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4/30 11:47:59瀏覽1507|回應2|推薦5 | |
「民意調查(簡稱民調)」在最近這十幾年來逐漸取代「黨員投票」成為兩大政黨決定候選人的主要工具,在選舉中更成為兩大黨設定議題跟攻防對手的主要依據。然而從這次民進黨使用民調決定總統候選人的過程觀之,民調在實現直接民主上仍有許多問題。 民調與政黨本身就有某種複雜的競爭關係,因為民調背後的精神是直接民主,由人民直接對於公共議題跟公職候選人表達意見,而非由政黨間接代表人民意志。因此當政黨使用民調來產生黨內候選人時,本身就是一種矛盾,因為如果政黨光平民調產生候選人,那政黨還剩下什麼功能角色?黨員加入政黨卻不能決定政黨的候選人,那黨員入黨的意義在那裡? 此外民調無法取代投票,因為在民調中表態的受訪者未必會真的在選舉中投票,或按照民調的表態去投票。在政治學裡選民有所謂的積極參與者跟消極參與者。前者在選舉投票中有高度的投票意願,而後者卻可能因為各種因素而不願投票。雖然兩種類型投票者的實際投票結果差異甚大,但在民調上卻是相同的比重。試想,如果五千個在民調裡支持蘇貞昌的受訪者都是積極參與者,而五千兩百個支持蔡英文的受訪者都是消極參與者,那到底是誰才應該代表民進黨參選總統?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到現在仍未在總統黨內初選中用民調來取代黨員投票的主因之一。 因此綜合來看,我認為這次民進黨的總統提名黨內初選結果是毫無意義的。雖然蔡英文在看好度跟支持度上都贏了蘇貞昌,但差距都在3%以內,也就是在誤差範圍值以內,就統計技術而言,如果抽取的樣本更多,說不定蘇也會有贏蔡的可能,以這種結果來論斷蔡蘇間的輸贏在統計學上沒有意義。其次,因為是全民調所以樣本沒有排藍,但是泛藍受訪者表態看好蔡英文不代表會實際投票給蔡英文這才是最大的問題。在美國的選舉實務中,早已發現媒體曝光度跟議題的激進度是候選人贏得黨內初選的重要關鍵,但是在最後兩黨的對決上,政黨還是影響支持者投票行為的關鍵因素之一。易言之,就算有相當程度的泛藍受訪者表態支持蔡英文,但明年1月投票時卻不見得會投給民進黨候選人,果然如此那民調決定黨內初選是否還有意義? 個人以為,目前兩黨用民調取代黨內初選只是一種避免黨內惡鬥所採取的權宜之計,短期內或許有助於黨內團結,但長期而言對台灣民主的傷害不小。政黨並非單純的選舉機器,儘管如美式政黨一樣在相當程度上扮演政治整合的角色。如果台灣繼續用民調取代所有的黨員投票而民調又無法克服前述問題,將會變相鼓勵政治人物去追求全國性知名度以及政治表演,反而不會重視與選民的政策溝通跟多樣化價值塑造。更有甚者,選民在投票時所表達是更為謹慎思考後的政治判斷(因為表態成本高),而民調卻可能是未經慎重考慮的表態(因為表態成本低),用不慎重的表態取代深思熟慮的決定,對台灣民主的發展絕對不是好事。因此,希望台灣社會能從這次民進黨黨內初選去反省用民調決定一切的正當性跟技術性問題,切莫為了貪圖一時的政治便利而賠上了未來民主的健全發展。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