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份老樟樹
樟樹,曾經是台灣重要的天然資源。清治中葉,樟腦與茶葉併為台灣兩大出口品;日治初期,還成立專賣局從事樟腦買賣。以前,台灣中、低海拔山坡地佈滿樟樹,「伐樟取腦」是許多人的經濟來源,樟樹砍下後要用大灶煉油,時稱十口灶為一份,而九份即九十口灶,至今九份派出所還遺留一棵老樟樹,印證九份地名的另一說法(註一)。
九份地處東北季風的「風頭」,樹木長大不易,除生命強靭的榕樹外,老樹或大樹不多;所以,老又大的樹就特別值得珍惜,九份派出所前就有一棵超過百年的老樟樹。猶記小學時,同學父親為派出所主管,時而前去與同學溫習功課,也曾試圖爬上那棵大樟樹。在外求學之後,僅坐車路過派出所時,抬頭探望而已。直到進入職場,因須進行「身家調查」,而結識了一位年輕警員,每回返鄉都前往拜訪,常在樟樹下討論考試竅門,直到該警員他調,再也沒有機會親炙那棵大樟樹。
樟樹功用極廣,除提煉樟腦及樟腦油之外,還可以作為心腹脹痛、袪風散寒、牙痛、疥癬、殺蟲…等藥用。此外,大型樹幹是造船、製作家具及彫刻之材料;值得一提的事,樟腦還是「無煙火藥」及「賽璐璐」(Celluloid早年的電影膠卷)的原料。所以,樟樹是當時的經濟及戰略物資,非一般平民百姓所能砍伐,而是對參與戰事有功的人,才能向官方申請「伐樟」,獲得許可者,稱為「軍功匠首」,前往伐樟之路,便稱「軍功路」,這也是台灣有許多「軍功路」的原因。幾年前,木柵軍功路要改為和平東路4段,理由是:「軍功路原本就只是榮民來台後的一個據點,路名不具保留意義。」(註二)殊不知,「軍功路」在台灣林業開拓史上,具有相當重要意義。
台灣叫「○份」的地名很多,如:五份、六份、七份、八份、九份、十份(分)…等,相信都與早年「伐樟取腦」有關;但「九份」之地名,卻與伐樟沒有太大關係,主要是九份土地貧瘠,加上東北季風強勁,又缺乏水利之便,不太適合樟樹成長,派出所前有一棵高大的老樟樹,應該只是特例而已。根據《台北縣誌》記載:清朝時期,九份地區居住9戶人家,運送物資到九份時,每樣東西要先分成九份,後來「九份」就成了這個聚落的地名。此一說法,最為普遍,可信度也最高(註三)。
二十多年前,知悉縣政府在樟樹旁懸掛一片珍貴老樹「鐵牌」,因此前去察看,該牌介紹樹齡約100年。若所述屬實,如今這棵老樟樹也該有120歲了,近日再前往一探,雖不見長高,但枝葉茂盛,覆蓋面積也比以前更為廣闊,一片欣欣向榮的樣子,令人振奮!
註一:參閱https://flipermag.com/2015/03/25/chennuomi/
註二:參見【軍功路更名案】乙文。
註三:參見【九份地名的探索】乙文。
這是九份派出所前面的一棵百年老樟樹,背景就是基隆山,有遊客在樹下停車,著實不宜。
這是20年前縣政府懸掛的「珍貴老樹鐵牌」,如今已斑駁不堪,字跡模糊。
從樹下往上仰望這棵老樟樹,枝葉茂盛,覆蓋面積不小。
從派出所旁邊的「九份遊客中心」拍攝這棵老樟樹,看起來十分高大壯碩。
這裡原有兩棟日式房子,倒塌後,重建為台電公司九份營業所,現在又改建為「九份遊客中心」。
這是從派出所上端拍攝老樟樹的樹頂,可見其覆蓋面積廣闊,由此也可以眺望海面景色。
翻拍自文建會編輯的《九份口述歷史》一書。這張照片拍攝時間,應該是民國50年前後,派出所已經重新改建,當時已有那棵老樟樹,只是沒有今天那樣茂盛。前面有位小朋友,現在也應該是六十多歲的老人了。遠處一輛有車頭的公路局班車,是民國四、五十年代常見的交通工具。物換星移,令人不勝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