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慣習Habitus成就階級向上 建構你的七大資本
2023/11/17 14:51:29瀏覽204|回應0|推薦0

以前鄉下養狗的時候,老人家都會交代,餵狗要各用各的碗,不能兩三隻狗同時吃一個盆子,會呲牙裂嘴吵架。老人家說,給牠們同吃一個盆,狗兒分階級,小黑吃完小白才能吃,小白吃飽小花才能撿剩食。長大之後,才知道即使狗兒吃不同的碗,牠們還是會分出階級。讀過法蘭斯‧德瓦爾《黑猩猩政治學》及動物行為的書籍,不難明白,群體動物不太搞甚麼扁平化組織這一套。

俗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社會學家皮耶‧布赫迪厄依據研究提出社會階級派系理論,意指不同階層的社會人會衍伸出不同的文化習俗、社會認知,甚至消費習慣與生活習慣、審美觀都截然不同,而階層後代則會依循上一代的資本傳承,而養成相似的文化習俗。譬如我們常看見的星二代、政二代或商二代都是如此,第二代效仿第一代的模式,減少了試錯期、摸索期,比一般想欲入門的人有更快的捷徑。

另一個例子是,貧困人家會注重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會驅使後代去從事能滿足這兩者的工作。而富貴人家則會注重尊重需求,及自我實現需求,所以富商的第二代不乏在幼年就投入良好的教育如音樂學習、才藝學習等等。貧富之間的差距不只是儲金簿上的數字,更多是文化習性、習慣以及思維、人際上的差距。錢可以繼承,人際資本與文化資本當然也可以繼承,而社會文化環境決定的第二天性,在布赫迪厄稱之為『慣習』(Habitus)

2023 11 月先覺出版了朵莉絲.馬爾汀《慣習Habitus:輕鬆做好準備,躍向人生顛峰》,本書立基於皮耶‧布赫迪厄的社會學研究成果,透過資本、場域與慣習去說明階層差異,以及平凡如我者如何攀升階級流動,內容讀來有趣。即便不熟悉社會學、不認識布赫迪厄,閱讀仍能帶來區別不同階層人士的洞見眼光,啟迪對階層、階級流動的智慧。不是一本形而上的社會論述作品,而是偏向實用主義的自助書。多讀兩次,讀細一點,當你親臨實境時,就能明白這本書多麼有用。

不同資本的交互作用

布赫迪厄提出了四種資本,而在朵莉絲.馬爾汀筆下細分為更多樣的資本形式:知識資本、物質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身體資本、語言溝通資本與心理資本。你可以把資本想像成『籌碼』。

‧知識資本:學位頭銜、學歷及證書。知識的基本價值,是由市場對所學知識的需求來決定。

‧物質資本:金錢、股票、不動產、企業資產、珠寶、黃金、藝術品、可預期的額外收入,例如退休金、養老金、人壽保險、遺產繼承。

‧社會資本:社交能力,人際關係網絡中的成員,外部支援、社會聲望、信任、資訊、能接觸到決策者。

‧文化資本:表現在日常生活、價值與品味取向,以及對智識的興趣。或是外在的書籍、電子媒體、樂器、串流服務、藝術品、運動器材等。

‧語言溝通資本:語言、表達方式,以及與之相關的溝通及社交技能。透過社交特徵,可回溯出個人的教育、出生地區與社會地位。

‧身體資本:身體及生理特質,例如健康、外表、力氣、青春活力、體重。求偶、職涯發展或社會階級晉升時,肉體的使用價值。

‧心理資本:強資源,例如希望、自信、樂觀以及韌性。

早期台灣,農牧業是最受歡迎的事業,普遍農牧人家不重視教育,種稻種果養牛養豬,累積換做金錢的物質資本。為此,甚至不讓孩子接受國中教育,而是完成國小教育後就回家幫忙種田;但當時有遠見、富裕的家庭,傾向讓孩子去讀中學、甚至是讀大學。他們明瞭物質資本轉化為知識資本的優勢,譬如考一份公職或謀求辦公室工作,穩定的收入更勝看天吃飯的農牧業。物質資本可以轉化為知識資本 (學歷或證照),擁有一定的知識資本也有機會換得社會資本,會認識大公司的老闆、更有威望的社會人士、達官貴族,願意挹注資金給你做生意的投資人。物質(金錢)能換取知識,知識則可以躍昇並接觸不同層級的社會人。

有規則也有例外,在台灣經濟起飛初期,很多有錢的台灣歐巴桑喜歡到日本去玩,不明住宿規則,她們會劫走飯店內的浴巾、吹風機或貴重物品,這就人們常說的:『有錢不代表有文化』。彷如十年前中國人來台旅遊,還會在捷運上隨意吐痰一樣。儘管人們開始有錢出國去玩,但對於各國的文化風俗、規矩都不熟悉,就會鬧了文化差異上的笑話。這就是純粹有物質資本,卻沒有換得知識資本或文化資本之故。有錢能當大老爺,卻登不上大雅之堂。在清朝末年為了籌措軍餉、圓明園的修繕費,曾有施政『捐官制』,有錢人可以透過財富去買到一官半職,譬如清朝大企業家盛宣懷就是如此,但多半買官的巨富都沒有文化、沒有提升知識水平,因而很多人沒能向上升遷、甚至發覺當官還不如從商好,紛紛辭官回鄉。

每一項資本都有彼此交相作用的空間,提升一項資本,不能只停留在累積上,而應該是取部分投資其他項目。一如累積物質資本的有錢人會特別注重健康 (身體資本) ,也會特別注重孩子休閒教育 (知識資本)。某些資本是彼此流通或是可以交換獲得的。彷彿就是角色模擬遊戲,你必須平均且逐漸提升自身的七大資本,才有機會帶來階級流動,甚至把這份資本複製給兒子女兒。

但是階級流動很簡單嗎?

