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2/09 19:30:34瀏覽2874|回應2|推薦8 | |
日本書道 日本書道演變之一 2008/03/14 20:34 這個系列的介紹,主題在於觀察日本書道演變和中華書法的關係,其中客觀的介紹日本從中華引進書法後,發展出來的和風書道。我認為把日本書道說成是抄襲中華,不算是客觀。日本文化有其獨特之處,借助於中華者,均有酵化過程。我們看甜酒釀和生米是一樣的東西嗎?甜酒釀是經過質變的。 日本稱書道,我們稱書法。道、法之間,法較貼切。尊重日人習慣,此處依然稱書道。 馮濟灝 二稿 寫於2007~2008之間 日本名筆-聖德太子 聖德太子 (576-621 AD.)
《大正藏》第56卷No.2187 此處言,此為大委國上宮王私集等貼頁為後人所貼。委就是倭。倭人一詞並無貶斥的意思。日人自稱為倭(委)人。 本經卷為日本所藏,聖德太子,漢字基礎並不夠。全文中,「若論釋迦如來」寫成「若論迦釋如來」。「六弊掩其慧眼」的掩是錯字。 我們看到,這全是中華文字。沒有日本假名。 日本名筆-光明皇后 光明皇后 (701-760) 生在奈良時代,其時代約為初唐一百年時期。 這個時期,可稱為唐化的開端。
王羲之樂毅論書法對照`
這兩日看日本書道名筆時,才看到日本在光明皇后的時代就已經傳入王羲之書法。臨摹的樂毅論也不煩多講就是證據。這是日本所謂奈良朝時代。日人稱為大小王,列出父子書帖如-榻晉右將軍王羲之草書卷,喪亂帖,孔侍中帖等琳瑯滿目。 請比較光明皇后所寫的--哉。那種寫法正是王羲之手筆。證明她也臨帖了。 至於光明皇后的執筆法,應該就是中華執筆規範。不然楷書書法中要求的筆鋒若是使用後日和風執筆法是無法寫出來的。 從保存於日本正倉院的這分臨摹來看,日本引入的書法,楷書占有很大的成分。這種書體一路傳承到當代。 第一份是光明皇后臨帖,後三張是王羲之原作。 日本名筆--空海 空海(774-835)書法-唐化階段
空海是遣唐學僧。風信帖為空海給最澄僧的書信。也是空海書道代表作 空海的時代,是唐化的里程碑。這也不只是從書法可觀,事實上就是面面皆然。 日本昔日為何不採用拼音符號做文字,而使用漢字?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從日本名筆(名書法家)留下來的書帖和歷史演進來看,這可能有幾個因素: 日語本來適合發展成為拼音符號文字,多音節特性使日語規避了相當程度的同音字。日本當然可以做到不使用漢字即可的地步。也不用來華借取文字。 唐化運動真正的意義就是唐化。吸收大唐文化的面面。而其中有一個重要動機是佛學和佛教。所以日本有學僧來華。最澄和尚和空海僧都攜回日本不少佛經,這些佛經是中文寫的。以此類推史書還有其他文化層面的東西都有必要直接使用中文。而且在大唐之前,日本貴族已經透過中華書帖知道王羲之等中華書法家,也勤練中華書法。情感上雅不願割捨漢字。後日日本以此法向荷蘭以及英美學習近代科技,使用假名音譯歐西名詞。以天婦羅為例,那應為音譯荷蘭傳入的一種油炸吃食法。第二階段向歐西學習時,日本本體文化已經建立,音譯名詞和概念也就足夠了。這就是直至今日,韓國已經全面音符化韓文,日本依然保留兩千餘日用漢字的不同取向。當然日本也不認為這和當代中國有任何關係。日本這種全世界最奇怪的文字系統成了孤響。 日本書法在平安朝末期發展了和風書法,混合漢字和假名,而且連筆處處。我們可以想像大唐狂草應該對日本和風書法有影響的。後日的良寬就極為推崇懷素連筆草書,認為其中大有文章。卻也不能說這只是模仿唐風。唐末大亂後,日本終止遣唐史。而且日本文字也自己有自己的生命。並非完全模仿而無酵化作用(Fermentation)。目前所貼的日本名筆都還在模仿和學習階段。後面可以看到和式書法並非中華書法。情形一如日本禪絕非中華禪一般。 **************************************************************** 書法是硬邦邦的東西,不是那樣有趣味。為了可讀性,我來添加一點色彩。貼出平安時代婦女作為調劑。算是插科打諢吧。我們留意,文化是面面的。唐化過程中,吉備真倍留學大唐,返日後,教導日本婦女紡織,今傳吉備真備教女紡織刺繡圖。平安朝的女性著物已經有日本特色,並非完全仿唐。 平安時代紫式部與清少納言兩才女像。她們當然都會寫字和讀書: 平安時代宮女仿像 平安婦女仿像 這裡還可以講講這兩張平安女性仿圖中日本女性化妝術的美術運用: 在圖中我們看到額頭、鼻、下額呈現白色,可用以凸顯立體。平安朝是否如此化妝我們不敢講。合理推測,當時化妝來自於巫的化妝。通性可見,不但臉,連脖子都抹上白色粉底。脖子也抹白粉,我看不是增美,日本古之女巫整臉,整頸恐怕就是白粉盡塗。臉上的白色運用是有美學的 日本女性容貌稍稍欠缺立體,臉部化妝可增美。毫無疑問。 昔日所寫:平安服飾 這些照片取材自日本京都的染織祭,與一些畫冊。展示平安朝時代日本婦女衣著。 宮女和一般婦女衣著是有分別的。從PinAn婦女s.jpg來看,彼時婦女衣著還算是寬鬆而符合舒適原則的。宮女衣著就很繁複。值得注意的是歷史上日本衣服染色工藝的進步以及日人對於色彩的理解。對照彼時畫像如紫式部與清少納言女流雙璧的才女服飾,我們了解這種當代的重建是相當逼真的,包括衣著的顏色等。 對於畫眉,我們肯定這是襲自唐代的習俗。至於著物(Kimono),雖然仍有唐風,已經開始有了和式創造。仿古的這位女士的頭髮應該是假髮,請注意美人尖是這種自然髮式中被認為是頂漂亮的呢。也請看看紫式部與清少納言都沒有美人尖。因為畫者強調兩者的高額頭,一般來講這是畫者認為才女應該有的樣子。事實上這不是絕對的。美人尖只有在這種自然中分髮型的情況下最漂亮。
日人後來仿唐髮髻是以後的事情了。由其德川時代(江戶時代)的各種髻如島田、兵庫髻等,真可以說是復古了呢,不過也和唐髻如雙輪髻等不同。但是平安朝已經經過了唐化過程數百年,這方面卻有和風的堅持,是很意外的事情。愚以為這種化妝視為禮儀而非增麗或許更恰當些吧。甚至懷疑這種化妝和巫有關。因為這個國家曾有女王的歷史。早期的卑彌乎(Himiko)女王就巫呢。女巫就是女祭司,她們的化妝是否影響了平安朝的宮妝呢?至於中國的祭祀很早就排除了巫的因素,只有楚國保有殘風。
平安朝中期廢止了遣唐使,十年後唐代滅亡,中國進入亂局。這個歷史演變也給予日人獨立發展自己的機會。這些歷史一般人較不熟悉。較早的奈良時代,日本文化幾乎就是唐文化的翻版,包括了婦女服裝與化妝習慣。 此處我們貼出唐女造型。可知日本的唐化經過酵化,並非抄襲。 日本書道第一篇完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