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困由集體智慧而解
2012/08/14 22:37:28瀏覽169|回應1|推薦4

我們都是瞎子,摸著大象的一部分,各自以為大象是長什麼模樣。

 

有人說台灣人才斷層了。一說大家都各自表述一番是如何一個斷層法,有人說是外國名校的畢業生減少了;有人則說博士又如何,博士也未必就是人才。

 

什麼樣算是人才?怎麼樣才算是斷層?沒人說得清楚。倒是異口同聲說「人才斷層」。

 

這句話可能有個隱含的指涉,那就是沒人會把我當成個人才,所以雖然有我在,人才還是斷層。因為我不是人才。

 

不過,台灣人可不只有我,還有你啊!他啊!看來咱門都不是人才。要不,怎麼會有人才斷層之說呢?

 

我看,真正的問題,其實是集體的焦慮心理。大家已經陷入某種歇斯底里的集體心理狀態下,即使不確定有什麼問題,總要說出個問題來。而且,問題總要偏向說成是一種不治之症。

 

前些天,我的一個很久以前的老闆,擔任過國家的一個中上級機關首長,現在告老退休,他酒後在人群裡大聲疾呼:台灣死了!台灣沒有救了!

 

因為他也算是我很尊敬的前輩,他激狂似地悲情表述,特別令我感慨,並且心情沈重。

 

他與我的認同有相當的出入,他是獨派立場,見不得馬政府的「親中」政策,他看到台灣的觀光景點到處是陸客,感覺非常不舒服。他認為,要救台灣經濟,絕不是靠鳳梨酥就能行。(陸客來台灣,就只是消費了台灣的鳳梨酥嗎?)

 

當前台灣是有問題,大家也都覺得台灣有問題。但是問題的性質究竟如何,大家卻莫衷一是。

 

我試把當前台灣的問題簡單歸為四方面。第一,經濟不景氣;第二,國家認同定位困難;第三,政府改革陷入困境;第四,自由化與多元化,加上原本存在的認同對立,更增添了集體焦慮情緒。

 

我不擬細究四者,前三者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問題,只是對於問題的確切性質與成因,看法未必一致。我的一個重要觀點是,四者可能會匯集產生嚴重的集體焦慮心理,尤其第四點更有推波助瀾的效果。

 

台灣現在真是最壞的狀態嗎?不是的。那麼,為什麼大家好像群情洶洶,如將臨大難一般?

 

有一部分是因為,我們其實內心裡還很傳統,並不真能適應一種社會交流與訊息交流極度頻繁的狀態。由於交流過度頻繁,使我們被迫接觸到許多我們並不太能接受的事物。那是使我們產生焦慮的很重要的根源。但是,我們卻將我們的焦慮幾乎完全歸咎於是政府失敗的效果。在此,媒體又扮演了重要的推手角色。因為媒體也向我們傳達這種認知。事實上,媒體本身正是製造或加工焦慮的最重要來源。

 

試想,在民國38年、47年國府播遷之際與八二三砲戰的時候,台灣的客觀處境會比現在好嗎?民國60年,台灣退出聯合國;接著又遇石油危機;民國68年,台美斷交。這些時候,台灣的客觀情境會比現在好嗎?估計應該不會。但是,當時為什麼人心好像還比現在更穩定?

 

一部分原因是,在38年時,情況已經不能再壞了,能跑的人也早就跑了(或沒來台灣),所以也就無所謂焦慮不焦慮。47年時的情形大致類似。而另方面,當時是威權時期,即使有些人有浮動的心理,他也不敢隨意發表,無法影響他人。60年代,也還是處於威權時代,焦慮基本上藏在個人心中,而難以成為集體共同的焦慮,特別是無法通過頻繁交流而塑造集體焦慮。

 

今天的情形完全不同,要塑造集體焦慮,客觀條件非常充分。每個人都可以隨時發言影響他人。特別是媒體自由,使媒體成為焦慮訊息的製造機。此外,個別的焦慮者又特別傾向要去使他人也陷入焦慮中。好比南方朔先生,可能就是個心理最焦慮的人,而他也不斷要把自己的焦慮訴之於公眾,使大家一起陷入焦慮之中。藉著他在媒體與公共論壇的影響力,他的確能起到使許多人一起陷入焦慮狀態的作用。他近乎歇斯底里地狂罵馬總統,這在從前威權時期有可能嗎?當然不可能。但是,現在不但有可能,也還很有賣點。

