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馬其頓奧赫里德小城故事
2012/07/02 12:42:40瀏覽5502|回應26|推薦181

 馬其頓奧赫里德小城故事 

 

請別跟我一樣,瞧不起馬其頓哦!雖然台灣人對她的印象並不好,但是當我與她見了面後,才發現她的文化底蘊是深厚的。奧赫里德還是舊南斯拉夫東正教的發祥地,很值得探究。圖中是阿爾巴尼亞與馬其頓共同擁有的奧赫里德湖,1979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登錄為自然遺產

從阿爾巴尼亞首都直奔馬其頓,車子經過阿爾巴尼亞山區小鎮街景。

阿爾巴尼亞全國一半務農,沿途穿越除了農田,遇到的小村小鎮就是如此寥落景象。

 

一早,阿爾巴尼亞村鎮小販已經就位,沿著馬路街邊擺攤,晨市是熱鬧得好比中東市集。

 

阿爾巴尼亞鄉間沿途,興建新屋者眾,單薄的建材,還真教人替它擔憂。窮嘛!只要能遮風避雨就心滿意足了。

 往馬其頓的阿爾巴尼亞山區沿途,是一幅野趣十足的農村景色,很讓人迷戀。

離開亞德里亞海後,車子盤旋在馬其頓與阿爾巴尼亞的巴爾幹山脈間,一條高架鐵路穿越山谷。

阿爾巴尼亞出境處,一名老者在車下兜售阿爾巴尼亞傳統樂器,看他期盼的眼神,無助的在車旁打轉,心中不禁一陣愁憫。

出境阿爾巴尼亞,入境馬其頓,巴士依然在巴爾幹山嶺迂迴盤旋。秋染黃了溪谷漂亮極了。

巴爾幹山脈圍抱了馬其頓,海拔約700公尺,係屬喀斯特地貌,所以少見高大喬木。

前往馬其頓第二大城奧赫里德,車子在巴爾幹山脈奔馳,沿途處處是迷人風光。

為國而戰,因戰爭馬其頓犧牲了數以萬計無辜的生命與戰士。街邊經常能見到如此為國犧牲者的大海報,都是年輕人,看了還真教人心酸。

到達馬其頓第二大城奧赫里德後,才將錯植心中對馬其頓不佳觀感改變。

 古色古香的馬其頓古城奧赫里德,人人都驚嘆她的優雅與古老。

 Ohrid』有『建立在山丘小城』之意,您瞧!上上下下,一點都不假。

 跟著當地導遊,在石磚道上,往山上的奧赫里德古城攀登,還是挺累人的。

 從斜坡上俯瞰奧赫里德小鎮的教堂與房舍,紅瓦與尖塔,詩意而美妙。

 登上古城斜坡,一幢幢的教堂與老建築,讓人快門按不停。

 撒母耳要塞東坡的上城門,我們從此城門進入奧赫里德古城。

進入奧赫里德古城有好幾入口,此入口是撒母耳城堡要塞東坡的上城門。

 撒母耳要塞東坡的這處上城門,汽車不受管制,可以自由進出。

 撒母耳城堡要塞至高點,一面巨幅馬其頓國旗迎風飄揚,山麓是奧赫里德古城。

 

 遠方白色塔狀建築,就是建於1295年的聖克里門教堂,教堂內藏珍貴濕壁畫而聞名。

因為山坡地,所以奧赫里德古城的建築也跟著很畸型。

歪歪扭扭的建築,活潑而逗趣,只可惜天氣不好,技術不佳的,拍出來的影像,失敗的比成功的多太多啦!

奧赫里德古城的建築很奇特,1樓狹窄,2樓寬胖,有頭重腳輕,一推就倒的感覺。

 奧赫里德古城的建築,1樓都以石砌作基底,2樓再用木頭搭蓋。

奧赫里德湖與岬角上的聖約翰教堂。碧綠的湖面,蒼翠的林木,精巧的教堂,美呀!

 突出湖中的岬角,因為建有一座俏麗聖約翰教堂,而迷倒眾世人。

 馬其頓有名的電影『暴雨將至』就是以這座岬角上的教堂當場景。

建於13世紀,岬角上的聖約翰教堂,是遊客必訪景點。這座教堂美嗎?!我說當然美啦!

古城到處是小巷,幸好城小,指標清楚,不會讓人迷路啦!

