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道德並不內在於人
2013/10/26 08:46:25瀏覽772|回應10|推薦8

朋友回應我前篇貼文,表示「當奴性與主體性衝突時,一般人通常是奴性壓抑了主體性」。我回應表示不同的想法。我不是反向認為奴性會是弱勢一方,而是想要取消「奴性」與「主體性」兩者對立的看法。我強調那個自利的(或奴性的)我就是那個主體。反之,道德的我並非是主體,也可以說不是原初的「我」。道德的我是社會的我,是外鑠的我。只有當這個道德的我內化夠深,它才能成為主體。我認為,儒家在此有嚴重的誤判,並影響深遠。他們認為道德的我是本然的我,所以主體性當然是站在道德的一邊。我認為不是這樣的,主體性並不當然站在道德一邊。我認為主體必須經過特殊的「異化」歷程,或者說是「自我坎陷」的歷程,才能昇華,才能與道德同一。

我以為,儒家犯了個可能是人普遍會犯的錯。就像早期的西方人認為地球(Earth,譯為「大地」也許較妥,因為早期的人未必認為它是球狀)是宇宙的中心。這是自我中心的自然傾向的思考結果。我以為,人也傾向認為自己與「道」或「天」同在。自己的行動也就是道或天的行動,它當然是善的、合乎正義的。所以,當人覺得好像有不善、不正義的起念或後果時,人們會覺得那是由外物所生。但是,我現在的想法不是這樣。我認為我們把主客關係顛倒了。欲望是主,道德是客。至少在原初狀態下是如此。要等到昇華以後,才可能「逆轉」。但是,儒家對主體的過度信賴卻可能阻礙了主體逆轉的可能性。

覺得我們與上帝或道同在,會讓我們心安。但是,這可能就和我們以為地球是宇宙中心一樣,只是自我中心式思考的產物。我以為,道德並不當然內在。我們充其量是有迎接道德意識的潛能(我們可能先天就有某種程度的惻隱心、羞恥心與群性)。道德意識的內容主要是外來的,主要來自社會與文化。而且,這所謂的道德,還有侷限性,受到特定社會文化脈絡的侷限,因為它並不完全能擺脫自我中心的遍在引力。

我真正關注的是儒家的認知與主張因此牽引而生出的副作用:強調人的道德主體性,而抵制對人性的客觀化提升或限制(譬如法治與科學)。

很多人仍然認為道德存在於人的本性中但是,我的關鍵想法就是道德的主要內涵是「社會的」,是外在,而非個人內在的事物。這說法其實不是我所創,是社會學先驅涂爾幹的說法,我只是漸漸理解並接受。個人內在是有些特質有助於我們接受道德意識,那就是群性與惻隱之心。但是,我強調這不是道德自身,而是道德發展所需要的內在基礎。如果我們人沒有這個心理基礎,社會也不可能創生出「道德」這個名堂。

我強調道德的外在性,是為要接著強調我們需要社會規訓(discipline)或某種客觀的社會輔助機制,否則我們就難有好的道德表現。而儒家道德主體性的信念,恰使我們忽略了規訓或其他社會輔助機制之必要。我認為這是華人社會之所以雖然有悠久文化卻表現出少紀律與美德(其實就是社會規範)的關鍵因素。

我說儒家忽略社會規訓,這個話可能引起爭議,因為儒家重視教育。而且,「規訓」一詞在法國思想家傅科那裡,是有極負面的意義的。所以,我需要再討論我所認為的「規訓」應該包含什麼或以什麼方式進行,及為什麼它有必要性。這會是我未來的重要討論議題之一。

儒家其實常談社會責任,但是,少談社會規訓或其他客觀輔助機制。人如何而能成為道德的人?儒家似乎視之為理所當然的事,但是,我以為這正是部分問題的重要所在。要成為道德的人並不理所當然,而是艱難的過程。傳統華人社會的道德培養機制顯然出了問題。我們卻又不去檢討問題,繼續理所當然相信道德內在、本然。儒家太相信本能式的善或內在的道德性,而對於客觀社會機制的必要性不夠強調(具體而言,譬如法治與科學),對權力制衡也幾乎不討論。儒家倒是很強調學校教育的作用,但是,儒家也沒充分檢討以下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是否普及教育?再是:教育如何教(特別如:是強調直覺知識或是分析性知識)?最後這個質疑比較是恨鐵不成鋼。但是前兩點我認為是有大問題的,是我們必須要好好檢討的。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g&aid=9191880

