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毛澤東、宋楚瑜與馬英九
2014/10/26 14:01:02瀏覽4512|回應19|推薦22

標題裡把這三個人併列在一起,當然是因為他們有某種共同性,三人的共同性包括都專職從事政治,可說是政治菁英;另外,他們都是典型所謂的「湖南騾子」。

 

我曾寫過〈「湖南騾子」與「湖北九頭鳥」:說兩湖人士的人情無感特徵〉一文,大膽嘗試指出湖南人的某些共同性格特徵。

 

文中我提到:清末以來,湖南人才輩出。曾國藩以一介書生,領軍對抗太平軍,最後獲得勝利。左宗棠突破萬難,入疆平亂、收復新疆。譚嗣同夥同康、梁推動戊戌變法,事敗遭斬,與其他幾位殉難者號稱「六君子」。

 

清末民初,湖南人黃興、熊希齡、劉揆一、劉道一、蔡鍔、宋教仁、譚延闓紛紛參與革命,建立民國有功。之後,湖南又出了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彭德懷、賀龍、羅榮桓、栗裕、陶鑄、王震、宋任窮、陳賡、胡耀邦、朱鎔基等大批重要中共領導人。

 

我在文中嘗試歸納說:「兩湖人士的自我意識較為強烈,較不願意接受外力支配;另外,他們對於社會情境的意識又常有不同於一般人的感受與理解,或者說是缺少對他人情感的感受力,並且他們的理念與情感似乎是比較容易分離的,從而可以壓抑情感、執著理念(但是,這並不表示他們的行動完全不受情感因素影響,而有可能是通過更複雜、曲折的機制來影響。並因此可能出現難以理解的行為)。」

 

我之所以要撰寫這樣一篇文章,部分是因為有感於中國近代史中幾位湖南政治人物的行徑特出,不易以常理理解,其中最突出的當然要屬毛澤東。毛發動「大躍進」與「文革」,結果帶來中共黨內對他的「三七開」評價。也就是說,即使是中共黨內高層也不得不承認毛有些嚴重錯誤的決策與作為。而重要的是,連毛自己都知道,他發動文革,大部分人都不贊成。既然如此,他為什麼還要堅持發動文革呢?當然,發動文革有複雜的原因。海外普遍說是為奪權;也有人提到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災害」及其後檢討災害問題的中共「七千人大會」,而認為發動文革主要是在處理前期災害的責任問題,欲主導檢討責任的觀點。但是,我一直偏向認為,毛的文革意圖是長期的想法(可能與五四運動有關),只是或許因為形勢窘迫而提早發動。

 

毛明知發動文革並不獲多數支持,卻仍然固執堅持,不肯轉寰,甚至因此犧牲掉他先前所已經獲得的崇隆聲譽,這很難說與他的性格無關。事實上,從平常人的角度來看,毛為了革命,歷經了家破人亡的悲劇,人倫之慟實非一般人所能承受。但是,毛顯然並不因此而放棄革命事業。其執拗性格固然明顯,其權力欲強烈大概也無可否認。比較讓人困惑的是他對人間苦難的心理反應。從某個角度看,他似乎極度冷血、無感。1959-1962年間,中國大陸飢餓死亡人數估計約達三千餘萬人。這很可能主要是大躍進帶來的災難,毛卻似乎無動於衷,而且還要繼續做出更加激烈的「改革」運動。

 

不過,根據史料顯示,毛似乎對底層民眾的生活苦難極富憐憫之心,他參加革命,據說主要也就是為了改變底層民眾的苦難命運。

 

我們很難準確描繪毛的真正性格與心理狀態。也許,他對中國貧苦大眾的憐憫,其實一開始就是仇富與嫉視知識菁英的心理的美化表現形示。不過,我相信,在毛的主觀意識裡,他更多是基於憐憫而激越的心理而發動那一系列的激進改革運動。他對中國的危機感與無奈感(部分受譚嗣同「衝決網羅」說與魯迅「吶喊」呼聲與悲觀的「鐵屋」景象描繪的影響),促使他覺得必須採取最激烈的改革手段,否則不能為功。當然,最後結果是,這不但損害他的個人聲望,也讓數億中國人深深受苦,甚至還損害到中國的良性發展。

