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2/09 16:44:11瀏覽5635|回應9|推薦24 | |
台灣近幾年崛起的平價品牌Lativ,最近宣布將委外製造,不再遵守「台灣製造」的教條。消息一出,馬上引發討論,多數以負面攻擊居多。根據蘋果日報的報導,2011年發40個月的年終獎金(新聞來源: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3951700/IssueID/20120111),根據商業週刊的影像採訪報導,2010年年終獎金也可能是10個月(新聞來源:http://www.youtube.com/watch?v=E_artmohewY)。 如果撇開「台灣製造」的標語,我們都會覺得Lativ實在是台灣優良企業,能賺錢,也願意與員工分享。但由於Lativ於2008年起家時唱起標榜「台灣製造」的高調,於是顧客群或粉絲群先入為主買它的理由不是款式、設計等與美感有關的元素,而是一種消費救台灣成衣製造業的心情,是一種支持「台灣製造」的意識型態,與服裝的美感無關。所以,當Lativ選擇「唱高調」的模式起家,消費者以「高調」來檢視它也就不為過了。 至於Lativ所消費的「台灣製造」與「保護夕陽工業」標語,基本上是商人特質,商人本來就是什麼都賣,政治口號也可以作為行銷策略,所以不驚訝。而經過實際商業實證後,證明台灣紡織業已經不能負擔這種平價大眾服飾,而應該以「特色、小眾」為訴求。但由於「特色」太冒險,不確定市場是否接受,且多數人習於快速賺錢,因此台灣紡織業多數不敢冒然改變,因為跟他們以往快樂賺錢的邏輯不同,他們也會怕。然而,若他們經營思維不改變,就只有接受淘汰命運。 幾年前,雲林的毛巾製造業者來台北抗議大陸毛巾傾銷,現在雲林業者發展出「蛋糕毛巾」,讓一條原本10元左右的毛巾變成「65元」的毛巾,就是一個轉型成功案例。同樣的,紡織業者、或成衣代工業者也必須思考轉型,畢竟消費者有喜歡廉價商品者,也有喜歡高價有品質商品者,就看業者以哪一種消費者為訴求了。 而另一個品牌Lanvin,原本是法國品牌,但被聯合報系家族成員買下,從此成為「台灣品牌」,而且是被西方時尚圈高度認可的「時尚精品」,但它的設計師是老外,它的生產地應該不在台灣,但它就是有名,價格高,照樣吃得開。基本上,它是「台灣品牌」,也算「台灣之光」。只是要將Lanvin的法國意象與台灣結合,似乎要花點時間。但最起碼,在歐美的時尚精品界裡,台灣因它而佔有一席之地。 從Lanvin看Lativ事件,我想台灣的品牌還是以「價格」為主要思考,比較少以「特色」為主,這也反映出台灣市場消費者的特質,就是「俗又大碗就好」,品質或美觀其次。當然,七年級、八年級的小朋友陸續長大進入社會,這些新一代的消費觀念或許可以拯救台灣品牌。 最後,希望大家朝「支持台灣品牌」方向,比如說,時尚品牌Lanvin與夏姿這兩個讓台灣站在國際舞台的品牌(新聞來源:http://m.cw.com.tw/article.jsp?id=5001709),就是該大力支持的對象。每年買一兩件台灣高價品慰勞自己,也是一種「愛台灣」的具體實踐啊! |
|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