 回應文章

小治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善惡
2013/10/30 17:27

人性本善是表現在一個人的時候,當天地只有一人時,便能體現完全的善性. 一旦有另一個人介入,情況就不同了. 會有競爭會有合作,利己利他的分別心讓惡油然而生. 所以修身,指的是個人保持赤子,齊家是讓親近的人能自利利人一同分工合作向善,乃至治國平天下. 我認為道德指的是兩個人以上相處的規範,可以說是外在發生的,但其根源還是內在善的外化.

若把善定義為生生不息,反之則是邁向毀滅之惡. 那麼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何者為善何者為惡. 一個人努力的生存著為善,一個人自殺為惡. 一個人殺了他人,動機很多,單純為了生存那麼是善,而被殺者當然視殺人者為惡. 然而為生存殺人對自己來說真的是善嗎?恐怕還要看得更遠.上戰場的士兵,當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那麼就是單純為生存而殺人是善. 若是設想別人會危害自己的生存而殺人,就不一定是善了. 有可能你殺了一個將來可以救你的人. 能不能持續判斷他人是不是對你有利就端賴智慧的深度. 一頭魔一尊佛都是智慧很高的善者. 魔為生生不息排除害己者,佛為生生不息幫助利己者.都是至善的表現,但凡人很難看出谁真正利己真正害己.

根據上述定義,性本善應該是基於人性自利的闡述,推廣道德教育基本也為自利而利他. 其實追本朔源,孔子並沒對性的善惡有所置喙.而孟子是想定義仁義禮智的發端,因此以四非心論述將君子德內化為人性的發揚. 但這四非心就是本性善嗎?孟子以小孩入井說明惻隱之心,但那是雙方地位不同的結果,在小孩處於危急時自己相對安全,那麼惻隱之心得以發揮,如果自己跟小孩同時掉到井裡時,有機會犧牲自己救小孩,那麼這種情況,人都可以做到捨己為人嗎?

所以四非心就是四非心,這種利他行為不能單純解釋為本性善. 孟子提的"道性善"也不是指人性本善,道就是道跟人性有區別.而荀子提的"孟子曰:今之學者,其性善。"是不是真是孟子說的?至少在"孟子"書裡沒這句. 荀子是把自利視為惡,所以視本性惡,而他批評孟子"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僞之分者也"恐怕是一種誤解. 孟子只是闡述人有利他的善性,要發揚不要捨棄,但並不表示孟子不知人本性包含自利.


野鶴
2013/10/29 15:01

您的想法,我可以簡單的說是儒家的實用主義派-荀子,或說是法家,或說是馬基維利。

基本上您的這種想法並非獨創,幾千年來,統治階級多的是想用現實主義來做為「擴張法律約束力」的手段。並非總是成功,有時候會引發暴動,甚至戰爭。所以民選政府的統治者,對於法律規範的約束力,是儘量放鬆,免得引發事端。而中國古代其實也差不多,有天高皇帝遠的俗諺,表示其實法在中國歷史上的約束力,還不如風俗、宗室或良心的約束,也許真的是像慕陶兄所言得不償失,但您能保證,縮緊約束力後,難道總體就一定利多於弊?如果道德內化論真的不合時宜,那麼自然會被社會演化所淘汰,您個人的苦思,宛如蚍蜉一般,真能撼動歷史的洪流?