 

文革之於中國,我始終認為並不是全然只有負面意義。它的過程太粗糙、暴力,夾雜太多仇恨情緒(仇恨則與諸多社會歷史因素有關),但是它的主張未必完全錯誤。毛明知推動文革會損害對他個人的聲望,他卻仍然執意推動,表示他的理念堅持可以凌駕他的情感走向。真正問題可能在於,他的理念本身其實不是純粹理性的理念,而是已經被另外一些深層情感(譬如對列強的仇恨、對土豪富戶的仇恨與對貧苦大眾的同情,甚至無奈)所滲透的執念。

 

說到這裡,如果我們繼續追問:純粹理性的改革理念又當如何?我們卻可能並沒有答案,也沒有前例可依。我們不知道中國究竟應該如何轉折。沒有答案,就意味著我們無法逕行否定毛所持理念的合宜性。站在權力頂端,又想要走在歷史前端的人,面對著不可知的集體未來,無所依從、仗恃,唯賴執拗自信。他們走向一意孤行,其實也並不完全意外。特別是當他們意識到某種所謂的溫和改革都已經挫敗,讓他們對溫和改革失去信心,他們更容易走向激烈而大膽的嘗試。

 

相對於許多革命者,梁啟超是個溫和而理性的改革者。但是,處在那樣的時代(多數人仍囿於傳統故習,而少數人卻又激情、憤世),他始終難以獲得多數行動派的支持,而無法依一己的理性理念推動改革。這恐怕也「注定」了近代中國跌宕起伏、悲劇連連的革命歷程。毛則因為個人的卓越才智與合於激情群眾口味的改革路線,「成功」引領了共產革命,登上了權力顛峰,但是接著卻面臨國家發展大方向的困難抉擇。湖南騾子脾氣與前期的成功經驗讓毛執拗選擇了那個帶來集體悲劇的極左路線。而在六十年代與毛路線相左的另一個湖南人劉少奇未必就不執拗。他在文革中入獄,顯然絲毫不肯服軟,以致病死獄中,死狀悽慘。

 

相對於毛,宋楚瑜的角色重要性不及,但他的表現也反映某種特殊的執拗性格。他在省長任內積極任事,令人印象深刻。但是,李登輝不讓他選總統,他卻硬要出馬競選,寧可從國民黨出走,並因此造成藍營敗選。至此,他仍然打死不退,還要參選副總統,還要參選台北市長。三連敗之後,他仍然不退出政壇,仍然時時在找機會想與國民黨一別苗頭。這種執拗性格,說他是湖南騾子,一點不為過。

 

宋的執拗性格是其特色,卻未必是他的缺點。他的真正缺點可能是在於胸襟不寬與缺少宏觀理性觀點(前者可能影響後者)。宋的權力獨佔傾向太強,能統御,卻難與人平等合作。這侷限了他自己,雖然他能幹又勤奮,也仍然難讓台灣整體充分受益。如果他當年願意力挺連戰,並在連戰執政後出任行政院長要職,很可能對台灣發展有積極建樹。若稍後再出馬選總統,也很可能水到渠成。而他的執拗卻讓這種有利全局走向的可能性喪失。他在總統敗選後,聲勢仍盛,親民黨曾擁有46名立委,儼然台灣第三勢力。如果他好好經營,或許真能帶領台灣找到新的出路。但是,他顯然只把親民黨作為個人權力之路的工具,而未曾用心經營這個黨,以致親民黨很快就沒落,並成為高度獨裁政黨,缺少實質政黨意義。宋也很少就國家發展做出宏觀擘劃,甚至在統獨這麼熱烈的議題上都沒有明確的論述。他長於實務、短於宏觀論述的侷限也逐漸為人所知。執拗加上其他的侷限性格,使宋逐漸從台灣政壇菁英變成麻煩製造者。

 

說到馬總統,此刻或許有不少人覺得遺憾,為什麼不是宋而是馬選上了總統。馬總統「無能」似乎已經成為多數人的共識。

 

