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關於康德道德論述的疑問
2015/02/21 10:31:39瀏覽1215|回應4|推薦13

在康德的道德論述中,關於「道德主體性」與人的「理性」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我迄未能弄明白,盼能就教於方家。我希望釐清,康德的道德論述比較接近以下何義? 

 

(一)人皆為道德主體,故依定義,人皆有理性足以理解並遵守道德律; 

(二)人非皆為道德主體,須有足夠的理性足以理解並由衷遵守道德律,始堪稱道德主體; 

(三)人非皆為道德主體,須有足夠的自由意志(但是非指足以理解並由衷遵守道德律),始堪稱道德主體; 

(四)人非皆為道德主體,須符合其他條件,始堪稱道德主體; 

(五)以上皆與康德道德論述無涉(譬如:因為康德的道德論述皆限定在形上層面或應然層面,與經驗/實然層面無關;或者,人非純粹道德主體,而康德只論人作為道德主體的一面,另一面放入括弧;又或者,雖然說人皆為道德主體,但是非指「人皆有理性足以理解並遵守道德律」,而應做他解)。 

 

我覺得康德的論述比較是強調理性本然存在於人(也許各人有程度之別,但是如果沒有理性,就不堪為人),且道德律內在於人的理性。也就是說,康德比較是接近第一義的說法。但如果是第一義,卻又可能陷入套套邏輯,用定義來解決可能的矛盾:主體可能並不服從道德律。 

 

如果是第二義,人如何可能符合或擁有足夠條件?對於條件不敷者,應該如何看待?這種人又當如何自處?條件不足致損害道德律當如何?他律是否必要?又是否有灰色地帶(部分的道德主體性)?康德是否忽略這樣的經驗層次議題? 

 

如果是第三義,除第二義的疑問外,自由意志既與道德律並非同一,又如何保證道德律能被實踐? 

 

如果是第四、五義,首先涉及對康德道德論述的理解,誠懇希望有人能為我解惑。 

 

之所以提出以上的疑問,是因為我一直認為,康德關於「理性」與道德律的密切聯結的論述或儒家所抱持的性善論,都違離現實,帶有主觀希望投射的意味,以致由此所建立的制度論述不足以因應更複雜的人性所導致的惡劣現實狀態。而欲解構他們的道德論述,就得從人性與道德的關係開始,重建新的論述。然而,康德的道德論述已經雄立於思想界,又是如此繁複宏偉,很難跨越。從我這喜歡懷疑者的主觀角度看,我都懷疑這一套道德論述其實有點像是一套「國王的新衣」,存有根本問題,卻難看穿其偽。偏偏又因為怕顯露出我這懷疑者的無知,只好任其繼續阻擋自己的思路,同時也阻擋了可能的道德論述重構。為了突破自己這層心障,我可能要不顧一切,不惴淺漏,詢問出答案。也希望有人能幫助我釋疑解困。

 

我說「國王的新衣」,也許最好再解釋清楚些,避免打迷糊仗。所謂「國王」在這裡大體是指人類;「新衣」是指人被描述為具有如下的特質:人是有理性能力的「道德主體」,且理性內含道德律。至於編織新衣的人,主要是康德,不過,就像真正的寓言故事裡所說,新衣是一整群人所共同編製,大家都是「共犯」。所以,其實擁抱康德式自由主義思想的人都是新衣的編製者,甚至擴而言之,所有的人本主義者都是。國王(人類)其實沒有穿上美麗的新衣(擁有美好的理性能力),但是,國王被哄得相信了美麗新衣在身(人們相信人擁有美好的理性能力,所以是當然的道德主體)。

 

擁抱這樣的美好信念(相信人擁有美好的理性能力),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其實我沒有明確的答案。我傾向認為,穩固的幸福必立基於真知(但是,這個信念並沒有充足的依據,它只是對「真善美終極合一」的信念的一部分)。所以,如果這個信念(相信人擁有美好的理性能力)並沒有事實基礎,就應該予以揭露。否則,合理制度就難以建立。依據偏見(即使是善意的偏見,如相信人的理性能力)所建立的制度(這裡主要是西方自由主義體制)也會出現問題,就像當前的資本主義的問題。(中國人相信君子之德,對於君主制似乎也有助長的效果)

 

自由主義與資本主義體制都不是全然的惡,甚至還可能有相對的合理性優勢,但是,如果長期忽視它的問題的根源因素,就可能釀成大患。特別是,需劇烈轉型的社會可能在實踐中付出更大的代價,而還不確定能否回收成果。一百年前的中國嘗試走向民主化,就可能是一場令人遺憾的實驗。實驗一旦失敗,至今難以回頭再走向民主化。不一定是民主化不好,而可能是民主化背後的理論依據(理性觀與自由主義信念)有問題,而在條件更不具足的社會裡應用,問題就更嚴重。

 

丟出以上的問題,誠懇盼望有人能協助解惑。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g&aid=21032192

