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習慣化如何左右人生 跳脫你的體制牢籠
2024/09/06 18:16:48瀏覽51|回應0|推薦0

電影《刺激1995》中,兩位男主角安迪、瑞德對話時,一句發人深思的台詞震耳欲聾:「任何一個你不喜歡又離不開的地方,任何一種你不喜歡又擺脫不了的生活,都是監獄。」他們聊著入獄數十年的老囚犯,在出獄後因為不適應社會生活,卻已經老到無法再學習適應,最終而選擇自我了斷。

在心理學研究裡有一則『體制化症候群』,也稱為制度化症候群,意指長期生活在被剝奪自由、失去獨立性與個人責任的地方,譬如精神病院、監獄,出現了社會生存和生活技能的障礙,而後再也無法適應。廣泛來說不只是人類,包含靈長類、稍有智慧的動物都是,被盜獵者長期拘禁、收容單位過度保護而失去社會化認知、捕食的技術,在野放後不適應而導致死亡。

動物行為學家法蘭斯.德瓦爾曾經看過一隻黑猩猩的實際案例:動物保育單位找到了一隻困在籠子裡的黑猩猩。牠從出生後就被盜獵者綁走,困在非常小的狗籠裡,餵給非常差的伙食,直到牠長大都是。

保育單位將牠帶回黑猩猩保育中心,把狗籠打開,讓牠重獲自由。但黑猩猩不為所動,牠仍是躲居在籠子裡,即使把食物放在門外,牠也不敢移動半分。過了一周之後,黑猩猩願意稍微探出頭來,伸手往籠子外取食。過了大概一個月之後,牠終於能走出籠子外,在外頭玩樂一陣子之後,最終仍要躲回籠子裡。儘管外面的綠草如蔭,也沒有任何敵人,但牠仍不願意放棄籠子。

一直到三個月之後,黑猩猩才永遠地離開了狗籠。被制約的體制化症候群,導致我們失去思考能力,也無法做到馬拉松運動員川內優輝說的『現狀打破』。人類是如此,動物是如此,可悲卻歹事拖棚的婚姻是如此,從一開始懊悔到後期麻木的自我放棄也是如此。

今年七月份,時報文化出版《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習慣化如何左右人生》一書,談論人們如何受限於習慣化,而固化自己的生活與人生。是一本在閱讀過程中,時而回首檢視自己的指南書,確認那些已然習慣化的事項、工作...而讓你難以做出改變與突破。本書作者是認知神經科學教授塔莉.沙羅特,著有《正面思考的假象》,以及鼎鼎大名的凱斯.桑思坦,與理查.塞勒合著《推力》、與丹尼爾.康納曼及奧利維.席波尼合著《雜訊》,以及自身作品《淤泥效應》、《資訊超載的幸福與詛咒》。

從來如此便對嘛

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裡寫道:「從來如此,便對嗎?」這句話遂點破了習慣化的真相。當我們思維一件事的時候,常不知覺地受限於傳統文化的規範與不知為何而來的道理。

在西元前 1500 年,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所創立的社會制度,古印度人變成了低階的種姓,而雅利安人則成為高階種姓。種姓制度的起源並非要劃分階級與人民的高低貴賤,而是要確保雅利安人的執政權與社會權力。但隨著時間推進,種姓制度變成了區分人口的高低貴賤,變成歧見與蔑視的合理理由。儘管印度歷經四次種姓制度改革,甚至是於 1947 年印度獨立,法律正式廢除種姓制度,然而,潛移默化的文化陋習卻早已深植人心,於印度社會帶來嚴重的不平等。

在華人的傳統文化裡,擁有「手指月亮會被割耳朵」的流言,小時候如果手指月亮都會挨大人罵。實際上,台灣人這類的文化語言多不勝數:吃雞腳會撕破書本、晚上吹口哨會招鬼、抖腳會撿角、用紅筆寫名字會短命、筷子拿得遠就會嫁得遠...等等。順道一提,胞妹自小拿筷子都拿得近,近到幾乎要摸到筷尖,家人常笑她會嫁給隔壁老王之類(住很近),沒想到她一嫁就嫁到澳洲去了。