馬總統是否「無能」,我還沒有結論。在另文〈志大才疏與結構條件〉中,我曾強調「能力互補」的重要。我認為,華人社會較缺少能力互補的結構條件,所以,一個個的領導者幾乎都陷入「志大才疏」的困境,即使他們都曾經在某些方面表現出優越的一面。馬總統的情況也大體類似。馬總統的能力缺陷,可能主要是在他的直覺判斷力方面。他選任的多位閣員,往往成為短命閣員。這些人未必不是菁英,但卻未必適應官場文化。他們中有些人表現的倨傲或輕慢姿態很快就惹怒了立委或民眾。另外,有些政策或許有某種程度的合理性,但推動的過程、方式或時機卻有問題,以致最後失敗。判斷力是政治人的重要才具條件,如果有不足,又如果缺少互補性的結構,就難免會造成遺憾。

 

一些比較同情馬總統的人會認為:最妨礙馬總統獲得支持的原因是他的政治潔癖。這種性格使馬很難形成類似宋楚瑜身邊圍繞的團隊。後者具有類似幫派的性格,成員以義氣彼此相挺,唯有這樣,才能維持團隊高度凝聚與積極性。這種團隊有效率(efficiency),但是缺少科層(bureaucratic)性格,從而影響總體長期效能(effectiveness)。這種習性與傳統文化有關。傳統中國社會缺少科層制文化。

 

馬不但難以組建高凝聚團隊,甚至難以與人融洽合作。以馬、王之爭為例,如果馬願意以更多笑臉對待王,甚至願意搓掉王有關司法關說的問題,馬的處境與國民黨的處境就不至於像此刻這麼糟糕。這一點應該是很明顯的。而類似的情況,很可能也存在馬與連,甚至馬與宋、與蔡、與蘇的關係之間。我們當然可以懷疑馬的胸襟,懷疑他是嫉賢妒能,所以難與他人善處。但是,一般政治人物都擅長裝腔作勢,隱藏敵意,而以偽裝的親善態度對待對方。馬難道就不能這麼做嗎?可見,問題很可能不只在於胸襟,而更在於馬的執拗。這個執拗或又可分為兩部分,一是執拗於他主觀認定的是非利害,一是執拗於他自我要求的無偽態度。

 

以王黨籍案是否繼續上訴一事來說,馬如果放過上訴,即使不可能扭轉選局,至少會有利於藍營團結。反之,即使上訴也已經不可能影響王的院長任期,而且上訴敗訴的可能性極大,但是,馬仍然執拗要上訴,理由是為維護政黨合理運作。但是,後者其實可以考慮另案提出,未必要與王案夾纏。所以,這其實仍然有執拗性格的成分,是湖南騾子脾氣。當然,除了執拗,還有就是缺少與他人感情上的共鳴。

 

我至今仍然相信,馬總統行事理性而善意,而且也願意勤勞任事,但是他顯然並不善於溝通與說服。他並不是不擅長演講,而可能是不善於讓人產生情感共鳴,原因或許就是因為他缺少對他人情感的感受力;他依理念而行,但卻不能強使他人也如此。而他的理念堅持,恰使他與別人依情感而生的心理反應背離。從而,他也就很難得到他人的共鳴與支持。

 

或許應該釐清一點,不與他人情感共鳴,未必表示是沒感情、無惻隱心,而可能是情感反應模式和別人有較大出入,特別是對別人情緒比較無感;反之,他們可能在別人無感處卻有感。問題主要是缺少共鳴,而不是沒感情。

 

性格問題也許只是個人問題,但如果一群人共有某些性格特徵,就值得關注,尤其這種性格特徵可能影響政治、影響眾人的福祉,就更應該注意。如何免於性格因素帶來不可欲或不合理的發展,應該深入探究。我們未必是要直接排除某種性格特徵人物的執政機會,而更可能是針對不同性格特徵可能的領導風格問題做出不同的預防因應與彌補。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g&aid=18459960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nothing special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關於像毛澤東這種人的心理特質
2014/11/10 06:19

從心理學的人格理論上探討,也許會是一個未來學術的章節;不過,這個主題外國學者限於語言的能力,大概很少人會有興趣,沒有語言侷限的因政治因素,能從事這個主題的大概也是力有不能吧?!

