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日本書道演變之二
2014/02/10 12:07:49瀏覽4769|回應5|推薦9

日本書道演變之二

和風書道的形成

 

和風書法的形成,草書成為必要。因為書寫體假名源於中華草書,日本漢字形成草體後,和假名搭配無礙。形成連筆也比中文方便。中華草書為民間簡便書體,然後由王羲之等演進為殿堂書法,到了唐代,大草草書的蛻變,給唐化時期的日本很多啟示。中華草書中依然含有很多含糊籠統,最後的結果就是官方連書寫也以楷書為準。成為唐楷。日本草書是貴族發展的,傳入民間。由於其中含有大量假名。假名符號的草體辨認容易,草書筆法固然襲自中華,卻有和化的統一性。所以和風書法的草書情況不至於造成極大困擾,而日本使用草書程度也就大於中華。昔日日本侵華時揚言日本草書書道勝過中華也不無些依據。這是文字系統不同產生的結果。日人書道當然未必勝過中華書法。各有一套吧。

 

藤原俊成(1114~1204)

藤原俊成的千載和歌集-和風書法的形成

藤原俊成的千載和歌集是和風書法的歷史徵兆。爾後和式書法大致就是這種模樣了。漢字夾雜假名。其中的漢字已經從唐楷慢慢形成行書,後日更蛻變為草書。藤原書法,剛毅的線條有金屬風格。

然而唐楷或中華行草加上假名的書法,以及純漢字書法並未斷絕。幕末的阪本龍馬,書法襲自元明代書法家,川端康成與三島由紀夫都傳承有飛鳥,奈良朝以來的這種書風。咸信日人視之為古風,也非一般日人能夠辦到的。情況一如和歌為日本本土詩歌,以音數為韻律,漢詩一直存在,以中語為韻腳。可能在平上去入語調上稍微不合章法,但是尾韻無礙。

* 這是日本武將上杉謙信的漢詩,誰能辨別他是日本古人,耍刀的呢?

八月十三夜在能登對月有感

霜滿軍營秋氣清

數行過雁月三更(連破音字押韻都很精到)

越山併得能州景

遮莫家鄉懷遠征(連中華地方俗語的遮莫都知道,很難想像他是耍大刀的。遮莫,趙宋以來河南官話有,發語詞。其他區域我不清楚)


昔日日本,把和歌視為女道,漢詩為男道。戰國武將能漢詩者大有人在。此風至明治初年未改。伊藤博文等均能漢詩。甲午之後,日人輕視中華,至今尚留有清奴之罵語。漢詩為男道之風漸淡。淡而不絕,日人能漢詩者依然大有人在。漢詩詩人多主張和中國和睦。這種情況看書法也能知道,昔日日人以能寫漢字為男道,漢字稱為真名。其拼音字母為假名,可知矣。日人至今僅承認受過唐化,對大唐依然尊敬。當代兩岸就不談了。甲午與後日中日戰爭固然是原因,兩岸對於自己繼承的文化都有某種程度的破壞,中國文革最嚴重。日本人是很輕看的。我們該檢討了。中華文化遺產為世界遺產,我們不想要無妨,日本很稀罕,也很珍重。這樣很有面子嗎?語重心長!

*我想,胡適講的那些話,要日本人怎樣瞧得起他和我們呢?這是難怪的。

下圖為千載和歌集樣張:

武士書道

宮本武藏 (1584~1645)

自鎌倉幕府以降,日本陷入戰國局面凡六七百年,所形成的武士文化,一直到二次大戰後才告煙消霧散。武士教育為文武合一教育。當然戰國時代以至於二次大戰以前,日本武人也多能文。更不排除武夫附庸風雅的心情。也許戰國武將中也也值得一提的書法家。一目所望,書法粗糙者居多。卻也不能不提兩人,一人為宮本武藏,其人以劍道探索人生,平生決鬥數十次,僅一次敗北。武藏頗有藝術天份,難以逃脫武士文化而雙手血腥,時代主宰了他的抉擇。令人三嘆。

 

另一為山本五十六,這是因為他的父親有他時,年五十六,他就有了這個怪名字。山本面貌如村夫。剛毅中卻有某種柔軟。由於接觸歐美,深知歐美實力,山本不主張和美國開戰。當然他也不是和平主義者。卻在大決策無法挽回後,身繫任務,以達成任務為要。山本身為軍人,是不辱其軍職的。也在武士文武合一教育下,山本被認為是日本書道名筆之一。兩人書法列為武士書道。

