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九份的公有市場
2016/12/11 10:01:49瀏覽3178|回應0|推薦39

九份的公有市場 
      對現代的人來說,無論傳統市場或超級市場,早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不覺得有什麼特別。但在100年前,設置一座公有市場,販賣各式各樣的生活必需品,就會感到十分新奇。當年,台灣許多地方還在自給自足的情況下,位在北部的九份,就有這麼一座市場。
      九份發現黃金之初,原集中在土地公廟以上的山區,包括:大、小粗坑及樹梅礦區,採礦人經猴侗沿淡蘭古道而來。台灣割日後,土地公廟以下的山區,如:大竿林的五番坑、台陽公司所在地的八番坑,逐步開採。為了縮短前往九份的路程,由顏雲年及蘇源泉兩人捐資,於明治35年(1902年)闢建一條從瑞芳街到九份山的步道(註一)。由於行走便利且不必繞遠路,吸引四方之人前來九份謀生,於是步道兩旁開始建屋居住,不久形成聚落。大正5年(1916年),就在步道中段的基山街旁,設立一座占地57坪的公有市場,至今正好滿100年。
      起初,該公有市場共容納13家商店,供應礦山民生必需品,隨即向前、後發展,遂形成一條商店街,街上所販賣的用品,從出生至死亡樣樣齊全。昭和14年(1939年),是九份鼎盛時期,據統計設籍九份人口,高達二萬人,加上流動人口,共約三、四萬人。由於礦工消費力強,九份成為台灣最繁華的地區;當時,從基隆開往下關的輪船,夜行基隆嶼海面時,遙望九份山區,一片燈火通明,頗有香港或上海的氣勢,因而有「小香港」、「小上海」之稱。台灣光復後,九份再創榮景,直到民國60年黃金採盡,九份進入20年的蕭條期。
      九份最後一次榮景,是我讀小學的時候。記得每次上、下學,途經市場,聽到商家招呼客人的聲音,此起彼落,現仍留存記憶裡;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從鼻頭角挑來的魚貨,在市場旁邊拍賣,拍賣員有節奏的喊價聲,至今不曾或忘。有時,跟隨母親到市場買菜,進入公有市場內,可以買魚、買肉、買雜貨…等等;特別的是下雨天,市場因有屋頂,可免風吹雨淋。民國48年,公有市場內相隔不到10公尺的兩家魚丸店,為了生意上的競爭,一家年輕人持獵搶射殺另一家的兄弟,造成兩名兄長死亡及弟弟受重傷的慘案,轟動全台灣(註二)。
      黃金採盡之後,九份人口嚴重外流,整條街道空空蕩蕩,公有市場也隨之荒廢。民國80年,九份發展觀光,公有市場再度起用,但已不再販賣雞鴨魚肉,而是賣工藝品給觀光客;甚而,對面一家賣「芋圓」的商家,在裡面擺放桌椅,供客人食用「芋圓湯」。日前,利用返鄉機會,特別前往公有市場一探究竟,發現鐵門拉下,進行內部整修,但不知又會變成怎麼樣?
      前往九份旅遊的人,一定會去「九份老街」閒逛,但鮮少有人知道這條老街的形成,就是因為百年前設置公有市場所致。如今,2016年即將過去,特別撰文記述這段經過,一則聊以回味,一則分享予網友知曉。

註一:參閱【九份老街】乙文。
註二:參閱【暗街仔】乙文。

照片右邊就是公有市場臨街的一部分,如今商家販賣工藝品給觀光客。

這是公有市場向前發展的街道,照片左邊這家賣草仔粿的商家,生意興隆。

這是公有市場向後發展的街道,過了照片中間的十字路口,就是大竿林。

這棟房子原是石頭屋,現已改建樓房,是當年凶殺案苦主的住家,現在究竟誰居住?沒有探究的必要。

這是公有市場附設的公廁,100年前設有公廁,是非常了不起的公共設施。

這就是有百年歷史的公有市場,鐵門想必是後來才裝設的,如今正在整修內部。九份人稱老街為「暗街仔」,特別選擇一張昏暗的照片,才能顯示「暗街仔」的味道。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hsia1113&aid=84749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