國外比較新、比較流行的是,從研究動物行為心理來探討演化的行為與掩藏在後的人類行為,以這個角度也許比研究毛澤東的心理來得有趣些 (毛的行為可能是犯罪心理學家,會對他要比較有興趣去研究),不管怎麼說動物行為的研究是很有意思的 (人也是動物呀)。下面的youtube在第33分之後,可見學者以MRI為工具,研究動物的思考,這是很有意思的研究方向,也許,研究毛或甚至於湖南人的行為都可以在大腦找到理由?!!
Inside Animal Minds; Dogs and Super Senses - NOVA Documentary

http://youtu.be/an4lWo2EzS4


驅逐低端人口,這樣對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10/31 15:11
版主完全閃躲開我對你的回复,是默認了我講的話吧?!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14-11-09 10:06 回覆:

對不起,沒有回應你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時間因素,一是回應的困難度。由於在這裡寫雜文,只是抽空而寫,並沒有很充裕的時間回應網友們的意見,很多時候也就沒做回應。對那些沒能回應到的意見,我想在此一併表示歉意。而你的意見,回應的困難度較大,所以更可能略過。

有句俗話說「雞同鴨講」,表示對話雙方的基本共識太少,這時候對話難度就很大。我覺得我們兩人的基本共識就太少,如果要能有效溝通,需要從很基本的一些觀念、語言開始重建共識。


麵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10/29 11:08

格主對毛宋馬這三人的評論相當中肯, 只是我不認為這裡面有太多的湖南因素.

「兩湖人士的自我意識較為強烈,較不願意接 受外力支配;另外,他們對於社會情境的意識又常有不同於一般人的感受與理解,或者說是缺少對他人情感的感受力,並且他們的理念與情感似乎是比較容易分離 的,從而可以壓抑情感、執著理念(但是,這並不表示他們的行動完全不受情感因素影響,而有可能是通過更複雜、曲折的機制來影響。並因此可能出現難以理解的 行為)。」

-----------------------------------------------------------------------------------------------

我不認為省籍有這麼大影響力, 所以上面這段文字如果把 "兩湖" 代入任何一個地方, 我覺得也是可以成立的. 不信就先代入 "台灣" 看看.

格主也舉了近代許多檯面上的湖南人為例, 其實中華文化的人際關係就是以自我為圓心, 然後家庭, 然後鄉里, 然後國家這樣的同心圓, 這麼一串湖南人也只是說明上陣仍需子弟兵這種拉幫結派的模式.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14-10-29 19:50 回覆:

我所說的執拗,和我群中心主義或「同質相聚」的心理不同。

我當然不能斷言湖南人的確普遍具有執拗的性格。不過,我想「湖南騾子」一說也不是憑空而降,可能有所本。至於如果真有這種共同性格特徵的話,究竟是什麼原因形成,那又是另一層次的問題了。

但是,執拗性格在本省人裡,似乎就沒有這麼明顯。譬如李登輝,先是國民黨,說了一百多次統一,後來轉而到處推獨。陳水扁先說搞中間路線,後來絕口不提。


余蓁
等級:2
留言加入好友
2014/10/29 05:30
大家對馬總統的觀察會勝過高希均先生嗎?不要添亂!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14-10-29 08:18 回覆:

你這句話裡隱含如下的思維:不要隨便開口做評論,除非能做出最高明的、確切不移的評論。

但是,我並不贊成這種態度。我同意,說話要盡量有所節制,要理性、尊重、帶同情的理解。但是,我們並不能在確保說話沒問題以後才開口。那很可能意味著多數人根本不能開口做評論。

