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讀書筆記】貧窮線下的人們 我們如何解讀貧窮(三)
2020/04/04 16:25:14瀏覽592|回應0|推薦0

在《我如何真確理解世界》提到貧窮國家人口多子化的現象,在這本書有明確的數據:衣索比亞每個婦女平均生育子女數為6.12人,而美國婦女平均生育子女數為2.05,然而,衣索比亞的貧窮程度超過美國的五十一倍!

 孩子不是你的經濟工具

早在十八世紀由歷史、政治經濟學教授馬爾薩斯提出,他以土地為例子,說明了人口過度成長導致土地分配不均,最終將導致整體性的貧窮。若是人口沒有控制得宜,資源過度濫用,跨過無法逆轉的界線,或許人類下一個發展的地方就不會是地球。談到人口密集導致的資源問題,我們不難想起,在《復仇者聯盟》電影中,薩諾斯認為殺死地球半數人類,將會使資源足以讓另外一半人使用、並生存下來,也是這層意思。傳染病會降低生育率,婦女平均生育數降低,就能有更充足的金錢與資源保護幼子。在貧窮國家,傳染疾病與不安全的性行為是生育率降低的原因,間接原因則是勞工短缺、致使婦女親身參與工作,而不再只是生育機器。隨著時間進步,越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人們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也隨著競爭帶來的不安穩性,富國的生育率也漸趨下降。

書中提到倫敦經濟學家Alwyn Young曾經預估南非在愛滋病肆虐期間,人口大量減少的慘劇,結果反而帶來財富收益,數據顯示,愛滋病的直接後果帶來了死亡,卻也為南非財富增加了5.6% (雖然也是因此飽受爭議跟批評)。一部分人口的滅絕,帶來新世界的希望,這樣的觀點不只是薩諾斯、丹布朗小說《地獄》也是同樣的概念,正如部分歷史學家表示,十四世紀的歐洲黑死病殺死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卻也驅動文藝復興的時代來臨。隨著暗黑的破壞之後,醒起的光明帶來希望。但在此,我們不歌頌死亡。

三月底,面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肆虐,張忠謀引述紐約時報採訪一名餐廳經營者David Chang的內容:「餐廳的行業,已經沒有,永遠沒有了!」未來剩下的,絕大部份都是大型的連鎖餐廳。我看到這則新聞時,頓時想起了1993年由席維斯·史特龍和衛斯理·史耐普演出的《超級戰警》,電影流動時間是2032年,其中有一幕讓我沉思不已:飾演女警的珊卓·布拉克說,隨著環境競爭下,所有的餐廳都沒了,只剩下Pizza Hut必勝客連鎖餐廳。高度競爭的資本主義,是帶著許多風險與危機的。在此不贅述,或許可以參閱《競爭之死》一書。

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什麼貧窮國家多子化呢?教育不普及的後果導致未成年懷孕的情況日劇增加,在美國每一百個青少女平均生出4.5個小孩,而在貧窮、落後的墨西哥、玻利維亞及瓜地馬,每一百個青少女平均生下8.2~9.2個小孩,而在象牙海岸、剛果和尚比亞的青少女懷孕率超過一成(10%)。肯亞政府對此提出強調優先順序的訊息:A(abstain禁慾)B(Be faithful忠誠)C(condom保險套)D(die死亡)。年輕青少女提早懷孕這件事不難想像,如果她們沒有充足教育去考量未來,那麼就盡可能投入勞動、生產市場,正如這一節說的:孩子是一種經濟工具。

傳統觀念上的『養兒防老』,這句話體現出貧窮生活的選擇題,生的孩子越多,除了活下來的人越多,未來有成就可以照顧家庭的人也可能更多。這也顯示了為什麼『男孩』總比『女孩』好的歧視觀念。因為不同於女孩會嫁出去,男孩除了未來可以分攤家計外,也可以在幼時分攤父親工作,譬如放牧、耕種甚至是家務工作。在貧窮而荒蕪的國度裡,人們靠的不是知識、也不是靠技術,而是靠有產能、能做粗活、願意吃苦的人口數。