一百多年前,馬克思為了修正資本市場的弊端,研究出了共產主義,造成多少弊端我就不說了。即使是這麼浩浩蕩蕩的共產思想,不到數十年也被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了。

我只能說,如果道德外在論是可行的,那麼現在的法律應該是細微到規範人類所有的行為。但是明顯不是,法律給人留有一定空間,憑著道德良心處事,所以說法律是最低道德標準。這是幾千年來用鮮血得到的教訓,慕陶兄想要改善社會,提升法規約束人的力量,那麼可能要面對人民反噬的力量,或許這才是得不償失。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13-10-29 21:48 回覆:
野鶴兄,我已經另行貼出〈沈痛的回應:人有道德意識,但是並無良知〉一文,回應你的討論意見。請過目,並歡迎繼續討論。

pearlz (民進黨抹黑霸凌WHO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說到人性
2013/10/29 09:15

我最有興趣。人性不分種族,不分國籍。人性本善或本惡,是多少年的辯論了?大家都同意人性本善也本惡。我自己認為,不管善惡都是環境與教育的產物。

把嬰兒放在叢林裏,被動物吃了的可能性最大,但是也被野獸養大的例子。(是不是?)不管真假,我絕對相信,人的善惡與否跟他所處的環境及教育有關。

台灣如果是個利令智昏的社會,那麼各種黑心的商人絕對不少。人如果沒有教育,不知道黑心商品對人的危害,還是會感恩買到價廉以為物美的商品。- 如果沒有人爆料,我還會繼續為不能住在台灣享受花費不高的美食扼腕。

如果我沒有住在大陸,我還會跟以前一樣對大陸的一切嗤之以鼻。

 



野鶴
2013/10/29 05:57
慕濤兄的回應,不太像有科學精神。 道德內在或是外在,本來就是可以辨證的論題。但是慕陶兄一句「總的來說,是得不償失的選擇」,立刻把學術上「求真」的態度,導向「實用主義」的精神。 如果慕陶兄是實用主義的信徒的話,那麼我可以舉很多例子,實用主義在歷史上也是出現過「得不償失」的案例。最著名的就是法西斯主義的興起 您說道德內在論是「滿足主觀需求」,我想這是您的一種偏見。食品安全在台灣是問題是因為政策罰則太輕,在美國如果發生這種事情這間公司馬上關門。這就有個有趣的地方,我們把道德泛指一種良心,那麼有沒有「惡心」的存在呢?如果道德是外在,那麼邪念是內在或外在?您的道德外在說,是否指的是人天生性本惡,還是說人的天性無善惡之分,但對惡念容易受影響。那麼您又如何解釋「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您難道可以全盤否定,人的天性還是有一股崇向「善」的本性?那麼這不就證明了道德內在嗎? 慕陶兄,其實您的論點比較難成立的原因,是因為「道德內在」,不一定指的是「所有的道德」都要內在,殺人如麻的大盜,也會有突然動了善念的一刻,這難道不是「道德內在」,反而您的「道德外在」,只要找出反例,就很難成立。您這個論點表示「所有人」天生都不具備「所有的道德」,這點實在很難讓人相信。我相信「大部分的人」「天生」都具有「或多或少的美德」,所以您是很難說服我的。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13-10-29 10:53 回覆:

首先,我過去就曾說過,我對實證主義式的科學觀是有批判的,用經驗資料來「證明」理論,這在實證主義來說,可能是會有個清楚的程序與結果,但是在Thomas Kuhn的討論裡,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我是比較服膺孔恩說法的。

我不太確定你所說的「辨證」一詞的意思。對我來說,我能理解「辯證」(dialectic)與「證明」的意思,但是我不理解「辨證」的意思。「道德外在」與「道德內在」我強調那是兩種不同人性論述的典範(paradigm),照孔恩的說法,兩種典範之間,不是可以用經驗證明或否證來確認是非的。

我說「得不償失」,全句是「依長期中國歷史來看,可能已經是得不償失的選擇」。請不要漏掉前面的條件子句。在特定的較短時期裡,答案可能是不同的。而且,我這句話說的是「道德內在」典範的社會實踐效果,已經不是在講究竟是內在還是外在這個問題,所以當然是以實踐理性的觀點來衡量。


pearlz (民進黨抹黑霸凌WHO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人性的善也是要教育引導出來的
2013/10/28 15:10

讀到樓下有人這樣說 -

追求自由平等、對人謙遜、追求真實、追求公平正義、智慧、勇敢、節制,那我是認為這些美德是內在於人

�X�B: 道德並不內在於人 - 出岫閒雲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chiag/9191880#ixzz2izwH6bzh

