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份老街今昔
到九份旅遊,都會前往老街逛逛,有道是:「人潮就是錢潮。」由於遊客眾多,老街開設各式各樣的商店,只是這些商店與我童年印象,大不相同,過去賣的全是生活必需品,現在賣的不是「小吃」,就是「伴手禮」。
60年前,九份老街景象尚留在我的腦海裡,當向人述說時,因為沒有照片,聽者僅能各憑想像;只是那個年代,一般人不可能有照相機,無法留下鴻爪片影。幸好,基隆人鄭桑溪先生(1937~2011)留有一本《九份往事》攝影集,將1959年至1966年的九份照片,編輯成冊,讓我們得以回味童年往事。日前,有媒體報導九份老街販賣的東西,同質性高,沒有特色,缺乏重遊的吸引力(註一)。為讓大家了解九份老街的今昔,特拍攝幾張《九份往事》裡的老照片,對照同地點之現況,比較其差異。
其中有一張打洋傘婦女,左邊掛有「菸酒」二字的雜貨店照片,值得介紹。該雜貨店原是日本人「大木下」所經營,光復後由大溪人江先生承接。江先生熱心公益,曾任九份國小家長會會長,也當過鎮民代表,是當時的「地方人士」,他的兒子與我同班,交誼甚篤;在電話尚不普及的年代,他家已有電話,九份人若有急事對外聯絡,便前往江家借用,因而照片上掛有「公用電話」招牌。約莫20年前,江老先生過世,江媽媽傷心過度,數日後也撒手人寰,真可謂「鶼鰈情深」!如今,雜貨店由長男繼承,長媳擔任當地里長多年。
另有一張背小孩婦人的照片,其上搭有帆布以蔽雨,因此即使白天也是灰暗暗,當地人稱此地為「暗街仔」(註二);照片左邊有一座公有市場(註三),主要販賣雞鴨魚肉,市場臨街原有兩家魚丸店,為了生意上的競爭,一家年輕人持獵搶射殺另一家的兄弟,造成兩名兄長死亡及弟弟重傷的慘案;事隔若干年,行凶者的父親行經暗街仔時,被傷殘的弟弟持武士刀砍去一隻手。隨著凶殺案後,九份進入20年的蕭條期;直到1989年,一部把二二八事件雜湊在九份的電影-悲情城市,及一則咖啡廣告,將九份山海交錯的景致,呈現在螢幕上,吸引許多人前來旅遊,九份再度繁榮,至今未歇。
日前,與幾位小學同學見面,要我描述一甲子前的老街,我說:老街入口原是一間貨運行倉庫,毗鄰就是「阿雲魚羹」,再過去是家叔開的碾米廠,經過一段駁坎,有位黃姓助產士,對面是鄭姓福州人賣的「鹹光餅」;小斜坡上去,有兩間雜貨店,其中一間是吳姓同學家開的,隔壁是理髮店;再往前走,有游姓人士開的「金飾店」,臨下坡前有家女子美容院,對面是西藥房;直角轉彎旁,有家糕餅店,隔壁是棺材店;再往下走,便是駱姓同學家的「彈棉花店」,隔壁也是糕餅店,對面有家書局,老闆姓余,他女兒曾任高雄女中校長。再往前走,現今「阿蘭草仔粿」原是一家炸油條店;轉個彎,小上坡旁有個菜攤,她兒子姓張,曾任淡江大學校長。經過公有市場後,便是前述江姓同學家的雜貨店;過了豎崎路口,即是「大竿林」,鮮有商店。同學聽我娓娓道來,盛讚我的記憶力;我說:老人家就是記得陳年往事,只是所述情節與老照片一樣,一鱗半爪而已。
誠如媒體報導,九份商店販賣東西,沒有太大特色,似乎有「唱衰」九份的意思;其實,當地人也不看好前景,許多人認為:頂多維持30年榮景。只是,1989年至今已有30年,九份榮景依舊(註四),除老街行人摩肩接踵之外,連本來遊客不多的輕便路,也經常出現人潮,並且新增許多雅緻店面,惟所販賣的東西,今昔有別!
註一:參閱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80115/37903897/
註二:參見【暗街仔】乙文。
註三:參見【九份的公有市場】乙文。
註四:參見【九份榮景依舊】乙文。
這是九份的地標—豎崎路,左邊原有一家理髮店,其上為打鐵店,現改為「阿妹茶樓」。
照片左邊就是江姓同學家的雜貨店(參照文內第三段),右邊原是一家製冰廠,樓上是「徐內科」診所,現在改為「小師父」小吃店。
照片左邊就是九份公有市場(參照文內第四段),右邊賣水果及蔬菜的商店,現改為「賴阿婆芋圓」店。
照片左邊的中藥店,現改為藝品店;照片盡頭右邊原有一個菜攤,菜販的兒子曾任淡江大學校長。
照片左邊的是「王永珍」糕餅店,右邊原是一家書店,老闆姓余,其女兒曾任高雄女中校長。
照片右邊是一位楊姓礦主的家,前面有一家雜貨店,現在仍然經營雜貨,只是貨品有別。
照片左邊有兩間雜貨店,右邊這間是吳姓同學家開的,前面有位穿著時髦的少女,中間有位背著貨物的婦人,差別頗巨;其實,當時九份是一個十足的M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