高風險族群的生存之道

貧窮人口的工作極具不穩定,通常是經營小本生意、務農或臨時工,這並非時代下的斜槓理論,而是人們欠缺安穩的工作。

活在高風險日常,被倒帳、工作被取代、農業生產不順利都會導致原本的平衡被打斷。隨著城市與農村的比例,就業也有不同的分配:城市窮人平均44%經營與農業無關的生意,偏遠地區的窮人務農比例在25%~98%。窮苦國家的農業不如想像中美好,他們沒有灌溉系統、沒有農用機具,真的是純粹看天吃飯,如果遲遲不下雨或是雨勢來得太晚,過去的耕耘就等於一夕泡影。你不難想像,務農比例越高的地區,如果不是在好時節豐收,就是在乾旱季節骨牌般逐一倒塌。相較其他產業,農業是投注成本最高的工作之一,不僅需要購買種子、肥料(如果願意花錢的話),而也必須投身自身時間於田埂間。早期台灣的農業密集區也有類似景象,但不同於台灣歉收時的補助作法,在貧窮國家沒有紓困方案及補助做法。

務農之外,擔任臨時工也是貧窮人的就業選項。這裡的臨時工不是已開發國家,有著彈性化與自主獨立的『零工經濟』形式,就真的就是只有兩三天到一周的臨時工,更像是一次性免洗餐具。沒有保護也沒有保障,隨時被解職也視作為平常,人們不是以逸待勞的姿態,事實上,沒有存款與前景的貧窮人,反而汲汲於打零工的可能性。越窮越忙,越忙越也越窮,在英國記者詹姆士.布拉德渥斯著述的《沒人雇用的一代》就有局面訴說類似故事。曾經看過一部非洲的紀錄片探討這個議題,在建設一間矮棟房屋時召請了三四個非洲年輕男子,其中一個男子因為作業不當嚴重摔傷右手臂,他沒領到任何工資就回家了。悲慘的是,這次右手臂傷勢致使他兩周無法工作,只能靠老婆、兒子額外接臨時工、以及向鄰人借貸才能過活。而後來的還款壓力,反而更讓一家陷入困頓。在台灣也有類似的案例,有在外討生活的朋友說,死了比殘障更好。領取死亡給付,至少可以造福家人。領取殘障給付,後續一家人的生計還是沒著落。

富人失去金錢,與窮人失去金錢會有多大的差異呢?當窮人一切都沒有時,還有甚麼好失去的?富人即使面臨破財,也有紓困的可能性,包含朋友接濟、親戚環境,至少還能維持一陣子的充足食糧。但貧窮人的則是面臨減餐,連生理需求都無法被滿足。如此困頓的生活,致使貧窮人即使賺取了一些錢,也不敢進行投資、或者參與任何複利的機會。俗話說『進可攻退可守』對貧窮人來說,似乎只有退可守的選項(當然也有選擇進攻的人)。既然難以承擔風險,那麼如何避險就格外重要。

窮人如何因應風險,最自然的反應就是趕緊踏入就業市場、更努力工作賺錢。但在本書中已經證實,在乾旱季節或是時機不好的情況,就業者會出現惡性競爭、致使削價最後雙輸的局面。對貧窮人而言,努力工作不見得是收入下滑時的理想方式。

最好的賭注是構想多元收入,如俗諺說的『不要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首先試著想像,一家四口會是甚麼樣貌?雙薪家庭以及一個剛踏入職場的兄長,以及一個正準備從大學畢業的女兒,四個人的小家庭中至少有三分薪水。但一當經濟不穩定、甚至大蕭條上演時,可能三分薪水只剩下兩分、甚至是一份。事實上,在西孟加拉針對二十七個村莊的調查,有田地耕種的家庭僅花40%時間在農事上,每個家庭平均有三個人、同時接受七份工作。一當有一份工作難以為繼時(臨時工被解職),其他的工作仍能維持生活所需。但是,身兼多職這件事也意味著無法深化自己的能力,就像在所有學科上都只考六十分,沒人能確認你最適合的求學方向是甚麼。

多元收入的思維也影響到生活,讓貧窮人在生活上進行分散型的投資,一同前面提到的,企圖『以養兒防老』方式確保老年生活有人照顧。此外,幼子成長後會離家也是考量當地工作可能稀缺。如果父親是農夫,幼子就可能會朝向都市、其他產業邁進,這不是因為農夫工作太累、收成不佳,而是一種預防性的考量。簡單地說,考量市場飽和、利潤低下,許多工作事業將不會世襲下來;而談到聚落(村莊),村莊內以食物進行的互助,以食物而非金錢互助。互助並不是施捨,而是團體性動物的本能,而以食物為援助而不是金錢,也是為了避免『道德風險』,擔心受助者因此偷懶或放棄工作。團體生活彼此援助,這在貧窮人口聚集的地區相當常見,早期台灣的鄉下地方也非常常見,為他人多準備一副碗筷,未來就會有人為你遮風擋雨。居住在南台灣的農人曾說過,如果看見鄰居偷菜,多半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那是為了生活,而不是為了牟利。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ranko&aid=13236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