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培養"泛同理心"(pan-empathy)
2021/07/28 23:30:35瀏覽2074|回應47|推薦12

心理學裡有"同理心"(empathy)一詞。我想在前面加個"泛“字,”泛同理心"(pan-empathy)。為什麼要加個“泛”字,我後面會解釋。



在一般的翻譯裡,將empathy 譯為“同理心”,而sympathy譯為“同情心”(我覺得這個翻譯可能是有點顛倒了)。兩個詞在日常使用上常未明確區分,但如果要予以區辨,按照心理學上的說法,empathy必然涉及情緒層面,是去感受他人所經歷的感覺;而sympathy可以只是“認知”他人受到的痛苦,而未必會有自己的情緒捲入。(按:我以為既然以有無“情緒”捲入作為分辨,那麼,empathy應該譯為“同情心”才妥當。不過,後面的進一步討論卻又使我放棄了這個主張。)



同理心(empathy)就是惻隱之心,也就是孟子說的一種良知良能。而孟子還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這也就是說,只要是人,就會有同理心,就能夠知覺、感受他人的痛苦。



但是,問題恐怕並非到此就已經完全釐清了。不同的人是不是有不同強度的同理心呢?會不會對不同的事物有不同強度的同理心呢?所謂“婦人之仁”是不是暗示只對特定而狹小的圈子裡的人才有特別強烈的同理心(而對更廣大範圍裡的其他人卻缺乏同理心)呢?不同的文化與生活經驗會不會影響同理心的發展呢?



中文裡的“人情冷暖”一詞,所暗示的往往更多是現實世界裡人際的冷漠。這常常是許多人對現實生活多所體會以後的感慨。換言之,同理心的表現似乎常常是不足的;人們似乎吝於表現同理心。



有部華語電影短片“車四十四”,曾獲第58屆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大獎(2001年)。片中,公車女司機在車子行經偏遠地區時遭到三名乘客強暴,其他乘客中只有一人出來嘗試救助,卻遭暴徒打傷。稍後,女司機在再度開動公車前,強行要求救她的男子下車,而其他乘客也催他下車,以免繼續耽擱時間。男子只好委屈下車。女司機接著就把車子開下了山溝。



這部電影涉及(缺乏)同理心的議題。車上的乘客中,暴徒不論,其他多數乘客也顯得非常冷漠。結果,也因為冷漠而遭到懲罰。



會有這樣的電影,多少是想要反映社會的真實,至少是某一面的真實。電影裡的那位女司機顯然是對社會人性非常失望,所以採取了最激烈的棄絕行動。



是不是有些社會中的人比較顯得缺少同理心?我相信差異是存在的。只是,這種不同社會之間的同理心的比較特別困難。即使有人嘗試提出評量數據,也未必叫人信服。特別是評比結果差的一方很少會同意這種評比結果。



不難想像,在越大型、異質性的都市中,人們可能會越表現得冷漠(有研究顯示,middle town的居民彼此間關係最緊密。換言之,偏鄉居民之間的關係未必是最緊密的)。不過,這可能不是唯一影響此等表現的因素。



馬克思思想強調“鬥爭”,這從他的“共產黨宣言”的正文第一段文字就可以看出。而毛澤東常常被引用的一句名言是:“與天鬥,其樂無窮!...與人鬥,其樂無窮”(註一)。當時,還有些人突出如下的一段話“毛主席教导我们:“ 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的哲学”。斗则进,不斗则退,不斗则垮,不斗则修”。總之,曾經“鬥爭”是許多共產黨人樂意高喊的、代表革命精神的口號。



強調“鬥爭”,很可能會抑制同理心的發展與表現。雖然共產黨的鬥爭是有特定階級對象的。但是,以文革期間各派系之間的鬥爭(未必是“造反派”與“當權派”之間的鬥爭)來說,很可能已經沒法真正弄清楚誰是什麼階級了;總之,路線、意見不和就鬥吧!從而,同理心的發展很可能也是全面性地受到壓抑而變得微弱。即使僅限於階級鬥爭,既然把“鬥爭”行動作為意識聚焦所在,同理心也難免會被邊緣化。



