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8/23 20:57:18瀏覽5501|回應20|推薦91 | |
文/crystalsun 20100823
製造業與服務業之間產業經濟結構轉型,這個問題應該至少早在十年前就要開始處理與規畫對策了,但是政府只知道操縱藍綠對抗,努力致力於選舉,完全沒有前瞻能力,所以問題堆放到今天,才有少數的業界菁英在論壇上提出看法討論,是否各界都有心提倡經濟的轉型,以一個關心的旁觀者而言,我真的不知道,只能希冀盼望政府轉換思維,從20世紀進入21世紀的思考範疇。 貧富差距的經濟問題在台灣日趨嚴重,已是不爭的事實。概觀世界各國,凡是越貧窮落後的國家,財富越集中在極少數的手裏,或官或富,或一意孤行的統治者,在這類國家裏,中產階級幾乎不存在,於是社會更是動盪不安,窮人一旦什麼都不怕,就可以發動抗爭或革命,這是歷史上一再證實的道理。或許,從貧富差距的角度切入,比較能夠讓普羅大眾瞭解產業結構轉型的必要。 我一直很好奇,在離開台灣的這20年間,台北的房價節節上升,天價驚人,可是似乎還是沒有升到極限,不知陸資來臨後,還要炒到什麼樣的地步? 華人反正就是專長炒地皮,只是到最後會是什麼可怕的結果,真不敢去想像。事實上,房地產的確是一個幾乎是穩賺大錢的行業。可以想像,在台北一個普通薪水階級的上班族最害怕的就是房價租金高漲。如果是在德國的話,所得稅金的調漲可能比房價更讓人頭皮發麻。 以台北的房價水準而言,按理說薪資應該要高一些才合理,但是,普通上班族一個月四、五萬元的收入,如果房租要付掉一半的薪水,實在不成比例。為了應付這樣的薪資水準,就會有相同水準費用的服務費用,如餐飲服務業等與日常生活相關的費用。這就是我們看到街頭巷尾廉價的餐飲。當然,富人階級的餐飲也有,但是不會是普通上班族光顧的餐廳。在我看來,兩種階級的餐廳是非常極端的,中價位的餐飲似乎不多。餐飲的價位當然也不能反映美食的程度,不屬這裡談論的範圍。 從經濟日報今年五月所刊出的一篇報導中,貼文如下,其中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賴杉桂處長提到: “台灣服務業占整體GDP比重在2004年已超過70%,香港、新加坡在服務業超過GDP80%時,但個人所得、薪資結構仍持續成長,但台灣服務業在2008年時雖已超過70%,但平均薪資水準偏低、平均每人創造產值低,產業結構亟需調整,服務產業競爭力才能整體提升,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解決當前失業問題。” 不只是香港、新加坡如此,西方的先進國家都是以服務業為重。這段話是一個很重要的認知,很可能過去有專家學者已經提出警告或呼籲改善,但是一直都不受到重視。因為在我接觸的許多台灣廠商中,幾乎都是一律帶有根深蒂固舊思維的製造商, 大家都以身為製造商為榮,是台灣經濟起飛發展的中堅份子,沒有錯,但是時代在轉變,星換物移,所有事情都在改變,沒有徹底的檢討覺悟,就不會知道要如何應付。 如果以國際貨幣基金所發表的各國個人平均國民所得數字表來看,名列前二十名的高所得國家幾乎都是西方工業先進國家,台灣僅排名38,國民平均所得甚至連新加坡的一半都不到。新加坡在短短幾十年有如此耀眼的經濟成就,靠的就是服務業的蓬勃。 在台灣。製造業一再受到政府各種優惠保護下成長,如政府資金的投入、抵稅免稅政策措施,再加上生產成本的水電補貼,尤其是高科技製造業受寵程度有如天之驕子。不可否認,製造業在過去成就非凡。然而,就如貼文中中華民國資訊軟體學會劉瑞隆理事長指出: “過去台灣製造業成功的關鍵之一,是習慣以「規模經濟」思維出發,設法全力削減成本,多年來皆由政府帶頭,不斷地殺價再殺價,例如政府聯合採購的方式就是一典型例子。 依目前做法,即便是製造業,整個供應鏈還是會有幾個族群賺不到合理利潤,相關從業人員從而未能獲得合理薪資酬報,GDP也遭壓縮,不利於整體社會福利。這也解釋美國的平均薪資是台灣四倍,而國民所得與我相仿的南韓,平均薪資更是台灣的兩倍。” 