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3/13 00:06:00瀏覽32004|回應8|推薦116 | |
現在飛渡太平洋已是稀鬆平常的事情,每天國籍加外籍航空平均有二十多個班次客機,從桃園機場,直飛北美各大都市,中間都不中停加油,想飛、或必須飛,很快就可以成行。 我大學時的1970年代,飛越太平洋可還是件不得了的大事,人人稱羨;那時還不能出國觀光,除了出國留學,只能商務考察,要跟經濟部申請;不只安排時間很長,也要花不少錢。對學生而言,飛渡太平洋,可以在一萬公尺高空,聽一代天王安迪威廉斯(Andy Williams)的老鷹之歌(El Condor Pasa)、月河(Moon River)等,紅極一時的西洋名曲,那時大學校園很流行西洋歌曲,西洋歌曲也被視為時尚的象徵,不只瀟灑浪漫,也代表學業有成,家庭經濟情況良好;那時社會「萬般皆下品,唯有留學高」的觀念很濃,出國留學被當成是件光宗耀祖的事,台灣留學生人數,居各國留美學生人數的第二位,以台灣兩千多萬的人口,有這麼多的大學畢業生出國留學,也的確令人刮目相看。 要到美國當然要飛越太平洋,1970年代,那時國際機場還在現在的台北松山機場(註1),美籍的西北航空(Northwest Airlines),首先在1970/11/11起,以當時奢華高科技象徵的波音747巨無霸,從松山機場飛美國,雖然仍須要中停,但是台灣唯一飛越太平洋的747。那時第一架波音747-100,才在1970年1月首航,台灣不到一年後就開航,可說跟得上時代;1970年代台灣經濟開始起飛,每年經濟成長率都在15%上下,是所謂「亞洲四小龍」之首,被國際公認是明日之星。 波音747推出時,可以載三百多人,全部經濟艙的話,更可達近五百人,那時人們還很難想像一架噴射飛機,大到可以載那麼多人;1974年底,好萊塢推出一部描寫波音747,在空中跟小飛機相撞,名為「Airport 1975」的電影,台灣翻譯為「九霄驚魂」,是當年全美第三賣座的影片;影片中的747,內裝精緻奢華,飛機內部大到還有很漂亮的樓梯,令人無限嚮往。華航推出747飛越太平洋,已是1970年代末的事;記得大四時中科院到學校來招募研發人員,解說員講什麼內容都忘了,唯一還記得的是中科院承諾會送出國深造,搭乘西北航空的豪華波音747,飛渡太平洋。 ▲1970/11/11以當時才推出不到一年的波音747-100首航台北松山,乘客登機情形。台灣那時仍未開放出國觀光,出國是不得了的大事,桃園國際機場也未完成。(摘自網路) ▲跟上圖同型的波音747-100,那時上層艙每邊才三個窗戶,主要供機師休息,後來機型才應航空公司要求,增加窗戶,改為客艙。(摘自Wikipedia)
▲汎美航空(PAN AM)是波音747-100的首家客戶。1970/1/15在華盛頓杜勒斯機場(Dulles Airport)舉行啓用典禮,由當時美國總統尼克森的夫人主持,首航則是1970/1/22汎美的紐約倫敦航線。只是江山代有才人出,當時航空界叱咤風雲的汎美及西北兩家龍頭,目前均已不存在。(摘自Wikipedia) 飛行則是沿著地球表面的立體空間前進,而人的大部份活動以平面為主,所以感覺、直覺也是平面式的,因此對飛行的直覺,就經常出現與實際不一致情形。 飛機的飛行航線,一般主要考量有下列幾個因素: 一. 大圓航線(Great Circle Route) ,二. 噴射氣流(Jetstream) ,三.雙引擎機延程飛行標準(Extended- range Twin-engine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Standard,ETOPS)與備降機場(Diversion Airport) ,四.航權(Freedom of The Air),與五.業務考量。上面每一項,事實上都是一個很大的題目,為避免文章過長,本節「飛越太平洋(上)」,先談一及二項,下一節「飛越太平洋(下)」談第三項,第四及第五項則在下一篇「飛越歐亞大陸」中再談。 首先談談大圓航線(Great Circle Route) 球形體上兩點最短距離是所謂大圓(Great Circle),不是直線,不能以平面考量(圖1),飛機沿著大圓飛的航線稱大圓航線,台灣與北美西岸之間的大圓航線,其實是以圓弧線繞經北太平洋。