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文創產業:文化霸權與文化創意產業
2012/02/19 10:42:14瀏覽3898|回應3|推薦37

在國際社會,實力是真的,吹噓是假的。

文化創意產業也很弔詭地,將民生議題與文化認同結合在一起,也是一種「我們應該順著自己的生活習慣與傳統文化來設計、生產相關商品」的概念,有「認同感」的意涵。這幾年鼓吹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同時,台灣人忽然發現:我們好像沒有發揮自己的「文化實力」。

國際化難道是一張「東方模仿西方」的單程車票?

吃滷肉飯與吃漢堡是兩個不同文化認同的消費模式。

換個角度想,一個美國白人,會想吃滷肉飯嗎?美國漢堡賣到台灣,台灣人接受,為什麼台灣人不賣滷肉飯給美國人?或者為什麼美國人不容易接受滷肉飯?

深層一點想,台灣人有在美國或其他西方國家砸錢努力行銷「滷肉飯是一種休閒飲食生活文化」的廣告嗎?台灣人有像麥當勞那樣瘋狂地撲天蓋地投資數百億資金來做廣告嗎?沒有,台灣人有苦幹實幹的實力,但似乎沒有像歐美行銷吹噓騙人的能力。也因此,台灣文化創意產業再怎麼鼓吹,瓶頸就是「文化霸權」掌握在西方國家手上。

換言之,因為外國人「創造」馬克杯的造型,於是我們的文化創意產業在馬克杯的造型設計上努力。因為外國人「創造」西裝,於是我們的服裝業在西裝上搞花樣,我們不會在清裝、唐裝或漢文化的服裝上創造新奇的爆點,因為大多數人買西方人設定的服裝格式。

若說「不要形式主義」,那到倫敦,看到整個街景,真是「形式主義」的極致,一排房子長得一模一樣,他們很講究空間協調性,而且也堅持他們自己的房屋格式。他們非常地「形式主義」。

提到流行時尚,如同前面Nothing Special的留言(上一篇),這是強國、甚至歐洲貴族才有定義流行文化的權力,歐美媒體一面倒地為自己(白人國家)吹捧塑造出「時尚」這個意識型態,它貫穿電影及媒體工業,讓西方美學及服裝款式(如西裝、洋裝)主宰整個市場供應鍊裡。早期台灣製造的出口品,也是洋人定義的款式與格式,一點都沒有台灣人生活習慣的影子。

於是,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刺激了這一塊空白,於是興起一股「尋找台灣風格」的過程。當然,說的人多於做的人,甚至說的人自己也沒買多少「具有台灣生活文化與風格」的設計商品。畢竟,這種創新,要做,不難,但要賺錢,很難。多數人(包括台灣人)選擇比較容易的賺錢方式,也就是幫西方人做他們想要的東西,賺勞力代工錢。至於「台灣之光」,就因為有少數的台灣人不畏艱難地去實踐他們的理想或夢想(依然是西方人設定的產物及遊戲規則),在國際上被看到時,大家又來一窩瘋地讚美。這是一種自卑與自大糾結出來的讚美,但這也是西方文化霸權下的無奈。

但話也講回來,要玩籃球、高爾夫球玩到拿國際比賽冠軍,才會被西方媒體吹捧;但玩具有漢文化特色的扯鈴、踢毽子,也無法被西方媒體讚美(了不起當雜耍特技這種花邊新聞),因為西方人不玩這些東西,他們不會把這種看不懂的東西放在媒體上宣揚(一次的驚喜就夠了,其他時間排給自己人玩的遊戲)。當然,他們厲害的地方在於能將自己的遊戲「產業化」,利用商業行銷的優勢,將各類休閒活動賦予「賺錢」的功能,於是各類比賽、評論紛紛出籠,由遊戲者、評論者、觀眾建構出一個完整的休閒產業體系(通常媒體扮演相當重要卻有點「影武者」的角色,大眾最後是「看」著媒體批評這些「商業化」的遊戲,卻忘記自己「看」的媒體是重要推波助瀾的黑手)。