我們在教科書裡讀到的各種理論或學說,幾乎全是來自西方(除了古典思想外)。為什麼?原因之一應該就是我們以為理論或評論應該要能確切不移、放諸四海皆準。結果我們根本不嘗試提出理論、論述。西方人敢於提出論述,也敢於批評先在的論述,所以,他們不斷產出理論,也不斷更新理論。長遠來看,他們在文明境界上遙遙領先,並且持續引領風騷。而我們則只能研讀、學習他們。


狐禪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2014/10/28 19:56
如果不是戰亂連年,當局的湖南人也許不會這麼多。不過事後諸葛怎麼說都有故事。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14-10-29 08:52 回覆:

以民國初年來說,戰亂其實較多是在北方與更南方,而不在湖南。直皖戰役(1920)與兩次直奉戰役(1922、1924),戰場都在華北。二次革命(1913)戰場主要是在東南沿海省份以及四川。護國軍戰役(1916)爆發於雲南、四川。護法運動(1917-1922)的軍事行動主要起於廣東,不過稍後確曾延燒到湖南。


當然,我的意思是說,民初湖南相對的戰火並不特別多,但是,清末民初之間卻出了許多重要將領與政治人物。我並不認為那是偶然或仍在平均值上。


明眼人
2014/10/28 15:19
說毛道宋,都蠻有理,唯獨談到馬,好像就有負面怨氣,什麼胸襟囉,眾人的福祉囉,而忽視馬的正面價值,使我不得不懷疑版主是不是屬軍公教領退休金人士,也為年終慰問金而心不由己.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14-10-28 20:57 回覆:

我是教師,還沒退休。我贊成退休金的新制,對此沒有怨言。我對馬總統基本上是支持的。但是,我也懷疑他有某些特質不利於他的執政政績。而你所引述的那些話,我自己並沒有固定看法,主要是引述他人的論點。


磐石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感謝版主回復
2014/10/27 14:09

    感謝版主回復。有幾點想請教:

1.之前沒說清楚,我認為法院判決的精神應該是"攸關人民團體會籍、黨籍存在與否,根據人團法的精神,應由具民意基礎的組成來決定",只是因為國民黨決定是否撤銷黨員黨籍存在係決於考紀會,故說是中常委兼考紀會職責,沒說清楚是我的錯。

   版主說,中常委兼考紀會在體制上會造成混亂,失去功能分化與制衡效果,請問版主功能分化與制衡是指?版主認為主席指定制比較合理?對"黨籍撤銷需符民主原則"您有甚麼看法?

2.我也不太懂版主說的"多數人決定黨的屬性,這個屬性將是模糊而不穩定的,從而也將影響到國家整體的發展"的意思。如果方便可以解說一下嗎?

    我的理解是,一個政黨成立,一開始政黨屬性的決定是由創黨的幾個元老,他們就是多數人;組織漸擴張,志同道合者會加入(此時同質性較高),原則上仍然是多數人同意、決定黨的屬性(不然怎會加入?);而隨後組織再擴大(新成員加入因素可能已經跟政黨成立時的宗旨不符),或是時代變遷,政黨的屬性或主張很可能會改變,這個時候當然是由整個政黨的人決定是否改變(例如民進黨的台獨黨綱=>台灣前途決議文=>正常國家決議文),何來版主所言之事?

    至於少數領導、多數跟從,本來就是人類社會的常態,任何團體跟組織,除非是小貓兩三隻,不然只要成長擴大必會如此,就算是上述所說的由黨員決定黨的主張,實質上也是由少數意見領袖主導,不是嗎?

    少數領導,多數跟從---經民主程序原則決定。民主社會的政黨不就是如此?這不算是多數人決定黨的屬性?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14-10-28 21:13 回覆:

我想關鍵議題在是否應該依據一般「人團法的精神」。公司老闆決定人事,不需要依民意(或有民意基礎的部門);部隊長的人事,也不依民意。政府裡的人事,也不依民意。至於政黨呢?早期的革命政黨當然沒什麼依民意之說,至於轉型後的政黨,是否應該講究民意基礎,則恐怕是還有待釐清。之前的開除黨籍案,都沒有這樣的問題,唯獨是到了王金平就有了問題。前不久,親民黨更換了他們的不分區立委,當然就是因為該立委不遵循黨意(也就是宋意),也沒有任何問題。