傳統中國文化並不存在明顯鬥爭理論。不過,傳統中國社會可能也有些不利於同理心發展的因素。儘管儒家思想裡早已經有孟子所開展的“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的說法,但是,實際上,首先由於長期、普遍的匱乏,使得惻隱之心常常被迫要收斂。我們不難看到一些“求人難”這種勸世歌。它反映人民吝於施捨的現象。而吝於施捨未必是因為缺乏惻隱天性,而有可能是因為匱乏,所以不得不吝嗇。但是,這樣的社會對同理心的發展終究也缺乏鼓勵與誘導。



另外還有一個因素可能也值得提出。傳統中國社會裡,有很強的家族主義價值觀,人常常被要求為家族獻身。反之,在家族之外,人們的善意往往就會限缩。從而,就會出現“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時難”的感觸。而在移民眾多的城市裡,幫派勢力就變得很大,那是用來取代家族組織以形成秩序、提供服務的代替機制。而這都反映人們對家族以外的他人會限縮同理心的現實。



基督教刻意強調博愛與服務,這樣的倫理在傳統中國社會並不發達。總之,傳統中國文化對同理心的發展,主要是限制在家族成員之間,而比較沒有給予在大範圍中實踐的鼓勵。



進入到共產主義時代的中國社會,傳統家庭倫理受到嚴重打擊,卻又碰上鬥爭哲學思想流行。如此,同理心的發展環境始終處於惡劣狀態。由此形成的民眾同理心,事實上恐怕難有好評。



史懷哲、德瑞莎等人深入偏鄉傳教、服務。基督教徒的類似行動,在台灣也並不罕見。西方基督教徒在台灣偏鄉服務數十年,這也已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當然,這只是舉例,基督教的博愛倫理的實踐,體現了同理心,很可能同時也激發了更多人的同理心。



為什麼需要討論同理心這個議題?簡單說,就是因為同理心的發展可能不足,甚且因此造成悲劇。



有人曾經比較如下兩場戰爭的死亡人數:清末太平天國之亂、美國南北戰爭。前者死亡人數超過2千萬人;後者則是約60萬人。即使以死亡率來說,清末中國的戰爭也遠超過美國南北戰爭。在清軍攻入南京城後,也曾肆行屠殺,造成約二十萬到三十萬人的死亡。這是不人道的殺戮。在缺少同理心,又是在仇恨與恐懼等心理背景下,殺戮就成為可能。實際上,1940年代末的國共內戰,同樣也出現了大量的傷亡。



中國人口過多(?),似乎容易使人命顯得輕賤。但是,對每個人來說,身家性命還是非常寶貴的。殘酷殺戮頻頻上演,究竟是為哪樁?



殺戮或傷害行動當然也都有理由。典型的理由當然就是強調對方的可惡。譬如“你們是漢奸”、“你們意圖顛覆國家”...,這往往就是充分的殺人理由。總之,只要能夠指出對方可惡至極,就有理由殺人。至於對方的那些具體行動,真的可惡至極嗎?往往是由掌握殺人權力的人說了算。換言之,從他人的觀點看,事情未必就那麼可惡,未必就應該給予極端懲罰。



這裡,其實就有同理心的作用在。缺少同理心是殺戮悲劇的重要根源因素。



有件事曾經讓我很感慨。當年越戰方酣,美國派了勞軍團赴南越,為美軍勞軍;幾乎同時間,美國兩位著名藝人珍芳達、瓊拜亞卻跑去北越,為北越軍民獻唱。這兩個人回到美國當然也引起軒然大波,大概也有不少人對她們兩人進行口誅筆伐。關鍵是美國政府並沒有對她們施予任何懲罰。這兩個人繼續在美國活得很滋潤。這背後反映的是一種寬容精神,也有同理心的作用。



