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2/10 12:07:49瀏覽4572|回應5|推薦9 | |
日本書道演變之二 和風書道的形成 和風書法的形成,草書成為必要。因為書寫體假名源於中華草書,日本漢字形成草體後,和假名搭配無礙。形成連筆也比中文方便。中華草書為民間簡便書體,然後由王羲之等演進為殿堂書法,到了唐代,大草草書的蛻變,給唐化時期的日本很多啟示。中華草書中依然含有很多含糊籠統,最後的結果就是官方連書寫也以楷書為準。成為唐楷。日本草書是貴族發展的,傳入民間。由於其中含有大量假名。假名符號的草體辨認容易,草書筆法固然襲自中華,卻有和化的統一性。所以和風書法的草書情況不至於造成極大困擾,而日本使用草書程度也就大於中華。昔日日本侵華時揚言日本草書書道勝過中華也不無些依據。這是文字系統不同產生的結果。日人書道當然未必勝過中華書法。各有一套吧。
藤原俊成(1114~1204) 藤原俊成的千載和歌集-和風書法的形成 藤原俊成的千載和歌集是和風書法的歷史徵兆。爾後和式書法大致就是這種模樣了。漢字夾雜假名。其中的漢字已經從唐楷慢慢形成行書,後日更蛻變為草書。藤原書法,剛毅的線條有金屬風格。 然而唐楷或中華行草加上假名的書法,以及純漢字書法並未斷絕。幕末的阪本龍馬,書法襲自元明代書法家,川端康成與三島由紀夫都傳承有飛鳥,奈良朝以來的這種書風。咸信日人視之為古風,也非一般日人能夠辦到的。情況一如和歌為日本本土詩歌,以音數為韻律,漢詩一直存在,以中語為韻腳。可能在平上去入語調上稍微不合章法,但是尾韻無礙。 * 這是日本武將上杉謙信的漢詩,誰能辨別他是日本古人,耍刀的呢? 八月十三夜在能登對月有感 霜滿軍營秋氣清 數行過雁月三更(連破音字押韻都很精到) 越山併得能州景 遮莫家鄉懷遠征(連中華地方俗語的遮莫都知道,很難想像他是耍大刀的。遮莫,趙宋以來河南官話有,發語詞。其他區域我不清楚) 昔日日本,把和歌視為女道,漢詩為男道。戰國武將能漢詩者大有人在。此風至明治初年未改。伊藤博文等均能漢詩。甲午之後,日人輕視中華,至今尚留有清奴之罵語。漢詩為男道之風漸淡。淡而不絕,日人能漢詩者依然大有人在。漢詩詩人多主張和中國和睦。這種情況看書法也能知道,昔日日人以能寫漢字為男道,漢字稱為真名。其拼音字母為假名,可知矣。日人至今僅承認受過唐化,對大唐依然尊敬。當代兩岸就不談了。甲午與後日中日戰爭固然是原因,兩岸對於自己繼承的文化都有某種程度的破壞,中國文革最嚴重。日本人是很輕看的。我們該檢討了。中華文化遺產為世界遺產,我們不想要無妨,日本很稀罕,也很珍重。這樣很有面子嗎?語重心長! *我想,胡適講的那些話,要日本人怎樣瞧得起他和我們呢?這是難怪的。 下圖為千載和歌集樣張: 武士書道 宮本武藏 (1584~1645) 自鎌倉幕府以降,日本陷入戰國局面凡六七百年,所形成的武士文化,一直到二次大戰後才告煙消霧散。武士教育為文武合一教育。當然戰國時代以至於二次大戰以前,日本武人也多能文。更不排除武夫附庸風雅的心情。也許戰國武將中也也值得一提的書法家。一目所望,書法粗糙者居多。卻也不能不提兩人,一人為宮本武藏,其人以劍道探索人生,平生決鬥數十次,僅一次敗北。武藏頗有藝術天份,難以逃脫武士文化而雙手血腥,時代主宰了他的抉擇。令人三嘆。 另一為山本五十六,這是因為他的父親有他時,年五十六,他就有了這個怪名字。山本面貌如村夫。剛毅中卻有某種柔軟。由於接觸歐美,深知歐美實力,山本不主張和美國開戰。當然他也不是和平主義者。卻在大決策無法挽回後,身繫任務,以達成任務為要。山本身為軍人,是不辱其軍職的。也在武士文武合一教育下,山本被認為是日本書道名筆之一。兩人書法列為武士書道。 此處介紹武藏書道,見其人文之前,先觀其人。 宮本自畫像與宮本武藏簡說 這是所所謂日本武聖宮本武藏的自畫像。這張畫可以看出武藏的才華。他的書道在日人的文化中也算是佼佼者。他不是只會拿兩刀罷了。