 

此處介紹武藏書道,見其人文之前,先觀其人。

 

宮本自畫像與宮本武藏簡說

這是所所謂日本武聖宮本武藏的自畫像。這張畫可以看出武藏的才華。他的書道在日人的文化中也算是佼佼者。他不是只會拿兩刀罷了。

 

武藏生平決鬥數十次,最後遺世五輪書兵法(劍術)一套。武藏一生可以說是日本數百年武者文化的犧牲品。他比武應該不是以殺人為樂,真劍比試,瞬間生死,這樣的情境是可以體會極至的人生道理吧。中華民族並不接受日本武士道的實踐道德。武藏若生於今日,定然自問,和吉岡小太刀決鬥有何意義? 嚴流島與佐佐木決鬥打破對方的頭贏了勝利又有何獲?日本舊時代不是尚武,而是曲解了武的定義。好勇鬥狠無所明辨是中華民族從孫子以來都反對的事情,但是並不代表我們的民族不敢拼命。義不偷生,在我們的歷史中所在都有。他們不稱為武士。而是士。文武合一的也是士教的理想。達到理想的有王陽明等人,王陽明也是日人很崇拜的偶像。讓我們對日本武士道與中華士風都有了解。


但是他的兩天()流劍法,單手持刀,能夠在斬殺時穩住刀把,不至於反刀(也就是手一抓不緊,刀鋒就朝上),那腕力和指力的磨練是夠的。用來寫書法和畫畫,手勁徐而穩可想而知,懸腕當然沒問題。有些日本人說宮本武藏的書法一如劍道,有一刀兩斷的風格。若是指的是腕力和指力的話,那是沒錯的。我看宮本武藏的書道,沒看到一刀兩斷,反而看到他的藝術天份了。

* 日本刀握把很長就是因為會反刀。一般來講,兩手持刀才能控制。之前講的唐刀是直刀,沒有這種情形,唐刀刀把也能雙手持刀。我沒練習過日本刀術,不知為何彎曲。有一可能是要馬背上使刀的緣故吧。日本刀原先也仿唐刀,後來才有曲度的。 

吉川英治根據兩天記中所寫的宮本武藏和佐佐木小次郎決鬥,謂:宮本武藏算準潮汐,還故意遲到了。卻在打死小次郎後立刻順潮而退。這是小說家之言,真實情況,至少我不知道。假設正如吉川所說,這也是兵法(中華兵法)的詭道。重點還不是潮汐,而是要拖延使小次郎心浮氣躁。小次郎是被宮本武藏的木槳打死的。那把木槳至今猶存。據說小次郎被擊中頭部,胸腹內臟皆碎。武藏手勁可知矣。詭道在兩兵相爭中沒有公不公道的批判。立刻退順潮而退也也能是事前有觀察和計算。那已經不重要了。但是這樣退出,對於間不容髮的劍道中叫做恰如其分。我認為嚴流島的決鬥,大可用在書法上,揮灑大字,氣魄猶大。這就是佈局。不多也不少就是書法藝術的極致。

 

*日本稱的劍道,在中華稱為刀法,道與法不同的用詞,可見中日概念的差別。法只是技術。 一般來講,中華對於刀劍均不稱道。兵者,凶器也,孫子以來如是看!

 

上說的兩天記是武藏身後百多年才寫的說部,吉川英治採用了此說,卻也未必就是史實。武藏當然也有可能準時赴約。所以對武藏以遲到為兵略手段之說必須要有保留,這和三國演義的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的情況並無兩樣。


我們依舊認為宮本武藏的藝術才氣,時代和文化使他兩手持刀了一輩子,本來是該拿雕刻刀、毛筆的呢。

下面是武藏的手跡。直幅。武藏書道之一---戰氣

武藏寫道: (大字)戰氣,(小字)寒流帶月澄如鏡。

這也可以看出他的實戰體驗。肅殺清冷之氣是他的感覺。就在瞬間,他也可能嚐到死亡的滋味。我們可以說武士道的概念有點問題,卻不能說這種真劍比試不需要勇氣。澄如鏡狀他在戰氣感受中,心如明鏡。這可能真刀決鬥(日文寫為試合)中,心是清澈的。朋友能想像這種感受嗎?瞬間生死,沒有恐懼,也沒有雜念。