換個場景。在華人世界裡,光是為了“你不是中國人”、“我不是中國人”這種事情,就可以彼此罵成一團。



加拿大可以容忍魁北克進行獨立公投,英國可以容忍蘇格蘭進行獨立公投,但是,當台灣有人提出獨立主張時,中共則是表示:“台獨膽敢挑釁,中國有權利採取任何需要的手段予以制止”,並且強調武力犯台仍是中國選項。



當然,中共方面常常提到,當年美國南方想要獨立,豈不也是遭遇了戰爭?但是,那畢竟是在19世紀,而且,在南軍戰敗以後,南軍的指揮官李將軍不僅沒有受到懲罰,還能夠去擔任大學校長。



華人傾向以狹隘的民族主義要求標準,去嚴厲懲罰被認為不符合標準的成員。許秀中女士本來是個中國愛國青年,和許多其他中國青年人一樣。但是,她在去了澳洲以後,發覺過去的態度有問題,開始去關注維吾爾人被壓迫的問題,並且為他們發聲。結果,她被幾十家中文媒體稱為“妖女”丶“漢奸”,還把她描述為淫蕩不堪的女性。這裡面,少了尊重,更少了人道與同理心。



我這些年越觀察到這種問題現象,就越難過,亟思改變這種心靈狀態。但是,難度實在很大。人是很難接受批評的。集體更容易抵制、反制對集體的批評。批評集體的人很難有好下場。



我曾經對一位中醫師直率指出說中醫固步自封,需要改變。我認為這不是針對他個人,但是,結果這個中醫師從此再也不主動跟我說話。



我批評中共與中國大陸,也是頻頻遭到痛罵。幸好是隔著網路,比較能夠做到眼不見為淨。但是,批評希望能夠促成的改變,那就很渺茫了。



用言語或其他攻擊手段讓異議者噤聲,這其實並不能讓問題消失,倒是會讓問題積澱而惡化。缺少同理心,只能夠讓中國社會(或華人社會)內部永遠緊張,隨時存在爆發衝突的危機。這不是走向長治久安的好途徑。



擁抱同溫層,打擊異議聲。在一定程度上,這是自然的人心反應。人就是如此自我中心、我群中心的存在。但是,如果希望社會能夠有秩序,而且是比較文明的秩序,不是由高壓形成的秩序,那就應該培養同理心。豐富的同理心,能夠讓人更寬容、理解異議者。異議也就不再是會導致社會崩解的因素,反而是讓社會顯得豐富、多元、有活力的因素。這種多元性也會是創造力的泉源。



有人也許會辯解說:擁抱同溫層也是一種同理心的表現啊!我對我們團體(we-group)就充滿了同理心啊!這有什麼錯?



同理心顯然不能只是對與己性質相同的對象產生感同身受的感覺。社會永遠包括許多異己者,人如果不能對異己者產生同理心,社會就很難真正和諧。所以,感同身受,還要有理性思考框架來支撐,讓人能夠對異己者產生理性理解。我們不僅是要知道異己者有痛苦,而且,能夠體會他們為何會覺得痛苦,覺得如果處於同樣情境條件下,我亦會覺得痛苦。這樣的同理心,含有理性理解的成分,稱為“同理心”也就並不為過。



在中國社會裡,許多人可能因為經歷過許多的痛苦,所以收斂了同理心,變得冷漠。他們的冷漠可能其來有自。但是,成員如果缺少同理心,很可能又會讓這個社會更容易讓人陷入痛苦中。這會是一種惡性循環的悲劇。要打破悲劇循環,就要更自主地去培養同理心,減少冷漠、減少無積極意義的懲罰、攻擊行動。



當我們開始意識到,對異議者、異己者應該抱持更多同理心時,我們很自然會發現,應該發揮同理心的對象其實是無界的。我們曾經以為的不可理喻或絕不可原諒的對象,其實往往都只是我們狹隘思維下產生的決絕敵對心態。當我們先放下某些橫亙在心中的樑木時,對象竟然也往往變得友善、容易相處了。不共戴天,可能只是出於狹窄心態看待事物的結果。從而,同理心可以普遍使用在廣大的範圍內。這是一種“泛同理心”。從這裡出發,我們也許發現,視野之內根本沒有敵人。



培養泛同理心,應該是我們當前重要的教育目標!



