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份榮景依舊
150年前,九份是一個荒陬之地,只有少數人家在此植茶種稻(註一)。1890年,基隆河發現砂金,有人溯源找到金脈,開啟了九份的黃金歲月。當地有句俚語:「三更散、四更富、五更起大厝。」就是形容九份「大起大落」的情景。
台灣割日之後,九份礦山由「藤田組」經營,開創首次榮景。多年後,富礦挖盡而無利可圖,乃以30萬圓讓予顏雲年經營。顏氏採取「三級承包制」,授由意願者承包,就在大家「一夕致富」的妄想之下,又再造榮景;當時,從基隆開往下關的輪船,遙望山上燈火通明,被譽為「小香港」而印證其繁華。太平洋戰事爆發,殖民政府關閉非軍需生產,九份陷入蕭條,許多人疏散到原鄉去。二戰結束,百廢待舉,礦山在政府扶持下而興旺,直到民國60年全面停採,才結束九份80年的黃金歲月。
九份最後一次黃金榮景,是我讀小學的時候,由於上學須要經過市場,常在人潮中穿梭,市場裡萬頭攢動、人聲鼎沸,好不熱鬧!到了晚上,昇平戲院散場時,眾人木屐踏在石階上,所發出來的聲音有如「千軍萬馬」,具見當時盛況。民國50年以後,黃金採盡,人口開始外流,最後只留下老人及小孩,猶記每次從外地回來,都聽聞鄉鄰搬離的消息,街道上大門深鎖的房子,隨處可見;尤其是,淫雨霏霏的冬夜,在稀疏而搖晃的街燈下,傳來狗嚎聲及小孩哭泣聲,有如鬼域,那種悽涼蕭瑟的景象,非親身經歷,難以想像。
民國78年,一部把二二八事變雜湊在九份的電影-悲情城市(註二),不知讓多少人驚愕而垂淚。一則咖啡廣告,把九份山海交錯的景致,純樸而富有鄉土味的街道,在螢幕上不斷播放,又不知俘獲多少人心?加上,政府積極推動「國民旅遊」,九份幾乎吸引全台人士,前來一遊,因此又創一次榮景。只是,俗語說:「三年一閏、好壞照輪。」鑑於過去九份景氣的起伏,在地人都不看好前景,而認為:頂多維持30年,一旦國民旅遊風氣消退後,又要回到「十室九空」的年代。
從以前到現在,九份似乎每隔二、三十年,就有一次起落。沒想到,30年即將過去,九份不僅沒有在地人的悲觀,反而更加繁榮,每次看到來來往往的遊客,操持不同語言,九份並未因為陸客減少而日漸蕭條。特別是,以前較少遊客的晚間,仍有不少人前來觀賞夜景;本來遊客不多的輕便路(註三),也經常出現人潮,並且新增了許多雅緻的店面,真不知要為九份高興,還是煩惱?
旅居在外的九份人,假日返鄉,屢為塞車所苦,有時還要把車子停在郊外,搭乘接駁車上山,讓人覺得返鄉之路更為遙遠;所以,九份榮景依舊,對我們住家而言,實在弊多於利;不過,我們也不願意看到冷清蕭條的九份,再次降臨!
註一:參閱【遙想150年前的九份】乙文。
註二:參閱【悲情城市】乙文。
註三:參閱【輕便路與輕便車】乙文。
九份郵局:九份郵局幾經遷移,原位在輕便路上,後搬到基山街,再搬至派出所旁,最後因地點偏遠,在地方人士的爭取及協助下,上(10)個月搬到原公有市場裡,方便遊客及商家金融業務的需要。
基山街上的一家知名糕餅店。
這是位於原基山街郵局旁的一家紅糟肉圓店,與常見的市場店面無異。
這是位於輕便路上的藝品店。以前輕便路遊客不多,近日常見人潮,因此有人嗅到商機,開設幾家雅緻的店面。
這家位在輕便路的店面,商品擺設光鮮亮麗。
輕便車車站:這是日據時期的輕便車車站,業已經過多次變化,早就失去原貌,現在作為一家觀光客經常用餐的地方,外表有點日本風味。
這是位在昇平戲院旁的藝品店,原是冰果店,後又經過多次變異。曾有地方人士提議:收購此家店面,拓寬昇平戲院前的廣場,方便遊客活動;但屋主開價不低,只好作罷。
這是九重町旁的人潮,雖非假日(106.10.30星期一拍攝)遊客不減。
這是位於老街出口,客運車站旁的便利商家,頗具特色。
民國50年以前的九份全景,但見黑壓壓的一片「油毛氈屋」,非常具有特色。過去,夏鑄九教授曾建議保留這種具有礦工味道的屋舍,但未獲得到當地人的同意,只好藉著老照片,予以回味,我家祖厝就位在彎道下,民國52年拓寬汽車道路時被拆除,前張照片的便利商店,就是我家祖厝的位址。(註:本照片翻拍自鄭桑溪攝影展「九份往事」第23頁。)
這是從我家往海面拍攝的黃昏景色,十分迷人。
這家新開的民宿非常雅緻,周圍整齊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