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名嘴胡忠信的「權力」概念
2012/09/18 11:52:07瀏覽329|回應4|推薦7

名嘴胡忠信繼續批馬,並沒有因為之前的失言而稍有止歇。他說:擁有權力的人會陷入「半人半神」的迷思。也就是說,因為擁有大權,所以恍惚間會認為自己像神一樣。當然,他這是在說馬總統。

 

問題是:這究竟是胡忠信自我想像如果自己擁有大權的時候可能陷入的精神狀態,還是在客觀描述馬總統當下的精神狀態?

 

胡忠信屢屢強調馬總統權力迷思,認為他是一意孤行,似乎馬總統所為完全違背民意,所以落得民調支持度如此低迷。但是,我認為胡忠信可能把問題性質弄錯了。

 

首先,我不認為馬總統是「一意孤行」。如果是,那就不會被罵為「父子騎驢」,也不會被罵為「軟弱」。以最近(9/17)的電價緩漲的決定來說。有人贊成漲價,有人反對漲。當然,反對者佔多數。所以,最後,決定暫時不漲。但是,暫時不漲是不是就符合民意呢?是否就可以讓民意支持度上升呢?看來顯然也不是。

 

首先,讓我們聽聽反對意見(反對緩漲的意見)。陳揮文說,我們現在的單位電價比30年前還低(71年時每度電2.76元,現在是2.6這是依據陳沖與陳文茜兩人的資料),而30年前陽春麵一碗約34元,現在約35元;而且台電目前虧損約佔資本額近八成。電價該不該漲?當然,他的關心問題可能在於:不漲電價,虧損就會由全民買單。

 

陳揮文批評馬總統不能堅持漲電價的政策,認為馬軟弱。

 

我的意見與陳揮文不同。我認為電價可以緩漲。這裡,其實需要考慮的問題有三個層面:一是經濟的損益,一是稅賦的公平,一是民心的穩定。稅賦公平的問題,我認為問題不大,因為電是全民使用,所以本來就是全民付費,由國庫稅賦來抵虧損,就稅賦公平性來說,應該並不是太大的問題。也許低電價會讓企業得利,因為他們是大用戶,低電價有利於大用戶。不過,這問題也不大,鼓勵企業發展未必不應該(企業用電本來就有另外的計費標準,但是終究會同享低電價的利益)。如果政策有利於企業,從總體經濟面來考量也應該有利,因此我們就不能說緩漲電價一定不妥。

 

再從民心穩定來說,既然多數民眾明顯希望維持低電價,當然緩漲有利於穩定民心。而民心穩定,其實有利於經濟的繁榮。漲價有時候會產生過度的心理效應,並過度抑制經濟發展。也就是說,漲價的影響,並不單純只是民間多出的成本及其對投資與消費行為的影響,還有額外的心理效應部分。

 

所以,總體來說,當前電價緩漲的決定尚屬合理。說它是合理的,其實是同時考慮民心反應而言。換言之,如果多數民眾能夠以平常心來看待漲價,那麼,漲價其實才是比較合理的政策決定。

 

也就是說,我們判斷政策的合理與否,必須同時參考民心反應。當民心強烈反對政策的時候,依民心調整就會是比較合理的決策。這時候,如果再以改變政策來批評決策者軟弱就並不妥當。

 

話再說回來。馬總統的系列決定,很少看到權力的一意孤行。許多人甚至認為,馬總統在權力的行使上太過自我設限,不敢大開大闔,以致看不到明顯的執政成果。

 

所以,我認為胡忠信對馬總統的權力迷思的批評,是胡忠信自己的主觀思考框架下的產物。他想像一種權力迷思,並且硬套入馬總統的施政作為,然後逕行批評馬總統有這樣的權力迷思問題。但是,我卻認為馬總統並沒有這個問題,沒有一意孤行的問題,也沒有自認為是神的精神狀態。胡忠信的批評違離客觀真實。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g&aid=6866546

 回應文章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社會共相
2012/09/21 00:14

慕陶老師與網友談結構的問題。

恰巧今天也有網友痛惜媒體名嘴之挫社會。我有感觸回應了,內容算不算也涉及一點社會結構呢?

