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2/29 18:20:05瀏覽4096|回應5|推薦52 | |
名詞解釋:我將「spitalfield market」與「brick lane」兩個區域界定為「倫敦東區創意市集」。 約六、七年前,「創意市集」在台灣興起,或許該歸功這本書「創意市集」(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70011)。 十年前,書中提到的倫敦東區市集是準備重新開發的老舊區域。有趣的是,就在City金融區隔壁。感覺很像台北101大樓附近的舊眷村或老房舍一樣,成為電影「海角七號」及偶像劇取景的勝地。究其起因,老舊區域房價低、租金低,因此搞怪的窮藝術家、窮設計師才能付得起攤位租金。這也是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區重生的模式,老舊不安全的區域,只有窮到不行的創意人,才會賭命住在那裡,結果造就新氣象。倫敦東區創意市集也是如此。 此外,倫敦的創意市集與台灣的夜市有些文化意義上的類似。也就是說,台灣天氣熱,因此多數人晚上逛市集湊熱鬧。而倫敦東區市集,早期還是養動物的集散中心,後來才慢慢改變,窮設計師才窩在那裡,注入另一種空氣。所以,你可以在倫敦東區創意市集看到邊走邊吃的人潮,更可以看到坐在馬路邊、人行道邊吃東西聊天的歐洲白人~
而台灣的創意市集剛興起時,似乎以敦南誠品外面的一卡皮箱市集開始,創意達人及代理海外不知名設計師作品的跑單幫達人,匯集出另類能量。於是這風氣慢慢被其他地方學起來,一時間,全台灣南北全年都有創意市集分散在各地,也造成許多全島流動的創意達人或單幫客。 再次到倫敦,我們也從倫敦的創意市集開始做起,因為攤位比較便宜,負擔小。但面臨的其他問題,倒是讓我這個沒有任何商業經驗的人,上了一年寶貴的市場行銷與銷售課程,全程沒有講師與課本,顧客就是我的老師,各種挑戰就是我的無形講義。就這樣,我一個人在攤子上單打獨鬥。也因為這個實戰經驗,讓我重新思考「文化創意產業」,這獨特經驗很難瞎掰與複製~比如說,冰島火山灰居然成為殺死我們業績的兇手,因為周末假日倫敦城內空空如也,我第一次見識到「觀光客」的威力,也瞭解原來「倫敦人」是一個流動性的名詞,不是固定的。一如「台北人」也是,過年放假就可以知道「真正在地台北人」少得可憐。 我以為每個週末天氣大好,就有歐洲觀光客人潮。其實這也是錯的,因為當天氣好的時候,這些終年沒幾個月有陽光的國民,近乎裸體躺在草皮上曬恩愛了,生意其實也不好。所以,真正的教訓是:天氣不要晴,陰陰的,不要起霧跟下雨;起霧會影響航班,下雨則影響民眾出門意願~這種尊重倫敦陰雨天氣、向大自然禱告持續下去的珍貴經驗,一輩子難忘。但如果不做生意,我可能會祈禱天天放晴。因為天氣太陰沈了,得憂鬱症、或不自覺地壓抑情緒不是沒道理的。
再比如說,我們以為歐洲白人很有禮貌、很客氣,其實「殺價」是世界共同的行為,尤其是觀光客,不管是台灣現在面對的大陸觀光客,還是我當初面對的歐陸觀光客,殺價是一樣狠的。我還遇到一個西班牙佬問我「你知道哪裡有賣一鎊的紀念品?」我以為她迷路,把倫敦當英格蘭中部不知名小鎮哩。更別說殺我價格最狠的是「台灣人」~豈是一個幹字了得。後來我發誓,死不在黃人面前說自己哪來,一律英語伺候。當然這種剛烈個性,是吃虧的,因為大陸人在創意市集裡相當豪邁,但他們也喜歡遇到華人說國語,那種感覺對他們來說很親切,我懂。但因為那個台灣人,讓我少賺許多大陸客的生意。因為我不說中文,他們以為我是韓國高麗棒子或日本鬼子。當然,或許我說了中文,又要被殺價了,只能這樣自我安慰。 因此得到的教訓是:個性剛烈不能經商~要GY,要油條,要假道學~ 當然,創意市集發展至今,其實已經離「創意市集」的原始形成概念非常遙遠了。它從早期草莽有活力的匯聚地,轉為中產階級的觀光勝地。建築物本身就已經非常現代新穎,有特色的商品已經很少了。台灣的創意市集差不多,許多是開模量產出來的,不再是創意的產物,而且許多人是「逐水草而居」,哪裡有創意市集就去那裡賣,邏輯跟攤販沒有兩樣。然而,我們可以說「創意市集」是台灣六、七年級的「攤販」,一如「網路拍賣」一樣。所以「逐水草而居」沒有不對,創業剛開始本來就比較苦些。 回到倫敦,創意市集裡面的泰國人、大陸人團體勢力實在強大到不可思議,跟書本上的美麗想像離很遠了。他們從大陸、泰國批來的貨,價格打死許多有創意的商品,因為那些造型也蠻不賴的。當然,你還是可以找到幾家有創意、獨立經營的攤子,那實在是很珍貴的稀有動物了~相較之下,台灣的創意市集還有些創作能量,畢竟這幾年政府大力鼓吹設計、創意產業,還是有些年輕人跳進來。 在倫敦的創意市集裡,我曾試著賣過有漢文化特色的商品,但怎麼看都覺得不搭。應該說,「創意市集」如同我們台灣的夜市,你會在夜市買「具有異國風情」的手工飾品嗎?你會在逛夜市的時候,特別留意具有「越南文化」、「泰國文化」的商品嗎?還有,重點是,一般人願意花多少錢在市集裡?唯一覺得真實的,就是我真的做了「捍衛自己文化」,透過實踐,檢驗文化創意產業的相關論述,雖然渺小得很可笑,但好歹驗證了相關口號。或許是我腦袋遲緩,這時才真正意識到「資本主義」的意義,必須要投資大筆錢、一連串的行銷說謊吹噓的策略,才能成功。而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論調,對於「資金」一向不太有說明。要推廣文化符號,不是一兩百萬的事,是一兩千萬的事,甚至一兩億的事。 當然,我們在創意市集裡得到許多顧客讚美,讓我們對自己商品更有信心;特別是老外朋友的支持,在週末跑來我們攤子賞光,而且買了不少,倍感窩心(現在想想,可能他們也比我懂得「做人」這件事吧)。我們也在裡面找到些志同道合的外國朋友,還成為我們的模特兒,這經驗也讓我找到在國外創造合作的機會。 結論就是:笨蛋,錢才是重點,設計、形式、文化都不是問題。 總而言之,倫敦東區創意市集是一個意外產生的結果,Brick Lane的發展史匯集了法國人、猶太人、非洲人、到現在印巴人為主。如今,倫敦東區的創意市集,也從老舊的肉販市場空間改成中產階級的玻璃帷幕環境。各種連鎖咖啡店進駐,各式大型餐廳也出現了,無法感受到任何的「肉販」氣息,也少了「創意」的靈感。歷史,總是這樣充滿淡淡的哀愁,以及新機會的希望。
|
|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