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0/10 04:47:04瀏覽3309|回應8|推薦35 | |
上:海角七號主題曲無樂不作MV 昨天,跟老婆約了看「海角七號」,算是很晚看了。因為我不愛看電影,有HBO這些電影台,寧願每月付五百元,也不想多花兩百元看一部電影。因為我不是追求流行時髦的人,而且流行工業就是一種騙術,看穿了,也就不會想這麼追流行。 不過,這次也是因為老婆喊著好久沒看電影,她說「沒認識你以前,我幾乎每週看一部電影,最起碼一個月也會看兩三部。認識你以後,一年都看不到電影,實在太犧牲了。」 好嚴厲的指控~ 為什麼要花兩百多元買這個奇怪的休閒?這是我不能理解的。不過,最近想要「入世」,想要「融入社會」,所以,好吧,從看電影開始。再者,人嘛~總是要享樂,那就當作「學習怎麼享樂」吧~ 其實我蠻緊張的,我討厭周圍都是年輕人。以前沒有這意識,但最近這意識越來越濃,感覺我現在就可以進養老院了,哈哈。 所以,這幾天在選電影院時,我刻意遠離信義新光三越那一帶的華納威秀,挑了微風廣場,附近還有總督可以做「備胎」。雖然微風也是年輕人聚集的地方,但是總覺得一樓的精品店比較會吸引熟男熟女,希望可以沖淡一些年輕氣息。結果一趕到那裡,發現「電力受損」,無法放映~也太好運了,今天應該買張樂透。備胎的總督,居然真的成為今天看電影的所在。 後來再到倒閉的中興百貨旁邊總督戲院,看著中興百貨的繁華落盡,心中不勝欷噓,當時最後一天時,太太從電視新聞看到,馬上二話不說就跑去做最後的道別,帶著相機與錢包,這個九0年代台北市時尚中心的百貨公司,成為歷史傳奇。 進了戲院,發現人不多,還好,而且更棒的是,周圍都是銀髮族,我的憂慮解除了,不用跟一群白癡年輕人混在一起。或許也是總督戲院的位置關係,中午場次人不多,總共約十幾個人。都是熟男熟女,熟到不行的男女。 電影開始,放映預告片,清一色的大卡司大動作的洋片,爆破場面或者養眼畫面全部滿足,凸顯「海角七號」的清純與浪漫。 電影開始,男主角「包袱款款(台語發音:保侯阿寬款)」將家當綁在黑色古典的老打檔機車,應該是suzuki出的,三十年前還蠻常看到。吉他從肩膀掉了下來,他氣呼呼地下車摔吉他,罵 「我操!我操你媽的台北!」 搭配著搖滾樂背景,看范逸臣的怒氣騎著機車,開始一個台灣社會現況:青壯年從都市返鄉。而這個故事,裡面許多人也是從都市返鄉或者從都市到鄉下發展。 他的「我操你媽的台北」,對我這有點記憶的人來說,算是延續羅大佑「鹿港小鎮」裡面「台北不是我的家」歌詞意境,及林強「向前行」裡面反說「卡早聽人唱台北不是我的家,但我一點攏無感覺」的辯證。 范逸臣這一句則是一個歷經滄桑所丟出的憤怒之火。 當然,也有許多人在台北市找到成功、找到希望、找到安身立命的家園,況且,那些非營利機構,哪一個不是窩在台北市裡面? 最後留在都市的,都是有錢有閒的人,才是主宰者與擁有者。那些都市底層的,包括被剝削的上班族,心理應該是想著這句話「我操你媽的霸權!」 說說那首搖滾樂「無樂不作」,歌詞「有何不可」有點「小紅莓」的第一張專輯名稱「everydody else is doing it, so why cant we?」的味道。僅管他沒這意思,但我的記憶會讓我聯想到這裡,純粹抒發個人聯想。 電影看著他騎機車走省道一路到屏東。路上一些風景,感覺好像從台南市走台十七號省道到高雄市途中看過,小漁港、海邊小村莊。一切風景都很熟悉。 電影劇中的角色,他父親,其實是他繼父,鎮民代表會主席,算是典型的「地方派系」的可愛版,由於這部算是喜劇電影,因此不需要那麼「憂國憂民」地批判國民黨地方派系或者民進黨黑金勢力兩者魚肉鄉里。 而戲中,這繼父與飯店老闆(張魁飾演)對話討論邀請歌手來屏東演唱的過程,很四兩撥千金地控訴「全球化企業」讓「在地人」成為俘虜與奴隸。 那句話的大意大概是這樣「屏東的海岸這麼美,為什麼要花錢才看得到?」「那些外地人來這裡做生意,本地人做伙計,怎麼變成這樣?」 那一段對白,其實就是「社區營造」的白話文,雖然有點部落主義或者地域主義,但這種「認同」,本來就是一種很弔詭的存在。 你,在哪?認同哪?你在你認同的地方嗎?多認同?你在的地方跟你出生的地方一樣嗎?不一樣又怎樣?一樣又怎樣? 我記得一次訪談過程中,受訪者提到「中和市有八成的人是外地人,為什麼還要選在地人當民意代表、當市長?