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5/01/04 12:12:58瀏覽568|回應10|推薦7 | |
當前台灣社會的認同分裂的情況嚴重,讓我感覺不安。我看到有人極度憤慨於中共對台灣的壓迫與打擊,還有不滿於親共藍或其他台灣親中共統派人士的一些動作。有人因此鬱悶,有人痛罵,也有人明裡暗裡地在和親中共統派做各種擠兌、抗爭。網路上的八炯先生,可能是一個頗具代表性的人物,他持續在其主持的視頻節目中強烈指摘中共對台灣的種種壓迫、打擊、認知作戰等行為,並且也屢屢鮮明地痛陳部分台灣民眾的親中共舉止。他甚至曾經為了不滿於中共對台灣的打擊而在鏡頭前落淚,表現讓人感動。 但是,反過來,那些親中、乃至親中共的統派人士,同樣也不斷"慷慨陳詞",拿出各種公義、人權、自由、民主、民族感情...等的理由,在為自己的認同與自認為合理的抗爭、和中、促統等行動發聲。TVBS電視台大概成為了這批人的主要發言管道。而其中也出了賴岳謙、郭正亮...等媒體明星人物。 我在不安之餘,忽然產生一種奇想:台灣社會現在是不是正在經歷一場蟬蛻的過程?台灣社會似乎正在嘗試褪去它原先的外殼,甚至可說是整個舊的軀體,而脫胎成一整個新的、更美好的模樣。這個新模樣和中國的關係驟然變淺,經過混成而逐漸自成一格,特別是在意識上不再依附於中國。中共對這樣的台灣越表現敵意,實際上會越發促生台灣的蟬蛻改變。台灣社會的自我意識已經無法再接受中共對台灣的控制意圖與作為。這一點很可能是連那些親共人士也有的心理,只是他們可能自己並未充分覺察。 另外可能還有些人比較沒那麼堅持統一,雖然仍自認為與中國有淵源,倒也不太在意處身於什麼樣的認同主流。台灣社會中這種人的比例其實可能很高,只是因為他們較缺少鮮明的、單一的認同立場,也不積極表態,所以並不太影響台灣社會的整合與整體走向。 與親共統派對立的,主導台灣社會走向蟬蛻改變過程的是立場較鮮明的獨派。這些人很可能已經成為今日台灣社會的主流意見群。他們的人數未必在總人口中過半數,但是,他們的立場較鮮明、活動較積極;也許最重要的是,他們的走向反映的是台灣國際處境下的潮流大勢。這個走向除了意味著走向更文明、人道的境界,也更靠向國際社會的主流勢力。不過,這個主流走向並不是就沒有問題,問題包括外部中共的壓力、美國國力的衰退,還有就是綠營本身的不足。考慮到台灣面對的嚴重威脅、國際局勢的複雜,綠營作為台灣內部的領導力量,顯得人才不足,出台的人物很多都有點廖化作先鋒的味道。不但是如此,綠營其實也腐化得很快。各種貪污、腐敗的傳聞或罪案,讓人無法放心。不過,更重要的問題可能是綠營的一種狹隘心態。 如果把當前台灣在認同上的掙扎過程視同蟬蛻,經歷痛苦是當然的。但是,經過痛苦以後,應該能夠展現充分的、新的生命力。也許我們也可以拿蛹之生、化羽等過程來做比喻。無論如何,綠營可能是主導台灣社會蟬蛻過程的主要力量。但是,展現這個力量的群體似乎胸襟不夠開闊,思慮不夠高遠。其具體表現為對台灣社會中認同中國、親中勢力的同情理解不足,與過度拒斥;還有過高的自信而低估弒龍變龍的危險。 也許,要蟬蛻就必須能夠忍痛割愛,割捨原本身上的某些部分。但是,那應該是承認關係、忍痛割捨,強調是基於理性理由而做出的痛苦抉擇。但是,綠營的實際表現比較像是快意恩仇,逕行否定,好像那個被割捨的部分從來就不是身體的一部分,從來和自己沒有關係(或只有仇恨、對立的關係)。 承認關係並不表示就必須走向合併、統一,就不能走向獨立。這個道理其實大家都知道。但是很明顯,獨派還是非常忌諱承認兩岸之間的關係,或者台灣與“中國”的淵源。在獨派眼中,“中國”似乎象徵著一個文明落後的、甚至是半野蠻的文化勢力,所以必欲去之而後快。 我不能同意這樣的對“中國”的認識。我也認為中國文明有其嚴重的問題,必須要做出重大的改變。但是,我也仍然相信多元文化主義的一些基本信念,各個文化系統沒有總體絕對的優劣。我高度贊成國家走向民主化、走向人道主義。我認為這部分的文明特質是優越的、值得仿效的。不過,我也相信,從中國社會的土壤中有可能經過痛苦的演變,產生出較目前已知的民主制度、人道主義思想更優越的新制度、新思想。 總之,每個不同的社會還是都有其優點,不宜完全抹殺、否定。而且,台灣與“中國”(我強調廣義的“中國”,不限於法理意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也是不可能從概念上完全斬斷的。這種切割的努力是無意義的。台灣要獨立,也不必然要依賴這種切割。突出民主制度的價值,才是合理化台獨路線的唯一且正當的路。當然,這個合理性也和中國大陸的統治型態攸關。中國大陸未必永遠是專制體制。換言之,對我來說,主張台獨如果有合理性,大體是階段性的而不是終極性的,所以也不必作為終極的、絕對的目標來追求。 我作為一個外省人第二代,一個曾經的長期藍營支持者,一個反中共專制立場的人,在今天的台灣,可能感覺特別困窘。我不喜歡一些親共藍人士的作為;但是,我對綠營執政者也感覺失望。而兩方面勢力的爭吵、喧鬧,更是讓人感覺遺憾。 我只能希望,通過現在的持續爭吵,台灣社會可以逐漸凝練出一種新的視野、新的心態,變得更包容、更有深度,找到更好的制度出路與文化認同,以及更佳的兩岸關係因應模式。但願天佑台灣! 按: 我在約10年前介紹過一本書,中文叫“西方憑什麼?”,英文書名是"Why the west rules?"。書中,作者摩里士提到一種“周邊後發優勢”的情況。譬如說,羅馬位於希臘的周邊,本來落後,後來卻出現後發優勢。英國在歐陸周邊,也是本來落後,卻又出現後發優勢,而領先歐陸。美國其實也是歐洲的廣義周邊,也出現了後發優勢。當然,日本也可能是出現在中國周邊的後發優勢文明,金、清文明可能是宋、明文明的周邊後發文明...。 出現後發優勢的文明顯然具有一個較優越的條件,就是他們有更多的選擇空間:他們受到臨近的優勢文明的衝擊,但是,他們比較有機會可以擇優汰劣。至於像菲律賓這樣的地區,之所以發展持續落後,很可能是因為:他們沒有太多的選擇空間。之前,離大陸的文明太遙遠;後來卻又受到殖民勢力的嚴格控制。所以,他們不太有選擇文明走向的空間。 後發優勢文明其實例子多不勝舉。歐洲北部與西部的發展,可能也是羅馬文明周邊的後發文明。其實,中國如果不作為一個文明整體來看,而作為多個文明來看,他們中的各個文明也都可能是另外文明的周邊後發文明。譬如周文明就可能是商文明的周邊後發文明;金、清文明可能是宋、明文明的周邊後發文明...。 我在這裡的主文裡沒有提到這種“周邊後發優勢”的論點。此處稍作補充。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