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2/06/03 11:23:03瀏覽4205|回應20|推薦156 | |
遠離噩夢的蒙特內格羅 蒙特內格羅就是黑山共和國啦!讓我們從她的古都切蒂涅東正教修道院,一起認識年輕的黑山共和國,起步囉!被雨清洗得潔淨無比的修道院,是不是更顯莊嚴肅穆。 車行中拍下科特爾峽灣濱海屋舍,雖然模糊,還是見到了她美麗的身影。 科特爾峽灣有不少養殖場,不知道養什麼魚,黑山跟台灣關係不錯,是否也有技術交流,這是我胡思亂想的啦! 雖然陰雨連綿,一路景色是目不暇給。黑山有雄偉山脈,有婉約風光讓人喜愛。黑山的山水不輸給克羅埃西亞,難怪台灣人會選擇於此蓋飯店。 這座海中小島很像台灣的龜山島,就是導遊在車中介紹的聖尼可拉島。惋惜的是在大雨滂沱中,無緣見到標緻的公主島。您想見見她嗎?!請到蒙特內格羅! 陰霾的天氣,車行中,讓相機無法發揮功用,應該說我攝影技術欠佳,雖然不完美,但也留下當時惡劣的天候,留下舖天蓋地烏雲中的海灣身影。 科特爾峽灣是時晴時雨,最後雨還是戰勝了陽光,從此以後再也不肯罷休,直直地下個沒完沒了。 在黑山每到一處教人驚嘆,雨也下得讓人心慌,若是大晴天,見到的不會是如此模糊不清,總之,我技術也差,請將就忍耐忍耐吧! 昏天暗地的,又有一場豪雨將降臨,聽說黑山雨水少,偏偏就被我們碰上,不知是好運還是歹運?!黑山水力發電不良,電都得跟鄰國購買。 黑山處處是美景很值得造訪,她的自然景致,很有瑞士的架式。就是粗糙異以瑞士的細緻啦!畢竟她窮,也才剛平靜,剛起步。 峽灣上海中人工島上的水中教堂Our Lady of the Rock,是科托爾峽灣居民的精神的寄託,也是黑山的歷史文物。約500多年前一艘船在此遇難獲救,當地人認為聖母顯靈,便於沉船處經年累月以石塊堆壘,久而久之,成了一座人工島並修蓋教堂。從此每年7月,峽灣居民循古俗,搬石頭繼續填海,讓人工島上教堂世世代代屹立不搖。科托爾峽灣是世界自然遺產,Our Lady of the Rock教堂應該也包括在內。 天更暗了,不是黃昏,午後2點多,暴雨已經開始下,山和海早已沉淪在密布的烏雲中。 一路上見到最多就是漂滿浮球的養魚場。我真傻,當時怎麼不懂得問是內銷還是外銷。 蒙特內格羅因長期戰亂,經濟低迷,產業薄弱,農業不發達,能源、蔬果、工商日用品都仰賴進口。 巴士攀上峰嶺,崖下蜿蜒布德瓦海濱區的海岸與沙灘,因為天冷是冷清清的,夏天可是不一樣,真是夏、冬兩樣情,您要選擇那一季呢?! 離開布德瓦後,車子一直在山區盤繞,暴雨加狂雷讓人心不安,總算看見了人居處,也見到了葡萄園,心安多了。 離開科特爾峽灣山區,進入平地後,沿途有不少如此林木堆積場。黑山山多林產應該很豐富。 黑山森林茂密盛產木材,在雷雨的盤山道路上是心驚膽跳,見到木材工廠與工人時,心中一股溫暖升起。 得向波士尼亞購買電的黑山,幸好林木資源豐富,不但可當柴燒,冬天更是不可或缺最實惠的保暖物資,居民正忙著準備過冬的薪柴。 樸實的黑山婦人,跟許多歐洲國家一樣,忘不了傳統手藝,閒暇喜歡編繡,自用或販賣。 暴雨中終於從海邊來到山麓下的切蒂涅修道院,一座靜得令人驚訝的古都,一座嚴肅得讓人懼怕的教堂。 1484年,始建的切蒂涅修道院,因鄂圖曼土耳其不斷侵擾,該修道院已遭毀壞,如今所見是1785年重建。 矗立在古都的切蒂涅修道院,建在洛夫琴山麓,景色優美而寧靜。主要是易守難攻而從未易主。 