我覺得這位先生大概是天生的聖人階級了,我個人對人性的觀察一甲子,這絕對不是人的內在天性。不必遠求,只看 udn 幾年來的言論表現就可以證實。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13-10-29 10:42 回覆:

幸好還有Pearlz的這帖回應,否則我自己也要懷疑自己是否像是魯迅筆下狂人日記裡的那位狂人,讀古聖賢書,卻讀出滿本的「吃人」兩字。 


我自己也六十歲了,我自己的體會是對人性偏向失望的。我不會說人性惡,但是,我認為人性中「本我」的傾向常是掩蓋過「超我」的。事實上,按照佛洛伊德的的說法,超我是從本我在與情境碰觸中變異而生,所以超我其實終極而言仍然是某種本我。 


相信人性善,是能帶給人更多希望感,但是,那其實可能是故意無視於許多事實。譬如我們看一些國家的內戰(且不說中國自己的內戰,因為事情總是關己則亂),就說高棉好了,一下殺死百萬人,一個國家的近五分之一人口。非洲盧安達也是內戰一死上百萬,也是人口的近五分之一。這時候,我們所說的人性善,究竟是顯現在哪裡?中國有種說法是:登天難,求人更難。為什麼?如果一般人都很善良,求人為什麼會那麼難?金庸倚天屠龍記裡明教的教歌裡說:生亦何歡?死亦何懼?憐我世人,憂患實多。憂患那麼多,是為什麼?是天要降罰?還是因為人與人間的衝突、壓榨、剝奪、欺騙橫行? 


再說像這次紐約華裔殺人的事件,據說因為寄住的表弟嫉妒表哥家幸福,就把一家人都殺了。這時候,他的善性究竟在哪裡?殺人者或許是精神病患,但是精神病患為什麼會要殺人?精神病為什麼不是使他顯現得比一般人更善良、更有愛心,而往往是更凶悍(想想醃頭案)、殘暴?我以為,精神病只是使人對事情的想法誇大、扭曲,但是,誇大扭曲的方向似乎有系統性---朝向著恨、報復、暴力。這背後我以為還是「本我」的力量。本我的欲望未滿足或受到抑制,就使人不滿、仇恨,然後導向犯罪。精神病主要只是惡化,而不是使本我感覺轉向。 


最近油品出包,大家痛罵政府。但是,如果我們社會大眾普遍自律,怎麼會有層出不窮的食物問題,讓衛生部門窮於應付?如果只有極少數人違法,豈不應該很容易就抓得到嗎?大統的老闆如果要做違法的事,只要員工一檢舉,不就可以阻止犯行嗎?難道不是因為那些員工也都沆瀣一氣,才使事情能夠做這麼大嗎? 


不過,說這些,很可能無助於論證我的說法:道德並不內在於人。要反對的還是可以繼續反對。畢竟,「道德內在」與「道德外在」恰是兩套典範(paradigm)。典範不死,它們只是逐漸凋零。「地心說」的天文學典範,即使在哥白尼的「日心說」提出近百年後,還是不能被確切否證。支持日心說,還會被嚴懲。可見,兩種典範間,不是這麼容易搞定。要證明理論,難度遠大於一般人所能想像,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這是Thomas Kuhn的說法)。 


重要的是,支持「道德內在」說所產生的副作用,往往被忽略了。道德內在說雖然使我們對人性更多些希望,但是,我們也就可能會忽略對制度面的合理性問題的檢討,也可能使我們在事情的因果判斷上出差錯,而使我們無法對症下藥。這才是讓我覺得遺憾的重點。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3/10/28 12:01
近來政治混亂得讓人心緒低落,便不上部落格,免得心被牽了。小回頭,看到慕陶老師對兩岸的看法和未來統一方式的建議。現實和實際的考量,兼民族歷史情感。我也曾在別的文章回應過同文同源和現實,互相了解交通,慢慢來,期待政治界的智慧,未來設想到好出路,一起貢獻世界。

政治和經濟都難了解。例如像國恊、邦聯和聯邦等的分野是什麼呢?

大陸一黨領政和臺灣多黨競賽着實不同呀,這樣可能兩制嗎?

中華民國實體存在,臺灣與各省份實在不同呀,如何安頓?