註一:

毛澤東的三“鬥”說流傳於文革時期。晚近卻有人指出,毛澤東1917年時寫的原文是三個“奮鬥”,而不是三個“鬥”字;並且詮釋說“奮鬥”的意思應該是指合作努力做到最好,而不是要與誰“鬥爭”。毛澤東當初的原意究竟為何,我偏向認為是“compete with”,而不是"fight with"(原初語意沒有這麼強),但也絕不是強調合作精神的“fight together with”,因為這種解釋會使整句話失去行動對象指涉--“fight with whom?”。會有這種新詮釋大概主要是反映時代思潮的改變。在文革期間,“鬥爭”很可能並不給人不好的感覺,反而是革命時代的重要精神特色;而現在會提出強調合作精神的新詮釋,大概是晚近比較講究內部“和諧”使然,是“維穩”時代出現的新心態。而原先毛澤東應該是受到嚴復翻譯天演論時提倡的“人定勝天”思想的影響,所以要與天地人相爭。至於把他人作為“鬥爭”對象,這應該是他接觸馬克思思想以後的事。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g&aid=165846086

 回應文章 頁/共 4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路人乙
2021/07/30 14:42

格主在文末結語 "培養泛同理心,應該是我們當前重要的教育目標!"

本人同意,

但格主以為 中國儒家數千年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而達人 "

這與西方的基督教的同理心,有何異同?

為了培養泛同理心,

我們應該推廣儒家思想或是信仰基督教?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21-07-30 21:56 回覆:

一,中共先前是怎麼看待儒家的?現在又是由衷推崇儒家嗎?還是把儒家當作面具,讓人更容易接受現在的新中共?

二,儒家與基督教之間的異同,其實我寫過滿長的文章討論。在這裡也談過幾次。我簡單再說說。首先,最基本而關鍵的一件事是儒家是人本主義思想,而基督教是神本思想。人本主義思想就是很容易強調主體性原則的同時,在主體性中混雜了太多人性,包括許多私欲在內的人性。這是個非常複雜的議題。儒家強調主體性原則,理想上講的是道德主體性原則。但是,人性並不總是道德的,甚至常常不是道德的。不道德的主體會成就什麼事情,是值得玩味的。掌握權力的人如果被私欲所擾,他的權力會如何操作?說是人被私欲所擾,其實可能並不準確。人幾乎是由諸多私欲所構成。可能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是道德理想的心思。

此外,以孔子為首的儒家,非常強調尊重權威,特別是身份權威。譬如對師長的敬重。論語和柏拉圖的“理想國”都是對話錄。但是,論語的對話形式是學生問,老師答。理想國的對話則是三位智者的辯論。在看到結論之前,不知道究竟誰是誰非。甚至,即使看到了結論,也未必確定答案為何。尊重身份權威,可能的影響就是年輕人不敢提出質疑、提出新想法。遂使整個文化發展遲滯。

 

基督教大體是神本倫理,人相對於神並不強調具有主體性,而比較是一種工具角色。那些遠赴異鄉傳教的人,可說是把自己視為神的工具/僕人去完成神的使命的。哥白尼寫的“天體運行論”,序言強調他的研究是在通過展示宇宙的均衡、對稱,來彰顯神的榮耀。人作為工具,和人作為主體,性質迥異,行為也會有很不同的朝向。當然,這裡面不是沒有危險。譬如聖戰士也可能是基於這種思維而產生。十字軍也可能是類似思維的產物。但是,當這種行為模式用於研究時,產生的能量就很可觀了。又或者,當信徒普遍把自己的職業都視為是神的呼召時,那種敬業的程度也是很可怕的。