台灣經濟有 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待解決,就是蔑視服務業的價值。在西方先進國家,服務業的價值早已超過製造業。很多企業早已放棄工廠,於是把製造外包出去,製造業所產生的工業污染也一併外移,代工當地的工資便宜,又不重視勞工權益,少了一層勞工抗爭的麻煩。至於母企業在本國的資金投資則著重在品牌、創新、設計、行銷、服務,創造出產品無形的附加價值。 這一點跟我在提供台商市場行銷推廣的顧問服務經驗,恰恰相反。絕大部分的情形都是一樣的,簡單地說,凡是看得到、摸得到的物品價值,在台商眼中都是遠超過於無形的知識性、資訊性的軟體服務。所以有很多次,都無法談到我的服務報酬,根本概念不同,談不下去。對方總是把服務的價值先歸零,不在乎我必須投入時間、金錢成本與個人的智慧經驗累積來完成工作,最可笑的是,僅僅告訴你產品賣出去的話才給佣金5%,其他所有行銷方面的投資完全沒有。這種穩賠的工作我還要接嗎? 當然免談! 換個角度來看,假使對方在國外雇用一個專業人員,需不需要按期薪資給付? 後來所有類似的工作我一概推掉,這種"意思意思的小費"不要也罷! 在這裡我可以舉幾個例子來作比較說明: 例一: 在德國請一個工人來修理水電,以鐘點計費,起價是1小時60歐元。我相信在很多其他西方國家鐘點費更高,德國的薪資費用在歐盟中算是較低的。 例二: 最近先生提起他就職公司請了一家德國有名的軟體公司的服務人員來公司解決一些軟體問題,之後拿到對方的帳單是1小時130歐元(乘上實際工作時數),加上1公里60分的汽油費 (即行車旅費60分/公里乘上來回公里數,若是人員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火車或是飛機旅費也是要負擔),再加上1 小時65歐元(乘上花費時數), 即該人員在旅途上的時間費用。也就是說,該人員從離開他的軟體服務公司到客戶公司,工作完成,再回到公司的所有費用都會出現在給客戶的帳單上。這中間沒有包括任何商品買賣。 例三: 我弟弟是新加坡一家知名工業設計公司的總經理,客戶多半是國際製造商,有些已經是多年的老客戶。我曾經介紹幾家需要國際水準產品設計的台灣的中小型企業給老弟,反正大家都是台灣人。可是,同樣標準的報價,台商總是問了問就沒下文,說是費用過高。我常想,同樣是要在國際市場上推出產品的公司,為什麼獨獨台灣無法接受設計的價錢? 美國、歐洲、甚至香港、韓國的客戶沒問題可以接受,新加坡本身就不用多說了。老弟説他們開出的設計費已經很合理了,台商若不能接受也沒辦法。 例四: 這件事著實令我嘔了好一陣子。幾年前我曾經透過家人介紹認識了一位進口歐洲高級時裝的百貨公司總經理,說要我協助推銷他們在大陸製造的走路便鞋,一雙鞋都是5歐元以下,條件是一次要賣一整個貨櫃,少於一個貨櫃就不生產。我連絡了德國很多家連鎖鞋店、百貨公司行號,幾乎都是對方已經有足夠的供應商,不再需要更多的供應源。有的情況好些,會問我們是不是會到杜賽道夫鞋展參展。經過我苦口婆心,終於說服公司總經理參展。 後來才知道,這位女士不帶一兵一卒,展期第一天她會姍姍來遲,飛機當天下午才會到。她竟然要我一個人自掏腰包提早一天到展場簽收展品、卸貨、佈置會場攤位,機票、旅館完全由我自己負擔,還得每天顧攤位,我想我反正也不是吃飽了撐著,地位竟然還不如她公司打雜小妹,太瞎了吧! 於是我把話說清楚就沒有再連絡了,心想這下她非得從公司帶一個員工出來參展,所有薪水、機票、旅館、吃喝都得由他們公司支出。她那位秘書小姐還跟我說: ”都給你10%佣金了,你還要怎樣?” 10%佣金也要有訂單,賣出貨品,有顧客付錢我才拿得到啊,我的姑娘! 我本以為這位女總可能頗節儉的,有一次提到歐洲的物價高,一件”北臉”的夾克要賣到400歐元,結果,她竟然冷冷的一句話堵住了我的思路: “這價錢很正常啊!” 哦,我差點忘了,她進口的都是歐洲精品時尚服飾,區區幾百歐元算啥呀?! 能抓在手上、穿在身上秤兩的都值錢,無形的服務費,她大概都完全不看在眼裡。 最後,我想還是要引用劉理事長的話來作結尾: “台灣邁向全面服務經濟的關鍵成功要素涵蓋各個面向,但最重要的一點是「徹底揚棄製造業掛帥的心態」。