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1/25 23:12:53瀏覽1040|回應6|推薦56 | |
引用文章東歐親戚與哈德族
文/crystalsun 20111124 由此去,向東飛行三個鐘頭,可以抵達莫斯科,向東北兩個多鐘頭,就可以在彼得大帝的世界窗口上空飛翔,如此近距離,比台北到東京的路線都要近,是該再去造訪俄羅斯的時候了。 經過了1990年代的政經混亂時期,以及2000年後的強人重新執權的調整穩固期,俄國經濟已慢慢走上正常軌道,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裡,石油、天然氣與其他礦產的輸出已經不再是經濟發展的單獨選項,更重要的是製造業的漸受重視而有抬頭趨勢。以我個人觀察,在歐債延燒不已、美國經濟連年不振,中國成長趨緩之際,金磚四國中的俄羅斯因為市場對外較為封閉,至今境內經濟多能在金融風暴中幸免於難。再者,經過20年的磨蹭與努力,俄羅斯的中產階級已產生,形成一股新興的消費勢力,應該是個出口強國的重要目標市場之一。德國也是這樣的強國之一,老早就在俄國佈局,基於德俄兩國的錯綜複雜的歷史文化連帶性,如凱薩琳大帝對俄國壯盛國威與現代化的貢獻、兩次世界大戰、以及兩世紀以來大批德國人自願或非自願遷徙到俄國等等事件,都造成了今日德俄兩國的獨特關係與情誼。 在漢堡只要一踏出門,不管到哪裡,前後左右總是會聽到俄語,俄語在本地之普遍可能會令人想不到,而講俄語的人包括道地的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人以及獨立國協人民,另外還有那些在出生在俄國而最終回到祖國懷抱的德國人,對我而言,雖然有祖傳德國姓氏,他們還是比較像俄國人。 最近幾個月我都在忙著為今後五年作調整計畫,並且積極拓展本地與俄國的人脈,想想有點生銹的寶刀俄文經過幾年的溫習,也是該拿出來重現江湖的時候了。學習多國語言就像是玩丟球雜技,球不可以掉下來,或拋向空中、或握在手中,一定要在中間取得平衡點,中、英、德、俄,目前這幾個球都得照顧,有時候母語得先擱一邊, 把多餘的時間留給俄語。不論如何,在台灣可能感覺不出來,可是在歐美能使用多國語言,真的是受用無窮,畢竟歐洲本來就是各門派語言的集散地。 最近連續參加了一些有關俄羅斯貿易與投資生產的活動與簡報會,聆聽一些當地商業活動的近況,感覺跟自己所判斷多有吻合之處。最有趣的是,根據一家全球知名會計師事務所的研究指出,已經在俄國投資的西方企業絕大部分都對投資成果感到滿意,甚至願意增加在當地的業務發展,而未曾打算在俄國投資的公司則卻步而不感興趣,可見得對俄國投資環境的不了解是一個障礙,越不清楚就越怕有風險。 然而,俄羅斯在未來的發展基本上是看好的,最吸引西方企業投資生產的重要因素就是: 豐富的天然資源、廣大的消費市場與普遍教育程度高的員工。在這個全球能源競爭激烈的時代,俄國的天然資源條件實在是得天獨厚,對當地的工業生產是一大優點。1.4億的消費市人口雖說沒有中國13億來得多,但是國民平均所得GDP (PPP)卻比中國要多上一倍。至於人才方面,毋庸置疑,俄國專業教育承襲良好學術傳統,尤其是數理與自然科學類方面,電腦工程師也是人才濟濟。只是在法商管理方面,仍舊需要更多西方專業知識的輸入培訓。至於硬體設施也不成問題,我接觸的一家西方的建設公司可以建蓋廠房,甚至整廠輸出,引進西方的最新節能減碳建築標準。另一家則是建造工業園區,都有良好的成果。 俄國的工業生產需要現代化,這是當前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針對這方面,西方許多大廠已經進行投資生產與技術轉移,雖說難免碰到層層關卡的困難,但是終究也能在地生根成長。我認識一位對俄貿易很成功的德國企業主,他們的主要出口項目就是醫療器材,另外還提供一些諮詢顧問、設立據點與房地產業服務。這樣的對俄投資顧問公司在德國也不少,畢竟許多德國公司面對俄羅斯這樣一個龐大獨特又不怎麼透明的市場,英語不普遍,俄語又難懂,顧問諮詢服務自然有存在的必要。在德國要取得對俄資訊並不難,在漢堡尤其很容易直接會間接接觸到俄國企業,大家對俄國的經濟發展都頗具信心。而我也在談一些顧問諮詢方面的合作事宜,或許明年就可以正式開始,有了團隊作後盾,不用再單打獨鬥,自然心裡更踏實。 現階段國際企業對俄投資碰到最棘手的問題大致上是: 複雜不明的行政法規、官僚制度、貪腐風氣。不過,這些狀況在未來應該會有改善,尤其是在明年加入WTO後,在該組織的架構下,俄羅斯需要大幅鬆綁外資之投資限制,加上遊戲規則更加透明,投資環境可望進一步改善,以吸引更多外資流入。此外,關稅降低將使進口品價格下滑(平均最高進口關稅將自目前的10%降低至7.8%),加上開放外資經營會增加當地產業競爭,通膨可望長期緩降,有利於民眾的購買力,尤其可促進零售業的繁榮。 我問過一位駐在莫斯科的外商經理,在媒體報導中老是看到俄國人不怎麼喜歡中國人,不知實際情況如何? 他說,俄國人不是不喜歡中國人,只是他們不喜歡中國來的產品。我就想,或許他們更希望自己能製造產品吧?! 中國製造的產品總是令人又恨又愛吧? 許多國家當本地的產業與工作機會出走,換來的是廉價又物美的商品,心理難免犯嘀咕,可是不買也不行。隨著中國工資、人民幣上漲,出口成長減緩,或許也不會是唯一的世界工廠,可能在地生產在地銷售會是一個新趨勢。對台商而言,倚靠大陸沿海生產而出口全世界的產業模式已好景不再,能夠考慮的也不過是再次轉移生產基地到更廉價國家,或是乾脆深入內地生產經營。或許在地生產在地銷也是未來複製到其他海外國家的產業模式,以俄羅斯與鄰國的龐大市場,以及工資介於東西歐與中國水準,也未嘗不是一個值得考量的方向。 據報導,富士康與惠普在聖彼得堡蓋了工廠,已經開始生產,不知有人是否清楚這些產品是以出口外銷,還是內銷俄國市場為主? 我不想談論歐債問題,因為每天都有新變化,來不及寫評論。再者,執政者總是有他們打算,四周的經濟學者專家都不缺,一個27個國家組成的團體本來就不容易取得共識。各國民情有時又差個十萬八千里,有的國家並不如想像中的窮困,只是富人把錢轉移到國外銀行,或是購置房產保值。德國的房產也很受希臘、義大利等國富豪青睞,尤其是這一陣子。金錢遊戲總是不如投資經營工廠產業來得務實,英美放任工廠出走,工業生產萎縮,所以任憑金融放肆發展,終於也嘗到苦頭。我問希臘朋友,可以把中國大陸的工廠移到希臘嗎? 他說不行,工業生產基礎也失去,再說,工資又比不上對面的土耳其有競爭力,土耳其製造業蓬勃,經濟自然受惠。至於義大利,有人說義大利的工業生產仍存在,還是比希臘好一些。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