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6/09 20:54:32瀏覽1422|回應4|推薦9 | |
社會學先驅大師涂爾幹與經濟學大師海耶克都曾經提到「真正的」個人主義。之所以會有所謂真正的」個人主義,以涂爾幹來說,是為要讓個人主義與利己主義(egoism)區隔。他一方面承認,個人主義思潮難免促進利己主義,但是,他顯然並不欣賞利己主義,也不希望個人主義混同利己主義,所以又試圖強調一種真正的個人主義,這種個人主義,強調人的個性與獨立性,強調維護個人尊嚴,但是並不陷入單純追求利己的人生,也不讓社會走向人際疏離狀態。海耶克的真正的個人主義其實也大體類此。他們想要維護個人主義的精神,但又都反對原子論式的社會狀態。(註一)
「真正的」XXX,其實絕不只用在這個議題上。康德的「自由」概念,對我來說,也像是在強調一種「真正的自由」,因為他顯然知道,自由很容易變成放肆,變成沈淪於人的嗜欲,這不是他所要的自由,他要的自由是一種偉大的精神,怎麼可以是沈淪嗜欲的狀態呢?所以,他的自由是一種自律:因為是自己立法,而也只遵循自己所立的法,所以,人的尊嚴得以維護;但是,自由又不能變成是被人的嗜欲所控制。最後,他把自由講成一種形上的自由。嚴格來說,恐怕沒有多少人真正能理解他的形上自由概念(但是,不乏以他的自由概念來駁斥質疑自由者。誰要質疑自由原則,就會被罵成是不懂自由的真義)。
我不能接受康德的形上自由概念,我堅持繼續質疑自由原則。我認為自由必須是落在與合理規範的切點上,才能成就人與社會。我覺得應該強調這個「切點」的重要性。因為,如果自由遠離規範,固然難以成事,而如果自由已經成為規範的禁臠,人也再沒有多少生之意義。唯有在那個切點上,兩者既不離,也不陷入另一方的軌道時,人才能活得最有意義。但是,既是切點,也就可能意味著,兩者很難長時間相扣連。切點是個特定機緣,可欲而難求。
人本主義很可能是自由主義背後一種更抽象的原則,也可能是近代人類最傾倒的價值取向。因為強調人本主義的核心原則「主體性」,所以人擁抱自由價值。
但是,主體性原則也不是沒有問題。主體性原則也可能是以他者的主體性為犧牲的一種態度。偏頗、褊狹的主體性原則,可能鼓勵人的主觀判斷習性,並在主觀判斷下,使主體性原則也更是片面被強調。主體性原則就是我的主體性要得以伸張的原則。至於別人、別物的主體性,則不在我的視野以內。
偏頗的主體性原則,可能是一場災難,於社會、於人類、於世界都是。那麼,要怎麼辦呢?
按照前述的模式,我們或許又要強調一種「真正的」人本主義,以別於可能偏頗的人本主義。問題是,怎麼樣的「真正的」人本主義才是我們所想要?不偏頗、不褊狹的主體性原則?也就是:普遍的主體性原則?但是,一個堅持普遍主體性原則的世界或社會,又會是什麼情景?
究竟是什麼樣的人本主義才是我們所要?這是個困難問題。但是,強調「真正的」XXX,真是解決困難之道嗎?有這種東西嗎?還是那只是一種幻想?虛構?
作為三位一體神的耶穌,會不會其實也是這樣的一種幻想?他既有神的大能,卻又經歷並能充分體會世俗人的痛苦?但是,真有這樣的一種存在形式嗎?真有既不利己又完全獨立的個人嗎?真有一種社會能堅持普遍的主體性原則嗎?
我的人生悲觀態度與我的思想的困境究竟是什麼關係,何者為因?何者為果?我並不清楚。但是,如果真能有思想破解的途徑,總是會讓我感覺欣慰。也盼望能得到高明的指點。
註一:
所謂「真正的」個人主義,其實是很奇怪的說法。在經驗層次,可以有很多接近個人主義的現象,但是,何者能代表真正的個人主義,恐怕沒有答案。最終必是由思想者自己去強調具某些特質的經驗現象最接近他所認可的個人主義。嚴格說來,他所認可的個人主義,應該是一種關於個人主義的「理念型」,是由他所建構的理念型。但是,無關真假。只是,他可能認為只有如此建構理念型,才能將之嵌入某種思考框架中,或符合某種脈絡期待。
我甚至認為,康德所謂形上的自由,其實也應該是指這樣的理念型。這種「自由」,只是作為一種概念而存在,而無本體意義的存在。只是,康德卻將之視為是一種非經驗的本體存在形式。這種形上的存在形式,恐怕是作為一種科學來看待的社會學的學者所難以理解的事物。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