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也談六四
2016/06/06 08:32:30瀏覽10464|回應58|推薦20

 

 

據說曾是國民黨的發言人的楊偉中再度痛批國民黨,這次的理由是因為國民黨沒有嚴厲批判中共的六四作為。我不知道楊偉中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但是,我真不能理解他。

 

撇開楊偉中這個人,容我也來說說六四吧。

 

六四是個悲劇;我也贊成平反六四的主張。不過,我並不認為製造六四悲劇的一方(以鄧小平為首的一群)就沒有任何可諒解的餘地。

 

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為鄧小平寫傳,盛讚鄧改變中國的功勞。他的評價是否就是蓋棺論定之議,當然還有討論空間。但是,鄧小平整體有功於中國,應該是定論。而偏偏也就是他主導了六四悲劇。這事情應該怎麼看?

 

從我的觀點看,我認為鄧在六四中的作為未必是錯的。我知道這麼說會引來嚴厲的批評。不過,既是我平心之論,我也就不避諱說出來。我認為,如果當時鄧不採取鐵腕措施,今天的中國可能處於更糟糕的狀況。這是個關鍵點,如果大家同意我的這個判斷,也許就不會對鄧小平的鎮壓決定持如此強烈的否定態度。當然,問題是這個判斷無從確定,無從通過控制實驗來做比較,反之有些人對民主化的正確性抱持無條件的堅定信仰。

 

我說「如果沒有對民運採取鐵腕鎮壓措施,今天的中國可能處於更糟糕的狀況」,雖然沒有確證,但是並非完全沒有軌跡可尋。

 

民主化或許是普世價值,但是推動民主化需要考慮社會的結構條件,針對不同的結構條件,可能要考慮不同階段有不同實施步驟,未必適合一步到位,也未必適合直線朝向民主制邁進。

 

早在清朝末年,梁啟超在與當時同盟會爭議中國的改革路線時就指出(見「中國存亡一大問題」,1906):中國不宜當下實行共和制,如果強行走上共和制,很可能會陷入強人政治或是軍閥割據的局面。其後,中國果然陷入他所預言的悲劇中。

 

再看看晚近的事例。北非、中東的所謂「茉莉花革命」、「阿拉伯之春」,又帶給這些國家什麼「春天」了嗎?缺少結構條件,強行走向民主化,後果事實堪憂。這樣的悲劇事例豈止一兩樁,大家不妨再想想法國大革命、德國威瑪憲法與納粹的崛起,他們的民主化過程又豈是平順?

 

今天,不管各國條件,硬要強行推動民主化,或許是因為人們對民主的天然渴望(?),卻也可能部分是源於某些特定(西方)勢力的鼓動。雖然不能說西方的鼓動一定是出於惡意,但是不管各國是否成功民主化,西方都可能是得利的一方,包括他們可能趁亂控制這些國家。中國的八九民運,背後未必沒有西方勢力的作用。

 

以八九年時的中國來說,當時的中國社會還存在著尖銳的結構矛盾,這個矛盾無法用溫和的手法解決。八九年時中國社會的矛盾是源於更前期的矛盾。儘管有許多人已經接受改革開放的路線,但是前期中共所激勵的左傾路線並沒有完全消除。不同路線無法調和,也沒有一個大家都接受的調節矛盾的程序可循。

 

再者,雖然八九天安門事件的主要訴求似乎是在追求民主化,但是,我認為那其實是虛的。如果運動的結果真是推倒了中共統治,接下來的發展非常可能不是走向堅定的民主化,而是陷入混亂、動盪的局面,並可能再度又陷入強人政治。

 

說八九民運是悲劇,除了因為它涉及血腥暴力,也因為它幾乎是無可避免的悲劇。我們當然不能逕直說追求民主是錯,民主化口號當然也具有政治正確性,很難有很強的論述能反駁民主化訴求。但是,要直接推向民主化,對許多國家來說卻是頗多礙難。歐美國家擁有某些較優越的特殊社會條件,包括法治傳統、人權觀念與自律習性等,才能在過程上較平順(說較平順當然是相對意義而言)。其他國家的民主化,很少有平順的。一百年前的中國已經經歷過追求民主化所帶來的痛苦,而且並不只是美好果實採收前的一小段陣痛,而更像是沈疴難治。

 