切蒂涅修道院是切蒂涅古都最後一任國王建造的,當年國王除了為自己打造王宮和教堂,也額外為當地居民建了這座修道院。 切蒂涅修道院前有座林木蔥籠,遼闊的庭園,聽說夏天百花盛開,滿庭芬芳。大庭園中矗立一座塞爾維亞式東正教堂。 雨中的切蒂涅修道院,沒有任何遊客,我們是唯一的一群遊人,所以建議愛熱鬧的遊人還是夏天來。 山腳下的切蒂涅修道院,古老陰森,倚著岩崖厚長的牆籬,留一扇斑駁小石門給遊人出入。 切蒂涅修道院不但是東正教信徒朝拜的聖地,彷彿也成了遊客必訪的宗教博物館。 古色古香的切蒂涅修道院,雖然是重建,但歷史還是悠久啦!拍了許多教堂內部相片,不知何故就是找不到,大概不小心被糊塗的我刪除了。 有聖人加持的切蒂涅修道院,成了蒙特內格羅最古老的東正教修道院。 奇怪,我也拍了不少雨中的總統府,怎麼也全不見了,只剩唯一一張不清不楚半遮面的切蒂涅總統府,只好委屈大家囉!自1946年,首都遷往波德戈里察,但至今,總統府依舊未移。 看見這座跨越莫拉查河的斜張千禧橋,導遊興奮告訴大家,波德戈里察到了,千禧橋也是首都的地標,。 首都波德戈里察雨中路邊的東正教堂,一旁是東正教墓園。雖然模糊還是讓大家知道教堂在雨中的模樣。 跟上一張一樣,次日,再次路過,晴空下的東正教堂。首都波德戈里察的老建築,在2次大戰期間幾乎全被炸毀,這座東正教堂是新建的。 11世紀,波德戈里察曾是塞爾維亞的都城。首都波德戈里察新建的市政廳,方正呆板,讓人嗅覺到列寧味。 首都波德戈里察有16萬人口,是黑山共和國第一大城,也是現今蒙特內格羅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波德戈里察是座很現代化的都城,因為是2次大戰後重建,所以不得不現代。大雨中的首都,人呢?!首都耶!能見不到人影,很奇特的街景吧! 蒙特內格羅袖珍的首都波德戈里察,2世紀,羅馬人已在此定居,之後斯拉夫人移居於此。 波德戈里察於15世紀,被鄂圖曼土耳其佔領,其間變化萬千,直到1878年,才正式回歸蒙特內格羅。 雨夜中蒙特內格羅的首都波德戈里察,雖然商家擺設現代,燈火通明,但卻是靜悄悄的。 別看蒙特內格羅國家亂又窮,但首都的百貨公司也有許多高級商品,當然也不便宜。這個國家電力不足,隨時都會遇到暫時性停電。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波德戈里察遭到強烈轟炸,幾乎夷為平地,現在所見是重建後的波德戈里察。 波德戈里察的百貨公司裡,要什麼有什麼,只要有錢,不怕沒東西買。 現在的首都波德戈里察,經過完整規劃,棋盤式的街道整齊明朗,街上不再只是滿街跑歐洲老舊的車輛,也有不少新轎車了。 現在黑山共和國的首都波德戈里察,行道樹,人行道的公共設施,是不是很人性,很現代化?!您想像得出,不久前,噩夢未醒時的模樣嗎?!
布置得美輪美奐,首都波德戈里察投宿的飯店。極冷的夜晚,飯店的暖氣因電力不足停擺。貼心的服務人員,送來一台烘鞋機乾鞋,大家順勢利用微弱熱氣溫暖房間。黑山的一路上,豪雨不斷,數十公里的海岸線,雖然少了陽光的拱托,藍海依舊展容,青山依然多嬌。上天還是公平的,沒給黑山豐富的物產,卻賜與絕美的湖海山色。如果不因戰事、如果不為宗教、如果不計種族、如果、………有太多的如果,她會不會賽過法國尼斯的蔚藍海岸,會不會成為名流、富豪、貴族較量財富的聖地?!兩國都有炫藍的海洋,綿延的沙灘,美麗相同,尊卑卻有別,也劃分了她倆的截然不同。 遠離噩夢的蒙特內格羅 離開古城布德瓦(budva),逐漸揮別了一路追隨的亞得里亞海。巴士往北東行,開始了內陸的馳騁。