 回應文章

狐禪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3/22 15:32

歷來哲學家通常犯的一個錯誤,是認為人的行為準則有個恒常而固定的標準。就數十年內,數里地內而言,大致不差,要延伸出去,不錯才怪。

道德是社會中人經驗累積所得的行為規範,是會變的,目的是要維持族群的生存。中國聖賢書中所載,只是菁英族群之所見,所想當然耳。胡亂套用,正是削足適履之舉,白白犧牲資源(含生命)。

孟子見梁惠王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但為王之仁義所在正是為民興利。把利視為爭奪的目標而非互惠的回報,這是盲點所在。

所以必須曰利,獲得幾百萬選票,至少要為那幾百萬人謀利,而非前來關說的一、二人。這才道德。

請了。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人性本質?]
2015/02/28 09:48
"不損人"的意念, 是教育的結果? 或是如一些宗教或"樂觀者"認為, 人有待啟發的一點好本質? 孔子認為, 人能"誠", 則可參天地而"明", 美善的"仁"心能發展出來. 孟子認為, 人實有那一點點好本質"四端", 可以培養壯大. 佛家認為去"無明", 則"佛性"顯, 人實有一份隱在的好本質. 基督徒信人性易墜成惡, 但有"肖上帝"的那一點本質, 只須回轉, 時時甦醒, 即有希望. 

這些到底是過於樂觀? 或是唯有如此樂觀, 人性才易受鼓舞趨美向上? 否則人性只有操陷在競爭求存, 早晚你死我活的(惡質)漩渦, 是嗎?

驅逐低端人口,這樣對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2/23 19:04
1樓. joycelinlin愷悅
2015/02/23 09:42"不損人"的根基-----

☞☞
說出國王的新衣的人(不必然是小孩子),就至少損了國王的顏面。
可以說這個揭露國王的人(求真)是善的嗎?

====

至於版主,
你先證明上帝存在再來告訴我們上帝扮演什麼角色吧!


=====

本文在我眼裡看來是假議題。

人性是多面向的,
表現則是多面貌的,
而追求的價值更是多重的,
什麼價值都有成本與代價。
因紐特人老者自殺或幫助老者自殺算不算正義?
不如此則常有機會老少一起餓死同赴黃泉共享正義!

沒有同時論述出成本及代價的正義,
連馬英九都不如!
馬英九至少好歹還知道說個完全不知所云的【利】《大於》【弊】
(雖然啊~他身為總統擁有幕僚,卻完全沒有告訴我們那麼他說的弊是什麼,利是什麼,對誰給多少利,對誰有多少弊)


不論述成本與代價的正義與道德,
說穿了全都只是華而不實的口號與烏托邦~~而已!
①美國杜魯門總統丟兩顆原子彈給日本,送蔣介石給臺灣!
②228事件國民黨警備司令柯遠芬説:『寧可枉殺99個,只要殺死1個真的就可以!』
③中正廟牌樓正名先總統石崗一郎紀念歌收尾:『反共必勝,建國必成!』
④如果你是公務員,那能撈就撈,能混就混,拖死政府囉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不損人"的根基-----
2015/02/23 09:42
大家新年好!


西方哲學理論各家自成一系, 疊次分明.

康德認為上帝的存在(超越界)與靈魂不滅, 是前提.  :"上帝存在是純粹理性的實踐基礎";"道德的必然性需假定上帝的存在上."

[康德對人性採取折衷的看法, 也就是“人性無善惡”.]

康德很重視道德教育,[ 康德認為, 人類有趨善或趨惡兩種傾向, 善的傾向是由學習而獲得的, 惡的傾向則是由個人自己所招致的。從行為來說, 人人皆有趨惡的傾向。然而康德主張後天的環境可以使人變善或變惡, 教育的功能乃在引導人性朝著善的方向去發展, 他又說: "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 人完全是教育的結果"。人性既無善惡之分, 習於善則善, 習於惡則惡, 因此, 後天的教育環境對於人性的薰陶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以上參[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



儒家也一般認為冥冥有天,《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教, 修為教化, 是後天教育了.

前提也是知天(超越界).


不論自律他律, 根基必是"不損人"(善). 人為什堅持"不損人"? 因為信善的力量帶來好社會, 或信天命/上帝的存在, 而靈魂向之, 或喜自認是向上的靈性--和祥自在喜悅的本心.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15-02-23 10:24 回覆:

我的討論比較著重在康德所說的理性能力,而不是人性善惡。當然,兩者可能有相通之處。如何聯結,則還待釐清。

康德注重教育,但是強烈拒斥他律。「教育」與「他律」兩者間的關係又如何?是互斥還是相容?他律僅指武力強制?所謂文化霸權算不算他律?父母偶然毆打孩子,是他律還是教育?他律有無合理性?

所謂道德主體,是通過內化修養而成?還是內在本質的開展?如果是前者,怎麼斷定內化的觀念為合理或符合普世價值?又人是否一定會內化這些普世價值?如果不會,那要講究什麼以促進合理主體的形成?

上帝在這些過程中扮演什麼角色?為什麼世界仍然充斥者衝突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