 

再者,基督教徒比較不會那麼強調世俗的身份權威,在一定程度上,比較是大家都是神的子民的心態。這對於人際關係的發展是有好處的。不容易變得太沉重、僵硬,並且壓抑創新。

 

以上這些,會使儒家在實際上與基督教有很大的不同,即使某些倫理原則乍看相似。

 

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原則雖然並沒有明顯和基督教倫理對立,但是,實際上和基督教倫理的一些基本傾向是很不同的。因為基督教倫理強調要傳播福音,要使人接受基督教信仰。基督教的傳教熱忱,儒家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前者可能因此造成對他人的冒犯,但是,長期來看,具體效果也是很顯著的。再提一次利瑪竇、湯若望,如果不是他們來華,中國現代化的腳步會更遲緩。(Taiga把他們帶來的事物,稱為奇技淫巧。這是中國官方想要人民形成的看法。但是,這種說法實在不妥。17世紀湯若望主導修訂的曆法對中國農業發展是有很大幫助的。而且,湯因為修訂曆法差點枉死。中國官僚就是這樣對待他的)

 

四,中國應該推廣儒家思想或是信仰基督教?我對此並沒有答案。但是,我不認為這麼重大的議題可以輕率給出結論。我所提出的只是說基督教倫理有其重大的作用,我們應該予以正視。至於正視以後又應該如何,還需要深入研究啊!而且,我們沒有理由要在這種問題是逼著做二選一的選擇。為什麼不可以是一種全新的、綜合的思路?又為什麼要對基督教倫理如此先天拒斥?就是不肯承認人家比我們強,是嗎?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21-07-30 22:02 回覆:
在這種問題是逼著-》在這種問題上逼著

路人乙
2021/07/30 14:23

同理心 empathy 只是一種理解他人情緒變動的一種"能力",

這種能力可以是與生俱來的, 可以是後天學習的, 也可能有人一輩子也學不來的 .

同理心這種"能力"和人種無關, 和智力高低無關,和學歷無關 ,和宗教信仰無關.


路人乙
2021/07/30 13:59

格主在十五, 十六樓的回文中答到 "這隱含著天下烏鴉一般黑".

是的, 那正是本人提問的用意.

天下的烏鴉都是黑的, 如有白的,那是突變 ,是特有現象, 不可作為標準.

史懷哲, 德瑞莎,義行可風,足以為世人之表率 ,但這不是基督教的優越性的表現,更不是基督教有更高的同理心 ,只恰好他們都是信仰基督教而已;這是格主在偷渡概念, 這是不道德的.

所謂的一神基督教,的確如格主所稱," 基督教社群自律水準比較高, "內部"比較和諧有序, 凝聚力強."但是基督教徒或基督教國家對"異教徒"的印地安人和黑人及其他不信基督教的人,就不必有同理心對待了, 不是嗎?

格主在全文中提及,孟子的惻隱之心就是西方的同理心;

格主提及, 史懷哲德,瑞莎對非洲等落後地區的義行,就是基督教同理心的表現.

這是格主欲藉"名人"和"義行"推廣基督教,但格主不該偷渡觀念, 這不是認知作戰, 為人師者在傳道授業解惑,不可不慎.

同理心empathy 只是西方心理學分析的一種工具和觀念, 不能代表道德的高低,至於其運用更需謹慎;西方社會對此有諸多討論, 有興趣讀者可參考下手列主題.

“Empathy without sympathy is dangerous; sympathy without empathy is blind.


