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8/18 18:09:31瀏覽1681|回應4|推薦10 | |
剛讀到一則新聞,說台灣影人吳念真在上海演講,說台灣人有禮貌,「其實不該完全歸結到中華傳統文化保存得好不好,這是一個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民眾會具備的一些基本素養。」 這個說法,我只能部分同意,一方面我也並不認為在傳統中國文化之下,中國人普遍很有禮貌。不過,話說回來,中國傳統的人本思想畢竟具有這種可能性,可在其他條件配合下,促成禮貌的習性。 我以為,在儒家文化影響下,中國人應該是重視禮貌的。日本人的重禮貌,可能其實有儒家思想的影響作用在。但是,儒家的侷限性可能在於沒有強調普遍主義精神,在我們難以想像任何家族關係或類家族關係的時候,我們就不太知道該如何與對方互動。所以,古代的中國人,往往要在開始互動的時候敘年庚、講姓氏、輩份等,以便建立類似家庭倫理所能規範的關係。 儒家倫理對禮貌的重視可能被物質的競爭壓力嚴重破壞。以致,在匱乏的異質社會裡,人與人之間的禮貌就再難見到。 但是,吳念真可能暗示的兩件事恐怕有爭議。一是他似乎暗示中國傳統文化並不重視禮貌,這與儒家精神應該不符。 再者,吳念真暗示禮貌是現代化的產物,這點似乎也未必恰當。現代人未必比較有禮貌。中國人在現代化過程中,也未必愈趨禮貌。至於台灣人是否因為「現代化」而變得禮貌,也很難說。 台灣人如果比較禮貌,我認為與經濟條件較優裕有關。所謂「飢寒起盜心」、「衣食足而後知榮辱」,只有經濟充裕,人才比較能講究禮數。 台灣人平均受教育程度高,應該也有利於提升禮貌。 另外,台灣曾經接受日本統治,或許也有助於提升禮貌水準。 但是,國民政府沒有走「解放」、文革的路,而強調文化復興,這樣的文化路線,應該也對台灣的人形塑禮貌文化有助益。 退一步說,如果中國文化傳統中含有抵制禮貌的價值觀,那麼,估計今天的台灣人也不會這麼有禮貌(這裡是指禮貌的平均值,並不排除有反例的可能,就是說,也有些台灣人是很沒禮貌的)。 整體來看,吳念真似乎太低估中國文化傳統裡的強調禮貌的成份。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