大陸快速崛起富強,人民忍受限制自由;臺灣自由活潑,眾聲齊發有分裂隱憂,又諸事多磨。看來,大陸步向開放的路還長,而臺灣則要收歛些,人間信任心寬些,政治熱智慧些,火氣消些………,清醒啊!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13-10-28 21:11 回覆:

國協是有具體事例的,大英國協就是。澳洲與加拿大都是國協成員。當然,他們其實幾乎完全自行其是,只是在名義上歸屬國協。澳洲這些年也在爭取要完全獨立。

對我而言,國協主要是名義上的同一,實質上幾乎完全是獨立的狀態。當然,我也說過,中共現在不會同意以這種狀態來進行兩岸統一。但是,我認為,我們不必急。我們的目的之一是要緩和那些因為台灣不願意統一而激起的中國人民族「義憤」。所以,就這個考慮來說,願意統一的態度很重要。台灣如果表明拒統、堅持獨立,那當然更易激起對岸的強烈民族主義情緒。我認為這對台灣的安全是個最大的危機。我們可以如何統一上面多討論,尋求最合理的解決途徑。你所問的兩制問題,既不是國協問題,其實也不是現實上立即要面對的問題。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3/10/28 09:40
慕陶老師思考的線索,大概在問:中國人在歷史中為什麼輕忽法治?到如今步入現代化了,為什麼仍然法治不彰呢?為什麼理性思辨能力不足呢?不能有科學實事求是的精神呢?甚至為什麼拒絕法治精神和理性思辨呢?於是歸究傳統儒家的影響,懷疑其有的道德主體性阻礙了進步,令法治不彰,無法進入現代化環境,無以融入國際社會。

如果說借某些人語,說儒家培養了人的"奴性",是很帶貶誚性意味的批判。認為這奴性已然根深,是以一味期渴英明領導,人民就懶惰於尋求公平法治和力爭平權了,也懶惰於學會反省自律造就自治性社會了。這樣是很概括性的龐大理論。

說"奴性",不如採一個較中立的形容"順性"(習慣性依順,順民性格)。但是,像經上保羅說的自律:"(聖靈所結的果子)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信實温柔節制",這些"順性"(或基督信仰慣用"順服",順服上帝的信仰傳統),與儒家的德性鼓舞,有異曲同工的果効期盼呢。

"良知"的覺省這回事,並不是儒家理想化,也並不獨特。經上,保羅也力申人心中本有神的"律",是人的虛妄無明的昏暗,讓他掙扎。十八世紀歐洲所謂啟蒙運動期間,知識界強調人道需要、良知善心和理性辨明,康德尤其認為"良知" 本在,自由和平等通往博愛,是一個理想的世界秩序。

所以,"順性"不一定全然屬法治理性的障礙,應是未覺察天賦平等(平權)才是讓人們自私自利有機可乘,憑血統身份地位權勢,去把持特權利益,破壞法治,才是法治不彰的原由。西歐十八世紀中葉之前,雖有希羅文化以來的法治傳統,常也類似嚴刑峻法,皇室貴族的特權也不顯公正的法治清精神。是歐洲啟蒙時代知識界提出的理性精神人道良知善心和平等觀,讓人們廣泛覺醒了,在美國革命中大膽實踐,開創寫於宣言,恪守於憲法,並返回鼓舞了歐洲的法國大革命:

"一切人生而平等,造物賦予人以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了生存、自由、平等,和追求幸福。"

大膽開創,是保守者所缺。儒家的保守氣,唯有走出去廣知世界,才有改變吧。

至於理性思辨能力的不足,確是中國人多慣於心性直覺思維故吧。這方面,西方文化的邏輯思維和努力排開封閉性單線思想的蔽限,我們理應多多學習和鍛鍊的。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13-10-28 21:51 回覆:

我並沒有說儒家直接導致奴性。我也沒說儒家直接導致其他的問題。在許多討論中我之所以認為問題「關鍵」在儒家,並不是說他們的effect最大,更不是唯一,而是說他們的取向是最關鍵的轉轍按鈕,是指一種交互作用上的關鍵機制(用統計學的兩因子變異數分析的交互作用概念會討論得比較明白)。我以為,儒家如果有問題,是在應該強調的某些點上,他們抵制或態度消極,因為他們的道德內在性的看法與對主體性原則的樂觀。