Taig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7/30 11:53
容我把五樓的留言再重說一遍。「生物的愛心是以自己能生存為前提條件的」,我的意思是:第一,你先得有命才能有「惻隱之心」(這話是廢話)。第二,較強者(或自認為是較強者)才會「惻隱」弱者。

例一:當我病奄奄地在步道上行走時,引來很多充滿溫暖的關懷語言,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小女孩居然笑咪咪的對我揮揮手,牽著她的手的祖母驚訝萬分,沒想到她的孫女連話都還不會講就這麼懂事(我們並不認識)。很明顯,較強者同情較弱者。

例二:「慈濟」的發展和台灣的經濟發展是同步的。「惻隱之心」必須先有物質基礎。慈濟在中國大陸的發展也證明了這一點。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21-07-30 12:41 回覆:
你說的是典型的情況,但是,重點應該在於如何突破。文明就是不斷的突破舊狀態,重構、新創更讓人滿意的秩序狀態。這如何而可能。這是欲求文明進步必須面對的提問。

路人乙
2021/07/30 11:09

請教格主:

從北美洲中美洲到南美洲,所有的黑人是不是由歐美基督教國家 ,販運過去的?

這你又怎麼看?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21-07-30 12:06 回覆:

這裡隱含的還是“天下烏鴉一般黑”的邏輯。這種邏輯太常使用,往往會成為道德墮落的藉口。

一,基督教世界有沒有不人道與積極牟利的現象?當然有。販黑奴就是歷史上顯著的一條,並且問題當然也不只這一條。

二,基督教倫理對教內與教外有沒有不同的態度與意義?當然也有。對異教徒而言,基督教可能是仇敵,是帶來痛苦的重要根源。非洲黑人可能就是受害的對象。

三,基督教世界中,對教內的人有沒有迫害問題。也有。不過,它帶來的積極作用可能還是比較大的。總之,對基督教社群來說,社群本身受惠於基督教倫理,遠多於受其傷害。西方文明的先進性,很可能與其秩序狀態有關,而西方這種秩序狀態,部分是拜基督教倫理之賜。

四,美國黑人對基督教一般抱持什麼態度?現在,他們比美國白人更樂於成為基督教徒。這意味著什麼?與未廢奴時期的基督教的作用有沒有關係?我想也是有的。基督教成為他們重要的心靈安慰。這同時也反映白人基督教徒留給他們的印象是相對比較好的。也可以說,白人基督教徒可能對黑人奴隸一般是比較善待的。(當然,白人基督教徒也還是很可能從事黑奴買賣,也可能虐待黑奴。這裡的比較是相對意義的)

五,基督教世界的買賣黑奴行動,是不是證明基督教世界的人的道德水準並不高於(甚至劣於)其他地區?單純就這個現象本身無從斷論。至少還要檢視其他地區有沒有買賣奴隸的行為,普遍性如何?對待奴隸的態度如何?這是個困難的研究議題。但是,我們比較不宜認為,其他地區在大體相同的時期沒有買賣奴隸的行為;更不好說,對待態度誰比較好。我們只能確定,在白人與黑人之間,都是黑人做白人的奴隸,而沒有反向的主奴關係。這就比較容易為人詬病。在華人世界裡,比較沒有這種與種族相對應的主奴關係。至於有沒有與族群對應的主奴關係呢?顯然是有。譬如在清朝,典型情形可能是:滿人為主,漢人為奴。當然,以階級來劃分的主奴關係就比較常見。地主為主,佃農就可能淪為奴。總之,買賣奴隸,其實是更普遍的現象(不限於基督教世界)。只是,這種主奴關係比較不會長期對應於特定種族。而白人之所以總是為主,黑人總是為奴,這和文明持續先進性是相關的。白人文明持續領先黑人。反之,地主未必總是地主;滿族也不總是統治族群。


路人乙
2021/07/30 11:00

請教格主:

十九世紀發生在加拿大 ,基督教會虐殺上百名印地安兒童事件, 你又是如何看待?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21-07-30 12:36 回覆:

一、事情真相未明,不宜過早下斷論。

二,白人虐待、甚至殺害印第安人,這種事情大家都承認是有的,包括白人自己也承認。事實上,外界知道有這些事,首先是白人自己揭發現象並提出批評。緊抓白人的自我批判,並不反證我們道德優於白人。

