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4/19 19:23:25瀏覽1021|回應2|推薦45 | |
最近因為開會次數太過頻繁,不得以開始使用 Google calendar. 其實兩年前回台後,發現大學部學生入學的方式除了考試以外,還有個人申請和「繁星」推薦,不禁瞠目結舌。不過是 60 位學生,就分成三種入學方式;而且每種入學方式都有兩次審查(書面審查或考試+面試),申請的學生和負責審查的老師,花費的時間真的很可觀。
後來發現碩士班也差不多,印象中有推甄、申請和考試。名額更少,不過是 30 位學生、、、
博士班比較單純,現在一般都是申請制,加上口試即可。
反觀大學部和碩士班收學生的行政作業就很繁雜。首先因為學生入學後會流動,於是就要招收轉系和轉學生(校內一次,跨校一次,各兩階段審查方式)。其次,如果有僑外生申請入學,大學多半是二年級以上,碩士生則是從一年級讀起,又是兩種學制各兩階段審查。再來則是陸生申請入學,要和僑外生分開審查。因為所任教的科系比較熱門,這些都有。
最後呢,現在各大學多有一些國際合作,於是就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交換生,也是要審查篩選。還好這只有書面審查,學生來的時間也短,最多一年,行政負擔較小。
說實在回台後即使教課非常累,並不常想念在 NZ 擔任教職的日子。可是這些多元化入學的方式,實在是很沒有效率。在 NZ,大學就是看聯考成績,碩士班用大學成績申請,非常單純(海外學生也可用高中成績申請進入大學部)。我們傾向於多收學生,課程跟不上就淘汰,自然把最好的學生留下來。
反觀在台灣,教育部先設定每班能夠招收的人數,除非學生轉到外校,才能招收轉學生。至於校內轉系生、僑外生和陸生的名額另計,但都有限制。有時我不禁想,就單純的入學,也能把學生分成這麼多種?難怪有不少學生跟我說,因為他/她是轉系的,不是原本申請或考上的,和原班級的同學很難交朋友、、、(甚至還有分北部幫、中部幫和南部幫的,我的媽阿)
真是的,原本要說的是 Google calendar 真好用,變成抱怨大學入學多元化導致的無謂成本了。唉還是把審查、口試時間趕快記在 calendar 上比較實際啦。... ! |
|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