 

問題的歸因本來是很困難的事,但是,有人做了歸因(譬如一概歸咎於馬總統),有很多人會紛紛附和。畢竟,歸咎於領導者,這是最便宜的思考模式。儘管我在此一再呼籲,領導者容易被過度歸責,我們容易將結構的問題歸咎於個別領導者,但是又會有幾個人聽得進我這種說法呢?「結構」多麼抽象,直接罵馬總統多麼具體。他不是領導者嗎?問題怎麼不該由他負責?

 

聽不進勸也就罷了,重要的是傳染集體焦慮的動作大家還在紛紛致力。似乎非要讓每個人都感染上這份焦慮,才能讓已經焦慮的人感覺滿意。媒體則極易利用這種集體焦慮以獲利。當集體對某件事感覺焦慮的時候,也就是媒體可以利用相關資訊作為賣點的時候。

 

焦慮,其實最可能的結果是使人失能,而不是促進生機。

 

我再一次問大家:台灣現在的處境會比民國40年、60年的時期更壞嗎?為什麼現在大家比那時候還要焦慮?

 

我以為,媒體在此起了很負面的作用;而那些非常自以為是的知識人,也起了負面的作用。其實,我們一方面罵那些曾任政務官的人,像是劉憶如,或是還在位的像是王如玄,他們若在台下,其實也不外就是個南方朔型的人,或者,他們其實已經遠比南方朔要更有實行力,而不只是會批評。但是,他們在位的時候,為什麼大家還是不滿他們呢?甚至覺得他們不知人間煙火呢?。馬總統,不也被大家認為不知人間煙火嗎?什麼是人間煙火?誰家的煙火才算是人間煙火?

 

那些罵執政者無能或不知人間煙火的人,自己是否就真知人間煙火呢?就真能解決民間疾苦呢?我看多數是不能,而且會比在位的人還要糟。

 

不是說他們就不能批評、罵人,但是,批評要帶著理解與尊重。謾罵可能有效,執政者可能因此下台。但是,過當歸責的結果,接棒的人往往並不更好些。那些最愛罵人的人,如果有幸執政,往往還是最糟的一種。而領導若頻仍更換,只能使總體的建設更遲緩。

 

現在,重要的是讓我們跳出這種集體焦慮心理。這種事不要又期待由執政者來做,不要有那麼深的依賴性,那是我們大家自己可以做的事。

 

我見到有一型的人,他們極力罵馬政府使台灣陷入如何糟糕的境地,但是,他們自己倒不會少掉各種享樂的活動。舉很簡單的一個小例子,最近因為接近父親節,又是傳統的好日,在週末台北市,要想在餐廳訂一桌酒席,幾乎是難上難。如果這就是叫人過不下去的生活,那請問什麼才是真正的苦日子?

 

要陷入焦慮,其實不需要太多的具體力量,僅僅是人際交流頻繁就能製造許多焦慮來源。但是,我們的智慧應該是在掙脫焦慮,而不是陷入焦慮,更不是陷入集體焦慮。那裡面,有著不智的因素,甚至有著起毀滅作用的因素。

 

中國成語說「相由心生」,我們或許可以換個說法:「象由集體心理而生」。所以,我們應該提升集體的智慧,以期能「困由集體智慧而解」。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g&aid=6713078

 回應文章

野鶴
所以結論是要消滅新聞自由嗎?
2012/08/21 13:28

有道是項莊舞劍,志在沛公。閣下沸沸揚揚的言論,雖未明指,但實際上

內容隱隱透露出想要封鎖異己言論的意圖。

簡單的說,馬迷們看到GDP下修到1.66%,薪資水準倒退,油價上漲

又看到報紙(包含聯合中國)針砭政府施政

對於這些言論,鞭辟入理者有,冷嘲熱諷者有,憤怒叫囂者有

但對於馬迷來說,反對言論是一視同仁的。不論忠言或責難

皆一律視為虛謗妄言。因為這些言論刺痛了馬迷們的心了

這種粉絲心裡我很清楚,偶像是無暇聖潔不容質疑的

看到報紙寫偶像壞話,就痛罵報紙亂寫

我小女兒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