南、北長僅100多公里袖珍的蒙特內格羅(Montenegro),因長期戰亂,經濟低迷,產業薄弱,農業不發達,能源、蔬果及民生用品,都得依賴進口。雖然物產不豐,但老天對她還是疼惜的,讓她擁有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與性格和善的百姓,也注定了她與克羅埃西亞一樣,步向旅遊興邦,觀光富國的後塵。 巴士攀上峰嶺,崖下蜿蜒的海岸與沙灘,在傾盆大雨中延伸覆沒在濃厚的雨層裡。海洋時而在重山外,時而又在崖腳下。翠林、崖岩、峭壁、浮島、沙灘、………蒙特內格羅不愧為海山之國。雷雨中的沿海山路,巴士無法暫停,不過也引起車中大家聲聲的讚嘆與小小的騷動。車外雨滂沱,車頂雷價響,車窗是霧茫茫,車身持續攀高的懸崖下,白浪如絲如線,沙灘似斷像連。一身濕的導遊不甘罷休,不肯閒著,依舊喋喋不休:『從這裡往下望,是布德瓦海濱區(Budva Riviera),距離布德瓦古城只有3公里,有長達1950公尺白色的沙灘,被評選為歐洲最美麗、最吸引人、最乾淨的海灘之一。夏天慕名而來的遊人,擠滿沙灘,繽紛熱鬧極了。』;『不遠海中有座漂亮的聖斯圖凡(Sveti Stefan)半島,也被取名為公主島,整座島除了接連石橋那一部分是沙灘外,全島都被天然石岩圍繞,唯一沙灘上也築了一座石橋連接兩岸。公主島是神的恩賜,除了神,有誰能創造如此曼妙奇島?!這座岬角上的公主島被杜拜飯店集團購買了,已經屬於私人土地,遊客只能在沙灘遠眺。不過現在雨霧繚繞,大家無法見到公主島的廬山真面目了。』;『還有海中那一座是聖尼可拉島(St. Nikolas)、山腰那家飯店是許多國家元首及官員造訪時指定入住的旅館、崖下的沙灘有位大歌星曾經在這裡開過演唱會、………。』車中的大家隨著導遊邊說邊指,拉長脖子,瞪大眼珠,時立時坐,起舞穿望。 其實窗外雨霧瀰漫,什麼也見不到,只見迅速滑過模糊的林影及岩壁。我心隨著導遊的景點描述,在車中自我編織,偶爾將視線拋向朦朧的車窗。雖然沿途風光無法清楚目睹感到無限惋惜,但心裡還是慶幸:『幸好,只有大雨與打雷,沒有颶風,不然狂風暴雨加打雷,車子在石礫山路盤旋翻繞,是危機四伏啊!』擦擦車窗霧氣,貼心的雲偶爾會挪出一方縫隙,讓深深峽谷的海岸沙灘嶄露頭角,讓海島半遮面的出現,讓海邊別墅羞澀的露臉,讓摩登酒店在霧氣中若隱若現。雖然豪雨不斷,但在濃濃霧氣裡,依稀可見白浪逐向沙灘,峽谷伸向海心,崖壁垂進浪濤,依山建築望向大海。灰濛濛雷雨中,迆邐的沙灘是空蕩蕩的。從布德瓦到蒙特內格羅的舊都切蒂涅(Cetinje)僅只29公里,路雖然不遠,但綿延起伏的山路,還是費時費力的。 山城舊都易守難攻 路越走越顛,車子越攀越高,自一落千丈的陡峭岩壁下望,海成一線,沙灘不見了。傾瀉的豪雨,狂吼的雷聲還是有增無減。心又開始慌啦!在這年幼不成熟的國家,萬一有個閃失,會不會求救無門?!越想越擔憂,再也無法編織沿途的雄偉婉約,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快快遠離雨打雷劈的幽暗深谷,趕緊進入光明活絡的人居處,什麼青山、綠水、沙灘、別墅、………我無心再依戀,導遊一路世外桃源般的讚美聒噪,我也已索然無味失去興致了。約1個多小時的翻山越嶺,恍如1世紀的漫長,車子終於繞出重山,馳騁在水花四濺爛泥的山麓。我見到修剪整齊的葡萄架了、看到民宅紅紅石榴花伸出屋外了、有了幾間堆集如山石灰岩的工廠了、看見路邊幾處攤滿泥地木材的伐木場了、………,工廠外幾名工人晃動,我心不再不安了。