台灣過去的成功經驗完全來自於製造業的「代工」與「量產」,降低成本與售價成為政府、產業與全民的「主流價值觀」。 台灣要轉化成為全面服務經濟應該把製造業「俗擱大碗」的主流價值觀改變。 政府、產業、與人民都要接受服務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大家願意為精緻、高品質、高效率的服務付出對等的價格。只有這樣的「主流價值觀」成為台灣服務經濟體系的核心思維,才可以說「台灣已經邁入全面服務經濟」。 ” List of countries by GDP (nominal) per capita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009) (Source: Wikipedia) Rank Country US$ 1 Luxembourg 104,512 2 Norway 79,085 3 Qatar 68,872 4 Switzerland 67,560 5 Denmark 56,115 6 Ireland 51,356 7 Netherlands 48,223 8 United Arab Emirates 46,857 9 United States 46,381 10 Austria 45,989 11 Australia 45,587 12 Finland 44,492 13 Sweden 43,986 14 Belgium 43,533 15 France 42,747 16 Germany 40,875 17 Japan 39,731 18 Canada 39,669 19 Iceland 37,977 20 Singapore 37,293 21 Italy 35,435 22 United Kingdom 35,334 23 Spain 31,946 24 Kuwait 31,482 — Hong Kong 29,826 25 Greece 29,635 26 Cyprus 29,620 27 New Zealand 27,259 8 Israel 26,797 29 Brunei 26,325 30 Slovenia 24,417 31 Bahamas, The 21,529 32 Portugal 21,408 33 Bahrain 19,455 34 Malta 19,111 35 Czech Republic 18,557 36 Oman 18,013 37 Korea, South 17,074 38 Taiwan (Rep. of China) 16,392 39 Slovakia 16,282 40 Trinidad and Tobago 15,581 軟出擊硬實力 搶攻全球服務商機 http://www.cisanet.org.tw/Home/QuickNewsDetail/36f341bd-a4a6-4a70-b576-8524f823df0d 日期:2010/05/19 發展服務經濟綻放台灣軟實力菁英論壇 主持人:經濟日報總編輯翁得元 與會貴賓: 賴杉桂(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處長) 司徒達賢(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 劉瑞隆(中華民國資訊軟體協會理事長) 楊建民(國立政治大學教授兼EMBA執行長) 討論子題 1.台灣邁向全面服務經濟的關鍵成功要素 2.台灣邁向全面服務經濟政府應扮演的角色 3.如何推動台灣知識密集服務業的輸出 服務產業 經濟發展指標 翁得元:當前的世界經濟結構正加快向服務業傾斜,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經濟發達程度的重要指標。先進國家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已經超過73%,發展中國家的比重也已達到50%。