《臺灣都市傳說百科》在解析手指月亮禁忌時,可追溯至南宋時期,於道教經典《太上感應篇》〈諸惡章〉提到「唾流星,指虹霓,輒指三光,久視日月」,三者被視為對神明大不敬的行為,其中的三光就是太陽、月亮與星辰。對未知的天文的盲目崇拜,在數百年後成為人們的偏誤思維──直到現在,仍會以此行為做訓誡。重點不僅是習慣化改變人們的行為,而是習慣化的形成源頭,以及人們不願理解科學的蒙昧。

牢記魯迅先生的話:從來如此,便對嗎?

默然迫使失去突破思考

《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習慣化如何左右人生》書中,不難發現習慣化對思維、創意與想像力的巨大影響:當習慣化與制度隨著時間腐朽、逐漸不合時宜,遂導致凱斯.桑思坦探討的隱性『淤泥效應』,重重阻隔與制式降低了效率,原本應該做出調整與修正的地方,卻也因為習慣化、使得人們沒有以新的認知去作出革新,嘗試改革舉措。

這很符合人性,生物善於恪守常態規則,而怯於探索新的方式與模式。根據許多歷史學家指出,文明開端源自於新石器時代的到來,人類開始從事農業和畜牧,有趣的是,舊石器時代距今為 250 萬年,而新石器時代距今卻為 10 萬年,歷史學家與生物學家想破頭的是:那過程中的 240 萬年,智人們沒有看過種子,豈不知果實與果樹的因果關係?其一的解釋是,儘管發現了更好的生存方式,但現存的狩獵採集生活也不錯,在還沒有必要之前,就維持著現狀吧。低估適應改變的能力,並高估做出改變的成本,致使人們服膺於現狀不願改變。

不願意改變的思維,導致制度的陳腐及淤泥效應。在清朝末期,世界列強諸國派員商談貿易,已有工業革命發展的歐美各國,在書信回返時曾寫道,中國官員個個文才甚高,卻沒有足夠的實務見識。合理地說,長達一千三百年的科舉制度,儘管考試出人才,但實務見識卻在當官時才要新學。亦是如此,清朝在 1872 1875 年間派出上百位幼童前往美國留學,以求返國後對大清朝做出改革;清朝首位接觸歐美文化的是清聖祖康熙(1662年—1722),曾有歷史學家指出,若當年康熙海納百川發展西方科技辦洋務,今日的中國將會是東方的英國。

1999 年大舉進入市場,成為商務人士愛用手機的 BlackBerry 黑莓手機,對用戶體驗的輕忽,改革牛步導致 2007 iPhone 崛起之後,逐漸地失去競爭能力,最終於 2020年停產。以當年的黑莓市值與能量,即使跟蘋果手機的腳步開發且修正,也不至於打烊結束營業;另一個做出改革與突破思維的例子是,曾經市值 2500 億美元,僅次麥當勞與可口可樂的芬蘭老牌諾基亞 (NOKIA) 呢?在跌下神壇之際作出改革與投資的諾基亞,至今有平板、筆記型電腦、數位電視、軍事通訊設備、攝影機、健康設備及『智慧型手機』。

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

德蕾莎姆姆曾經說過:「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我認為這句話所延伸的,不只是對人,更是思維與觀點、見識。一當停擺了思考的能力、自我審視與反思的能力,而選擇墨守習慣化、體制化,我們將失去創意、探索、突破新局的動力。我特別喜歡查理‧蒙格的一句真知灼見:「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

《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習慣化如何左右人生》是本值得反覆閱讀、重複思考的智慧書,有趣的是,它與《一如既往:不變的人性法則與致富心態》有著一體兩面的樣貌:《一如既往》提醒要拋開過度的臆測,專注在恆常不變的事物 (當然我知道它談的是投資),而《習慣化如何左右人生》則提醒我們,不要深陷於恆常不變的沉默,而要審慎反覆地思考。但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裡,如何看待習慣化、耽於麻木的現實,往往更為重要且具有進步價值。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ranko&aid=181004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