誰代表這八成的外地人說話?」他來自南投集集,正港台灣味,未經「外省」加工或佐料~他的那一段話,讓我想了許久,目前也沒答案。 我記得老婆與朋友分租了一間工作室,有一次我去那裡趕報告,跟她朋友聊起來,那位大姊以前在外商銀行工作,就說「我們就是要出賣台灣,賣給幾家國際集團好好規劃與開發,我們好好學個十年,再把外國人趕走。」 她的概念是,既然當前世界潮流與趨勢都是由外國人(歐美人)掌握,何不將台灣賣給他們開發?學他們的知識與智慧,好好學到精髓。不要只學三年,就以為什麼都會了。她認為,台灣目前就是高不成低不就,還沒學到精髓,就開始叫來叫去。 我想了一下,這也的確是一種觀點,想起一百多年前,中國與日本都派人到德國去學習軍事相關的事務,有一次,德國人問中國人跟日本人想要什麼樣的軍艦,中國人說想要「最省錢的」,日本人說「要最好的」,鐵血宰相聽到這樣的回答,就直言日本人將來會很了不起。果然,甲午戰爭證明以「省錢」為主的軍艦就是打不過「最好」的軍艦。 軍艦,日本統治台灣時期,曾在屏東的大鵬灣建造軍港,現在那一帶有一個老眷村「共和新村」,很完整的一層樓眷村形式,年初探訪過,覺得國防部真的是利用軍人的「愚忠」欺負他們。很多眷村改建完後,那些伯伯嬸嬸們,白天還會從大樓、公寓騎腳踏車或坐公車回以前的眷村,去看他們熟悉的花園、熟悉的巷弄、熟悉的環境。而且,現在眷村裡已經有許多本省籍伙伴進駐,他們沒有任何的政治雜念,只有很簡單的想住進這種古樸的日式建築。因此,共和新村的「新住民」,也就是本省籍伙伴也增加起來。這是動人的族群融合過程。 從屏東共和新村回到屏東的「海角七號」。 這部電影為何能讓阿公、阿媽走進戲院? 因為這裡面有許多他們熟悉的元素,日據時期與日本人相處的經驗,台灣小調,鄉村的婚禮場景,還有熟悉的語言。 那這部電影為何讓年輕人一看再看? 簡單易懂,愛情故事,沙灘搖滾,年輕人闖天下失意的同情,不用憂國憂民,那些大道理以一種詼諧的方式「刺」一下,可以慢慢回味,不用一下子昏頭。 而且,這裡面許多詼諧得可愛的橋段,小朋友亂彈鋼琴讓上教會的銀髮族唱不下去,甚至快斷氣。對了,教會裡滿滿的銀髮族也跟青壯人口移往都市契合,沒想到編劇導演連這一景也很一致地連結。 還有,這部電影很流暢,搭配音樂。後來仔細看演員,很多都是音樂硬底子的,其中那個「馬拉桑」就是「糯米團」主唱馬念先。 糯米團是我高中同學組的團(但我同學不是馬念先),他們兩個上大學後,跟另外兩個,一起組成「糯米團」,走實力派搖滾路線,不走台灣娘味的流行音樂,因此也被排斥在台灣的主流媒體。 記得他們上過張小燕的「超級星期天」,那是十二年前吧,由於服裝是恐龍頭的造型,可能太怪了,而且他們就是很有音樂實力又帶有社會批判的那一種,玩台灣綜藝界的模式實在太折磨。張小燕可能也看到了,所以後來剪掉許多說話的橋段,還是根本沒問候他們?不知道。我熟悉的那一個高中同學,很有繪畫天分,有才氣,也很搞笑,他沈溺於搖滾樂、美術的領域,讓我非常佩服,因為我不敢走自己興趣的路。後來跟他友情也淡了,就遙遠地祝福他能實踐他的藝術理想吧。他們的成名作「巴黎草莓」很好聽,很西洋流行音樂八0年代的風格。 海角七號的鼓手,暗戀機車店老闆娘的「水蛙」,也是一九九0年代末期台灣流行地下樂團「夾子電動大樂隊」。「墾丁春吶」還有福隆音樂季等興起所帶動的地下音樂風潮,因為音樂季吸引年輕人,所以給了我這年代愛玩搖滾樂的人一個非常重要的舞台,因此在一九九七、八、九這幾年,興起許多地下樂團。 回到前面所說「小紅莓」,那是一九九0年代另類樂團、地下樂團的最愛,或許,范逸臣,甚至糯米團、夾子電動大樂隊等台灣那一時期興起的音樂人也受到影響吧,林曉培(海角七號的飯店服務生)的「煩」也跟小紅莓曲風類似。 夾子電動大樂隊只有一首「我的 PARA PARA GIRL」吸引我,因為這等於是宅男預言曲,當宅男、御宅族還屬於青少年次文化階段,他們就開始為這現象的男生做詞譜曲。而這樂團也是當時掀起「台客」的風潮中很有台味的一團,以「電子花車」為基本元素,以及鄉下廟埕的電子花車那卡西文化。不過,我一直認為,「台客」應該有很多種,但在台灣,大家都想得太狹隘、太制式化了,可惜。 另一個吉他手勞馬,就是那個跟主角打架的交通警察,也是當時出來的原住民歌手,我對這一位比較不熟悉、沒研究,但他在戲中的表現也很不錯。