這幾個字仔細看,是中華書體的行草,都是男道的漢字真名。當然不可能夾雜女道的假名。也就是說和風書法中有行草。另外還有一種是大草。他寫這幾個字串起來,很像中華的十六字小令。  書體本身可以比較前面的藤源俊成的漢字能說成是行書,此處是行草。幾百年和風書法開拓了多樣書體了。

這裡,可以看到武士教育中文的一面。日本實踐了中華文武合一的士教。沒人能否認這一點,中華世界也有不少人很恨日本人,當然可以看不到這些。卻不是事實。日本武士教育兼及文武才是事實。中華進入漢代以後,強調文治,激勵的是士風。日本進入戰國,諸侯相爭,各擁武士,其士之概念取自中華,武之概念,適合日本無文治的現實需要,日本戰國和中華亂世一樣,蒼生受害,黎民遭殃。

上面所貼戰氣直幅並非是和風書法。之前講過,過去的日本重視能寫漢字,更能漢詩。真正的和風書道是漢字和假名並用,所書文體非中文文言文或漢詩,而是日本語文。也就是說唐化以來的日本有兩套平行語文。經時日久,已經融合了,卻又各自分別。這樣的現象在世界中十分罕見。

宮本武藏書道之二--和風書道

這是信扎。書信使用和風書道,文句使用日本語。對我們來講,看不太懂了,對日本人而言,這種語文比我們懂得多一點,也有困難度,困難在日本大草漢字上面。我貼出本信函,附加鉛印文字。朋友讀讀看,那絕不會是我們熟悉的「寒流帶月澄如鏡」或是上衫謙信的「遮莫家鄉懷遠征」那樣貼切語句了。這就是和風書道。我們熟悉的,正是今日日本人不熟悉的地方。各有困難。

若問我這封寫於十六世紀的和式書信到底寫的是甚麼?不知為不知,我只看懂了30%,沒辦法拼湊。這就是和風書道的體現。若是比對所有的漢字,可以清楚的看到,這些漢字使用了大唐狂草筆法,再加上日化和減省,我們若不對照鉛印,無法辨認一字。信函中夾雜有假名,在十六世紀,和風書道已經普遍運用了。當然,當代日本人若沒有好教育,同樣讀起來很困難。其中的大草漢字就是障礙,假名草書應該不是困難。本信函最後有簽名。武藏本名玄信,簽名法採用花押,取意於中華大草一筆寫就。這種花押是日本傳統文化,借諸於中國,卻非中國習俗。

*我在學習日本歷史時,同時也學日語文。後者沒學好,甚是膚淺;前者有相當程度。今日寫日本書道,所持者為日本史,並非日本語文。

我觀其和風大草漢字,追其源流,推測來自懷素草書者居多。懷素大草對今日華人來講,沒有好教育,同樣看不懂。能懂大草者萬中或有一人。

此處我貼懷素自敘帖中的ㄧ頁,搭配鉛印。可以比較宮本武藏的和式書道中的漢字是這種大草的再減省。看不懂也就不足為奇了。

 

....然恨未能遠(睹,為今字)前人之奇跡,所見甚淺。遂擔笈杖錫,西遊上....

大正時代,日本學者大規(為日本字,左偏還要有木字旁)文彥講:若一點一劃不得其處,則字音字訓皆壞矣。可見和式書道的漢字也有一定的寫法,日本採用了行書,行草以至於大草,行書和行草上可辨識,大草不把點劃弄清楚,那麼,讀不通了。唐代書家孫過庭對於草書也講過同樣的話(見書譜序)。中華通用字體採用唐楷不是沒道理的。今日日本書寫體的漢字多用楷書,同樣的道理。

和風寫姿


有一點我們必須先有了解,和風書道不只在自本身上面有了日本風格的改變,執筆和寫姿也和中華書法不同。現在先看看寫姿介紹:

