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6/16 10:05:40瀏覽4868|回應0|推薦15 | |
人文素養與農業發展(第1次全國農會考試九職等以下) 所謂人文素養,就是人在社會化過程之中,所培養的一種品性。這種品性,不單是基本的道德修養,更是對人的深刻體認、對周遭環境的終極關懷。以人文素養作為農業發展的新思維與新動力,將為農村生活注入活水,亦可為日漸消沈的農業發展,帶來曙光。 我國農業在國際化、自由化及少子化的衝擊之下,已經到了非轉型不可的階段。多年來,農政單位對於農業發展的策略,大都著重在作物的改良、產品的行銷及生活的改善等技術層面;到目前為止,雖有不錯的成績,但要達到友善農業、理想農村的境地,仍有許多努力的空間。過去,大家對農民都有一種粗俗的感覺,而對農村也有一種雜亂的印象,以致於「鄉下人」成為鄙視的象徵,所謂「庄腳所在」成為生活條件欠佳的地方。凡此種種,不論是印象、或是實際情形;若要力求改善,都必須從人文素養作起。 人文素養並非與生俱來,而是透過長時間內化的結果,相信一個具有人文素養的人,販賣東西不會有偷斤減兩的動機;製造食品也不會有摻雜添加物的念頭,一定會想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精神。所以,生活上的待人接物,不能視為繁文縟節;各式各樣的法令規章,也不能當作綁手綁腳的工具,這些平常農民所忽略的細節,正是一點一滴培育人文素養的關鍵;不過,若要具備更高層次的人文素養,還得從人的本性作起。值得欣慰的是,務農的人思想單純、本性善良,沒有太多爭權奪利的私欲,這正是培養人文素養的重要根基,因此只要農政單位能夠激發農民的初心,多加鼓勵、長期培養,一定可以突破現有的困境,而使農業發展邁向新境界。 人文素養行之於各行各業,也許只有錦上添花的作用;但人文素養投入於農業發展,卻具有再創生機的動力。只是,人文素養是一種無形的東西,難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因此更需要有人興起帶頭作用,配合農民的自覺,從「心」作起,農業發展才能在日益競爭的環境裡,立於不敗之地。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