳道師,來教我們道理。「同行知識」就是師兄弟 , 互相策勵。又遇到「外護知識」, 來供養我們 , 可以讓我們安心修行,這三樣具備 , 才有辦法成就功德 , 所以才叫作「善知識」。第一、「教授善知識」, 就是教授之師 , 就是傳道師 , 他的人無論內、無論外 , 都有辦法方便,無論再困難的事情無法化解 , 他都有辦法像通水管一樣 , 水管塞住了 , 他有辦法打通 , 什麽他都有辦法去解决 , 這叫作「教授善識」。第二、「同行善知識」,修行的人互相在一起 , 互相切磋琢磨 , 同一個心 , 同一個志氣 , 好比坐同一艘船一樣。第三、「外護善知識」, 就是指他有辦法賺錢 , 有資產 , 他肯來幫助一些修行人 , 有時候外面要侮辱修行人的時候 , 他有辦法替他出頭 , 這叫作「外護善知識」。 「善知識」應該是不用掛「善」, 因為還有另外一個叫作「惡知識」。善知識就是惡知識的相反。另外有一個更厲害的叫作「善知識魔」。善知識也有魔 ? 最厲害就是善知識魔 , 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善知識,實在他是魔, 所以道理說到懂鬍鬚都打結了, 我們要有耐心靜靜地研究。 佛光大辭典:『「善知識」,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導正道之人。反之,教導邪道之人,稱為「惡知識」。』 解說:「善知識」,就是來指正直又有德行,有辦法教導正道的人,現在這就是可以指「教授善知識」,可以說全部出來傳教的人,若反過來教人家邪道的人,現在說「邪道」,就是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邪道」等於就是說靈感顯化,假使全部教人靈感顯化,不想要來教人行正道,這叫作「惡知」。 修真錄:『「知識」有二,以知識運用善法,則名謂「善知識」。若以知識運用惡法者,則名謂「惡知識」矣。』 解說:「知識」有二種,用自己的知識,來運用善法。「善法」就是修養本性之法,這個名字叫作「善知識」。假使自己用知識,來運用惡法,來運用靈感顯化,不談修養,這個名字叫作「惡知識。」 佛學大辭典:『「善知識魔」,十魔之一,於自己所得之法,生執著慳吝之念(能說不說),不能開導人者。』 解說:「善知識魔」,是十魔其中的一魔,在自己所得來之法,生出一種固執慳吝的念頭,意思就是「能說不說」,應該要說給人家聽,他卻不說給人家聽,沒辦法去開導世間人。 經文:【(大師良久,復)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004 經文解說:(大師良久,復)這句話是續前文說: 惠能六祖在座上,靜靜一段時間之後,再向大家說:你們這些有善根的善友!道的本性,本來就是清淨的。假使你有辦法用清淨的心,即時就會成佛。所以清淨心,每一個人都有,是自己被污染了而已,所以三字經才說: 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菩提自性,本來清淨) 解說:這句話和 六祖法寶壇經所說的,「菩提自性,本來清淨」意思一樣。因為自己的自性,就是菩提自性。「本善」就是本來就是清淨,文辭雖然不同,不過意思是完全一樣。 達摩血脈論:『「若欲見佛,須是見性,性即是佛。若不見自性,念佛、誦經、持齋亦無益處。」』 解說:假使你想要看佛,就要先看出自己的本性,自己的本性就是佛。假使你沒有看出自己的本性,吃飽只是念佛、誦經、吃素,日日三餐都吃素,這樣對你都沒有用。那麼你要注意,現在說念佛、誦經、吃素都沒用,不是說「一般」全都沒有用,因爲現在說的是要了脫生死的道理,你若要了脫生死,沒有看出本性,只是念佛、誦經、吃素,完全都沒有用,因爲這樣是沒辦法了脫生死的。不過若初學的人就有用,初學的人念佛、誦經、吃素,起碼有人天福報,所以道理你就要注意,這句話是對誰說的?好比讀書,你是對大學生說的,或是對國民小學的學生說,你要注意這樣。 傳心法要:『「即心是佛,上至諸佛,下至蠢動含靈,皆有佛性。所以達摩西來,唯傳一法,直指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識取自心,見自本性,更莫他求。」』 