基督教的特質,其實是複雜的。因為它不只是猶太宗教的延伸,它還深受希臘文化的洗禮(特別是通過保羅的影響力)。基督教裡的人本主義色彩,我認為主要是源於希臘文化。基督教的精彩處,很可能也是因為結合了希臘、羅馬與猶太教的文化精神。但是,這個結合難以穩定整合,所以不同時期風貌是有極大變異的。今天的基督教式微,很可能還是源於不能整合的結果,希臘的某種理性主義精神抑制了基督教信仰。

說到「順性」,我不認為基督新教信徒的主要行為特質是「順性」。天主教相對來說,比較有「順服世俗權威」的取向,但是,嚴格來說,那也是順外在的勢力,而不是內在的「性」。中國人如果有類似奴性,其實那裡面充滿陽奉陰違、甚至爾虞我詐(譬如後宮甄繯傳),那也意味著是主體性在作用,只是難及於整體結構的改革。也可以說是主體的眼界不高,但是主體性並未喪失。教徒不同,他們比較是有意地拋棄主體性,要讓一個最高的律法或價值來引導自己(這不是指那世俗權威。對世俗權威的順服只是對最高律法的遵從的副作用。)。


野鶴
2013/10/28 09:14

慕陶兄所謂的道德是指什麼?

用很武斷的標題-道德並不內在於人,去否定人的內在追求真善美的天性,等於是把人當成了獸,要像馬戲團的獅子一樣,用鞭子教化後才會懂得規矩。

所以我才問慕陶兄您說的道德是什麼?

如果是指那些違反人類天性的規則,例如守貞、寡婦守寡、三年守孝、絕對對領袖忠誠、為國家而死,這些吃人的禮教,那麼我同意慕陶兄的話,這些道德本來就無內在於人。

但是如果指的人類的一種生活準則,如追求自由平等、對人謙遜、追求真實、追求公平正義、智慧、勇敢、節制,那我是認為這些美德是內在於人,就是人與獸的先天差異。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13-10-28 22:11 回覆:

我提到「道德外在」與「道德內在」兩種典範(paradigm)。要證明究竟何者成立,絕非易事。我本來想避過證明的功夫,直接把「道德外在」當成已經確定的論述來進行其他相關議題的討論。不過,你既然還要質疑這個問題,那麼,我也不妨試做回應。

你對於道德所做的二分類,對我這個社會學背景的人來說沒什麼意義,社會學裡討論道德不會這麼做分類。一種吃人禮教式的道德,光是聽稱呼,大家當然就已經敬謝不敏,遑論要去遵從。但是,我們實際上沒法這麼區分。社會學者會說,所有的人間道德都受特定社會文化脈絡(social-cultural context)的侷限。人間的道德沒有什麼能完全超越這些脈絡。從而,從不同的脈絡看去,就不免會看到異脈絡道德的問題,看到其不值得遵從的問題面。譬如阿拉伯人對西方人的兩性觀可能就無法接受。當然,西方人對阿拉伯文化裡的兩性觀也難接受。

「守貞」是否值得遵從,其實可以討論。重要的是主體的感覺。主體願意守貞,而且並不覺得很痛苦,那就沒有理由由外人來對他說:你不應該守貞。這時候,守貞仍然是個值得遵守的道德原則。我舉這個例,並不是在特別強調守貞之不同,而是要說,你的道德二分類未必是恰當的分類原則。所謂的「正義」又是否是應該遵守的道德原則呢?問題可能在下一層:正義的實質內涵為何?某些阿拉伯人可能認為殺美國人是正義。這時候,我們也認為殺美國人是應該遵守的道德原則嗎?所以,正義道德在實踐中仍然會有爭議,並不是沒有爭議。現在在討論同性是否應該合法結婚,也可以有不同的正義判斷。我們要遵守什麼樣的所謂正義呢?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13-10-28 22:20 回覆:
究竟是否道德外在於人,我在回應Pearlz的帖時,做了一些討論。不過,我主要是依自己的感覺。我承認無法「證明」我的說法。但是,要求證明,按照Thomas Kuhn的看法,其實是大難題。我比較期待讀友抱著同理心來讀我的議論。我以為,持道德內在說是為了感覺人生更有希望,是出於一種主觀滿足的心理需求。但是,滿足了主觀需求,卻可能抑制了對合理結構的追求。總的來說,依長期中國歷史來看,可能已經是得不償失的選擇。

pearlz (民進黨抹黑霸凌WHO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3/10/27 14:42

