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1/20 22:54:06瀏覽4123|回應1|推薦1 | |
論少子化影響之下臺灣的農業因應之道new(農會第20次考試) 近年來,台灣生育率逐漸下降,已然成為不可逆性。面對「少子化」衝擊,臺灣農業發展必須尋求因應之道;否則,任令情勢持續惡化,農村勢必面臨人口外流、農民無力耕作及農地休耕廢耕等問題,終使糧食自給率下降,危及國人的生活與生存。 根據農委會統計,國內農民平均年齡為六十歲,農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僅百分之五.二四。深究農業人口流失原因,除務農必須付出相當勞力外,農作物成長過程中,缺乏穩定性,偶遇天然災害,終年辛苦化為烏有;即使風調雨順,也常因產量過剩而價跌,始終無法獲得對等的回饋。即以近年香蕉豐收為例,蕉農唯有任其腐爛,或賤賣蓄養業者,淪為豬隻飼料。因此,年輕人相繼離開農村,農村工作乏人接替;加上少子化影響,農業世代斷層現象,農政單位務須予以正視。 為解決少子化所帶來的農村問題,中央及地方農政單位早已推動諸多措施,包括:鼓勵農村青年返鄉務農的「漂鳥計畫」,協助青年經營農場的「小地主大佃農計畫」,都卓然有成;此外,增加學童接觸農業文化、基層農業人才培養與招募、加速農業升級及推動休閒觀光農業等,都在全國各地展開,也都有一定的成績。只是,目前的農業仍屬弱勢產業,因少子化而普遍缺乏勞動力情勢下,若要吸收年輕人務農,必須要有整體規劃,包含:農地的取得、資金的籌措、農業技能的傳授、農作物的選擇與產銷…等;甚至於農村青年的進修、婚姻、醫療及子女教育,都必須兼顧;否則,個別的政策及措施僅能解決局部問題,無法達成「築巢引鳳」的效果。 所謂「民以食為天」,農業的重要性,不言可喻。臺灣糧食自給率不足,多數仰賴進口,一旦國際糧價飛漲;再因國內少子化而降低農業生產,在內外夾擊下,民眾唯有付出高額代價,才能維持一定的生活水準。眼前,臺灣尚處「人口紅利」階段,就在年輕人苦於「22K」的同時,農政單位一定要未雨綢繆,營造可大可久的經營環境,吸引年輕人樂將農業視為終生事業。 |
|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