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也指出,平均來說,已開發國家的服務業約占GDP的70%,且可提供各國同等比例的就業機會。台灣亦不惶多讓,2008年我國服務業占GDP的73.2%(工業僅占25.1%),早可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 面對新的挑戰與時局,台灣如何從產業結構轉型,拚出一條長期經濟之路,值得當政者、產學共同深思。台灣過去以製造業為經濟規模能否轉型以服務業的經濟規模,關鍵著下個十年台灣經濟發展。時值經濟日報43周年社慶的此時,邀請各位專家在此獻策,提出專業觀點及契機,為台灣找到長期經濟發展之路。 六大策略 提升服務業競爭力 賴杉桂:台灣服務業占整體GDP比重在2004年已超過70%,香港、新加坡在服務業超過GDP80%時,但個人所得、薪資結構仍持續成長,但台灣服務業在2008年時雖已超過70%,但平均薪資水準偏低、平均每人創造產值低,產業結構亟需調整,服務產業競爭力才能整體提升,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解決當前失業問題。 不過當前服務業面臨問題甚多,若要提升服務業競爭力、邁向服務型的經濟,必須要以下轉型策略與做法,建立服務業整體發展環境。 策略1:環境建構-服務業相關法規限制多,例如,台灣的醫院診所、也可以結合ICT或周邊產業,發展醫療照護服務產業整體輸出,但衛生署目前也規定醫院診所只能登記財團法人,另如會計師、法律等行業亦因依法不能為公司組織而無法產業化。因此法規得先鬆綁,服務業才能形成產業。 策略2:提升經營管理能力-當前服務業相對缺乏系統化效率化營運模式。應積極輔導並建構制度、組織、作業流程等、經營管理Know how模式,讓服務業可以量化、複製及輸出。 策略3:創造新經營模式、發展新型服務業,台灣的地方產業、特色小吃及IT服務平台多元,但較缺乏系統及聚焦,應以競賽鼓勵創新、創意發想、並透過巿場研究或調查,發展通路品牌服務。 策略4:強化人才培育。加強產學合作,個案教材、培育階層別、行業別幹部人才。 策略5:發展可貿易的服務業、增加外銷收入。 策略6:加強相關配套措施,例如針對文化產業藝術工作者提供財務融通、或以專案提供資金挹注。 透過上述策略,徹底擴大服務量產規模,從商品經濟轉型服務型經濟,從「技術力、商品力」發展成「服務力、軟實力」,在工業方面、特別製造業仍為台灣經濟發展的基礎,在快速發展變局中,亟需再造轉型,追求更高附加價值,以服務業的思惟支援提升至2.5產業;讓台灣整體邁向創意型經濟、形塑以「創新」為基礎的創業型社會。 政府領軍 帶動產業創新轉型 司徒達賢:服務業走向國際化,絕對長期發展之道,但短期內如何具體實現? 商研院日前也提出了「促進台灣商業服務業走向海外經營」的初步構想,由政府指導、協助有志到大陸發展的業者在大陸二、三級城巿成立大型連鎖商場,建立大型通路體系,由政府出面向大陸政府爭取取得100-300個大型 建地使用權及經營許可,再以較好的條件轉由各加盟主經營。 經營上,可以「店中店」方式,銷售台灣具有優勢且自有品牌的電子通訊、運動器材、醫療器材、生技保健產品、時裝、精緻農業產品、文創等產品,以及具品牌形象餐飲業,另也可以配合當地消費者購買行為及經濟能力,經銷全球或在地品牌。 以台灣為招牌、大規模的整合巿場通路的策略,不僅是我國商業服務業脫胎換骨的大好機會,同時也可為台灣農業建立直接通路,解決台灣目前投資與就業問題,製造業更可藉此轉型創新服務,可以引進新技術、培養新人才,台商有個群聚之地,又可減緩知能外溢之速度。 由政府帶頭,建立大型通路、建立品牌,有其巿場戰略意義,30年前,誰會想到台灣會做IC,但在政府推動下,台灣IC產業已是全球依賴重鎮。因此,政府當務之急要將輔導IC產業經驗轉戰到商業服務業者。以大陸巿場為中心建立灘頭堡,當然,長期之道,政府與企業積極培養人才,業者也應學習也如何利用大陸試煉廠,學習去如何大規模的經營,化為台灣人的商業經營模式,如此,必能逐能走向國際巿場。 