武藏生平決鬥數十次,最後遺世五輪書兵法(劍術)一套。武藏一生可以說是日本數百年武者文化的犧牲品。他比武應該不是以殺人為樂,真劍比試,瞬間生死,這樣的情境是可以體會極至的人生道理吧。中華民族並不接受日本武士道的實踐道德。武藏若生於今日,定然自問,和吉岡小太刀決鬥有何意義? 嚴流島與佐佐木決鬥打破對方的頭贏了勝利又有何獲?日本舊時代不是尚武,而是曲解了武的定義。好勇鬥狠無所明辨是中華民族從孫子以來都反對的事情,但是並不代表我們的民族不敢拼命。義不偷生,在我們的歷史中所在都有。他們不稱為武士。而是士。文武合一的也是士教的理想。達到理想的有王陽明等人,王陽明也是日人很崇拜的偶像。讓我們對日本武士道與中華士風都有了解。 * 日本刀握把很長就是因為會反刀。一般來講,兩手持刀才能控制。之前講的唐刀是直刀,沒有這種情形,唐刀刀把也能雙手持刀。我沒練習過日本刀術,不知為何彎曲。有一可能是要馬背上使刀的緣故吧。日本刀原先也仿唐刀,後來才有曲度的。 吉川英治根據兩天記中所寫的宮本武藏和佐佐木小次郎決鬥,謂:宮本武藏算準潮汐,還故意遲到了。卻在打死小次郎後立刻順潮而退。這是小說家之言,真實情況,至少我不知道。假設正如吉川所說,這也是兵法(中華兵法)的詭道。重點還不是潮汐,而是要拖延使小次郎心浮氣躁。小次郎是被宮本武藏的木槳打死的。那把木槳至今猶存。據說小次郎被擊中頭部,胸腹內臟皆碎。武藏手勁可知矣。詭道在兩兵相爭中沒有公不公道的批判。立刻退順潮而退也也能是事前有觀察和計算。那已經不重要了。但是這樣退出,對於間不容髮的劍道中叫做恰如其分。我認為嚴流島的決鬥,大可用在書法上,揮灑大字,氣魄猶大。這就是佈局。不多也不少就是書法藝術的極致。
*日本稱的劍道,在中華稱為刀法,道與法不同的用詞,可見中日概念的差別。法只是技術。 一般來講,中華對於刀劍均不稱道。兵者,凶器也,孫子以來如是看!
上說的兩天記是武藏身後百多年才寫的說部,吉川英治採用了此說,卻也未必就是史實。武藏當然也有可能準時赴約。所以對武藏以遲到為兵略手段之說必須要有保留,這和三國演義的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的情況並無兩樣。 下面是武藏的手跡。直幅。武藏書道之一---戰氣 武藏寫道: (大字)戰氣,(小字)寒流帶月澄如鏡。 這也可以看出他的實戰體驗。肅殺清冷之氣是他的感覺。就在瞬間,他也可能嚐到死亡的滋味。我們可以說武士道的概念有點問題,卻不能說這種真劍比試不需要勇氣。澄如鏡狀他在戰氣感受中,心如明鏡。這可能真刀決鬥(日文寫為試合)中,心是清澈的。朋友能想像這種感受嗎?瞬間生死,沒有恐懼,也沒有雜念。 這幾個字仔細看,是中華書體的行草,都是男道的漢字真名。當然不可能夾雜女道的假名。也就是說和風書法中有行草。另外還有一種是大草。他寫這幾個字串起來,很像中華的十六字小令。 書體本身可以比較前面的藤源俊成的漢字能說成是行書,此處是行草。幾百年和風書法開拓了多樣書體了。 這裡,可以看到武士教育中文的一面。日本實踐了中華文武合一的士教。沒人能否認這一點,中華世界也有不少人很恨日本人,當然可以看不到這些。卻不是事實。日本武士教育兼及文武才是事實。中華進入漢代以後,強調文治,激勵的是士風。日本進入戰國,諸侯相爭,各擁武士,其士之概念取自中華,武之概念,適合日本無文治的現實需要,日本戰國和中華亂世一樣,蒼生受害,黎民遭殃。 上面所貼戰氣直幅並非是和風書法。之前講過,過去的日本重視能寫漢字,更能漢詩。真正的和風書道是漢字和假名並用,所書文體非中文文言文或漢詩,而是日本語文。也就是說唐化以來的日本有兩套平行語文。經時日久,已經融合了,卻又各自分別。這樣的現象在世界中十分罕見。 宮本武藏書道之二--和風書道 這是信扎。書信使用和風書道,文句使用日本語。對我們來講,看不太懂了,對日本人而言,這種語文比我們懂得多一點,也有困難度,困難在日本大草漢字上面。我貼出本信函,附加鉛印文字。朋友讀讀看,那絕不會是我們熟悉的「寒流帶月澄如鏡」或是上衫謙信的「遮莫家鄉懷遠征」那樣貼切語句了。這就是和風書道。我們熟悉的,正是今日日本人不熟悉的地方。各有困難。 若問我這封寫於十六世紀的和式書信到底寫的是甚麼?不知為不知,我只看懂了30%,沒辦法拼湊。這就是和風書道的體現。若是比對所有的漢字,可以清楚的看到,這些漢字使用了大唐狂草筆法,再加上日化和減省,我們若不對照鉛印,無法辨認一字。信函中夾雜有假名,在十六世紀,和風書道已經普遍運用了。當然,當代日本人若沒有好教育,同樣讀起來很困難。其中的大草漢字就是障礙,假名草書應該不是困難。本信函最後有簽名。武藏本名玄信,簽名法採用花押,取意於中華大草一筆寫就。這種花押是日本傳統文化,借諸於中國,卻非中國習俗。 *我在學習日本歷史時,同時也學日語文。後者沒學好,甚是膚淺;前者有相當程度。今日寫日本書道,所持者為日本史,並非日本語文。 我觀其和風大草漢字,追其源流,推測來自懷素草書者居多。懷素大草對今日華人來講,沒有好教育,同樣看不懂。能懂大草者萬中或有一人。 此處我貼懷素自敘帖中的ㄧ頁,搭配鉛印。可以比較宮本武藏的和式書道中的漢字是這種大草的再減省。看不懂也就不足為奇了。