解說:自己的心就是佛,上面就是所有的 佛祖,下面就是說到,「蠢動」就是會動、會爬、會跑、會走的動物,教牠會聽話、會乖,有靈性的動物都有佛性。 所以 達摩祖師從印度來,只有來傳一個法,就是說眾生本來就有佛性。這句「不假修行」你要注意,「不假修行」是指不是你修行才有佛性,你若沒有修行就無佛性,不是這樣。自己的本性就是佛了,爲什麼你不會作佛?因爲你沒辦法看出自己的本性,假使你今天知道自己的佛心,看出自己的本性,就不用再求什麼了。 傳心法要:『「唯心即是佛,但是眾生著相外求,使佛覓佛,終不能得。不知息念忘慮,佛自現前,此心即是佛。」』 解說:只有自己的心才是佛,不過當今一些眾生都著相,向外面去求佛,去朝山、去進香,都到外面求佛,這樣變成什麼?變成佛在找佛,你自己就是佛了,還要到外面找佛,這樣永遠你都找不到。你不知道一個人妄念把它消滅,煩惱把它斷除,這樣 佛就現出來了,自己的心就是佛。 所以 惠能六祖才會說:「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句話。 經文:【「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惠能嚴父,本貫范陽,「左降」(注一)「流」(注二)於嶺南,作新州百姓。」】-005-1 經文解說:你們這些有善根的人,來聽到我 惠能說修行的經過,和得道的由來, 惠能的父親,他的本籍是在范陽。「嚴父」就是爸爸、父親的意思。「范陽」就是當今的河北省, 惠能本來是河北省的人,因爲祂父親做官犯罪,皇帝將他免職,「免職」就是免去做官的官職,流放到嶺南。「嶺南」就是當今的廣東省一帶,以前叫作「嶺南」,當新州的百姓,「新州」就是當今廣東省新興縣。 惠能六祖的父親以前做官,犯罪來流放到嶺南新州的地方。 辭海:『「左」,下也,降也。」』 解說:「左」就是下,上面下面的下,也可以說「降」。「降」就是由上面掉到下面。 (注一)呂純陽祖師:『「左降」,猶免去官職也。』 解說:「左降」等於就是把他革職,工作把他辭掉,免職就對了。 (注二)辭海:『「流」,放也,五刑之一。不忍刑殺,宥之於遠也。按「流」刑在我國刑罰制度中,行之最早。「舜」流「共工」於幽州,即「流」刑也,其後歷代並行之。』 解說:「流」就是放。「放」就是放逐的意思,是中國五刑其中的一種,「五刑」就是五種刑罰的其中一種,就是這個人犯罪,不忍心殺他。俗語說:「死罪赦免,活罪難逃」,還是要罰他,所以就把他放逐到很遠的地方。照「流」的刑法在中國,刑法制度之中可以說很早,在 姚大舜的時代就流放共工在幽州。這就是「流」的刑罰之一,之後歷代對「流」的刑罰很流行。「流放」後來就是把他判爲充軍,到邊疆去充軍。當今台灣法律也有,以目前說送到外島管訓,這就是「流」。 經文:【「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005-2 經文解說:現在話說起來,我的身命非常的不幸。 惠能說:祂的父親早死,留下年老的母親,和孤幼的 惠能無依無靠,只好又遷到南海。「南海」就是現在的廣東省南海縣,過著很艱苦貧窮的日子,爲了生活,只好 惠能就去山上撿柴,每日挑柴到市場賣,賣柴來生活。 經文:【「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錢,卻出門外,見一客誦經。惠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005-3 經文解說:惠能在市場賣柴的時候,有一個客人跟祂買柴,而且交代 惠能說這些柴,送來到他所開的客棧,當時客棧的老闆,收了木柴之後,就拿木柴的錢給我。我剛要出門外的時候,聽到一位客人,正在讀誦經典。雖然 惠能不識字,也不明白,他所誦的是什麼經,但是聽到經的話語,好比以前曾經聽過一樣。 經文:【『遂問:「客誦何經?」客曰:「金剛經。」