由台灣到洛衫磯航線,從平面地圖的直覺,是直接往東,經夏威夷,再到洛衫磯是最短的距離,如圖2的淺藍直線一樣;其實不然,最短的航線是先往東北飛到日本附近,沿北太平洋右迴轉,再往下到洛衫磯圓弧線的大圓航線。 從所附的大圓與實際航線圖,可以看出由北美東岸紐約、多倫多等地,回台灣的航線,都飛入北極圈,事實上飛過俄羅斯勘察加半島(Kamchatka Peninsula),及庫頁島(Sakhalin)等地;有些人可能還記得,那不就是1983年韓航波音747型班機(KE007),被前蘇聯軍機以飛彈擊落的地方?的確是,但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後,俄羅斯在1991年開放領空,只要付飛越費都可通過,但費用不低,這點下篇再談。 再談談噴射氣流(Jet Stream) 北半球有一道自西往東的氣流如圖3所示,位置大約在日本列島附近,速度最高可達每小時300公里,夏季弱而冬季強;順著氣流,速度自然加快,反之則減慢,有人可能懷疑,會這麼強? 沒錯,我就曾碰過220公里/小時的頂風(Head Wind)。 機艙的飛航資訊,可看到順風(Tail Wind)及頂風的資料,這即表示噴射氣流的強弱。往美洲飛時是順風,假如飛機與氣流速度每小時各為900及150公里,往東(北美)飛順風,速度相加,會加快到每小時1150公里;但往西(亞洲)飛時,飛機頂風而飛,速度相減,會減低到每小時只有750公里,因此如圖4所示,從亞洲飛往美洲西岸的飛機,都想搭上這道氣流,航線要往南一點;但由美西飛往亞洲時,則往北儘量靠近大圓航線,除了減少飛航距離,也避開逆風,但兩個因素加加減減,以冬季洛杉磯回台北而言,時間平均還是比去程,要多三個多小時,噴射氣流影響之大可見一斑;冬季由台北往返北美各大都市,所需時間及來回時間差如表5,夏季的噴射氣流較弱,時間差也會縮小。 波音在1988年,推出第四代的747-400,是747系列登峰造極之作,從這個機型開始,即使滿載,一般都可由洛杉磯直接飛回台北,但之前的機型像747-100/200/300/SP等,都要在阿拉斯加的安克拉治(Anchorage,Alaska)中停加油,冬季頂風太強時,航空公司有時還要少賣一些座位,俾能多帶些油,才能飛回台北;但台北紐約航線,即使747-400,回程仍要在阿拉斯加的安克拉治中停,雖然去程可以直飛;順便一提,華航以747-400台北直飛紐約的航線,當年曾一度是全球最長的民航機航線。(待續) 註1: 桃園國際機場,1979年2月26日以「中正國際機場(CKS Airport)」名稱啟用,2006年10月改為現名。 ▲飛渡太平洋班機,假如白天從桃機東北向(05)跑道起飛,會看到淡水河口,是飛機降落前最後能看到的陸地,此後一路飛在3~4萬英呎的海上高空,什麼也看不到;晚上起飛的話, 更是一片漆黑。 ▲圖1: 圓球體上兩點的最近距離,是兩點與球心所形成的圓平面上的兩點,稱大圓,飛機沿大圓飛行的航線,稱大圓航線。(摘自Wikipedia) ▲圖2: 台北與洛杉磯間飛行最短距離,是往東北到阿留申群島附近,再往東南的圓弧形狀的大圓航線,而不是穿過太平洋中央夏威夷群島附近的直線。 ▲圖3: 另一個影響飛行路線很大的因素是噴射氣流,在北半球中緯度如上圖藍線所示,方向由西往東,速度最高可到300公里/小時,平常也都有150公里/時左右。(摘自Wikipedia) ▲圖4: 在大圓航線及噴射氣流交互影響下,從東京往返洛杉磯,最適合的方式是去程沿綠色的噴射氣流,回程沿紅色的大圓航線,但實際航線每班次還是需要視當時狀況調整。(Wikipedia) ▲表5: 冬季台灣往返北美各城市距離,飛行時間及來回時間差列表。後兩項主要受噴射氣流,及大圓航線交互影響,去程短,而回程長,最多會差到三個多小時,夏季則會稍縮小。
▲▼18/2/6 長榮BR12,由台北至洛杉磯(上),及18/2/5 長榮BR11,由洛杉磯回台北(下)實際飛行路線,紅色虛線是大圓航線。(Flightradar24截圖,以下無註明者皆同)