"我倒是有這樣的感覺:戒嚴時期,有約束,有過濾,報紙媒體的報導內容和態度用語,以及社會風氣,常有正面的,自我激勵的,中華民國是莊敬自強的,種種存希望向光明的印象,有一個向上奮發的社會氛圍。解嚴之後,報紙媒體如雨後春筍,增機構增篇幅,出奇制勝地摟攬讀者觀者,內容自然五花八門了,那有這麼多新鮮事吸引?有做怪的開始了,商業取向就愈明顯了。自由,有百花齊放的其一結果:生活的社會的幽暗面和負面隨着人心的好奇大發利市,什麼都冒出來,滿足人性較本能的放肆快感和偷窺慾。加上臺灣社會潛伏的政治怨氣,這一冒不可收拾,政治的"批鬥"味獨獨最吸引人們的嗅覺。語言上的諷、罵、咒、斥、冷硬得似羣魔(心魔)亂舞,毒箭(言語的冷誚熱諷和狠惡)齊發。這啊,已成社會的"共業"了!

也許,這真是民主初階的必然過程(西方社會民主初期也是一塌糊塗);也許,臺灣社會的民主走得太急太速,公民多未夠條件釋放自己的自由,不夠能力自重自律和尊重他人;也許,中國人社會接納民主必要吃長一點的苦頭(基本上家裡父權重威儀鎮壓的積習);也許,中國人社會到底有敦厚温淳底子,臺灣民主在東南亞來說,尚算漸有進步,尚算平穩和願意學習(明顯如紅衫軍的過程經驗)。無論如何,必須有一份警覺:別放縱那怨恨痛恨憎恨的心,因為那方面拉扯負面情緒實在太大了(所以造出那麼多理盲呀),大得令人頭昏目眩,看不分明,只陷腳在洩恨裡動彈不得,讓社會彷彿籠罩在惡靈的天空下,灰沈不振,又像惡靈拉着社會快速下沈,一味向利,向爭權位,向憤怒出口,向偷窺快感,向聲色麻痺,向逃避社會,不看世界也看不懂國際,多的是島上自怨自艾和交相指斥唾罵,都無濟於事啊!
惡魔是誰?已成共業所生啊!"

http://blog.udn.com/tripc/6866091#reply_list [拉扯我們向下沈淪的魔鬼]

 


反馬英九政府
欄主是拍馬英九馬屁的高手
2012/09/19 15:46
那天欄主若被馬英九賣掉,還幫馬英九數鈔票。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12-09-20 20:11 回覆:

 

因為我是人不是商品,所以無所謂被出賣的問題。

 

或許你是要提醒我「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的道理。不過,我不會有這個問題。因為我不貴,也無從被賤。

 

我當然還是要注意,我的說法是不是錯了。

 

我覺得我的說法大體是合邏輯的,前後一貫的。如果可能有問題,應該是在事實判斷的部分。我對某些事實的判斷是不是錯了呢?最後答案還未揭曉,讓我們大家拭目以待吧!

 

不過,這個問題也不那麼重要。因為我真正的論述重點並不在判斷馬總統這個人好壞或能不能,而在強調「結構」的重要性。這卻不是我個人的觀點,這是社會學的一般性觀點。我只是把這個社會學的一般性觀點引用在現實政治裡。

 

當我強調我們常對執政者過度歸責的時候,正是在強調:我們忽略了「結構」的作用。而這個結構的作用卻很可能使我們重複陷入循環的悲劇當中。我的一個最簡單的論點是:換了執政者,往往也消除不了我們的悲劇命運。「河清難俟」,此之謂也。

 

為什麼河清難俟,是像宙斯處罰薛西弗斯那樣,讓他永遠不得擺脫苦難命運嗎?我不相信命運這種事,我強調的還是結構的作用。因為主要是結構在起作用,所以才會顯出重複性。悲劇之所以會重複,是因為基本結構沒有改變,而不是因為執政者沒有改變。改變了執政者,但是結構沒有改變,悲劇就還是會重複發生。

 

簡單說,我們的問題主要是在結構不合理的問題,而不在執政者的問題。

 

我們的執政者是民選出來的,而他能被選出,其實意味著他是經過千挑萬選而得,他的優秀是早已經被肯定過的。為什麼結果選出來的人卻又被大家如此詬病?是大家眼盲,老是選錯人?還是意味著這個角色的難度超過任何人所能為,除非結構調整,否則沒有人能以常態的方式成功扮演這個角色?