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客云:「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餘;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005-4 經文解說:這個時候 惠能向前,來問這位客人,你到底所誦的是什麼經?客人回答:就是金剛經。 惠能又問,你這部經從哪裡來?客人說:我從蘄州,「蘄州」就是在湖北,在蘄州黃梅縣的東禪寺來,在東禪寺,就是 五祖弘忍大師在主持教化,祂的門徒弟子有一千多人,我就是到寺來頂禮參拜,恭聽 五祖講解這部金剛經。 五祖弘忍大師時常來勸導這些出家眾、在家眾的弟子,說只要你們嘴巴來誦,心來「受持」這部金剛經,有辦法掃除執空、執相二執,若這樣就有辦法看出本性,自然直接成佛。現在你就要注意這句,但「持」金剛經這字「持」。「持」就是「受持」,「受」就是接受。「持」就是要去實踐,不是只有念而已,不是只有看而已,你要放在心裡不要忘記,照著金剛經的話去實行,這樣你才有辦法看出自己的本性,你就會成佛。 經文:【「惠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惠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惠能安置母畢,即便辭違。」】-006 經文解說:惠能聽到客人跟祂說這些話,非常高興,祂就發心想要去參拜 五祖。也許祂宿世有佛緣,能遇到念金剛經這位客人,又慷慨捨十兩銀來給 惠能。 惠能將這十兩銀安置母親。留給祂母親當生活費用,客人又教 惠能,往到黃梅東禪寺,來參拜 五祖為師, 惠能聽到這位客人跟祂指導之後,祂立刻回到家,將祂母親的生活安頓好,就這樣向祂母親辭別。 現在話說到這裡,有人問說:六祖只有十兩銀子,要怎樣來安頓祂母親的生活?這十兩銀有辦法生活多久?這十兩銀若用完之後?其後祂母親的生活要怎麼過日子?就有人這樣疑問,所以 呂純陽祖師二首詩,來跟我們解說: 呂純陽祖師一首詩(一):昔日惠能十兩銀,如何安置母終身?世人為此成迷罔,智慧一風掃萬塵。 解說:古代在唐朝的時候, 惠能拿著十兩銀子,要怎麼來安頓祂母親的一輩子?世間人為了這樣變成一個迷惘,就是想不通就對了。不過智慧的風若一吹,「塵」就是六塵,一切所有的迷惘都掃掉了。 呂純陽祖師一首詩(二):十兩等今數百千,尼庵安母何心懸?東禪寺裏得真訣,一代祖師萬古傳。 解說:現在這字「傳」(ㄓㄨㄢ、)要讀破音,不行讀成傳,傳(ㄓㄨㄢ、)就是押詩韻就對了。祂說這十兩銀子,若用現代來比較,可以說數百千,怎麼叫作「數百千」,一千元若十倍就是一萬元,一百倍就十萬元,「數百千」,就是譬如當今數百倍、數千倍的意思,以前的錢有那麼大嗎?是啊!唐朝離當今一千多年了,我來說清朝年間就好,清朝年間才幾百年前,你若時常看史記的書就知道,錢的大小,要怎麼去比較?你若做生意也沒辦法比較,現在用做一個公教人員來做比較好了,以前做教學先生,就是現在說的老師在教書,一年的束脩(薪水)二十兩,若十兩銀剛好半年,不要說大學教授,也不要論國民小學,好比普通說,一個月賺五萬就好,若半年呢?五乘六等於三十萬元,你若有三十萬元,當時物價又便宜,所以要安置祂母親有什麼困難。 祂說「尼庵」。祂母親帶到尼姑庵去安置,有什麼可以掛念?不要說唐朝,現在你拿幾十萬元,拿來一間佛寺在那裡安養,他也讓你吃一輩子,死順便幫你安葬,所以祂說十兩等於當今數百千,在尼姑庵來安置祂母親,有什麼好掛念?祂在東禪寺的裡面得到真訣,得到衣缽,一代祖師可以說萬古流傳。 所以祂得到錢,祂就去安置祂母親,有的說真的,有那種客人那麽慷慨,你想有嗎?現在有的慷慨,一次拿個幾百萬幾千萬出來,不是說幾十萬而已,所以可以說 惠能六祖也是有一個機緣,才有辦法得到這麽好的福報。 呂純陽祖師註解 玉真真人講述六祖法寶壇經講記板書 正心講堂整理抄寫 連結 六祖法寶壇經:網址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QP2d9x3sdYbE28-gEPp2nw5tmQyI8G12&si=U0tgVOT6mLaGf_CA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