下面這張圖為和風寫姿。整個中華書法傳承很少見到這種寫姿。

宮本武藏的字跡,可以看到很多字草寫一筆帶過,而且辨認困難,和風書道的寫姿可能就是武藏當年寫此尺牘時的作法。更可能使用攜帶式筆墨文具。和風書道成形後應有約定俗成的辨認法。因為許多漢字的省筆超過了懷素,張旭的界線了。一字提筆不超過兩次在中華草書裡面,以懷素為例約有3%~5%難辨認的缺陷。多字連筆還要增加辨認困難。這些都不包含和風書道這種搞法。

武藏遺筆並無太多多字連筆,多字連筆的草書辨認困難度很大的。相對而言,寫姿如此,當然執筆法不同,腕力指力要求高不待多言。此處認真來讀武藏手跡時,加上考慮和風書道這種寫姿。才能了解寫在紙上的字體形狀的緣由。

中日本為兩不同民族。不能以中華書寫來批判日本這種寫法態度不對。日本毛筆書法因為有兩種書姿,一種是攤在桌上書寫;一種為手持紙卷懸空書寫。兩者以日本文字來看均可行。紙卷懸空書寫必須是和風書道,必須是行或草,往往連筆。假設是楷書,如光明皇后臨摹樂毅論,我認為必須攤在桌上書寫,懸不懸腕因人而異。

從武藏書信的鉛印可以看到,在他的時代男性書信還是以漢字為主。但是這種漢字文句顯然和中文不同了。只有一些套句如「恐惶謹言」、「即刻」等詞語還留下空海時代的遺跡。也就是唐代文言。對照空海的風信帖文句,可以看到由完全唐化的的日文和中華文言語法接近程度達80%以上。和化後的日文差異不同於中華文言者亦達80%以上。其間變化難以道里計。但是和風書道為主流的同時,依然還是有唐化書道以至於今。

由於寫姿不同於中華。句尾末筆以及行文中的單字墨筆拉很長,這是中華書法的忌諱。稱之為鼠尾鶴膝。我看過台灣不少人寫毛筆,也喜歡來這一手(可能是日本遺風)。這是錯誤的。執筆方面,本無定則。但是日本書道畢竟和中華不同。我們執筆應以中華書法要求為宜。因為日本和風書道需要講究的筆法比中華簡略,和風懸空書寫無法拿來寫中華任何書法,尤其是楷書或行書。用筆之道,中華書法要求五指都有功能,字體上也比日文繁複。以日式執筆來寫中文,有所不足。

和風書道:女流名筆與社會安定

日本歷史中社會比較安定的時代有二:ㄧ為武士把持政治的幕府時代之前以及德川統一日本後的江戶時代。在這兩個時代的中間就是戰國時代。女性才華也在安定時期有相當的展現。第一波社會安定時帶給日本留下才女紫式部與藤氏部(即清少納言)的作品。德川的江戶時代由於社會相對安定,江戶文化進入了近代都市文化,藝文薈粹。

 

在書道上,我們介紹加賀千代女。和平安時代紫式部與清少納言才女不同的地方,是加賀千代女是平民。早年曾經結婚,夫死後ㄧ直未曾再婚,晚年投入空門,號為千代尼。這副書畫署名就是千代尼。晚年作品。喜其清秀俊雅的女性格調,更喜其靈活的書畫的筆法。在此介紹。

 

* 女流為日本漢語,中華所稱女流含有貶抑,日本漢詞也無所謂貶抑與否了。

 

加賀千代女書道的秀麗,張旭可收為女徒了。書跡中女性氣質洋溢!只可惜日本漢字間有假名,假設她生在中華,遺世書帖當不遜衛夫人。惜哉。我說張旭可收為女徒,因為她的秀麗筆觸和張旭是一路的。

見張旭書法片斷如下:

此為張旭所寫心經殘帖,云:無色聲香味......。多年來無人敢肯定為誰手筆。今日已肯定為張旭所書。其書法獨特,早就可以確認了。張旭書法無來者!

日本書道演進之二完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f2013e&aid=11059763

 回應文章

JJW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11/22 19:18

從心底佩服您的人品學識  我加入部落格才一個多月 整天胡亂吹牛 幸好遇上幾位前輩的幫忙 才有臉活到現在 我不懂書法 不能插上嘴 但對歷史很有興趣 慢慢讀您的文章 對我很有幫助 謝謝

日本劍術 除了劈砍hack和刺之外 因為有個弧度還可用 "拖" slash 筆直的劍 只能刺和劈砍 不知對不對.