神以自己的形象造人 - 說的是外表。

我同意格主說的,道德是一種 discipline 不是內在的。

如果社會的行為表現跟學校教育的目標衝突,道德的定義也就成為問號了。



野鶴
2013/10/27 02:19

這不太像慕陶兄以前的想法

這篇文章的想法,等於是否定了「神以自己的形象造人」,否定了人自身的神性,人本身的性格就是「人性」或「獸性」

但是我還是發現了慕陶兄的文中的漏洞,您的觀念中,把「道德」視為「道」的外在表現

那麼問題就來了,什麼是道?您所認為的「道德」真的是「道」的表徵嗎?

會不會慕陶兄心目中所認為的「道德」,其實根本是與「道」背道而馳,所以因為慕陶兄對「道德」要如何表現有誤解,才會以為人的道德意識是外來的,如果慕陶兄念頭一轉,頓悟到真正的道所展現的道德,其實與慕陶兄目前所認為完全不同,那麼會發現到,其實道德還是內化在人的本性中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13-10-27 11:04 回覆:

我之前曾寫過「再論儒家人本思想與專制制度的親和性」等系列貼文,都是在批判儒家思想中的人本主義內涵。而我的主要批判核心,就在「(道德)主體性」問題。我不知道野鶴兄為什麼認為我的說法前後有不一致。說到上帝依自己的形象造人,恐怕也得參考一些另類的說法,有人說的是:人依自己的形象造上帝。不過,這比較不是我關注的重點。至於我說的「道」,其實不是我的概念。我是沿用儒家的概念。當然,是我所理解以為的儒家概念。而我認為「道」在儒家的討論中,不是中性詞,它是正面的意涵,所以道包含道德,而不包含不道德、背德。「道」在莊子那裡,比較是中性詞,所以一切現象皆是道的映現。但是,我這裡用的是儒家的「道」的概念,不是莊子的概念。

我真正關注的是儒家的認知與主張因此牽引而生出的副作用:強調人的道德主體性,而抵制對人性的客觀化提升或限制(譬如法治與科學)。

如果你認為道德存在於人的本性中,用「內化」(internalization)一詞就不妥。這個詞的意思就是說原先是外在的,被移入成為內在的。 

但是,我的關鍵想法就是道德的主要內涵是「社會的」,非個人內在的事物。這說法其實不是我所創,是社會學先驅涂爾幹的說法,我只是漸漸理解並接受。個人內在是有些特質有助於我們接受道德意識,那就是群性與惻隱之心。但是,我強調這不是道德自身,而是道德發展所需要的內在基礎。如果我們人沒有這個心理基礎,社會也不可能創生出「道德」這個名堂。

我強調道德的外在性,是為要接著強調我們需要社會規訓(discipline),否則我們就難有好的道德表現。而儒家道德主體性的信念,恰使我們忽略了規訓之必要。我認為這是華人社會之所以雖然有悠久文化卻表現出少紀律與美德(其實就是社會規範)的關鍵因素。

說儒家忽略社會規訓,這個話可能引起爭議,因為儒家重視教育。而且,「規訓」一詞在法國思想家傅科那裡,是有極負面的意義的。所以,我需要再討論我所認為的「規訓」應該包含什麼或以什麼方式進行,及為什麼它有必要性。

儒家其實常談社會責任,但是,少談社會規訓。人如何而能成為道德的人?這個社會培養機制出了問題。具體而言,儒家太相信本能式的善或內在的道德性,而對於法治與科學的重要性不夠強調,對權力制衡也幾乎不討論。儒家倒是很強調學校教育的作用,但是,儒家也沒充分檢討以下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是否普及教育?再是:教育如何教(特別如:是強調直覺知識或是分析性知識)?最後這個質疑比較是恨鐵不成鋼。但是前兩點我認為是有大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