....然恨未能遠(睹,為今字)前人之奇跡,所見甚淺。遂擔笈杖錫,西遊上.... 大正時代,日本學者大規(為日本字,左偏還要有木字旁)文彥講:若一點一劃不得其處,則字音字訓皆壞矣。可見和式書道的漢字也有一定的寫法,日本採用了行書,行草以至於大草,行書和行草上可辨識,大草不把點劃弄清楚,那麼,讀不通了。唐代書家孫過庭對於草書也講過同樣的話(見書譜序)。中華通用字體採用唐楷不是沒道理的。今日日本書寫體的漢字多用楷書,同樣的道理。 和風寫姿
下面這張圖為和風寫姿。整個中華書法傳承很少見到這種寫姿。 宮本武藏的字跡,可以看到很多字草寫一筆帶過,而且辨認困難,和風書道的寫姿可能就是武藏當年寫此尺牘時的作法。更可能使用攜帶式筆墨文具。和風書道成形後應有約定俗成的辨認法。因為許多漢字的省筆超過了懷素,張旭的界線了。一字提筆不超過兩次在中華草書裡面,以懷素為例約有3%~5%難辨認的缺陷。多字連筆還要增加辨認困難。這些都不包含和風書道這種搞法。 中日本為兩不同民族。不能以中華書寫來批判日本這種寫法態度不對。日本毛筆書法因為有兩種書姿,一種是攤在桌上書寫;一種為手持紙卷懸空書寫。兩者以日本文字來看均可行。紙卷懸空書寫必須是和風書道,必須是行或草,往往連筆。假設是楷書,如光明皇后臨摹樂毅論,我認為必須攤在桌上書寫,懸不懸腕因人而異。 從武藏書信的鉛印可以看到,在他的時代男性書信還是以漢字為主。但是這種漢字文句顯然和中文不同了。只有一些套句如「恐惶謹言」、「即刻」等詞語還留下空海時代的遺跡。也就是唐代文言。對照空海的風信帖文句,可以看到由完全唐化的的日文和中華文言語法接近程度達80%以上。和化後的日文差異不同於中華文言者亦達80%以上。其間變化難以道里計。但是和風書道為主流的同時,依然還是有唐化書道以至於今。 由於寫姿不同於中華。句尾末筆以及行文中的單字墨筆拉很長,這是中華書法的忌諱。稱之為鼠尾鶴膝。我看過台灣不少人寫毛筆,也喜歡來這一手(可能是日本遺風)。這是錯誤的。執筆方面,本無定則。但是日本書道畢竟和中華不同。我們執筆應以中華書法要求為宜。因為日本和風書道需要講究的筆法比中華簡略,和風懸空書寫無法拿來寫中華任何書法,尤其是楷書或行書。用筆之道,中華書法要求五指都有功能,字體上也比日文繁複。以日式執筆來寫中文,有所不足。 和風書道:女流名筆與社會安定 日本歷史中社會比較安定的時代有二:ㄧ為武士把持政治的幕府時代之前以及德川統一日本後的江戶時代。在這兩個時代的中間就是戰國時代。女性才華也在安定時期有相當的展現。第一波社會安定時帶給日本留下才女紫式部與藤氏部(即清少納言)的作品。德川的江戶時代由於社會相對安定,江戶文化進入了近代都市文化,藝文薈粹。
在書道上,我們介紹加賀千代女。和平安時代紫式部與清少納言才女不同的地方,是加賀千代女是平民。早年曾經結婚,夫死後ㄧ直未曾再婚,晚年投入空門,號為千代尼。這副書畫署名就是千代尼。晚年作品。喜其清秀俊雅的女性格調,更喜其靈活的書畫的筆法。在此介紹。
* 女流為日本漢語,中華所稱女流含有貶抑,日本漢詞也無所謂貶抑與否了。
加賀千代女書道的秀麗,張旭可收為女徒了。書跡中女性氣質洋溢!只可惜日本漢字間有假名,假設她生在中華,遺世書帖當不遜衛夫人。惜哉。我說張旭可收為女徒,因為她的秀麗筆觸和張旭是一路的。 見張旭書法片斷如下: 此為張旭所寫心經殘帖,云:無色聲香味......。多年來無人敢肯定為誰手筆。今日已肯定為張旭所書。其書法獨特,早就可以確認了。張旭書法無來者! 日本書道演進之二完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