▲台灣時間18/2/23 21:13 長榮BR6台北洛杉磯班機的卽時位置,及其飛行軌跡,該班機起飛時間為11:20AM起飛,預計洛杉磯6:50AM抵達,此時已飛了快10小時,已接近洛杉磯。此時北太平洋上空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由亞洲飛往北美的飛機,很多沿著BR6的航線,應就是當天噴射氣流的路徑,許多飛機也搭上這道氣流,加快其速度,趕在白天抵達北美。 ▲台灣時間18/2/10 10:16,北太平洋的所有民航機卽時位置圖,跟上圖不同,此時飛機排隊,沿阿留申群島、俄羅斯堪察加半島、庫頁島弧線,由北美飛往亞洲,趕在傍晚時抵達,裡面有數架是飛往台北;此時航線在噴射氣流北側,原則儘量靠近大圓航線;圖下方則是夏威夷往亞洲及北美飛機。 ▲台灣時間18/2/25 22:52 華航CI6台北洛杉磯班機的卽時位置,及其飛行軌跡,該班機表定起飛時間為17:10起飛,預計洛杉磯時間12:34抵達,此時已飛了五個多小時,同樣沿噴射氣流方向,在北太平洋上空,該班機由波音777執飛。 ▲大約跟上圖同樣時間18/2/25 23:01華航CI6北方附近 ,另一架長榮BR15洛杉磯台北班機的卽時位置,及其飛行軌跡,該班機表定起飛時間為洛杉磯23:30,預計台北時間隔天清晨6:27抵達,該班機同樣由波音777執飛。 ▲▼上面兩架飛機的高度及速度記錄放大圖,波音777巡航速度905公里/小時,CI6是順風,速度560節(1037公里/小時),高度37000英呎,表示約有132公里/小時的順風(Tail Wind);BR15是逆風,速度457節(846公里/小時)高度32000英呎,表示頂風(Head Wind)約59公里/小時。 ▲台灣時間18/2/6 10:09,北大西洋上空的所有民航機卽時位置圖,也顯示跟北太平洋相同情形,很多飛機沿噴射氣流飛行;所標示那架UAL956,是聯合航空由亞特蘭大飛往日内瓦的班機。 ▲▼華航(上)及新航(下)的波音747-400,是747系列登峰造極之作,從這個機型開始,航程大幅增加,台灣到北美,洛杉磯或紐約,都可以直飛,但回程因逆風關係,紐約航線還是要中停加油,洛杉磯和舊金山則可不必;此外機師也從三人減為兩人,少掉飛航工程師,翼尖也加了改善機翼效率得小翼(摘自Wikipedia) ▲▼上圖為當時華航與長榮,以波音747-400執飛的紐約航線,及大圓航線(白),分別在阿拉斯加的安克拉治(Anchorage, Alaska,只有回程),或西雅圖(去及回)中停加油。後來華航曾改以空中巴士A340(下圖)執飛,回程可以不必中停。A340也創下許多當時的飛航距離記錄,例如新航從新加坡,經北極航線,直飛紐約SQ21/SQ22,大圓航線距離16,600公里,飛行時間約18小時。 ▲1994年波音推出雙引擎的777機型,1997年大陸南方航空以B777-200由廣州直飛洛杉磯,首開以雙引擎機飛渡太平洋記錄。777也是目前很能飛的飛機之一,下篇會詳細說明,照片為長榮航空的一架777,波音777也是目前長榮主力機種。(摘自Wikipedia) ▲▼另外兩種很能飛的飛機;2013年正式服役的波音787(上),目前國籍航空公司都未購置,日航(JAL)及全日空(ANA)目前都是以這個機型,執飛松山羽田航線;和2015年正式服役的空巴A350(下),華航則在2016年開始引進A350,目前也是該公司主力機種之一。(摘自Wikipedia) ▲▼2018/2/6 長榮BR52 台北休士頓(上)及2018/2/5 BR51 休士頓台北(下)實際飛行路線,紅色虛線是大圓航線,去程沿噴射氣流,回程則是沿大圓航線。 ▲▼2018/2/6 華航CI12台北紐約(上)及2018/2/6 CI11 紐約台北(下)實際飛行路線,紅色虛線是大圓航線,兩者有很大差異,但每班次會視天候狀況調整;長榮的實際飛航線,跟華航的一般大同小異。 ▲▼每班次航線會視天候狀況調整,上圖是2018/2/27 長榮BR31 紐約台北實際飛行路線,基本上是沿大圓航線,事實上已飛入北極圈,經俄羅斯領空;下圖則是該班機在大陸黑龍江烏蘇里江交會處,中蘇邊境附近的航線放大圖。1983年韓航KE007被擊落墜海處,即在下圖庫頁島「島」字的左下處海上。 ▲從北極上方視角的台北紐約大圓航線,事實上已進入北極圈(北緯66.5度),也飛越俄羅斯領空,這當然要付給俄羅斯飛越費(overflight fee),下篇「飛越歐亞大陸」再解釋。 ▲國泰航空18/3/17 CX899紐約香港實際飛行路線,去程跟長榮華航一樣,從太平洋,但回程則由大西洋,經格陵蘭、北極、西伯利亞、蒙古等地,回到香港,平均時間才15:01,但不一定每班如此。 ▲▼2018/2/6 華航CI4台北舊金山(上)及2018/2/6 CI3 舊金山台北(下)實際飛行路線,情形跟上面台北洛杉磯往返航線類似。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