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該不該兼黨主席談起
2013/01/25 13:23:45瀏覽291|回應0|推薦6

中國時報1/25刊出吳典蓉女士的〈馬英九的剩餘價值〉一文,文中勉強主張,馬總統應該連任國民黨黨主席,但是似乎也承認馬總統的確「無能」。

我也認為馬總統應該連任國民黨黨主席。我認為:總統兼黨主席,這是權力執行上的必要。如果不兼,馬總統就會立即跛腳。馬總統任期還有三年多,就變成跛腳總統。這是國家的不幸。不能如此。所以,即使因為再選黨主席會遭到罵名,還是必須要兼。

當然,馬總統的歷史地位,我與多數人的評價顯然是相反的。我認為,馬總統的歷史地位是正面的,他的政治改革是重要的、必要的,雖然他因此受到多數人的批判,那只是反映多數人低估了政治改革的難度與必要性。多數人大概覺得,關鍵問題是:你有權力、也有責任,你必須做好領導的工作,你做不好,只能怪你的能力問題。

且不論黨主席連任與否,先來談談「能力」這件事。在吳典蓉的討論中,她似乎認為馬總統並不擅長運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對此我有不太相同的想法。

我以為,「是否擅長運用權力」,這種「能力」其實可以解析為多個不同的向度(dimension),但是我們在討論這種議題的時候卻通常沒有這麼做,而把能力概念簡單化,也因此留下許多可爭議的問題。

擅長運用權力,可能包括很準確地使用合法的權力,但是也可能包括「欺騙」、「使用手頭公共資源來博取大眾感情」、「以合法掩護非法」、「利用部屬對權力者的盲目依從與趨附傾向」、「利用大眾對領導者的過度依賴傾向」、「利用大眾對短期功利後果的偏好傾向」…等。

嚴格說來,許多「權力」是在合法權力之外被附加上去的。這種附加很可能並不合法;更糟的是它們也極可能並不合理,因為長期而言會有很不好的負作用。只是,許多執政者都寧願盡量使用這種附加的權力,以鞏固合法的權力。至於負作用,只要不在短期發作,不對自己的權力或聲望產生不良影響,那就姑且不顧吧。

我也相信,確實有些領導者嘗試掌握較大權力,即使附加了非法部分,甚至包括不合理部分,卻是為了整體的利益,而非私人利益。但是,更多時候,這種附加權力其實主要是出於私己的利益,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力。而且,這種附加權力的存在形式,構成一種相對穩固卻不合理的權力結構,並且持續產生不良的社會影響。也就是說,這種附加權力的形式本身是個需要被改革的狀態。而擅長運用這種附加權力者,從結構面來看,常是真正意義的保守派,因為他們通常未曾意識到所運用的權力形式的結構不合理性。

遺憾的是,如果有人想盡量避免使用這種附加的權力,以使其漸漸消失,卻可能因此遭到群狼反噬。當狼群發現領導者無力的時候,就群起反噬。所以曹操會說: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有幾人稱王、幾人稱帝。領導不兇悍,則遭群狼反噬。但是,這是什麼樣的情境?群狼反噬的可能性反映的是什麼樣的政治環境?那是我們大家所要的嗎?

在權力上自我設限的領導,被大家共識性地認為是無能,而不管他是否努力、是否決策理性、是否在大原則上思路清明、是否堅持重要行動原則。這樣的社會本身其實是個不太長進的社會。這樣的社會會使那些從事政治的人覺得必須盡量使用附加權力,從而,這個社會的「權力結構」就會一直是有問題的狀態。也可以說,這是一種飲鴆止渴的悲劇。

當然,眼前的台灣大眾的確陷入一種普遍悲觀、焦躁的情緒中。而大家又覺得這種困境正是馬總統所造成,因此也更證明了馬總統的無能。

讓我們試做一個對比:美國總統林肯因為黑奴問題而引發大規模內戰,他的民意支持情境又如何?戰爭中的美國人民是否也會情緒焦躁?也會感覺悲觀?恐怕難免。這時候,多數美國民眾是否也會覺得林肯總統需要為這種情境負責?

我猜想,一定會有些美國人歸咎於林肯總統。林肯總統在內戰結束後不久就遭到刺殺,想來應該就是這種歸咎的結果。不過,美國作為一個偉大的先進民主國家,畢竟有不同的「體質」(結構特質)。即使因為他的廢奴政策激起了美國內戰,林肯的作為大體還是被高度肯定的,甚至即使是在內戰當時,他也還是獲得了多數人的支持,而終能貫徹他的廢奴政策。如果內戰一起,就連原本主張廢奴者也開始指責林肯(因為戰爭不是他們所要的),那麼,廢奴政策就很難獲得貫徹;最後,林肯的廢奴努力也恐將只留下罵名。

馬總統的改革作為激起各方的批評,最慘的是利益立場相悖的各方也都指責改革的不是。

改革過程可能確實有許多瑕疵,有許多摩擦與因轉彎而出現的不順。但是,最後的版本應該還是民意的最大公約數。這樣的改革努力總的來說應該是可受肯定的。但是,實際現況是各方都紛紛指責,幾乎無人肯接受改革的具體方案。譬如,軍公教人員不願意減少既得利益,而勞工則嫌軍公教與勞工的所得太不平等。雙方無法達成共識,卻把怨氣都出在馬總統身上。也就是說,結構的矛盾要由特定個人來負責。

結構的矛盾應該怎麼處理?理想的做法可能是類似金庸筆下描述的「乾坤挪移」招術。如此,矛盾就不會只衝個人而來,而是各方力量互相化解。不過,「乾坤挪移」畢竟只是想像,現實裡不太可能存在如此高明的手法。也許有些人手段的確高明,而能將加身的矛盾力量化解到某種程度,甚至真的是利用矛盾力量來彼此制衡或消化,但是,大概終究也只能做到某個程度。更重要的是,善於乾坤挪移手法的統治者往往是缺乏理想原則的統治者。他內心沒有真正的是非、善惡,如此,他就比較能把各種不同力量擺在同一平台上操作,通常是讓它們互相對抗、廝殺或搓揉,形成彼此制衡的狀態,而統治者則可置身事外或順勢而為,甚至趁機掌控更大的權力。問題是,最後的「勢」是否還會朝向理想方向,則恐無人能知。這種「玩弄權術」的遊戲,古代的帝王往往擅長,但是,通常並不能真正化解結構矛盾(譬如階級矛盾),而且會在無意間維護基本結構現狀(譬如專制制度),其實是非可樂見。

在乾坤挪移、玩弄權術手法之外,還有什麼高明手法可以解決結構矛盾問題的嗎?也許有,但是可能沒有誰曾深入討論過,更無人保證能實際操作成功。

總之,馬總統是否無能?要回答這個問題前應該先檢討結構矛盾的性質與程度,以及各種可能的解決問題手法的得失蘊涵(implications)再下定論。眼前多數對馬總統的批評似乎還未能具有這樣的深度。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g&aid=7255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