中常委與考紀會的關係,我認為就猶如行政部門與監察部門的關係,所以我認為功能應該是不同的,也不應該由中常委兼考紀會。如果一切都由中常委決定,會缺少制衡的機制。至於考紀會應該如何組成,固然有合理性的考慮,但是首先是要問是否依法。如果不違法,它就應該依原定的職權執行任務。不准它執行任務,是很奇怪的事。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14-10-28 21:26 回覆:

你所說「少數領導,多數跟從---經民主程序原則決定」,我也不太懂。就我所知,寡頭壟斷是一種事實趨勢,並不是民主決定的結果。民主決定是否依循寡頭壟斷原則,我認為答案並不確定。但是,我並不認為「必然應該」依民主多數決來決定黨的大方向、大原則。如果有些政黨強調「黨員只有決定是否依從,不依從,可退黨(當然更有權不加入該黨)」,我認為這是合理的。因為黨的組建有其特定理念(你說是創黨時的多數,我同意這個說法),但是,先入者與黨領導有權決定黨的屬性。比喻來說,我參加國民黨,因為我認為它認同中華民國,但是,漸漸加入一些會員,要求改變其國家認同,黨領導與資深者應該有權否決這樣的改變。

至於你舉民進黨黨綱的改變,這個例子只是告訴我們,黨也可以如此操作,並不可用來證明必須這麼做才對。


nothing special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10/27 08:28

「自我意識較為強烈,較不願意接受外力支配;另外,他們對於社會情境的意識又常有不同於一般人的感受與理解,或者說是缺少對他人情感的感受力,並且他們的理念與情感似乎是比較容易分離的,從而可以壓抑情感、執著理念、、、」

聽起來有點像psychopathy 的人格特徵,Characteristics of the Psychopathic Personality:

The study of the psychopath reveals an individual who is incapable of feeling guilt, remorse or empathy for their actions. They are generally cunning, manipulative and kno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ight and wrong but dismiss it as applying to them.

They are incapable of normal emotions such as love, generally react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consequences of their actions and show extreme egocentric and narcissistic behavior.

毛肯定是。宋也符合上述定義,馬,我的觀察不夠(不在地),是不是不能確定。前一陣子,有心理學家研究大型企業CEO們的人格特質也符合psychopathy 的定義,頂新的魏氏兄弟也應不出psychopathy 的範疇,只是這些賺錢不擇手段的,不是湖南騾子。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14-10-27 09:32 回覆:

謝謝你所提供的資訊。我也覺得如果能有一些精神分析專家來討論像毛澤東這種人的心理特質,應該是很有意義的事。但是,至今似乎沒什麼人嘗試。不知道是否因為議題太過敏感。

不過,雖然我也覺得毛似乎近於psychopathy的特質,卻又仍然不盡相同。一個極端的psychopathy患者,恐怕很難獲得毛曾有的聲望與權力。毛年輕時所表現的正義感、勇敢與理想主義性格,我相信不會全屬虛構。而這些卻與極端的psychopathy特質並不相同。所以,或許需要心理學上對於近似psychopathy的心理特質再進行細分。


驅逐低端人口,這樣對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10/27 01:49
蔣經國說:

『(財團說)快救我!快救我!不救我的話明天在報紙上說:現在我們經濟發展已經休克了!』

→→
現在根本就由馬英九總統,
帶頭代表財團,一起結合藍營支持者大聲喊說:

『快救我!快救我!現在我們經濟發展已經休克了!』

不愧是蔣經國學校的學生,得其真髓啊~~

蔣經國若有靈,可能要大聲幹樵!

不過愛馬仕們再怎麼樣也都不怕,
反正就算再怎麼吃乾抹盡蔣經國這個死人的豆腐,
他也都已經再也無法為自己澄清了。

不學無術的小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10/26 21:56

effectiveness==>是效能

effiecency==>效率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14-10-26 22:33 回覆:
不同的教科書有不同的用法。我依據最早讀到的版本來定義。
頁/共 2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