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11/22 19:51:16瀏覽2251|回應3|推薦10 | |
我主修社會學,就我的了解,社會學者普遍有一種傾向,是強調社會因素對人的決定性影響,譬如馬克思就曾經表示,人是其所有社會關係的總和。各種社會關係決定了我們會是什麼樣的人,會怎麼想、怎麼做。當然,馬克思最強調的是人的階級屬性,這可能是所謂“社會關係”中的最關鍵環節。 社會學者也常常談論社會階層化的現象,不管是功能論學派,還是衝突論學派,都強調促使階層化發生的社會因素。像是一些教育社會學者,如著名的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就強調學校教育的階級再製作用。當然,這是一種帶有強烈批判意味的觀點,認為學校教育維護社會的不公平狀態,讓底層民眾的子弟繼續留在社會底層,而上層民眾的子弟卻輕易進入上層。 在如上的討論中,往往不觸及先天的差異,譬如先天智能、體能等因素,好像這些因素在階層化過程中是不起作用的(或者會在廣大的社會裡被隨機化作用抹消)。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雖然我的專業訓練從來就只有社會學,但是,基於實際生活體驗,我仍然相信,非社會因素,譬如先天遺傳因素,影響力絕對不容忽視。也因為我有這樣的想法,所以特別把此處所述的“反例”拿來分享,讓大家更強烈感受到先天的、非社會因素的可能影響。 在下面的報導裡(註一),一對同卵雙生子男生,其一在醫師的慫恿下被當作女孩來養(該醫師認為性認同是後天產物),並且做了變性手術,改變成為女生的生理結構。但是,這個孩子成年後又再度變性為男生。最後卻因為憂鬱症自殺。事件被認為是證明了先天遺傳已經高度決定了人的性認同,而後天的改變始終讓他覺得格格不入。這個案例其實還未必能完全論證先天遺傳對性認同的決定性作用,但是,應該有利於這個方向的論點。 不過,我並不希望大家因此又完全向另外一邊傾倒,而過度低估、忽視社會因素的影響。這種偏頗其實可能是更普遍的,也更常誤導大眾認知的問題。畢竟,宏觀式的觀察,比較不是人們的直覺容易把握的。 媒體曾經數度報導過如下情節的故事,美國夫妻來台灣領養了棄嬰,日後,棄嬰在美國成為了律師或其他專業、成功人士,再回到台灣來尋找親生父母。我們不難想像,棄嬰如果留在台灣的育幼院裡,大概就很難有機會長成如此成功的專業人士。這是社會因素作用的較鮮明例證。但是,在日常生活裡,我們並不常常看到社會因素的鮮明差異及其作用。尤其,好比像世界觀、價值觀等內在的特質,更是隱微不顯。但是,這些特質對人的影響與重要性,絲毫不因隱微性而不重要。其重要性往往比一些表面特徵猶有過之,而這些特質通常主要是文化、互動模式的產物,而非遺傳性、生物性的作用。 在評比生物性與社會性因素對人的影響力大小時,必須考慮如下的問題:社會因素與非社會因素恐怕並不是以相加效果模型各自發生影響,而是以交互作用(interaction-effect)模型發生影響。所以,我們無法簡單決定哪一種因素起到多少影響。至少是在更限定的情境條件下,才比較可能計算兩種因素各別的影響大小。好比說,社會經濟條件可能在智商、健康條件中等的時候最具關鍵影響力。但是,對於高智商或低智商的人,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力可能就沒有那麼強烈的影響。此外,我們也不難想像,社會經濟條件的優劣會影響到智力、健康的發展,從而再影響到日後的成就與地位流動。這裡面,也已經不只是社會因素或遺傳因素的片面、獨立作用。 社會學者對社會因素的片面強調,大概是因為認為社會因素(特別是宏觀性的社會因素)常常被常識及其他科學家的觀點忽略所激起的反響。不過,如果我們在乎的是真理或客觀事實,那麼,複雜的行為因果就應該在承認其複雜性的基礎上去釐清因果脈絡,找到真正的答案。 註一:為了證明「性向可以靠後天改變」把雙胞胎男孩當女生養,30年後「雙胞胎人生徹底失控」悲劇收場!http://tw.qig4369.com/home/watch?id=28907&fbclid=IwAR1TZ2hn4n4w3YOpjNgS3BTLJ2X_T6O9eS42aiacG4QHlaIMuQ4NBHjX1Fs#qiangxiangguan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