理論上說,八九民運未必要以血腥方式終結,但是抗爭雙方顯然無法產生共識,民主化的訴求者也堅持不肯和平結束抗爭,他們是在逼著對方讓步。鄧派的最後鎮壓動作當然是太血腥、暴力,但是,爭議各方都沒有尊重、寬容異己者的習性。從而,鄧要解決爭議,真正的可選擇空間其實很小,以至於悲劇很難免除。鄧應該讓步嗎?讓步的結果會是什麼?是使中國成功走向民主化?簡單說,我不認為有這種可能性。

 

民主派為什麼這麼堅持?有各種可能理由。我們無法確定究竟有沒有某些陰謀勢力在背後鼓動,而且目的可能包括打擊執政的鄧派。很難排除這種陰謀可能性,陰謀可能來自中共內部不同派系(譬如剛失勢不久的左派或反改革開放派),也可能是美國等西方勢力。鄧顯然也有這樣的憂慮。他擔心讓步就會讓某些陰謀勢力得逞。我認為這種憂慮並不是出於妄想。

 

最重要的是,鄧小平能否讓步,向民主派讓步的結果會是什麼?如果是使中國穩步走向民主化,那麼,用流血方式結束民運就非常不應該。但是,我卻認為,實際結果不會是這樣,非常可能的結果是中國陷入更長久的動盪與混亂,而民主化終究只是空中樓閣。從而,鄧小平的選擇,至少是在他主觀上可能只有以下兩種:鐵腕鎮壓,或是讓步而讓中國陷入混亂。他顯然認為,總體來看,鎮壓是較佳的選擇。於是,血腥鎮壓就成為事實。

 

只因為信仰民主價值,就徹底否定鎮壓民主化的作為,我不認為一定是對的。民主的價值並不高於全體幸福,它只是有利實現完整幸福之最高境界的途徑。但是如果連初階的民生與安定都還談不上,必要時,民主化是可以延後的。

 

我以為,維護專制制度的努力未必是出於惡意,甚至恰是因為他們主觀認為自己是善意的,所以更能堅持自己的作為。而從客觀上說,他們的努力也未必帶來完全負面的歷史結果。如何評價,應該要更審慎。不計結構條件,逕以民主化作為絕對的價值衡量標尺,未必公允。

 

多數社會成員能有尊重、寬容異己者的習性,這應該是實現民主化的重要條件。但是,傳統中國社會並不充分具備這種條件,八九年時的中國也還是一樣。從而,要強行推動民主化,就會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天真期待統治者一方片面寬容讓步,缺少現實意義,也未必能看到實際美好結果。

 

我沒有全面否定鄧小平等人的六四鎮壓作為,這種言論很可能會受到某些「民主派」人士的強烈批判,甚至譏嘲、撻伐。不過,從我的觀點看,事情性質大體就是如此,六四是一場悲劇,但是悲劇主要並非導源於統治群中少數個人的惡意,而是源於結構的矛盾性質。民主派再怎麼叫囂、謾罵,也無助於促成更好的結果。倒不如大家理性尋找真正可能的民主出路,即使那條路可能遠比我們想像要曲折、漫長。

 

 

 

附記:與網友的對話

 

網友C的回應貼文:

 

對於兄長一向的穩健保守主義與濃厚的中國情懷或鄉愁,小弟一向予以尊重與理解,即使未能充分認同,對於兄長身處當今俗麗台灣的諸多感慨,感情上也常感不捨;然而今天齊兄談到六四這個話題的角度與心態,小弟實在感到十分訝異與不解,六四的問題甚至聯合報的立場都會批判它的,難道吾兄的戀中執著已經到了走火入魔了嗎?姑且不論民主或專制是否值得追求或推崇的普世價值,但人命總該是吧?為了避免讓國家陷入更糟糕的狀況,一個政府的軍隊槍口就有理由對向自己的國民,讓成千上百,手無寸鐵的年輕人流血喪命?這樣的價值觀出自一位憂國憂民的士大夫,堅持是非善惡價值,絕不隨波逐流的傳統知識份子,實在令人匪夷所思,什麼時候偉大目的已經可以成為不擇手段的合理化藉口了?鄧小平有什麼樣的苦衷,必須非讓千百條年輕生命遍地流血不可?為了多數人的益處可以犧牲少數人的性命,這已經是進入法西斯的思維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

 

我的回應:

 

