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10/12 16:26:25瀏覽3078|回應3|推薦13 | |
我語帶批評地討論人本主義思想,指出人本主義可能使行為流於放肆、並縱容自我中心的傾向。有人則回應說,人性就是自私。我再回應表示,人的可能性非常寬廣,成為聖賢也在人性可能範圍以內。當然,這並不容易,只有極少數人能達到這種境界;我們需要外在制度性結構的支撐才能實現心靈提升。有人則堅稱,人可以自力解脫,並不需要外在的條件;外在條件反而是束縛。 對於這種“自力解脫”的說法,我提出了兩點疑問。簡述如下。當然,我仍然想要強調,社會需要外部的制度結構條件,以幫助提升人的心靈境界;缺少這種結構條件,僅僅是期待人性自我昇華,我們恐怕總是落得失望。雖然我也傾向認為:依賴外部制度結構以提升心靈境界,有其弊端,但是,從現實面來說,我們終究還是需要某些外部制度結構條件。而人本主義傾向忽視、甚至抵制外部制度結構的建置,我期期以為不妥。 這個議題很大,我暫時先回到關於“自力解脫”的說法來稍作討論。我首先要問,“解脫:究竟是什麼意思? 我猜想,解脫應該是包括兩層意思,首先是擺脫“我執“的束縛,再是擺脫肉慾或其他欲望的束縛。 但是,我執也好,欲望也好,卻也包括人的基本需求,如果人不會本能地自我保護,如果人的基本生存需求無法滿足,人就無法存活。無法存活的人,其他也就不必奢談,成聖成賢也都不可能了。或者是說,人也不可能為善了。這會是我們所嚮往的境界嗎? 當然,我也聽過一種說法,就是:該吃吃,該睡睡。簡言之,適度滿足基本需要是可以的,但是不宜貪多。問題是,這個“度“恐怕不好拿捏。在人們的主觀裡,基本需要就是個浮動線。好比說,對李來希而言,可能覺得原有的公教退休金額度是滿足基本需要的水準,減少了就不夠了。但是,那可能是他和某一群人主觀認定的水準。當實際真減少了以後,他們可能還是可以活下去。 總之,人有基本需要,而我們永遠很難清楚區分基本需要與貪欲的界限在哪裡。人的主觀性總是會進來攪渾我們的認知。 當我們追求解脫時,我們會不會把滿足基本需要的部分也一併忽視了?會不會無形中使人變得無力、消極? 再是關於“自力“的問題。這是我更關心的議題,因為我認為社會必須依賴宗教、法律...等制度結構,才比較能有效提升心靈境界,並藉此維繫社會道德及一般秩序。其中,就道德境界而言,宗教的道德教化力量最大,只是,宗教教化的弊端卻也可能特別深重。這是個最複雜的議題。然而,多數人只看一般性的結果:我覺得這個國度的一般民眾道德水準較高,我就願意欣賞、親近、甚至認同這個國度。 但是, 這當然是設想最極端的狀態。那麼,對多數人而言,一個比較貧乏的環境,是不是就已經使他們的自我提升可能性大大受到限制?李家同教授不斷呼籲關注台灣偏遠地區兒童的受教育權,不就是因為這些兒童多半難有好發展嗎? 最後,即使擁有較富裕的物質條件,但是,會不會因為缺少道德意識的培養環境,以致最後也難以心靈昇華?今天的台灣,以及中國大陸上一些較發達地區的孩子,是否就面臨著這種問題呢?昨天那位撞死3個人的少年,會不會就有這樣的問題?而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會不會讓一些本來有較優良品德秉性的孩子,最後也走向歧路或狹路呢?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