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最佳狀態:超越心流,掌握個人持續卓越的情商
2024/04/02 17:52:04瀏覽913|回應0|推薦1

時至今日,我依舊信奉『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這話,不光是為人處事的安身立命之道,也是在複雜社會裡恪守本份、自利利人的工作態度。與其說是抱著高山低谷的心境,不如說是抱持無聲流水的平靜之心,那不是心流,而是一種自我醒覺、平穩辦事的狀態。

時報出版在今年一月中旬出版《最佳狀態:超越心流,掌握個人持續卓越的情商》,這本書我讀了很久,是以自我辯證的想法閱讀。書本開宗明義地說,要進入巔峰時刻的心流狀態並不容易,於是乎,我們應當追求較容易達到的「最佳狀態」。對丹尼爾.高曼來說,就是穩定的情商狀態。這是有道理的。

若親眼看過交響樂演奏會 (看影片也行),肯定會對台前的指揮者印象深刻。隨著選曲曲風、節奏,指揮會有不同的動作,氣勢磅薄的曲子,指揮動作張牙舞爪,彷彿是依靠強大的怒氣在揮舞著。曾有一個音樂採訪者問過指揮,你指揮那首宏大氣勢的曲子時,腦子會想甚麼?走下舞台的指揮家一如往常溫文,他淡淡地說:「我甚麼都沒想,心底很平靜,身體純粹是跟著音樂動起來。」我們會說,指揮在演奏過程中進入心流狀態。詢問進入心流狀態的每個人,多半都會解釋自己在工作過程中沒有情緒、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由此我們可以理解,進入心流狀態需要平穩的情緒,而在此之前,我們需要的「最佳狀態」。

生產力專家的焦慮

生產力研究專家暨《紐約時報》等媒體、知識網站的專欄作家克理斯‧貝利,大學畢業後的他休息了一年,從 2013 5 月展開為期一年的生產力實驗計劃,包含工作時間調整、早點起床、限制智慧型手機使用時間...等等,甚至在七天內觀看了 296 TED 演講,這些 N=1 的研究最後在 2016 年出版了《最有生產力的一年》。

歷經數年之後,專注於生產力提升的他崩潰了,過於焦慮心態失衡,而克理斯‧貝利再次自省,這次他不做實驗,而是好好與自己對話、重新校準。在 2022 年底他出版了新的收穫《How to calm your mind》,中文版於 2023 年出版《愈平靜愈有生產力》。他理解真正的生產力來源不是逼自己找點子,探究靈感,而是讓心情靜下來,即便萬千思緒擠在腦海裡,你還是得靜下來,收拾心情與思緒,靈感與想像自然就會出現。這與《最佳狀態》一書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敞空自己以覺察

重點不是在於伸手捕捉靈感,而是把自己準備好,等待繆斯女神降臨。上個世紀的冷硬派偵探小說家巨擘雷蒙‧錢德勒的寫作方式是,每天固定時間做到書桌前,桌上擺著打字機,他啥事不做──不能看電視、報紙,也不能滑手機 (當時還沒有手機),也不能跟貓玩、不能睡覺──唯一能做的就是待在打字機前發呆,可能一個小時、可能兩個小時,直到他開始敲擊打字機。這種強迫自己放空而靈感降臨的做法是有依據的,在雷納.曼羅迪諾《放空的科學》就提到,無所事事的放空,反而是讓潛意識處理資訊,而後找到連結之處,啟動你的思考下一步。把自己放空、情緒進入平穩狀態,一如禪師打坐時的腦波,你不是在心流上,而是讓自己進入最佳狀態。

無論是放空狀態、遇事處理心情,想要進入《最佳狀態》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自我覺察」。當思緒要飄離太遠時,要能意識到並捉捕回來。當情緒逐漸失控時,要能意識到並趕緊讓心情平復下來。在心理學有一 Cognitive Reappraisal (認知再評估)技巧,需要的是一個深呼吸,結合耐心、時間與非情緒化的自我省思。無論遇到甚麼樣的事,都可以用認知再評估去預防身心的陷落。如同斯多噶哲學用可控、不可控作為二分法。心理技巧用抽離自我的第三角度去審視,或物理學家用時間維度去重新看待一件事。

聖嚴法師曾提過遇到困難的十二字箴言:「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後三個它都不難理解,而「面對」不只是面對困難、也包含面對已然覺察的情緒失控、無法平靜的心境。我所認為的最佳狀態,是面對困難、困境依舊能保持不躁鬱、有壓力猶能自處的境界。

《最佳狀態:超越心流,掌握個人持續卓越的情商》這本書中不只談論表淺的情緒商數,包含自我覺察的方式、情商的領導力與情商訓練,在這個議題上丹尼爾.高曼幾乎無所不談,傾囊相授。如前所述,心流與『最佳狀態』並不是二方法,而是可以混合並用的心智狀態。更深一層地說,人們談論心流總是在『執行某件事務上』,即使不是執行事務的過程,仍然能保持『最佳狀態』,不僅限於工作、待人處事上頭。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ranko&aid=18046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