「為了多數人的益處可以犧牲少數人的性命,這已經是進入法西斯的思維了」。這句話是重點。康德的倫理學就曾明白批判「犧牲少數以成就多數」的作為。不過,我並不贊成康德的論述。我相信,「犧牲少數以成就多數」仍然會是人們依循的行為準則。我們並沒有太多的選擇空間。我們的選擇往往只是在犧牲較少數或是犧牲更多數之間。嚴格說來,重要的可能不完全是在於多數或少數,而比較適合理解為是「整體」或「部分」間的取捨。

 

康德的倫理學被Michael Sandel稱為categoricalism(絕對論)。康德相信,人有「義務」必須遵守,這種「義務」是不能用功利主義方式來衡量的,我們不能進行功利計算來決定怎麼做,而就是必須依循義務(或categorical imperative)而行。但是,這種「義務」其實是不可理解的。 要理解必須假定上帝的存在(康德也的確做了這種假定),義務就是上帝所定的規則。因為是至高無上的上帝所定的規則,所以是絕對的,是無從違反的。但是,對於不接受上帝存在前提的人來說,就無從理解這樣的「義務」概念。如果有一天,我們面對如下的情境:犧牲一個大家都認為是壞人的人,可能拯救一整個社會;否則整個社會都將毀滅。我們也因為要依循上述康德的義務概念(康德說:「不可殺人」是義務),就寧可犧牲這整個社會嗎?如果是我,當然不依。

 

如果遇到這樣的情境,就算是上帝阻止,我也不理會。也就是說,我不能接受康德的這種「義務」概念。「義務」概念並非毫無意義,但是,它的意義不宜絕對化。它的意義仍然是相對的。我們的確不宜為了救5個人而犧牲另一無辜之人。但是,這種義務考慮並非絕對原則,之所以這樣做不宜,應該是因為犧牲一無辜者的做法破壞某種行為原則,而如果這種行為原則被破壞,潛在可能損傷整體社會。這裡,仍然有維護整體社會的考慮,而不是因為這是由上帝立法。所謂「上帝立法」,我的理解是,那是出於一種超越性,是一種最普遍主義的精神表現,也可以說是博愛。博愛是對(社會或人類)整體的維護。

 

也所以,「為維護整體」幾乎可說就是康德所說的一種絕對性原則。出於這種原則,可以犧牲特定部分。(上面的討論也暗示,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可能不同於多數/少數的關係)上帝如果不同於整體,是因為整體仍然可再分不同層次。一個小群體的整體當然不若全人類整體,而全人類整體也不及全體生物界或全宇宙。

 

我之所以諒解鄧小平,是因為我認為他做了對中國有利的事。針對六四,如果他能和平解決抗爭,而且不至於因此垮台(像蘇聯的戈巴契夫),不至於導致中國混亂,那麼,他的血腥鎮壓就是錯的。遺憾的是,我們無法先實驗證明或事後實驗證明這種可能性。他必須當下決定。而他的文革經驗卻告訴他,群眾的非理性的可畏。我作為旁觀者也同樣認為可畏。而他如果要維護改革開放政策,就必須解決困境。總之,他能選擇的空間很有限。(如果民運人士願意適可而止,鎮壓卻不止,那又另當別論)

 

法西斯作為一種罪惡,應該不在於它強調國族的偉大與超越個人的意義。作為一種思想、言論,它尤其應該擁有自由。法西斯的可能罪惡在於它犧牲個人,尤其是由少數人主觀決定地、任意地犧牲個人。最後這部分最是難題。所有的重要決定,其實都是由少數人所做的。很少事情能真由全體或多數人共同決定。對我來說,真正問題在是否任意、是否毫無憐恤、是否真正考慮全體福祉。而這卻恰是存乎一心的事。作為領導者永遠得面對這樣的批評:我善意的作為被認為是惡意的或是為害的。

 

鄧小平說:「“六四”問題。“六四”是改革開放過程中的必然現象,社會成本很高。這個問題,今後會有人來翻舊帳,說你動用了軍隊,也死人了,責任是躲不開的。但也還有歷史責任,則在於國家是前進了還是後退了?國家是混亂破敗了還是穩定發展了?真正對歷史負責任的人,不怕這種責任。尤其要做領袖,更得要有擔當。到了你們那一代,也不知會出什麼樣的事情,或許是“六四”,或許是“七四”,但你們一定要有歷史責任感,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只要對中國進步發展有利,該怎麼幹就下決心怎麼幹。回答“六四”這類問題,根本的方法不是去爭論,而是實實在在地把國家搞好,讓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來。」