 古城中處處讓人驚豔,古意盎然的石砌屋宇,也讓人快門猛按。

 從古羅馬劇場俯瞰,古城與遠方那座有完整溼壁畫珍藏的聖克里門教堂。

建於2千多年前的古羅馬圓形劇場,座落在奧赫里德古城的撒母耳要塞山麓。

19世紀末,古城的古羅馬劇場才陸續出現有關它的記載與資料。

 三大男高音,就曾在這座古羅馬劇場內演唱過,夏天到此一遊可是一宿難求哦!

這座古羅馬劇場在2001年才整修開放。自古羅馬劇場可以居高臨下,遠眺漂亮的奧赫里德湖。

 石磚小道,紅瓦屋頂,破舊與原始,是奧赫里德古城的特色。

 奧赫里德古城的每條斜坡巷道,都被裝扮得多姿多采。

 讓人難忘又歡喜的奧赫里德古城,您也覺得她漂亮吧?!

小巷迂迴,風光無限,奧赫里德古城處處充滿綠意。

秋天的古城,人呢?遊客呢?人兒是稀稀疏疏,雖然清幽,但若加點熱鬧的人氣會更好。

2002年,才興建的聖潘泰來盟教堂(新聖克里門教堂),前方正在作考古的挖掘。

聖潘泰來盟教堂(新聖克里門教堂)附近,據說有座建於5世紀的Basilica大會堂。

 考古學家們相信,Basilica大會堂,會是世界最古老的斯拉夫修道院。

許多大學畢業生,選擇到新穎漂亮的聖潘泰來盟教堂(新聖克里門教堂)拍紀念照。

聖潘泰來盟教堂(新聖克里門教堂)前,被考古的師生挖得坎坷高低不平。

聖潘泰來盟教堂(新聖克里門教堂)入口,貼了3個告示:不准拍照、關閉手機、穿著整齊。不過遊人依然故我,快門猛按,就是沒人出來攬阻。

奧赫里德的古城與湖泊,於1979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登錄為世界文化及自然遺產。

奧荷里德古城與湖泊,深受歐洲遊人喜愛,成了歐洲遊客夏天廉價的度假天堂。

從山坡俯瞰奧荷里德古城與湖泊,大概天冷,古城少見人跡,是靜悄悄的。

建於11世紀,奧荷里德最具代表的聖索非亞大教堂。

聖索非亞大教堂是羅馬帝國和拜占庭年代的國家中心教堂,直到1403到1912年,鄂圖曼佔領時,被修改為伊斯蘭寺院。

聖索非亞大教堂內的濕壁畫,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被掩蓋的濕壁畫才重見天日。

奧荷里德古城,跟其他古城一樣,有許多商家販賣紀念品。不過天冷,開門做生意的商店不多。

奧赫里德古城一位富有藝術氣息的店東,喜歡讓人拍照,大概也是做生意的一種手段吧!

古色古香,讓人流連忘返古城小巷風光。

奧赫里德古城小巷曲折迂迴,讓人迷戀

戰火中度日的馬其頓孩童,以笑容度過每一個苦難的日子。希望往後的時光會是平安與快樂。

馬其頓人純樸保守,因為環境使然,與人的接觸畏懼羞澀,但勇敢堅忍,努力勤奮,古道熱腸讓人印象深刻。

馬其頓!這個國名您是不是覺得很耳熟!沒錯就是她!1999年,拿了台灣3億美元跟台灣建交啦!美鈔放進口袋2年後的2001年,移情別戀投向中國抱懷。這場佔盡台灣便宜的『凱子外交』,使台灣成了國際笑柄,馬其頓之名也在台灣被打響了。從此無底無蘊,見錢眼開是我對馬其頓下的定論。直到身臨其境那刻,才驚覺自己對馬其頓認識竟是如此淺薄,想不到袖珍的她,深擁厚重的文化底蘊!被誤導的印象瞬間修正了。狹隘的觀念裡,巴爾幹半島總在枕戈待旦,哀鴻遍野中,這趟旅途,人,時時都在錯愕驚訝中,觀念天天都在頓悟修正中,『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是真理!