出場是演交通警察開范逸臣沒戴安全帽的罰單,但是其他人都沒戴,他只找范逸臣麻煩,兩者打起來。蠻好玩的南台灣文化,騎機車不戴安全帽。這電影就是這樣誠實地敘述,不造假。 至於那個日本女演員,演技很日本,看起來很不搭,但反正她是日本人,光說國語就很辛苦了,想想,連音字都學不完整,因為說的國語台詞都不確定真正意思,當然會有「霧煞煞」的氣息囉!儘管她已經學了快一年中文。 我覺得這部戲好看,原因在於沒有太多做作,沒有憂國憂民,就是簡單、易懂,真正可以吸引一般民眾去電影院的元素都具備了。而且,戲裡找了許多歌手級的人演出,除了這幾個上台演奏樂器的,那個在台下演飯店服務生的,就是前一陣子衰到極點的林曉培,也是八九年前吧,一曲「煩」唱出年輕人的煩躁。 不過,這部片也讓我想起三年前「向左走、向右走」這部改編自幾米的電影,只不過都跟台灣基層沒有共鳴,但倒是在都市族群引發同理心。而且也擷取許多台北市的景點,利用剪輯效果,將信義區、西門町、民生社區連在一起,還有北投捷運站,那時我才瞭解(太晚瞭解),原來電影是可以這樣切割一個城市,將不同的建築或地景,透過鏡頭「虛構地」連在一起。 而且,「向」片著重都市風格,但可以感受到導演努力抓住台灣特色:裡面將「劍湖山樂園」改成「福山樂園」,算是一種有趣的聯想,還有將台鐵普通車的影像作為童年記憶片段,以及結尾的大地震,讓兩人終於看到彼此。這些莞爾的片段,都讓我可以感受到導演努力「探索台灣元素」。但是,「向」片的製作團隊,沒有一個跟台灣有關,發片公司是美國的華納集團、導演是香港人,而片中男女主角所講的「國語」,跟這島上的調性不同,連外省腔、原住民腔都沒有;而且住在都市的人,也不是住在像金城武、梁詠琪住的西式單身公寓,那種隔間,一看就不是台灣公寓會有的格局。除非民生社區富錦街那裡的公寓內部真的長那樣,否則真的是違背台灣公寓建築的室內空間規劃。但是,這一群跟台灣沒有關連的人,卻能將這部都會愛情喜劇演得非常有味道,儘管跟「台灣」只有場景有關,人、生活、故事都「不太自然地關連」,但是導演刻意拉近彼此的距離,算很厲害了。 香港人真的有幾分料,連紅爆台灣頭尾的「台灣霹靂火」,也是一個在香港混不下去的編劇來台灣,將台灣不說國語的族群社會觀察入微,所寫出來的暢銷作品。能說香港人不厲害嗎?真的是「喉塞雷」! 回到「海角七號」 看幾則新聞,發現各縣市首長開始要效法「海」片行銷的模式,鼓勵開拍各種國片,行銷自己的縣市觀光景點。心理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這些腦殘、沒文化、沒文化素養的政客終於知道運用「文化產業」。憂的是,怕這美意被各縣市政府搞爛了,將它分析、抽離、重組一番,變成雷同的「水餃七號」、「海嘯七號」、「牛角七號」、、「海鷗七號」、「燕角七號」、「蛋角七號」、「海龜七號」、「海浪七號」、「海沙屋七號」~ 說實話,我本來不太敢寫這一篇,因為怕「海」片已經被說爛了。但後來想想,那些討論有不少「本土國片白蓮教」跟「唱衰國片義合團」兩邊對罵,幼稚得不得了。因此,我還是大膽寫出自己的觀點,讓大家一起來一場跨時空、跨文化的思考旅行(這樣會不會太囂張了,哈哈)。 國片不會因為這部片而有明天,會有明天只有一個理由,那就是有更多的人願意持續投入、投資在這領域,拍出跟大家生活息息相關、簡單、易懂、製作品質好的電影。做出「通俗」、「大眾」電影。行文至此,突然想將社區營造的這幾年經驗,寫成一部小說、散文或什麼的。或許可以當作劇本哩~ 最後還是宣傳一下,「海」片裡面有許多社區營造的精神,也有社會福利的觀點,它不會直言批判,但是能以大家可接受的輕鬆快樂態度來點出這些課題。這樣其實可能更能激發許多正向討論。歐美的電影工業就是能做到這一點,寓教於樂。 既然寓教於樂,那麼何樂不為?一起「無樂不作」! Every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y else is doing it, so why cant we? (向「小紅莓」的第一張專輯名稱致敬,但下面的MV是向「糯米團」致敬,各位可以看完後可以上toutube網站看其他糯米團的MV,都很搞笑、很搖滾、很隱射) 延伸閱讀「果然,蛋角七號、海沙屋七號出現了,續探海角七號」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