雨依舊下個不停,但敲了將近2個小時的雷,好像累了,打烊休兵了,是無聲無息的。此刻我體驗到,危機四伏遠離人群,會讓人惶惶難安,也終於發現自己還是喜愛人群,還是怕遠離群體怕被遺棄,喜歡獨來獨往的我,擁有個人恣意獨行的空間是非常有限。 看過歐洲最南的峽灣,路過千丈幽深的峽谷,訪過先人遺留的各老城,從海邊來到山麓下的古都切蒂涅。群山環抱的切蒂涅,大雨依然沒完沒了的直落,下車,馬上有人回頭,寧願待在車中放棄參觀,因為外面的氣溫實在太低了。深山中的切蒂涅冬天來得格外早,也格外漫長,從10月中旬的深秋,到次年3月的早春,都會在冰天雪地的覆蓋中,切蒂涅的冬天比蒙特內格羅其他城市寒冷許多。時值深秋,高大粗壯的老樹下,跌落一地的黃葉,在雨中閃著珠光,挺直腰幹陪伴一旁的老松,被雨水洗刷得亮綠,此時此景,是清麗又有幾分的妖嬈。未遷往新都波德戈里察(podgorica)之前,將近有500年,切蒂涅都是蒙特內格羅的首府。位於洛夫琴(Lovcen)山東麓的切蒂涅,海拔670公尺,曾是蒙特內格羅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46年,遷都至今,總統府、國家博物館和國家圖書館依舊挺立於此未移,總統府同一條路上,還遺留一幢蒙特內格羅最早創立的銀行。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蒙特內格羅也是個獨立的國家,當年的奧匈、德國、英國、法國、俄國、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等國都在切蒂涅設有大使館,雖然物換星移,但是這些使館建築到現在還保存完好。都城遷到波德戈里察後,切蒂涅昔日丰采才逐漸喪失,逐漸被人遺忘,直到1992年,蒙特內格羅政府重新賦予切蒂涅舊都的地位,這座蒙特內格羅歷史文化誕生地的老山城,終於能讓世人一窺究竟認識她。 聖人加持切蒂涅修道院 沒有雷打助陣,獨飄的斜雨,在山城還是神氣活現忽大忽小捉弄人。切蒂涅沒有衝天的摩登大樓、沒有車水馬龍擁擠的街道、沒有摩肩接踵活絡的人群;只有蔥蔥鬱鬱成排的粗壯老樹、寂寂靜靜年邁古老的廣場、老態龍鍾斑駁頹敗的建築、………,陰霾寂寥的古都,連偶爾擦身路過的居民,都帶著幾分陰鬱的神情,與渡假海邊,有著天壤之別,海邊居民,山邊人民是兩樣表情。整座古城沉默得像座空城,寂寥得恍如隔世,路人古板拘謹得讓人不解。追溯15世紀,鄂圖曼一再入侵蒙特內格羅,在敵軍逼迫下,不得不將國都從易攻的『澤塔』平原,移往難侵洛夫琴山麓的切蒂涅。5百年來,雖然經歷過鄂圖曼、奧匈、德國、威尼斯、法國、………無數次大規模戰火的摧殘,但切蒂涅發揮了易守難攻山城的效能,不但鄂圖曼軍隊無法攻陷,連其他侵略國也未曾攻克過。如此風風雨雨,不止的爭亂,直到舊南斯拉夫瓦解,蒙特內格羅再次獨立,才結束了切蒂涅長年不斷的外敵蹂躪。雖然外敵從不間斷在在的騷擾,但卻躲過了他國的入主與殖民,保住了古都的切蒂涅修道院(Cetinjski manastir)。切蒂涅修道院是1482年,切蒂涅最後一任國王『尼古拉•彼得羅維奇一世』在為自己建造王宮和教堂時,也於1484年,額外為當地居民建的一座修道院。無奈,數百年來鄂圖曼不斷侵擾,修道院也屢遭破壞,1484年始建的修道院早已毀壞,如今所見的修道院是於1785年重建。 二次世界大戰後,切蒂涅開始了工業的發展,但是山城依舊一籌莫展,無法展現過往的風采,直到近年獨立平靜後,才開始了觀光事業的投入。