 

    

      

 

 馬其頓奧赫里德小城故事

 

 

   就要遠離富有拉丁風情的亞得里亞海,橫行霸道的巴爾幹山脈(Balkan Mts.)取而代之。巴士直奔位於阿爾巴尼亞首都東南方的馬其頓(Macedonia)。

 

 阿爾巴尼亞到處備戰碉

 

  爬上斜坡的朝陽映照枯萎大地,拉長的樹影跳動在玉米田的枯桿敗葉上,寂寥的田野因樹影忽忽的掠印,多了幾分晨起初醒的躍動。農耕人口佔全國50%以上的阿爾巴尼亞就業困難,超過五分之一的年輕人,偷渡到歐洲各國打工,國家的經濟命脈,全靠這群出外打工的收入。國內教育也不普及,有錢人家都將子女送往鄰近歐洲國家求學。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巴爾幹半島將近有100年在毫無寧日中,不知是戰事頻繁亡者眾多,沿路墓園隨時可見。車子經過一個村落,就出現一次熱鬧的路邊市集,鄉間的買賣還在滯怠中。沿途一直映入眼簾的是荒蕪田野中趕建的屋宅,那孤零零瘦弱的屋樑,單薄乏力的四壁,一副弱不禁風的模樣,心中總是疑惑著,它經得起風雪霜雨嗎?!真教人替它捏把冷汗。經過3個多小時急馳,巴士盤旋在兩國邊界,車被包挾在無趣枯乾的山丘間,極目望向遠方,起伏丘坡上,密集著半圓形球體,正狐疑著是外星人的駐紮地?!領隊開口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刺蝟般的阿爾巴尼亞領導恩維爾霍查(Enver Hoxha),與義大利、希臘、舊南斯拉夫聯邦交惡;跟蘇俄有宿怨,與美國又有糾葛,成了世界公敵而危機四伏著,為了抵禦眾敵砲火,全民總動員,開始了邊界碉堡的大修建,眼前的半圓球體,原來是戰備用的掩體碉堡!

 

  密佈公路兩側的圓碉,遠看像口倒扣的鐵鍋,隱匿在山崙叢草中,像盞探照燈監視著往來的敵我。阿爾巴尼亞擁有超過30萬座的碉堡,這些碉堡都用當年最好的鋼筋,最優的水泥當建材。每座直徑34公尺的圓碉,造價約250美金,30萬座碉堡花掉阿爾巴尼亞1.75億美元。1954年,孤立困窘的阿爾巴尼亞,有個相濡以沫的中國,供應源源不絕的資金,才有如今壯觀的群碉。現在兩國雖然相忘於江湖,不過凡到阿爾巴尼亞的中國遊客,必會在這滿山遍野碉堡山區停逗、讚嘆、合影、………。中國花錢間接製造的備戰碉堡,成了大陸最夯的旅遊行程。反之,台灣只讓車身匆匆掠過,領隊只是瞬間的輕寫淡描,車中大家也只輕輕一瞥,淡淡一喟:『哦!碉堡!』繼續閉目養神啦!畢竟這群好戰象徵的碉堡,對只懂得用口爭戰的台灣人民是陌生。30分鐘的山丘公路上,星羅棋佈的碉堡是繁不勝數。面積僅2.8萬平方公里,人口不過300多萬的阿爾巴尼亞,卻密佈著30萬座碉堡,令人匪夷所思。諷刺的是共產政體瓦解後,這30萬座碉堡,卻因過於堅固,想拆竟然拆不掉啦!據說曾請北約工兵部隊,動用各式重型機械,才勉強拆除100多座。碉堡成了阿爾巴尼亞的獨特景觀,被稱『碉堡王國』,真不知對阿爾巴尼亞是讚頌,還是詆譭。

 

宗教古城奧赫里德

 

  翻過群聚碉堡山丘,到了阿爾巴尼亞與馬其頓的邊境啦!兩國出入境竟是紙屑滿天飛揚,簡陋得讓人驚詫。尚存共軍餘威,挺著一張撲克牌臉的阿爾巴尼亞海關上車,收護照,對人頭。入境馬其頓又重複一遍,雙方好比防賊防敵的滴水不漏,車中的大家也被這股肅殺之氣感染。出、入境的1個小時辦理中是噤若寒蟬苦候。入境馬其頓後車子依然在巴爾幹群峰中折繞。海拔最高2925公尺,平均海拔約700公尺的巴爾幹山群,橫亙保加利亞(Bulg aria)全境,在黑海(blacksea)嘎然而止。位於阿爾巴尼亞及馬其頓的山脈海拔較低。沿途那一彎清冽溪河在谷豁間潺流陪伴,因係喀斯特地貌,所以少見高大喬木,時而稀疏的林木掙出裸露岩石的縫隙,時而又見細直的樹林蔭翳蔽日,雖然沒有衝天大樹壯大氣勢,但那份神祕幽深的山林氣氛,也足於讓車中的大家興奮不已。在山區翻來越去2個多小時,抵達馬其頓第二大城奧赫里德(Ohrid)鎮。陰霾天空下,一池典雅的噴泉、一根沖天的拜塔、一排鮮豔的店舍、一地光潔的磚道、一棵千年的老樹、一位當地的導遊,早早在山麓小鎮迎接了。

