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瑞芳
2018/03/04 22:51:44瀏覽3463|回應0|推薦40

瑞芳
      台灣光復初期,瑞芳與中壢是全省最大的兩個鎮,如今瑞芳人口僅4萬人,除遠不及中壢的40萬人之外,就連鄰近部分鄉鎮也都超越瑞芳。瑞芳由盛而衰的原因,當然與礦業的沒落,有密切的關係。
      19世紀初,前來台灣北部開墾的漢人,逐漸增加;晚到者只好往台北盆地四周發展,有人沿基隆河建立墾區,前後有五堵、六堵、七堵、八堵、龍潭堵等,所以稱「堵」者,乃聚集墾民,以防原住民騷擾。清治晚期,從淡水(艋舺)到噶瑪蘭建一條「舖遞」路線,其中在龍潭堵以東一公里處,設「柑仔瀨舖」,有人在此開設雜貨店,店名「瑞芳」,行人慣用「從瑞芳來」或「去瑞芳」,以示來往;因而「瑞芳」便取代「柑仔瀨」為地名。大正8年(1919年)宜蘭線鐵路開通,在龍潭堵設置「瑞芳驛」,便將原稱「瑞芳」的「柑仔瀨」,改稱「內瑞芳」或柑坪里,「龍潭」則變成當地一個里名。
      在基隆河尚未發現黃金之前,龍潭堵附近即有農民挖掘沿岸煤礦,貼補家用;等到九份及金瓜石發現金礦後,四方之人蜂擁而至。即以昭和14年(1939年)為例,隸屬瑞芳的九份地區,設籍人口就接近二萬人,而當時設籍在板橋的民眾還不及一萬人。二戰結束之後,九份及金瓜石再度開採黃金而繁榮,瑞芳也因煤礦業崛起而欣欣向榮。猶記民國50年代,就讀基隆中學時,必須先搭公路局車輛到瑞芳,再轉乘火車前往八堵;上、下學期間,車站人山人海,好不熱鬧!民國60年黃金採盡,10年後煤礦業也跟著沒落,在缺乏產業支撐下,瑞芳人口大量外移。直到今天,瑞芳依舊呈現三、四十年前的樣貌,相較於台北衛星城市,顯得破落不堪。
      隨著國民旅遊的興起,號稱「水金九」的水湳洞、金瓜石及九份,吸引許多國內、外觀光客,加上臨近的平溪地區,也都必須經由瑞芳轉往,瑞芳火車站附近已見人潮,但仍抵不過產業的蕭條。所以,瑞芳要恢復以往榮景,恐怕不能只靠觀光業而已,而須尋找其他產業。

這是瑞芳火車站,旅客以觀光旅遊者居多,與過去多數為求學、就業者有別。

瑞芳火車站分前、後站,後站可轉往平溪及海科館,附近已有人開設等車遊客暫歇的店家。

瑞芳火車站對面的商家,以前這裡是一家戲院,名叫「瑞龍戲院」。

瑞芳火車站對面的商店街,是瑞芳最熱鬧的地方。

照片中的「義芳商行」,是瑞芳最大一家煤礦公司(瑞三煤礦)的總部。

在瑞芳地區農會樓上,原有一家「樂民戲院」,早已歇業多年。

原先這裡是輕便車(台車)行經之地,地方政府舖設輕便車軌道,模擬日治時期的情景。

右邊是瑞芳區公所,道路中有一條隧道,可通往瑞濱,銜接濱海公路。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hsia1113&aid=11077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