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管理熱情 重寫敘事 一流的人如何駕馭自我
2022/06/07 10:52:33瀏覽568|回應0|推薦1

1949 年某一天,威斯康辛大學心理學教授哈利.哈洛研究團隊找來八隻恆河猴,安排長達兩週的學習行為實驗,讓猴子們去解謎,解謎實驗不難,簡單說就是三步驟小遊戲。對人類很簡單,對恆河猴則有難度。實驗中沒有提供外加誘因 (沒有獎賞或懲罰),學者也給以充足的時間,沒想到,猴群很快就找到解法。到兩週實驗結束前,哈洛丟給猴群其他解謎遊戲,這群猴子不但快速地解題出來,而且有三分之一不到一分鐘就完成。這兩週的實驗沒有食物或懲罰,連個鼓掌都沒有,猴子為什麼能迅速且『睿智』地解出謎題呢?

當時的科學家已知,影響行為的驅力有二:一是生理驅力,為解決生理需求,渴就喝,餓就吃。二是外在舉措──加薪、懲罰、長官摸頭或是拍拍手鼓掌。但這群猴子甚麼都沒有。為了回應這問題,哈洛提出新理論,第三驅力「解謎帶來的樂趣本身就是回報,源自於內在報償」。

今年六月份,樂金文化出版了布萊德‧史托伯格、史提夫‧麥格尼斯合著的《一流的人如何駕馭自我:管理熱情、引導熱情,激發出我們最好的一面》。兩位作者上一本暢銷書是《一流的人如何保持顛峰》。不同於《保持巔峰》一書,駕馭自我談的是《熱情的悖論》(原英文書名)。熱情有甚麼好討論的?是啊,但不談論熱情,熱情就會擺弄你。

我過的每一天都是禮物

曾經來台擔任李安電影顧問的史帝芬‧卡拉漢, 1982 年當時才 30 歲的他獨自駕船橫渡大西洋,沒想到半途遭逢暴風雨,船隻翻覆,卡拉漢靠著救生筏在海上漂流了 76 天。獲救後的他寫了一本《漂流:我一個人在海上76天》,在探險界可以說是蔚為經典。

劫後餘生的卡拉漢對死裡逃生表示:「在哪之後,我過的每一天都是禮物,而不是權利。」這本書出得很早,他有機會增補後記:「我不會自願重來一次,大海固然考驗過我,卻也寬容地讓我活下來,告訴我該如何生活。」獲救後的他持續生活、分享與教學,也一如過去照常航海。他對航海充滿著難以想像的熱情。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熱情就是這樣的品性本質。無論是伊莉莎白.霍姆斯 Elizabeth Holmes 行騙世界的『惡血』,或運動員為求表現吞服禁藥,出發點即使是正面的,但熱情最終仍會導致後發的失調,吞沒人心。

成癮過頭的賭徒

1998 年由麥特‧戴蒙(麥克)與艾德華‧諾頓(沃姆)合演的《賭王之王》,麥克與沃姆兩人是高明的賭徒,也同時是技巧純熟的老千。為了拯救出千亂賭被抓包的沃姆一命,兩人不停地到每一個城市賭博,想方設法還清大筆債務。最終,麥克從俄國黑手黨 Teddy 面前贏錢並付清了所有債務,也下定決心邁向 Las Vegas 世界撲克大賽。

在這部電影中,麥克是個聰明且懂得收手的賭徒,同時也是法學院的高材生。而才出獄的沃姆則是個瘋狂執迷於賭博的老千,可以說是逢賭必詐,即使今天贏了錢,明天也會輸光。如果談起對賭博的熱情,沃姆肯定是過頭的賭徒,對他來說,賭博本身就是樂趣,而金錢只是附加產品。在《駕馭自我》中提出的第一個讓人墮落的情境就是『成癮』。無論是賭博成癮、性愛成癮或是暴力成癮,過頭的熱情會促使成癮的發展。

行為經濟學有個常被提來討論的公案:你口渴地走在沙漠中,如果可以喝一杯水,你願意花多少錢?一千萬?兩千萬?你付了第一筆錢之後喝了一杯水,那麼你會再願意花多少錢喝第二杯水?八百萬,五百萬?第二杯水對你的感受絕對不如第一杯水來得珍貴。這是邊際遞減效應。由此也可以延伸出書中提到的『享樂適應』:賺到第一個一百萬,快樂程度是 100%,賺到第二個一百萬或許只剩下 60% 的快樂程度,為了謀求獲得相同的快樂程度,你會不停地渴求更多外在的激勵──賺更多的錢、更多的名聲或是更多的粉絲──心理學家針對社群媒體時代提出『社交媒體焦慮』之說,許多 FBIG 網紅會為了盼求更多的粉絲,更多的按讚而做出出軌、失常的行為,因此情緒焦慮。這也是『熱情導致成癮,成癮帶來毀滅』的苦果。