 

  回式教堂、基督教堂、東正教堂穿插交錯在奧赫里德街區,讓人耳目一新。宗教意味濃厚的小鎮,藝品店、服飾店、餐飲店、民宿、旅館、………是應有盡有。只要一舉頭,回式尖塔、東正教堂、基督教堂就呈現眼前。坐了一整天的車,下車馬上又得跟著腿長的導遊在高低起伏的石磚道上迴旋蹬高,麻木癱軟的雙腿,一時間還有些適應不良。『Ohrid』有『建立在山丘小城』之意,說得一點都不假。沿著街區斜坡登高,狹窄路旁隨坡而築的教堂、屋宇、老宅、店家、………,那扇扇古雅的門面,讓人有年代錯植的誤亂。自坡上俯瞰,山腳下不同宗教教堂的尖塔,在嫣紅瓦頂揚眉吐氣相互競飆,現代建築與傳統屋舍是遠近糾結交錯。攀登20分鐘後,一堵石砌城牆阻斷了視線,斑駁的城牆沿著山坡無盡綿延。我們從這處東坡上城門的撒母耳要塞(Tsar Samuel`s Fortress)進入古城。入城是參差不齊,大小不一的石舖地磚,經過1000多年的踐踏,凹陷油亮得光可照人。城牆邊不遠的聖克里門教堂(St.Bogorodica Perivlepta Church)首先相迎。該教堂是為了紀念聖徒克里門自西元886年,在奧赫里德傳道30年,對基督教貢獻卓越,於1295年修建。這座派頭不大的石砌教堂內,因藏有完好珍貴的濕壁畫,而吸引眾多喜愛宗教藝術的遊客。

 

逗趣民居與古羅馬劇場

 

  步出教堂往一旁的撒母耳要塞走去,撒母耳要塞是馬其頓保存最完整的要塞之一。 西元9761014年,馬其頓還是保加利亞屬地時,由保加利亞皇帝Samuel下令修建。1395年,被鄂圖曼土耳其佔領,一度成了馬其頓東正教徒的囚禁地。長達3公里的城牆,幾乎佔據了古城的整座山頂,城牆四周築有塔樓和突出城垛。城牆外有古舊石階讓遊人豋城,不過大部分遊客都利用城內的鐵梯登上城頂。我們一樣從鐵梯登城,戰戰兢兢走在狹窄城牆上,深恐一陣風來,人就被吹落城底。舉目四望,要塞城牆維護得宜,保存完好,但塞內的古建築都已傾圮四敗。立於堡頂,古城的湖光山色是一覽無遺。將視線拉回要塞,一面巨幅馬其頓國旗迎風高颺。再怎麼誘人的美景,也抵不過徹骨冰涼的颯颯秋風,僵硬著身子步下城牆,躲入丘坡房舍密集的小巷。巷子兩旁隨坡修築的屋舍,長相怪異,底層的1樓以大小不一的石塊堆砌,2樓則用木頭建蓋,瘦窄的1樓挺著寬闊的2樓建築面積,2樓寬出部分的屋牆,以幾根浮懸木頭斜撐,有頭重腳輕的突兀,有一推即倒的驚覺。 

 

