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熟識的故鄉
故鄉九份是個多雨的地方,往年過了重陽節(農曆9月初9)開始下雨,直到隔年驚蟄(農曆1月22日)。這長達5個月的時間,難得好天氣,曾聽鄰人媳婦說:「嫁來九份20年,只遇過兩年除夕沒下雨。」家鄉有一句諺語:「九月重陽若落雨,棕簑著要穿佮生蝨母。」意思就是:棕簑因久雨無法保持乾燥,都長出蝨子來了!
每年東北季風吹起,九份首當其衝,復因地勢較高,常有風強雨急的天氣,在沒有阻擋的空曠地區,持傘者很難抵擋風雨,街道上屢見「雨傘開花」的狼狽模樣。所以,以往九份很少有人打傘,而是穿雨衣,也有不少人著「棕簑」,其中以從事勞力工作者為最多。讀小學時,寒冬雨天上學十分辛苦,雖穿雨衣,但斜雨每從空隙滲入;有時,怕鞋子淋溼,捲起褲管,赤腳走在冰冷的道路上,忍受寒風刺骨,到校後再予穿上;如今想來,與現今兒童備受呵護的情況,真不可同日而語。
我家住在車站附近,上學時要先經過一個彎道(九份人稱為「彎頭」),走入老街沿著基山街到豎崎路交义口,再拾級而上,全部步程約20分鐘。老街上有騎樓地,也有一些店家搭起擋雨帆布,下雨天可以沿路閃躲,減少被雨淋到的機會,可是剛出門的彎道,由於沒有任何建築物阻擋,加上從海面吹來的強風,是步程中最為辛苦的一段;穿雨衣者必須抓緊衣角,持傘者要頂著風勢緩步向前;若有閃失,難免又要「雨傘開花」。所以,當時老街有數個修傘攤位,生意不錯,想必也是因應九份特殊雨況而生。
近年來,或許受到地球暖化的影響,東北角下雨天數逐漸減少,九份冬天不再像過去「逐工落雨」;因此,穿雨衣或著棕簑者日益稀少,甚至有人把棕簑連同乙炔燈(註一)當作古董,掛在牆上供人觀賞。年初,幾波寒流來襲,九份霪雨霏霏,氣溫常在10度以下,於是找到最冷的天氣返鄉探望親人,順便回味早年生活在淒風苦雨的日子;當走在街道上時,幾乎空無一人,讓去年疫情所帶來的慘狀(註二),再次蒙上陰影,親戚所開的芋圓店索性拉下鐵捲門,暫停營業。
一百多年前,九份發現黃金以來,每隔三十年就有一次榮枯。九份所以再次繁榮,要歸功於1989年的電影「悲情城市」。前年,貼了一篇《九份榮景依舊》的文章(註三),反駁老一輩的人所說「三年一閏、好壞照輪。」如今,眼前所見的熟識故鄉,因疫情及天候的關係,似乎躱不開興衰的「輪迴」。
註一:參閱【乙炔燈】乙文。
註二:參閱【疫情期間的九份】乙文。
註三:參閱【九份榮景依舊】乙文。
冬天九份的景象—烏雲密佈、風強雨驟、溫度很低(攝氏10度以下),遠方的海面不時有長浪拍打岸邊;2016年,霸王寒流來襲,九份山區還下起雪來。
冷天的九份,景致別有風味,感覺特別清新;但持傘者走在路上,一定要小心,避免「雨傘開花」。
疫情加上天候的影響,街道上幾乎空無一人,即使九份地標—豎崎路,也未見有人來往。
這家專作觀光客的餐廳,近中午時分,還是沒人光顧。
九份市場附近的街道,不見遊客,有些店家索性拉下鐵捲門,暫停營業。
九份老街中段,原是很熱鬧的地方,總算看到兩位持傘者的背影。
這是老街入口,九份人稱為「彎頭」,冬天時節,這裡風強雨急。
這就是「棕簑」,網路有人拍賣,早年不是很值錢的物件,如今起標價格為6500元,實在超乎想像。(註:照片取自https://tw.bid.yahoo.com/item/%E3%80%90%E6%97%A9%E6%9C%9F%E8%80%81%E7%B0%91%E8%A1%A3%E3%80%91-c87301961?co_servername=aFS&co_servername2=aFS)
照片下方有一條「圍牆」的房屋,就是本人小時的住家。民國51年,國軍拓寬道路,住家被填入地下,早已不見蹤影。真要感謝鄭桑溪先生(1937~2011)還留有六十多年的老照片,可以讓人回味。至於九份國小,則在照片的上端,沒有入鏡。(註:照片翻拍自鄭桑溪的「九份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