迅速重修古都的教堂,整建山城的古蹟,將富有歷史價值的王宮和建築闢成博物館,開放觀光吸引遊人。也許剛起步,只有2萬多位居民的山城,夏天遊客也是稀稀疏疏,遊客到此也僅作片刻的觀光。那乏善可陳的各博物館,依然無法成為遊人的焦點,重心全在那座擁有聖者遺物的切蒂涅修道院。我們一樣隨俗,在寒雨的爛泥道上,往遼闊密林山腳下的修道院走去。深秋造訪又逢天雨,修道院沿路不見香客或遊人,讓古老的修道院陰森駭人極了。倚在岩崖那灰僕僕厚長的牆籬與教堂,擠出一扇森嚴小石門讓給遊人。切蒂涅修道院不但是東正教信徒朝聖的聖地,近年彷彿也成了遊客必訪的宗教博物館。光線不足陰暗的院內,靜得連根針跌落都能聽見。東正教對我是陌生的,只聞其名,不解其實,只知院中有貴重聖物收藏,但也只懂得走馬看花,不知何者是貴。據說院旁的Cetinje Monastery小教堂,珍藏了一幅聖者路加(Loukas)所繪的聖母畫像、一小段釘耶穌的十字架、一節聖約翰幫耶穌受洗的右手骨,就因為有這3件寶物,才使修道院名聞遐邇。是真,是假,信徒言之鑿鑿,沒有遊人提著膽,好奇要求打開聖櫃求證。修道院謎樣的傳奇故事,還會一直流傳下去,也為該修道院增添不少神秘色彩,吸引更多信徒和遊客。 悠閒古城乏味新都 步出陰沉修道院,走入1871年,最後一位國王,現在闢成博物館的王宮,雖然二次大戰期間,王宮財物被洗劫一空,但王宮內部的陳設和一些武器,還保留當年的模樣。街邊那林立的12座從前使館建築,以沉默向遊客陳訴當年獨立的風光,山麓那鬱鬱深沉的修道院,以聖輝向旅人傾訴切蒂涅東正教從前的榮光。曾是7位國王建都的切蒂涅,雖然沒落了,但國家的任何重大慶典活動還是在此舉行,如總統就職,切蒂涅仍是蒙特內格羅人心中引以為傲的霸氣古都。雨又大啦!今非昔比的切蒂涅古都,如今沒有權貴弄權政治,沒有王公顯耀豪門,沒有官僚放肆傲氣、………。淡泊的切蒂涅正在斜雨中,只有片片黃葉無言靜靜伴隨,只有棵棵綠松無語伸向蒼穹,古都,孤苦伶仃埋在深秋裡。見過雨中衛兵駐守站岡的總統府後,繼續往近在咫尺 攀過幾座山後,一座跨越莫拉查河的斜張千禧橋迎面而來,導遊高興告訴大家,那是波德戈里察的地標,首都波德戈里察已經到了,終於回到家了。這座2005年完工,140公尺長的千禧橋是斯洛維尼亞設計建造,橋下的莫拉查河,在蒙特內格羅旗幟及圖騰都能見到它的身影。2世紀,羅馬人在波德戈里察定居,之後斯拉夫人移居於此,11世紀,曾是塞爾維亞的都城。15世紀被鄂圖曼土耳其佔領。1878年歸回蒙特內格羅。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波德戈里察城遭到強烈轟炸,幾乎夷為平地,僅存一座土耳其鐘樓、清真寺和幾處老屋。重建立都後的波德戈里察,成了16萬人口的全國第一大城,也是現今蒙特內格羅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首都雖然欣欣向榮著,但是殘存的古老建築所剩無幾,沒什麼值得觀光景點,只因擁有國際機場及便捷的交通網,成了旅遊交接或起點的最佳城市。 天逐漸暗了,在寒冷雨中,誰都懶得下車,導遊只好在車中指向車外,熟練介紹自己國家的小小首都。冷清的街區燈亮了,正努力築夢的蒙特內格羅,那一場場前仆後繼的噩夢遠離了,那一層層神秘面紗也揭開了。蒙特內格羅!黑山共和國!攤開雙手,邁開大步,迎向未來!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