  不論房子是如何的凹凸跌宕、前傾後仰、歪七扭八、半懸半撐,但畸型又無法方正的屋子,當地居民依然努力打扮它們,那扇扇的透明玻璃格子窗、那一屋妍麗的蒔花綠草、那狹小庭院的綠松花圃、那小巷石階的蔓藤綠簾、………人人都用心的勻脂抹粉。這些斜坡畸零地上的幢幢屋子,以它的怪誕逗趣,替代了高貴的華麗,巷弄斑駁的面面石牆,用歲月的泛黃,述說著絢麗的過往,這就是古城令人賞心悅目的百般風雅。座落在撒母耳要塞山麓的古羅馬劇場(Roman Amphitheatre),一直到19世紀末,才陸續出現有關它的記載,這座建於2千多年前的古羅馬圓形劇場,也在馬其頓安定後的2001年才得以整修。每年夏季邀請世界知名藝術家在此劇場舉行國際性的演出,三大男高音,就曾在這座古羅馬劇場演唱過。夏天到此一遊可是一宿難求哦!另一座2002年,才興建的聖潘泰來盟教堂又名新聖克里門教堂(Plaosnik (St.panteleimon Church)雖然是一座嶄新的教堂,但也是建在12世紀舊有教堂的遺址上,因為遺址沒有蛛絲馬跡可循,又因戰禍連年被人遺忘了。現在每天都有一批師生在教堂前方挖掘,找尋5世紀建於該地的Basilica大會堂。考古學家們相信,Basilica大會堂,會是世界最古老的斯拉夫修道院。沿著教堂前被考古挖得高低不平的泥路,走到教堂入口,教堂牆上張貼了3個告示:不准拍照、關閉手機、穿著整齊。不過入內參觀的遊人依然故我,快門猛按,鎂光燈閃個不停,奇怪,就是沒人出來攬阻。

 

聖約翰教堂與聖索非亞大教堂

 

  走向聖潘泰來盟教堂後方,遼闊的奧赫里德湖(Ohrid Lak)展現眼前。從教堂懸崖下望,綿延的步道沿著湖岸蜿蜒伸展,夏天這條明媚的步道充塞了望山、看城、觀湖的遊人。時值深秋天氣寒冷,只見零星的遊人倚欄駐足。離開教堂,沿著山坡繼續往下,山下的湖水一會兒被紅色屋瓦遮蔽,一會兒又被樹林綠蔭阻擋,天飄起雨來,忽隱忽現的湖面,在細雨輕跌中掀起了微微的漣漪。一座建於13世紀,矗立在懸崖岬角的聖約翰教堂(St.John Kanneo Church)突現眼前。1994年,獲得威尼斯金獅獎的馬其頓電影『暴雨將至』(Before the Rain)就是以這座教堂為場景而迷倒了眾世人。小巧俏麗的聖約翰教堂,不以雄偉壯麗取勝,而以優越的地理環境傲人。無論是乘船遊湖、山上參訪及湖畔漫步的旅人,無時無刻都會看見它的身影。這座教堂成了馬其頓的象徵,成了奧赫里德鎮的地標。沿著斜坡步入教堂,教堂裡的濕壁畫脫落嚴重讓人失望,不過那飄送滿教堂的陣陣聖樂,彌補了心中的那份缺憾。

 

  走出教堂,步向懸崖岬角,孤立娟秀的教堂,浸在絲絲細雨的朦朧裡,美啊!奧赫里德古城與湖泊,能深受歐洲遊人喜愛,能於1979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登錄為世界文化及自然遺產不是沒有原因的。緩緩走下斜坡,坡底一座建於11世紀,奧赫里德最具代表聖索非亞大教堂(St. Sofia Church)。該教堂是羅馬帝國和拜占庭年代的國家中心教堂,1403到1912年,鄂圖曼佔領時,被修改為伊斯蘭寺院。教堂內富含基督教義的濕壁畫,也被穆斯林塗漆掩蓋,1912年,鄂圖曼撤退,改成東正教堂。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被粉刷掩蓋的濕壁畫才又重見天日。小小的奧赫里德鎮在拜占庭年代,就已經擁有360多座教堂,但因長年的戰亂與各宗教的紛爭,大多數教堂毀滅無跡可尋無法還魂,如今屈指一算古城只剩23座教堂。聖索非亞大教堂就是其中最受重視的一座遺留,教堂內也珍藏了聖經故事的濕壁畫,只可惜一樣嚴禁拍照。只得珍藏在自己的心中,私藏在自己的腦海。 

 

  綿綿細雨中,登上教堂高處眺望,巴爾幹山脈被皚皚白雪覆蓋、層層紅瓦屋宇錯落斜坡、水波瀲灩中岬角教堂矗立、湖岸步道鎏金黃葉翻飛、湖面點點船影被山水環抱、………此刻,人迷醉在古城、教堂、明湖及秋的儀態萬千裡。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0928877070&aid=6584548
 引用者清單(1)  
2014/10/01 17:38 【udn】 我還找到這個比價!The 聖徒 黑街 完整版比價