體罰文化帶來努力向上

出生自香港,於極地擁有超過十年科學研究經驗的張偉賢,被美國探索者協會選評世界 50 名最具影響探險家,擔任南、北極科學委員會,同時是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和美國探索者俱樂部成員。在談到如何登頂六十幾座高峰時,他的回應是:「恐懼,是我最大的力量。」

因為恐懼,迫使張偉賢多次評估有可能遇到的危險情況,每一次登山過後,也會再次檢視並完善其風險管理系統。這份恐懼來自於對死亡的恐懼,來自於內在的恐懼。而另一種必須拋棄的恐懼,是來自於外在、外人與外物投以的恐懼:恐懼恥辱、恐懼喪失形象、恐懼變幻莫測、恐懼不再為人所在乎...

你可以說,這是行為驅力『獎賞與懲罰』中,屬於負面的那個。懲罰會驅使人們努力向上,體罰或是謾罵文化皆來自於此──罵你是為你好,不打不成器──順道一提,西方語系國家也不是沒有體罰文化,在古希臘羅馬皆有鞭打的教育方法,還延伸了具有文化象徵意義的『斯巴達教育』。

但是,來自外在的恐懼,所誘發的熱情會逐漸毒害身心。對考試成績的恐懼帶來了舞弊、考場作弊。對告白失敗的恐懼招致對告白對象的攻擊行為,『見笑轉生氣』(惱羞成怒)。人們需要的,不是『如何不失敗』,而是『如何謀求勝利』,並學習承擔具有建設性的風險。對於極地探險家張偉賢來說,他承擔了具有建設性的風險。

掌握熱情與放下熱情

在過去,有許多靈性書籍會講究『自我覺察』,隨著科學驗證,也越來越多心理學家認同自我覺察的理論。無論是透過靜坐冥想、寫作(日記)或開拓視野感受天地萬物雄偉,感受自身的渺小,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感,以及與事物之間的連接,都會讓你覺察當下的自我。要如何做好自我覺察,有本超過二十年的好書值得讀,是由艾克哈特.托勒著述的《當下的力量》。學習如何覺察自我,便有助於你衡量在熱情的生活中做出取捨,並選擇如何引導你的熱情。覺察讓你看清現實,理性且公允地面對自我,得以掌握(管理)熱情。

麥克‧懷特與大衛‧艾普斯頓兩人在上個世紀開創了敘事治療, 2001 年在台出版《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一書,在書中提到:社會科學家認為人們不可能直接認識世界,而是透過『已累積的經驗』去了解生活、形成知識。但是,人們如何組織生活經驗?人們如何處理經驗以形成意義?最終社會學家的回應是:想要對生活經驗賦予意義,累積的經驗就必須「成為故事」。而「故事」決定了我們對經驗所賦予的意義 (上面說的很硬,下面說得淺白)

我特別喜歡《駕馭自我》書中重寫敘事的例子:某個人被原本愛的至死不渝的男/女友一夕分手,這時候,大夥會聚在一塊嚼舌根,談對方的缺點,講述不應該在一起的理由,以後見之明舉出未來不可能幸福的故事。日子一長,會迫使失戀的一方刪除留有對方的記憶、甚至是在生命中被刪除。某個程度上,人們能在『被迫分手中釋懷』,是倚靠改寫內在的敘事。放下熱情,改寫敘事,你才能交往下一個對象(?)

《一流的人如何駕馭自我:管理熱情、引導熱情,激發出我們最好的一面》不同於第一本富含技巧性的成功法,駕馭自我更是深入到心靈層面的自我管理。閱讀這本書的同時,偶爾也會審視自己的當下狀態。比如我『充滿熱情』寫這篇文章直到夜晚十一點,這時候我就必須在『熱情正盛時趕緊寫完』以及『早睡早起身體好』之間做出取捨。

最終這本書想說的,熱情不是火山爆發一發不可收拾,最終吞沒大地也止了生氣。熱情應該像是水壩一樣,洩洪時澎拜萬千,關上閥門時靜心如水。閥門管控水量,那麼就用一份覺察管理你的熱情。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ranko&aid=174935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