整案輸出 打造Taiwan Best價值鏈 劉瑞隆:去年10月,我代表中華軟協參與由美國服務業聯盟及全球服務業聯盟共同舉辦的「2009年全球服務業高峰會」。會議中美國內閣閣員強調「服務經濟」是未來經濟成長主動能。面對全球服務經濟時代來臨,台灣的資訊服務產業除了具備整合性、精緻性、深度性等三項核心能力,在證券交易、通關、稅務、醫療、金融、流通、及電子化政府等大型系統上表現卓越,因此,若能透過內需市場協助台灣優質企業,帶領相關產業形成Taiwan Best完整價值鏈,再逐步拓展海外的目標市場,是當前再創服務經濟的具體做法。 過去台灣製造業成功的關鍵之一,是習慣以「規模經濟」思維出發,設法全力削減成本,多年來皆由政府帶頭,不斷地殺價再殺價,例如政府聯合採購的方式就是一典型例子。 依目前做法,即便是製造業,整個供應鏈還是會有幾個族群賺不到合理利潤,相關從業人員從而未能獲得合理薪資酬報,GDP也遭壓縮,不利於整體社會福利。這也解釋美國的平均薪資是台灣四倍,而國民所得與我相仿的南韓,平均薪資更是台灣的兩倍。 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日前於媒體發表「以整案輸出開創台灣新局」,說明了服務業在愈先進的國家其所占的比重愈高,但國內因市場規模小發展相對有限,要有所發展,就必須整案輸出,並在海外市場有效複製。 服務業的特質就是要在市場的所在地做服務,因此服務業要外銷並不容易,即使以整案輸出的方式外銷,也需要整合當地人力,才能在市場所在地進行複製,這樣的挑戰比製造業更大。 因此如何構建台灣成為「研發、創新、運籌、設計」等的「亞洲知識經濟中心」,從而驅動全球製造基地全球布局,應為我政府現階段積極思考的重要施政方向之一。政府尤須為這73.2%背後所代表的58.0%就業人口及家庭負責。 軟實力加值 創服務經濟奇蹟 楊建民:面對中國崛起,台灣未來經濟發展面臨極大考驗,以製造為導向的經濟體,已面臨產業不斷外移挑戰;台灣的服務業雖然已占78.3%,但仍多處於在地型中小型業者,缺乏國際競爭力,對經濟成長貢獻相當有限,在整體的經濟發展上,造成青黃不接的困境。在服務經濟崛起之時,台灣製造業應如何轉型創新? 台灣有什麼軟實力可以從在地型走向國際型服務經濟?政府及產業應有何思維與作為? 確實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台灣有機會發展成全球高科技供應鏈的一環,造就了亞洲四小龍台灣經濟發展的奇蹟。然而,面對大陸的堀起,台灣的確已不適合發展以「製造業導向」的經濟。以台灣人口2000 多萬,要發展國際型的服務業並不容易,也沒有發展國際品牌的條件,因此,如何基於台灣現有在製造業之優勢,向服務經濟邁進;或許宏碁創始人施振榮所提出的微笑曲線,可以提供台灣一個思考的方向,台灣應以「軟實力」向曲線的兩端延伸價值與優勢。 台灣已逐漸轉向為製造服務,以PC個人電腦為例,國際大廠除了做品牌外,其餘都是「Taiwan Inside」,其實,過去全力發展高科技和ICT的製造生產過程中,所發展的研發、設計、採購、配送等能力,都是一種可貴的軟實力;我們應當讓台灣這種軟實力,充分發揮並用以加值到硬體產業上。誠如台積電張忠謀董事長所言,台積電所發展的製程創新等服務,它本身就是廣義的服務產業。 台灣目前應思索的是如何整合軟硬體資源整合,由以往製造業供應鏈之緊密結合,進展到服務產業水平服務間的鬆散結合,應用SOA 、SaaS架構 ,從服務流程佈建、資訊管理,走向現在熱門的雲端運算服務,把服務與資訊結合生產製造運籌,以製造業的利基,切入軟實力的服務經濟,再創台灣下個以服務產業為主的經濟奇蹟。 服務外銷 找出台灣利基 翁得元:連鎖加盟的模式移植到大陸是指日可待,目前台灣連鎖店在大陸發展有聲有色,帶動當地的加盟巿場,服務外銷想必是未來一定會走的模式,但整體發展關鍵因素應為何。 以韓國為例,韓國「燦爛的遺產」一片,免費提供給85個國家播放,利用文化遺產置入文化行銷,帶動觀光、文化認同,形同另一種服務內容外銷。但台灣當前什麼條件,可以邁向全面服務經濟?