 

相對於鄧小平,我認為那些吶喊民主的青年人實際上太幼稚。他們最多也只能是像近代中國的胡適的角色(多半還不及胡適)。而胡適也並不能成為中國的拯救者。

 

我不忍見中國再現混亂。所以我願意諒解鄧的鎮壓作為。而我也認為,必須有諒解,才有在困境中尋找真正出路的可能。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g&aid=60408557

 回應文章 頁/共 6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蒙古國是如何順利實現和平轉型的(1)-信力建
2016/06/07 09:17

近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蒙古,在蒙古國國家大呼拉爾發表演講時讚揚蒙古國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充滿生機活力”。

事實上,蒙古今日的發展成就與其政治的順利轉型分不開。轉型至今的20多年,蒙古經歷了四次總統大選、五次國會大選,有過政黨輪替,但原執政黨人民革命黨卻能在大多數選舉中穩勝,保持執政地位,算得上是前共產主義國家中的一株奇葩。加之蒙古每次政權更迭都是以和平方式進行的,以至於被許多專家奉為“民主發展中一個堪稱光輝勝利的典範”。

究竟什麼原因讓蒙古的轉型以和平與穩定的面貌出現?當我們回顧歷史,發現執政黨響應人民的要求,主動放權,實現和解,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國家發生流血和動盪。

※執政黨響應人民的要求主動放權

1988 年,戈爾巴喬夫正式宣布,放棄對各“衛星國”的內政干涉,要求各執政黨拿出決心改革,獲取本國人民真正的支持,而不是依靠蘇聯的武力庇護。第二年,蘇聯啟動從蒙古撤軍。蘇聯的變化讓一個“在經濟上完全依賴蘇聯、意識形態上完全效忠蘇聯、政治上完全仿效蘇聯”的國家,第一次有了自主變革的機會。籠罩在蒙古人頭頂上那片北方的陰雲開始解除,改革進程突飛猛進。

蘇東變革的氣息很快吹進了蒙古大草原。柏林牆倒塌一個月後,時為蒙古國立大學科學共產主義課程的青年講師卓力格領導成立蒙古建國後的第一個反對派組織——蒙古民主聯盟(今蒙古第二大黨民主黨的前身) 。 

1989 年12月10日,蒙古首都烏蘭巴托出現了非官方組織的群眾遊行,這是半個多世紀裡的第一次。青年人喊著口號、散發傳單要求民主改革。受此影響,全國各地陸續爆發規模不等的遊行。

儘管總書記巴特蒙赫等人顯示出與前代領導人明顯不同的寬容與開明,但這樣的局面,所有人都只在電視上目睹,並沒有親身經歷過。

在12月17日的集會上,卓力格明確提出聯盟章程和綱領,要求“全面改革現行的政治體制,允許各組織存在”,要求“同蘇聯、中國和一切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係”,同時要求推行自由市場經濟。

1990 年1月12日,反對派無視遊行集會的禁令,在蘇赫巴托廣場發起抗爭活動,要求實行多黨制,建立獨立的經濟和“向人民講出蒙古人民革命黨沾染著鮮血的歷史”。參與者由數百積極分子迅速發展成7000餘眾。

2 月18日,民主聯盟舉行首次代表大會,宣布成立蒙古民主黨。人民革命黨總書記巴圖蒙赫向大會發去賀信,並為他們提供會場,允許對大會進行實況轉播。反對黨並未領情,仍然對人民革命黨提出激烈批評和指控。

因全國局勢持續動盪,人民革命黨高層決定派兵清理廣場,恢復秩序。戰士們在執行任務時,與群眾發生拉扯打鬥,人群一時劍拔弩張,卓力格當機立斷,立即站到幾個同志的肩膀上,拿起喇叭聲嘶力竭呼籲激動的民眾冷靜,堅決不可使用暴力。

這一個歷史瞬間,自此成為蒙古和平民主革命的象徵。時間在這一刻凝固,全場情緒迅速平靜,一場大規模流血衝突被阻止,悲劇未在蒙古重演。正是由於理性代替暴力,對話的機會大增。這幾分鐘影響了蒙古今後的進程。卓力格一躍成為蒙古家喻戶曉的政治領袖。

1990 年3月,蘇和巴托廣場上的遊行已發展為絕食,抗議者要求蒙古人民革命黨中央委員會辭職。黨被迫緊急召開特別代表大會,經協商,巴圖蒙赫因“反應遲鈍、拖延改革”,率領政治局和書記處成員集體辭職,元老奧其爾巴特接替總書記一職。

 


清道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6/06 23:47

如果當時鄧不採取鐵腕措施,讓王丹之流奪權得逞,想想看中國會變成怎麼樣。

中國會有今天的繁榮昌盛嗎?