中心與邊陲的差異,就是如此,有形無形,都有這種二元性。邊陲地帶永遠被中心地帶所宰制,且扮演著「供養」中心地帶的功能與角色。後來在倫敦市集裡體悟到這關係後,原本的不平衡也就稍微釋懷些。

畢竟,誰會在士林夜市販售「具有泰國文化意義」的商品?若有,你願意花多少錢在士林夜市買「非食物類」的商品?同樣道理,倫敦創意市集基本上概念與文化生活上與台灣的「夜市文化」差不多,市集裡永遠有小吃食物、服飾、生活用品等各類屬性的商品。只是呈現的視覺效果不太一樣,且倫敦的市集早期是比較有專門的領域,如皮件、古董、另類服飾等。他們早期的特質,其實跟台灣的夜市一樣,就是「便宜」。後來媒體炒作,某種程度可以說是一種「中產階級化」,帶動商品價格、房屋價格或攤販價格也提高,最後貧窮的人被淘汰掉,整個地方被新建築佔領,又一幅有閒階級的景象出現。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rideshed&aid=6113249

 回應文章

謎謎-溜滑梯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一針見血
2012/02/25 15:54
一針見血,觀察透徹!
缺乏侵略性、沒有文化霸權,很難在商業掛帥的拜金消費世界成為主流。
強勢本是跟著潮流走。民族文化的特色,只能在本族群裡基本有限度的存在,若要形成風潮,要國強人眾,改變民族性格,並且經過長久積累,才能營造風氣,產生影響。
行一(brideshed) 於 2012-02-25 21:12 回覆:

謝謝謎謎來訪與認同。

看來只有時間慢慢改變,但以我看來,能夠進行強勢行銷的民族(通常曾經是帝國主義的發動者),就這麼短短一兩百年,就把地球搞殘了,看來還是別學的好。


nothing special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成功的銷售策略
2012/02/20 13:16

必須的兩個條件是
(1) 令人可接受的產品 (2) 俱侵略性的銷售員

我們文化裡的溫良恭儉
讓我們不俱侵略性 只知被動地接受制式的刺激.

韓國人比我們有侵略性
只是他們不知羞恥地把別人的據為己有
讓我拒絕他們.

(這樣 有掀牌麼??)

行一(brideshed) 於 2012-02-20 21:53 回覆:

老大,不掀牌還是妳嗎?哈哈哈~沒關係,講到重點就好。

這也是這幾年的感慨,漢人太溫良恭儉讓了,這樣行銷會被比下去。而且漢人只敢騙自己人,不敢騙外國人。唉~

至於高麗棒子,只能說,人、或國家要成功就要無恥、或集體無恥~唉



台灣特色商品
2012/02/19 20:20
我對這一段有意見”,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刺激了這一塊空白,於是興起一股「尋找台灣風格」的過程。當然,說的人多於做的人,甚至說的人自己也沒買多少「具有台灣生活文化與風格」的設計商品”我覺得現在放眼望去市面上看的所謂本土風格的設計性商品_包括文具,餐具,老房子改造--無一不在強調台灣風格,比如說大量複製的古都洋房內家60年代風格的鉤針靠墊與沙發,還有無止盡的小人文具,柴燒茶杯,檜木茶具,手工植物染布料‧‧‧‧‧‧‧‧‧‧‧‧‧多到我舉不完的例子都在強調台灣特色,這是什麼狀況呢?還有滿街的文人跟茶人又是怎麼回事?




行一(brideshed) 於 2012-02-20 21:47 回覆:

謝謝維兄來訪與提問。我說「文創」的人多,做「文創」的人少,是以說與做的比例來看。

至於大量複製的古家具、六0年代風格、茶杯、茶具、植物染等,這些大多是政府計畫下出現的,少數是自發想做的。而政府計畫養出來的設計團隊,基本上沒有行銷與管理的概念,所以再一陣子就會慢慢減少。

至於滿街的文人~我不清楚你指涉的對象。

滿街的「茶店」,則是許多店家都進口廉價的越南茶(小心有越戰的殘留毒素)及大陸茶混在一起賣。真正道地的台灣茶不多了。

不是我唱衰,可能再幾年會有新聞揭發「毒茶」的新聞吧~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