CHF狗爺/馮濟灝(chf2013e) 於 2014-11-23 01:24 回覆:

回JJW君:

我讀貴版面文章,了解你甚為喜愛日本文化,這是好事。深入了解日本文化,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中日文化本是遙相呼應的。

人各有所長,所學也不盡同。我的知識背景就是歷史,雖然主體是西洋歷史(尤其是美國史),這些年頗喜愛中華歷史,過去在學校中也修過相當程度的日本史,後日讀中華史,又思想他山之石的益處,同時也溫習了日本史。既然以歷史為知識背景,很多文字就算不是談歷史,用的方法也是史學方法了。這方面可以多交流。

日本刀術很有一套,貴版面所說的居合,與陰流刀法,出刀往往讓對手無從防範,可想而知了。我想日本刀極為鋒利,當然包含了切割(Slash)在內,單是切割都能重創對手,甚至要命吧。相較於日本刀,中華大刀靠的是力道,切割怕是不怎麼有用的。此外中華還有鐧這種兵器,根本沒有刀鋒,秦瓊善用。能夠制敵,靠得都是力道。日本刀術在日本稱為劍道,裡面頗有蘊藏。可惜我從來也沒有練習過。很難深述了。我看了你收藏的日本刀,那恐怕價值不斐了。過去三島由紀夫有一把關孫六,那是名/銘刀了。

請保持聯絡。

CHF狗爺/馮濟灝(chf2013e) 於 2014-11-23 18:48 回覆:

我寫日本書道演變一文,起因於我讀中華書法帖後,在狂草上面領悟了張旭和懷素的書法後,旁及了日本書道。又在和風書道中,了解其運用中華行書與大草的旨要。所用之方法即為歷史方法(史學方法所限在於史學,歷史方法是史學方法的放寬和放大)。

大凡日本唐化的文化整體是可以拿來和中華文化互相發明的。多年以後的今日,建議讀中華史者,中日史學並進可得大成。個人所學駁雜,不敢講大成,能看到這樣的治史方向。


莎拉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2/12 05:48

剛剛看了樓下朵雲貼的影片,聯想到日本人的和室,可充做起居室可充做臥室,可做茶室也可做書房,榻榻米地板既可充當臥舖,又可充當桌面來寫書法,這或許是為什麼握筆要握那麼遠的原因吧?畢竟彎着腰寫字不容易呀!(即使是矮個兒也辛苦 誰理你  )

又聯想到老師們在黑板上寫字,"板書"也不容易寫得端整呢!

再,我將ipad斜立著寫字,簡直像在畫壁畫呀!我也不容易呀!

說說笑,您老別見怪。

CHF狗爺/馮濟灝(chf2013e) 於 2014-02-12 07:14 回覆:

給莎拉:

日本從豐臣時代的千利休茶道以來,茶飲有茶室。使用高麗粗碗飲茶,並把茶室之門弄得極小,必須彎腰進入。以有形空間強制學習謙虛,更以繁瑣規矩練習中華儒道之禮教。可和陸羽烹茶的自然風很不一樣了。日人重視茶室,築造獨立的茶室。和風與中華風,在此也有不同。日本茶道連取水都有規矩,很繁複的。

記帳當然可以懸空懸腕來寫。甚麼姿勢不是重點,重點是寫甚麼字體,繁複或簡單?我們的書法,一般來講是攤在桌上懸腕而寫。如此可以滿足中華書法靈活以及筆鋒的要求。蘇軾持筆與日人類似,寫出來的大字書體,以中華書法來講,就有缺陷。這是最好的例子。小字可以不懸腕。妳可以假設沒有平面能攤紙張,又必須速記時,也必須懸空懸腕,就像工廠管理,走動之中寫筆記,不就是懸空懸腕嗎?