 

可能只有像希特勒、拿破崙那樣,才能在既存的困難結構中開創出新格局。不過,後遺症嚴重。

 

讓我們把批判的眼光轉向吧!多看看「結構」的問題。


河壩巡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在位者思考必須慎重
2012/09/18 17:44

遠的不提,就拿這幾次所謂的改革!

沒有任何人會這麼做

坐視台電中油的弊端,造成虧損卻要全民承受!

如果他是讓台電中油改善,真的沒辦法而必須漲價,全民不會吝嗇掌聲的!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12-09-18 20:01 回覆:

事情一碼歸一碼,有弊端是一回事,是否該漲價是另一回事,不要混為一談。即使弊端完全清除,還是照樣得漲價。而要完全清除弊端,我估計是不可能的事。

社會有弊端是必然的。端在是否能通過政策減少弊端。但是,消除弊端有快有慢。在民主法治社會裡,速度是比較難以由執政者完全掌控。以黃季敏署長的貪污案來說,政黨輪替的當時,是否該撤換他呢?如果你手裡沒有充分的證據指認他貪污,憑什麼撤換他?撤換太多前朝的人,會有抗議聲浪的。但是,要掌握貪瀆證據,又談何容易。貪污者個個都防著犯罪跡證被暴露,防得可緊了。外界怎麼能輕易逮到證據?怎麼能辦人、換人?

台電、中油有弊端,其來有自,其中部分是當年的獎勵政策的副作用,當然也有日久生頑的問題。總之,弊端不是不抓,而是需要時間與相關配套措施(修訂法規)。

我們希望執政者能做到弊絕風清,這種心態很正常,但是欲求當下立竿見影則並不實際。即使是威權如兩蔣,他們執政的時候仍然存在許多弊端,譬如說在大陸上人們所詬病的孔、宋家族,來台灣後的王正誼(王太夫人家族),難道是兩蔣故意要鼓勵他們貪污、舞弊嗎?執政者畢竟不是神明,怎麼能真做到弊絕風清?那畢竟只是理想。人性就是貪婪、就是好逸惡勞,那是本我的普遍傾向,所以,並不只是某一、二位官員可能貪污、舞弊或瀆職,執政者又怎麼可能全面防堵?全面肅清?何況在民主、法治之下,又不是執政者掌控全部的權力。民主、制衡,講的就是壓縮執政者的權力,他的能力當然也因此受限。我們要評價執政者,要衡酌這些情況,否則並不公平。


河壩巡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只能說。。。
2012/09/18 16:03

看不到魄力也看不出決心,只是不粘鍋!

爲了自己沒有考慮太多,先是爆衝,卻又急停!

換句話說,無知在先、無能其後,少了肩膀,多了嘴巴!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12-09-18 16:24 回覆:

雖然你的意見可能是代表當前台灣民眾的典型看法,但是恕我仍然難表同意。

有沒有考慮夠多,很難說清楚。有時候當我們讀了愈多資料以後,並不一定是愈能做出「正確決斷」,而可能是覺得愈難做出決斷。事情的利與不利,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難測。有時候,我們最後的判斷依據,只能是民意的多數。而這也可能要等到事後或放出風聲以後才能確定。也因此,政府可能得要先放出風聲,說是要漲價,然後看看大眾反應,如果多數人強烈反對,那就不妨改絃易轍。這些事態發展很可能都在原先的考慮範圍內。這不完全是肩膀的問題,而可能是決定利弊的理性考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