閱讀《慣習Habitus》每章最末會有兩小節:〈為躍升做準備〉、〈專家看法〉。分析如何從下階層走到中階層、上階層,為此還需要做哪些事,補足哪一些思想功課。隨著閱讀的篇章越多,很難不起疑竇:階級流動有這麼簡單嗎?

在美國有一份調查指出,意外中大獎,一夜暴富的樂透得主,有七成人口最後會回到原本的樣貌,或甚至是破產。在台灣雖然沒有正式的統計數據,不過也耳聞不少中獎上億彩金的得主,在幾年過後變得窮愁潦倒、或是維持既有財富、不增不減。原因當然有很多,主要原因是揮霍過度、未能謹慎理財。一夜暴富聽起來很迷人,但真實情況是,中獎者會很容易失去理智、甚至是對金錢的觀感、心態都將丕變。我喜歡的一句說法是,真正的財富,不是只有金錢而已。

摩根‧豪瑟著作《致富心態》提到了在加油站工作長達 25 年、擔任鄉下警衛的羅納‧瑞德,他逝世之後,估算其淨資產高達 800 萬美元。 2014 2813503 人死亡,在這些人中,只有不到 4000 人的淨資產超過 800 萬美元,而羅納.瑞德正是其中之一。瑞德的做法很簡單,省吃儉用,把錢投資到績優股上並耐心等待幾十年。《致富心態》透過瑞德的例子提醒我們,保持耐心就能致富。但如參照查理‧蒙格的逆向思考邏輯,我們會看見隱於後的問題。

羅納‧瑞德有著鉅額財富,但財富並沒有被充分、合理地的利用,純粹只是聚沙成塔坐擁巨富。這也說明了,有錢不代表能善用錢,善用錢不代表就能打入上流社會階層。羅納‧瑞德擁有高額的物質資本,卻沒有妥善移轉到其他資本,讓自己或後代有更優渥的生活條件 (當然,我認同瑞德的簡樸生活,只是就他遺囑大部分捐贈給醫院、圖書館來說,如果儲蓄財富運用得當,甚至可以自費建構一間圖書館,或是擔負醫院的正常營運)。《波士頓環球報》的記者尼克‧德科斯塔-克利帕撰文瑞德是『美國北方人節儉的縮影』,金錢、財富只進不出。他可能未嘗試階級流動、甚至沒有這樣的想法。

在布赫迪厄研究中的普羅階層,也是馬爾汀筆下的下階層,設定是偏屬農工、勞工階層,為了賺一口飯錢汲汲營生,無暇去思索甚麼階級流動、自我提升的課題。如同農人掛在嘴上的話:「生食都無夠,閣有通曝乾」。無論要投資在其他資本上,都需要有冗餘的金錢與時間,這也是為什麼,階級流動相當困難之故。

不懂慣習Habitus哪有可對應的文化

電影會演出類似劉姥姥進大觀園、鄉巴佬進城的喜劇片段,可能你也發生過在不熟悉的場景說錯話,或是與場景人士格格不入的窘境。慣習 Habitus 是指人與集體的連結方式,是逐漸社會團體化的過程。譬如你新進一間公司,會開始熟悉公司使用的語言、公司文化與團隊精神、行為準則等等,從一開始的陌生到逐漸熟悉,也能運用同樣的語言形式、溝通甚至是想法。但當你離職跳槽到另外一間公司時,需要再次重新熟悉新的公司文化、語言與行為準則;以前有本書《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有錢人的想法』就是慣習。

每一團體的高中低階層都有不同的慣習,不熟悉身處階層的慣習,你很難融入其中。就像不懂藝術的人跟一群藝術家談畢卡索、梵谷的畫作:「喔,那畢卡索跟梵谷的畫作,誰的價格比較高?」以這個角度為出發點,教育也是培養慣習的隱性施工,隨著專業化的教育,醫學圈有醫學的行為準則與語言,工業圈也有自己的,商業圈也有自己的。

儘管有不少教育學者闡述,透過教育,窮苦人家是可以翻轉階級。但是,一來要考慮受教育的場景與圈子,如果爸爸是工人,而你也就讀工科,很可能你的未來就是管理工人的班長。二來是沒有足夠的物質資本,你很難投資、學習知識資本、語言溝通資本,學費越來越高的現況下,窮苦人家要透過讀書翻轉階層就更顯得困難。教育的公平性是每個人都有受教權,而教育的不公則是有些科目、技職是需要高資金去養成的。真的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前總統陳水扁,從三級貧戶之子翻身為成名律師,或是如《絕望者之歌》的 J·D·凡斯從貧戶躍昇成為投資者及俄州聯邦參議員,大多時候人們的讀書,無非就是求個文憑與就業機會。

每個團體都有其需要的資本,也有必要社會化的慣習,而這也是《慣習Habitus:輕鬆做好準備,躍向人生顛峰》分享的,提醒人們,重點不是累積財富、一昧地儲存金錢,而是如何參照上流社會、上階層的人士運用資本、並找到慣習與鑑別自身與團體成員差異化的脈絡。你才有機會出類拔萃,翻轉階級。在每章後面都有〈為躍升做準備〉、〈專家看法〉,特別值得深讀。

皮耶‧布赫迪厄在台灣的書不算多,但其論述相當具參考且實用性。想理解更多他的論述與知識,可以參閱《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或是六月份才出版的《區判: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但如果想讀一本親民、簡單,透過反推布赫迪厄找尋自我成長脈絡的書籍,肯定就是朵莉絲.馬爾汀《慣習Habitus:輕鬆做好準備,躍向人生顛峰》。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ranko&aid=180076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