三,白人有不人道行為,毋庸置疑;基督教徒中也有人有不人道行為,也毋庸置疑。但是,以上的事實並不能夠導出以下結論:基督教徒和非基督教徒的道德水準一樣(或前者劣於後者)。

四,我說基督教徒的道德水準較高,特別是從一些人格典範所見。像我舉的史懷哲、德瑞莎、白求恩...等人。華盛頓在政治領域表現的人格風範也值得稱道。但是,我想要進一步說,這些少數人的道德卓越,既是其他典範人物所熏陶的結果,也是整個社群氛圍鼓勵的結果。如果一個正人君子總是遭到各種迫害或冷嘲熱諷,甚至逼到讓人走投無路,那麼,我們當然也就看不到這種道德卓越的表現了,社會把他們排擠出去了。

三,


!#@$%^&*()_+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
2021/07/30 09:32
在基督教世界裡,人們的道德自律水準比較高,因此社群內部是比較和諧、互信、有序、凝聚力強的。這是他們集體力量的重要來源

建議你去兒童樂園。

你的程度在這裡有點尷尬。

你反正是無藥可救。

我也已經吐不出槽了。

狐禪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7/29 18:13

同理心會發生的前提是,觀察者與被觀察者都有相同的行為,否則是同不出來的。所以都只產生於同物種之間。那會不會有誤認的情況?應該是會有的,但如此實驗結果通常不會被報出來。

5樓所說的有理--沒有生存競爭的壓力下,才會顯出同理心。只生物階層的生存是很明確的,但被中國歷代識幾個字的人把生存上綱到道德層面,那就吹亂一池春水了。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21-07-30 09:19 回覆:

“沒有生存競爭的壓力下,才會顯出同理心”。這是比較常態的現象。但是,我以為事情並不完全如此,有些人是可以在有生存壓力下仍然表現出同理心的。要等到完全沒有生存壓力才顯出同理心,可能永遠也看不到同理心的表現了。再怎麼有錢、有勢的人,也可能還是覺得有生存壓力。

史懷哲到非洲內陸傳教、行醫,還得跑回歐洲去募款。幸好他有音樂天分,所以可以藉著音樂演奏募得捐款,再送到非洲去。另外有一位加拿大白求恩醫師,在抗戰時到中國服務(他選擇到中共的控制區工作),結果在為受傷軍人手術中不慎罹患敗血症去世。遺書中說;“我在這裡十分快樂,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多做貢獻”。重要的是,他們都不是在老家混不下去,才跑到貧困地區受苦。他們是自願的。

我舉的例子當然是比較極端的。但是,我認為在基督教世界裡,人們的道德自律水準比較高,因此社群內部是比較和諧、互信、有序、凝聚力強的。這是他們集體力量的重要來源。至於科技進步,那可說是社會互信、有序等條件的結果。


路人甲
2021/07/29 14:25

完全同意六樓網友的看法!寫的最精闢!

另外,二、三、五樓的,也不錯!


!#@$%^&*()_+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
2021/07/29 14:11
https://mp.weixin.qq.com/s/yRMhyd37mJKdmoG55-Y2Mw
这时候我们就遭遇了第一个谣言,让我们险些放弃这次行动。

在我们出发前,到处都在传“新乡已经被军管了,外面的救援进不去,除非有红头文件……”

这个谣言影响大到什么程度?连救援队自己都信了。

我打电话给救援中心,他们也不确定能不能进去,于是联系了前方队员,才知道根本是子虚乌有,救援队仍然缺少很多物资。主要是艇和救生衣,发电机、头灯、对讲机、方便食品和瓶装水,以及抗生素。

这些东西特别重要,我们后面详细说,将来大家万一遇到水灾,该提前知道会发生什么,需要什么。

所以說沒人需要你的意見。你開口只是丟你自己的臉。
頁/共 4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