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人本理想與現實落差
2017/12/07 16:30:49瀏覽515|回應1|推薦6

10月間應邀到高師大做了一場演講。這是近年很難得的經驗。雖然身在學界,卻因為成就欠佳,不容易有獲邀演講的機會。難得獲邀,也就特別重視。

我講的題目是"自由與自律的扞格"。這個題目是我長期思考以後覺得最能貼近我的思考核心的題目。當然,我也認為它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不過,這個題目並不容易產生一種震撼效果,因為"自由""自律"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名詞;人們也都已經各自有其認知,所以不待聽我道來。

也許我可以從一個更特定的角度,突出我所要點出的問題性質,那就是此處標題所述:人本理想與現實落差。

我常覺得,人本理想就像潘度娜的寶盒,打開蓋子,裡面好的、壞的東西都跑出來。這個理想容許人達到人的存在的最高境界,但是,可能只要稍一不慎、稍一疏忽,現實中更可能的結果是悲劇下場。所以,即使走上人本理想之路,如何憑藉實現理想的可能性,完成理想,還是亟待考驗的一條漫漫長路。

但是,擁抱著人本理想的人們卻往往已經沾沾自喜,認為自己走對路了,走在一條康莊大道之上,不妨大步前進。殊不知,一個不慎,就會掉進完全非所願、所預期的陷阱。

宗教,大體不符人本原則(這是個複雜議題,有待努力釐清),因為它更傾向神本---以神為主體。但是,宗教更常能有效幫助建立紀律,促進社會整合。並從而為社會帶來其他利益。幾乎所有的古文明都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也都強調某種神本思想。中國儒家可說是最例外的例子。

但是,儒家的人本色彩,正像潘度娜的寶盒,也為傳統中國社會注入許多問題要素。簡單說,人本思想強調人的主體性,尤其中國儒家的人本思想背後較少神本色彩。這與基督教世界大相逕庭。也就是說,儒家思想應該是更純粹的人本思想。

問題是,在強調人的主體性之餘,人是不是像康德所認為的那樣,具備神所賦予人的理性:它自動服膺道德律令。

如果人的最內在有一股力量,引導人服從道德律令,那麼人發揚主體性,就同時也能符合善道德。但如果事情並非如此,人的最內在力量並不是這麼一種本然服從道德律令的理性力量,而是像佛洛伊德所說的本我:慾望之我。從慾望之我出發,這樣的"主體",會"成就"什麼呢?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g&aid=109341192

 回應文章

狐禪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2/09 14:24
這是因為吃「人本」的藥時卻完全無視可能的副作用。到頭來抵消了所有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