政府可以扮演的角色為何? 革除舊習 重塑主流價值觀 劉瑞隆:台灣邁向全面服務經濟的關鍵成功要素涵蓋各個面向,但最重要的一點是「徹底揚棄製造業掛帥的心態」。台灣過去的成功經驗完全來自於製造業的「代工」與「量產」,降低成本與售價成為政府、產業與全民的「主流價值觀」。 台灣要轉化成為全面服務經濟應該把製造業「俗擱大碗」的主流價值觀改變。 政府、產業、與人民都要接受服務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大家願意為精緻、高品質、高效率的服務付出對等的價格。只有這樣的「主流價值觀」成為台灣服務經濟體系的核心思維,才可以說「台灣已經邁入全面服務經濟」。 做好品質 競逐全球市場 楊建民:台灣要全面走向服務經濟,人思維的轉變非常重要,以現階段而言,台灣應先將品質做好,再發展品牌,目前台灣在軟體及代工規模與品質已能獲得全世界認同,尤其台灣高科技產品代工,接取急單與大單能力優於其他國家,這樣的軟實力,當然是製造服務外銷的優勢。 將上述台灣人的軟實力,轉換為資訊服務,例如把軟體加值到連鎖服務體系,找出服務價值鏈中最重要的一段為發展核心,大量複製及技術移轉,讓資訊服務業成為台灣發展服務的策略工具。 國際化不只是接受技術移轉,更應該站在最有利的位置做出自己的特色,讓台灣能夠被世界看得見,讓台灣的軟實力包裝成資訊服務或軟件,進入全球巿場競逐。 提升民眾素養 發揮創新力 司徒達賢:台灣要邁向全面服務經濟有幾個面向參考: 1、國民對消費品質有要求與了解、區別及挑剔的能力,藉以提升服務水準。 2、國民對產品品質及顧客生命安全有一份關心。 3、建立國家整體形象,提升服務業水準。 4、培養服務業管理的「軟實力」。 5、建立動態能力,可以修改制度及建立新制度的能力,動態能力要養成,才能創新再造。 在這基礎下,政府可以做的事情相當多,例如在國家形象方面,每年觀光客對台灣服務滿意度為何?政府的角色是可以協助研究、評鑑,以此鼓勵品質、創新的業者,並宣導提升國家整體形象及消費水準。 加強內外銷巿場,擴展服務能量及產值,希望在三年內,政府可以扶植台灣的連鎖店二至三家規格統一超商如此規模的零售業,向海外巿場進軍。在法規環境的建立上,政府應協助解決跨部會整合的問題,提供有利的發展環境。 整合產業 高價輸出全世界 劉瑞隆:政府掌握最多的資源,以及資源分配的權力。首先政府要注意到投入服務業的資源是否於服務經濟在整體經濟中的比重相當?服務業的產值占了GDP的73.2%,占了就業人口的58%,但是政府政策的制訂如果仍然秉持製造業的思維,投入促進服務業發展的力度就會失去平衡。 台灣要邁向全面服務經濟,除了要糾正資源投入失衡的現象外,還要思考不要把全部服務業發展的雞蛋,放在「製造業服務化」的一個籃子裡。 製造業服務化再怎麼發展,終究還是製造業,還是會外移虛擬化。政府應該要嚴肅思考發展包括資訊服務業在內的若干「知識密集」或者「品牌價值」密集的純服務業。 台灣要發展知識密集的輸出型服務業,是要以台灣以往的成功經驗中萃取其精華,將「創意、行業管理知識與資訊科技」密切結合成為一個可以轉置到海外客戶,而且不斷複製的典範。 例如南韓政府為了幫助其證券與資訊服務業者開拓越南市場,向其國內資訊服務業者購買一套證券交易所系統贈送越南政府,成功為其產業搶灘登陸越南,這就是政府帶頭的服務業整案輸出的經點典作品。 台灣要推動知識密集服務業輸出,政府責無旁貸必須出面整合散置在「使用者」(如銀行、醫院、政府機關)與資訊科技業者的知識與技術,才能形成「整案」。整案形成後再透過政府的外援觸角,以及輸出入銀行的資金與保險服務,才能夠有機會把台灣的經營管理典範以高價值輸出到全世界。 軟硬兼施 形塑國際市場定位 楊建民:隨著全球經濟逐漸走向服務業結構,台灣要能善用產業結構與優勢,積極培養人才,在全球服務巿場找到角色與定位。台灣產業經過一甲子多元文化的萃煉,養成獨特、具彈性的優質全球化人才。全世界大約只有3%人口可以征戰全球巿場,台灣人便是這種極少數可稱為「全球族」的一群。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