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最近的方舟子事件談起
2022/12/08 10:05:46瀏覽906|回應1|推薦5

網路上最近有一則公案,華文網路名人方舟子據說全方位(?)批判另外一位新近躥紅的華文博主(視頻節目主持人)“李老師不是你老師”的報導活動。後者在網路上即時轉傳關於大陸近期的群眾抗議活動的相關報導視頻,特別是上海烏魯木齊中路發生的群眾抗議活動的報導。但是,方舟子以其慣常的打假作風批評了這位李老師(?),好像是認為這位博主其實並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團隊,甚至懷疑其背後有政治勢力作為背景(譬如可能是為要釣魚)。

坦白說,我對這兩造都不清楚,也不知道現在發生的爭議究竟是什麼回事,我只是想說說一個不太直接相干的聯想感觸。

先說說我對方舟子的粗略印象。我大約在近30年前就在網路“中文鋪”上和方舟子有過一些接觸。方舟子當時似乎是中文鋪“語絲”網站的負責人(中文鋪和語絲究竟是什麼關係,我一直沒弄清楚。抱歉!)。印象中的他很博學,很有精力,在網路上非常活躍。後來他從事打假,我倒有些訝異。因為他的專業應該是生物學,而他個人似乎在中文文學方面造詣很深。但是,對各科學術論文打假還是很特殊的一種活動類型。他似乎也因為持續對華人學術界進行打假,而在網路上成為知名之士。好像有人稱呼他為“福建才子”。

不過,我對他最深的一點感觸其實是在另外一方面。大家都說他是才子,我也相信他是才子。但是,作為才子,他似乎把精力用在了比較偏狹的地方。如果他把才華用在更寬廣的、積極的、建設性的方面,譬如開展一套理論,或者提出一種系統性的學術觀點,應該是更有意義的活動。打假充其量是一種補偏救弊的活動,比較難產生燈塔的效果。(我不確定的是,對華文世界,學術打假是不是有比較重大的意義?)

對我來說,致力於打假,似乎出於一種比較狹隘的心態。而一個心胸開闊的人大概比較不會對從事這種活動感覺有興趣。另外,如果是有自己的強烈理念的人,可能會更急於想要將自己的理念發為文字,而不是致力於去指出他人在作假。我不能說打假無意義,只能說這種事情的意義可能相對較小、較消極。作為才子而致力於此,就未免可惜!

嚴格來說,我上面的這一點批評也許不只是針對方舟子這個人,而是對很多的華人學者。陸象山先生主張“先立其大”的原則,似乎在學術界的現實中並沒有太受到重視與實踐。學者作為社會的菁英,常常做的卻是飣餖之學式的學問。

陸象山先生所主張的“先立其大”的原則,也許說的是他的“心學”,是要先安頓人心。不過,我們或可放大這個說法,設定一個寬廣、疏朗但基礎穩固的思想框架。也許這個框架應該同時包含人的情感的安頓模式。因為,情感若沒有得到安頓,很可能會作怪的。有些菁英人物可能會做出非常乖離的行動,往往就是因為沒有能在思想框架中安頓好自己的情感流向。從而,情感流向其實是“順勢”漫溢或流盪的狀態。順勢,可能意味著隨大流,或者隨個人成長過程中未經過深思而比較是自然形成的觀念。結果,人的重大行為抉擇並不能反映其作為知識菁英或高智能者應有的智慧。這是很遺憾的事情。

最後,我也許必須要回到現實中來。話說回來,作為學者在學術研究過程中如果依循“先立其大”的行動原則(或生命原則),很可能反而會造成自身存活困難。社會對學者的需求往往是學者的專業,並且是針對特定議題進行的細部議題的研究。討論宏大的或基本的思想框架很少是社會所需求於學者的東西。做這種“大”討論,不但是不被需求,甚至還常常被嫌惡。因為大論述常常帶有針砭現實的意味。譬如社會學就可能因此而被很多人唾棄。

當然,被現實唾棄、嫌惡的事物未必就真沒有價值。也許它們反而是特別有價值的事物。但是,置身於現實世界裡,很少人會跳出原有的框框來做如此思考。學者如果因此被唾棄,大概也只能夠唾面自乾。尤其是想要提出大論述卻又限於才華者大概就更難逃悲劇命運。這時候就只能自問自己究竟想要成就什麼、究竟要不要忍受這種命運了。

又及:

我其實本來想在本文中再加上下面的一段話,只是又有點猶豫,擔心會跑題。不過,這裡還是把它寫出來,也供大家思考。
一位大陸尖子物理學者盧剛,在赴美拿到博士學位以後,卻犯下殺人罪,把自己的指導教授、系主任、副校長,及一位同樣是大陸出去的尖子物理學者山林華...等人都殺了,然後自己再跑去自殺(1991年)。這其實已經不僅是一樁兇殺案,而且是世界物理學界的挫折,同時也傷了所有對盧剛和對山林華懷抱著濃濃期待的人們的心;當然,另外那些被害者也有家人、親友,同樣也會傷心不已。
作為中國的知識菁英、尖子學者,卻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對國家、人類社會幾乎毫無貢獻,還造成嚴重傷害,這是怎麼樣的遺憾悲劇啊!
值得注意的是,他在遺書裡表示對人生已經沒有什麼眷戀,也不覺得活著還有什麼意思。這個問題非常值得正視,社會應該高度重視這種問題情況的存在。一個知識菁英,即使稍微碰到一些阻礙,也仍然是可以擁有遠優於一般人的美好人生,或者說璀璨人生,卻以一種製造一場災難悲劇的方式離世。不是說我們應該譴責他,而更應該做的是弄清楚這事情究竟是怎麼回事,如何可免於類似災難悲劇再發生。
我以為盧剛身為社會中的尖子少數,可說是天之驕子,卻會覺得人生沒意義,這可能是一種社會病,是很多人都會一起犯病的,因為問題在這個社會的狀態:社會沒有提供積極的生命意義,因為人被普遍視為工具性的存在;除了工具價值,人生似乎就沒有別的了。一旦作為工具的存在遭遇阻礙或否定,那麼,活著就幾乎再沒有什麼意義了。
盧剛也許還有精神疾病的問題,或者至少是心理問題,但是,作為尖子,這些問題也還是被忽略了。也許,恰因為是尖子,所以問題更被無視。等到悲劇發生以後,一切都已經無法挽回。
其實,同樣重要的是,這件事在中國大陸好像是諱莫如深,大家避而不談,事情過去就過去了,好像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過一樣。換言之,如果問題是出於一種社會病,這種疾病也沒有什麼機會得到處理、改善。
人生缺少積極意義,這很可能是個重要的社會問題。而盧剛作為菁英學者,也並不能免於這種精神狀態空虛的問題,這表示他的學問對他的人生並沒有起到什麼積極作用。這也應該做深刻檢討。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g&aid=177676796

 回應文章

狐禪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2022/12/08 14:06
有點出問題的人,有解決問題的人。這兩類其實不必是同一人,但要彼此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