「六四」事件發生時,本人在香港曾積極參予為支持民運活動募款以及向大陸政府機關,學校等寄發傳等活動。民運失敗後,為搶救王丹等民運人士,盡己所能

勞心勞力。

現在看到王丹之流的所作所為,回憶當初後悔莫及。

台灣以民主自由為傲。到對岸民調看看,有多少人接受台灣目前所謂的「民主」?


pearlz (民進黨抹黑霸凌WHO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不是大陸中國人
2016/06/06 21:15

說三道四,真的不足為憑。

我在大陸不同城市問過各種不同階層的人,沒有什麼不說真話的事。



六四
六四是一个悲剧
2016/06/06 20:59

当时的邓小平如果认同‘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就不是这个局面了。六四失控,学生也有责任 但是主要责任在中央

武力镇压六四 造成全国人不敢说真话,贪官污吏横行,共产党威信扫地。


Taig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6/06 19:25
鄧小平遺囑關於「六四天安事件」他說:「“六四”問題。“六四”是改革開放過程中的必然現象,社會成本很高。這個問題,今後會有人來翻舊帳,說你動用了軍隊,也死人了,責任是躲不開的。但也還有歷史責任,則在於國家是前進了還是後退了?國家是混亂破敗了還是穩定發展了?真正對歷史負責任的人,不怕這種責任。尤其要做領袖,更得要有擔當。到了你們那一代,也不知會出什麼樣的事情,或許是“六四”,或許是“七四”,但你們一定要有歷史責任感,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只要對中國進步發展有利,該怎麼幹就下決心怎麼幹。回答“六四”這類問題,根本的方法不是去爭論,而是實實在在地把國家搞好,讓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來。」


每逢「六四」,外界幾乎是一面倒地攻擊中共,沒有為中共辯者,連鄧小平在他的〈遺囑〉中也沒有為自己辯,反而一肩扛起所有責難。

但如果大家站在相反的角度思考,假設1989年「六四事件」中鄧小平沒能頂住壓力,被拉下馬,結果會如何?

第一,他推動了十年的「改革、開放」政策將中斷。第二,政權將落入何人手中?學生們嗎?他們太年輕,不可能。所以,最大的可能是重回共黨左派手中。那麼中國會有今天「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傲氣嗎?

「改革、開放」被「六四事件」中斷後,鄧小平拖著老邁的身體「南巡」,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重新鼓舞起「改革、開放」的士氣。

由此觀點看,「六四天安門」的學生們有何值得稱讚的?他們差點阻止了中華民族為了脫離貧窮落後而努力奮鬥的進程,有何值得稱頌的?

驅逐低端人口,這樣對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6/06 18:55
嗯!
臺灣如果也發生人民遊行示威,
蔡英文應該以臺灣進步發展為首要考量,
鐵腕宰掉跟政府搗蛋的人民以維穩!

南蒙古淪為中國的殖民地已經70年了
2016/06/06 16:55
https://www.facebook.com/freesouthmonogola/timeline

小林
2016/06/06 16:27
給貼「蒙古國」的這位先生,你在網路上發現什麼了不起的文章要轉載,最好的做法就是在你自己的部落格中轉載,喜歡的人自然會蜂湧前去朝拜,接受你的教誨。如果你喜歡版主這邊的人氣,想依附在版主身上沾點人氣,那也無妨,但請記得,在網路上,洗版是最不道德,最不受人歡迎的行為。

曹思源:蒙古國政治轉型記
2016/06/06 15:44

http://www.rocidea.com/roc-1833.aspx


中國的問題在統治者沒有追求民主的胸襟
2016/06/06 15:39

所謂中國現階段不適合民主都是藉口。中國的問題在統治者只想掌握權力,沒有追求民主的胸襟。台灣和蒙古的走向民主,有很多原因是統治者有追求民主的胸襟。

http://www.rocidea.com/roc-1833.aspx

頁/共 6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