和風寫姿是日本某些書道的標準姿勢,執筆法亦然。也可想像,寫漢字楷書,很難懸空。想學日本書道,最好依循日本方法。那是日本先人,經過千年演進的經驗。喜歡搞規矩的日本文化,對於各種日本書體所用的寫姿一定有規範。這方面我沒有太多研究。


莎拉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2/12 05:19
讀到您這句話我恍然大悟:"日本舊時代不是尚武,而是曲解了武的定義。"以前我總想不明白,感覺日本的武士勇敢/嗜殺/詭道與我心中的"武者"形象不同,卻又不能分得很清楚。

我自己偏好光明磊落、為天行道、抑強扶弱的武俠精神。


您圖片中的"和風寫姿",我似乎在大陸的清朝劇中見過類似姿勢,帳房的老先生一邊聽一邊持筆速記,有點像這個樣子,當然啦!我也不知戲劇中的表演合乎事實與否。

CHF狗爺/馮濟灝(chf2013e) 於 2014-02-12 07:35 回覆:

中華進入漢代以後,強調文治,激勵的是士風。日本進入戰國,諸侯相爭,各擁武士,其士之概念取自中華,武之概念,適合日本無文治的現實需要,曲解也在所不惜。我們認為這裡面有問題。最不能理解的就是切腹。勇之極致怎會是切腹?讀讀孟子定義的勇是甚麼,也能知道日本的武和中華的勇有很大差距。

切腹在日本文士森鷗外的小說裡面就有批判。後日的切腹變成剷除可能的權力障礙的手段了。日本戰國史(延續六七百年)充滿血腥,不是戰國小說裡面看到的那樣美化。台灣政客尤其崇拜切腹,動不動就講切腹。我看了搖頭。自殺有違孝道。軍人(武人)不願被俘受辱,不得已才自殺。只要能脫離自殺情境,就應該脫離。真正的勇:你除非殺了我,不然就和你幹到底。這種頑強是中華武德講的勇。知恥近乎勇,雖然不算是真勇,卻是勇的入門。我們都從這裡做起,那是可行而合理的。

*台灣四百年來,無人切腹。政客大概想意淫切腹滋味吧。

CHF狗爺/馮濟灝(chf2013e) 於 2014-02-12 08:31 回覆:

我再補充一下中華對於勇的定義

這個民族,絕不搞切腹,義不受辱,全無出路時只有自殺,只要有一現生機,就不會違背孝道。對敵人是沒完沒了的幹,直到為敵人所殺或贏得勝利為止。中華之勇在於頑強意志,至死不屈。先聖先賢對於大勇的定義是這樣的。

我們不知道中共繼承了多少中華精神,假設中共以及中國人繼承了這種勇。今日中日鬥爭,日本麻煩大了。這是沒完沒了的頑強意志比拼。無所謂一兩局的輸贏。根本就沒有投降議和的可能。參考韓戰,中共很可能就有這種頑強。美國評估,要把中華之勇納入考量。

所謂中華之勇盡在於斯。

CHF狗爺/馮濟灝(chf2013e) 於 2014-02-12 08:32 回覆:
台灣政客不要再講切腹了好嗎。我聽了肉麻!!!

香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2/11 22:38

加映一場:


香凝
. . . . . .

硯凍凝花,墨散寒香...
CHF狗爺/馮濟灝(chf2013e) 於 2014-02-12 07:49 回覆:

回朵雲:

 

此日本書家使用和紙。和紙以古法製造,貴得很。不管中日,書家寫大字方式都類似。先父使用剪裁後的白布,不受類似和紙的寬窄限制。他要我和家人等幫他拉布,自己是不動的。以前的我,最怕這差事。因為他世寫寫停停想想,有時想布局,有時想他寫的內容和腹稿。那就是很累了,一兩個小時佇在那裡陪他,也不知道他想些甚麼。這位日本先生握筆和運筆方式均和先父不同,書體也不同。有時想想,他寫極大字,自己是不動如山,由人拉布。恐怕是最好的方法。

 

這位日本書家兩條腿都是毛,日本各種族融合中有多毛族,日本男性多毛者甚多,殆與種族有關。中華多毛者多具胡族血統。

 

朵雲所貼,朋友參考。日本書道頗有可觀。


電老大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2/11 14:19

拜讀再三,受益良多!

Victor 大笑


[AVの館:電老大][溫哥華 千里傳音]
CHF狗爺/馮濟灝(chf2013e) 於 2014-02-11 14:44 回覆:

給Victor:

謝謝你的誇獎。我會把這篇東西弄完整的,然後寫總結。

CHF狗爺/馮濟灝(chf2013e) 於 2014-02-11 15:29 回覆:
我最喜愛的就是司馬遷在通史中的究天人之際的明其流變。往往探討一個東西,使用通史原則。也就是看一路的演變,得到某些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