 回應文章 頁/共 3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東村Jame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烽火
2012/07/03 11:30

謝謝分享。

我對馬其頓的了解只在烽火不斷。


cwc(c0928877070) 於 2012-07-04 19:52 回覆:

一提起馬其頓,大家大概都跟我一樣,認為她是個乏善可陳的國家,其實不然,歷史文化都很值得探究。


Bianc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一城山色半城湖
2012/07/03 10:28

阿爾巴尼亞的30萬座碉堡,媲美中國的萬里長城,其實是缺乏協調溝通能力的另一種產物!

一城山色半城湖,馬其頓的奧赫里德一城一湖真是美得不得了,好喜歡,也拯救了巴爾幹半島的印象!我也非常同意─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在行走中讓我們拓展視野、開闊心胸,學會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

您的遊記不只是遊記,還充滿了人文思維與自省!愛你喲!

cwc(c0928877070) 於 2012-07-04 19:44 回覆:
說得真好,滿城春色,半城湖。世界自然遺產的奧赫里德湖像海般的遼闊。尤其是從井井有序的湖畔廣場,昂望錯落密集的紅瓦粉牆屋宇,更是美得讓人驚嘆。從無際湖畔遠眺,巴爾幹山脈白雪覆頂,美不勝收。

譚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非常美丽的小城
2012/07/03 09:49

你拍的很美!欧美的建筑都是石头的,应该能保存更久。

大陆的那些木建筑,再过一些年不知还会在吗?想着就心痛。

非常喜欢斯拉夫民族,因为他们体育方面的天赋,曾经一个南斯拉夫小国,三大球与田径超强的,唉,谁知竟分裂了呢?总觉得联合起来更强大,现在一个个袖珍小国,经济政治上一点份量都没有,就是他们所想要的吗?文化的不同,难以理解。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cwc(c0928877070) 於 2012-07-04 19:51 回覆:
也許大陸對這幾個巴爾幹上的國家較為熟悉,同樣實施共產,也互助合作,相親相愛過,中國的歷史書籍是不是對這幾個國家有較多的介紹?台彎對舊南斯拉夫並不熟悉,瓦解後的她們也在近年才有較多的報導跟接觸。

莫莉﹝忘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秋味重了
2012/07/03 08:27
古城的紅瓦白牆的確顯眼,往山丘的街道也特有古味。其實只知馬其頓與我們斷交,是個貧窮的國家,其他一無所知,謝謝妳的分享,一路的楓紅,秋味很重了......正醞釀他的命運究竟是依然蕭瑟,還是將要火紅。
書寫四季風雲 輕夢掠過流浪的軌跡 相聚與別離都是恆長的定律
cwc(c0928877070) 於 2012-07-04 19:36 回覆:
越往內陸走秋色越濃,在亞得里亞海沿岸,讓因為追秋才故意選10月中旬去的我有些失望,不過越往內陸走越漂亮,美到讓人目瞪口呆。

li li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小城故事
2012/07/03 08:17

我喜愛那裡建築的色彩

真是引人注目和喜愛


cwc(c0928877070) 於 2012-07-04 19:31 回覆:
舊南斯拉夫獨立出來的幾個國家,建築幾乎是一模一樣,也難怪,都經過拜占庭、義大利、鄂圖曼統治過。所有的建築,都擁有鮮豔的瓦頂十分搶眼。

weiba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馬其頓
2012/07/03 06:21
對偶來說是ㄍ陌生的國家  第二大城奧赫里德裡的房屋  艷紅色的屋頂搭配上白色的外牆  強烈的對比  凸顯出其獨特色彩的建築  非常強眼哩  還有一些配合山坡地形而搭建的崎嶇不對稱的房舍  也很特別  一篇值得細讀的好文  尤其是對這ㄍ國家不熟悉(指偶)受益良多大笑
cwc(c0928877070) 於 2012-07-04 19:27 回覆:

那兒的屋子建在崎嶇不平的山坡間,是歪七扭八,十分逗趣,只是當天天氣不好,我沒拍好,絕大部分都糊掉了,很可惜。

 

頁/共 3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