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3/13 23:04:53瀏覽570|回應0|推薦0 | |
最近在翻閱一本由物理學家暨網路科學教授Albert-László Barabási著述的《成功竟然有公式:大數據科學揭露成功的祕訣》。一開始我對這類成功學的著作有點反感,因為真的不認為成功是可以複製的。但這本書在亞馬遜及好讀網都有高分評價,細讀迴響反應都有不錯的評語,於是閱讀。 這本書講的不是心靈雞湯或是自我成長的成功學,是透過大數據去調研不同項目的成功方式,歸納成一個系統與公式。我試著從所知的訊息與文化去推敲,驗證這套公式的準確度,才深覺這本書談的內容很有意思。 成功取決於表現,無法驗證的表現,人際網路決定你的成功 在哲學層次裡,價值定義分為普世價值與社群價值:普世價值諸如德蕾莎修女、曼德拉總統、愛因斯坦或釋迦摩尼,跨國際、跨領域甚至是跨學科。社群價值是設定於特定社群中受到擁護與支持,跨一個領域則鮮為人知、或是支持度相對降低的角色,譬如數學天才巴斯卡、社群網路上常見的網紅或是狹義上的政治明星都算。 無法量化並測量的表現,人際網路決定成功指數 拋開普世認可的成功人士,單純只以社群認同去談成功這件事。許多運動明星都可以看出明顯的差異,在巴拉巴西的書中,他以高爾夫球老虎伍茲作為例子。我趁空翻閱了2017年由蘋果新聞統計的資訊,兩個退休的NBA球員麥可喬登與科比布萊恩,兩個人如果單獨PK,水平會差多少?兩倍嗎?根據實際收入來看,麥可喬登靠著長期代言等業外收入,生涯總收入高達558億,科比布萊恩則是241億,差異兩倍之多。如果再把俠客歐尼爾算上,他生涯總收入為221億。從收入數據去看,不得不認同巴拉巴西所說的『受歡迎的程度等同於收入』。一個人的成功,不只是他的表現,也在於人們的關注度與歡迎度。 另一個更為極端的例子是在英國讓警方、政府當局頭痛的街頭塗鴉藝術家 Banksy,他自1990年開始陸陸續續在牆上進行反戰、反資本主義、反建制塗鴉。在西元2006年左右,他的作品在藝術界受到矚目,大概值五萬英鎊上下(190萬台幣),嚴格來說不算是藝術品該有的傳世價格,比較像是純粹觀賞商品。隨著作品的多樣化與知名度的提升,受到世界各地人們的歡迎與喜愛。2019年作品《下放國會》(Devolved Parliament)在倫敦蘇富比秋拍,原預估為新台幣5770萬~7630萬之間,僅13分鐘激烈競拍,以新台幣3.7億元落槌。在前一年的2018年紐約蘇富比,Banksy的作品《一塵不染》(Keep it Spotless)也以新台幣5576萬元賣出。事實上,有許多傳統派的藝術家,是完全不認可Banksy塗鴉是一種藝術。他的作品可能沒有在傳統藝術中得到社群認同,卻在世人們的眼中取得社群認同,也間接收穫了普世認同。但如果Banksy在早期作品以兩百萬售出的時候,就跳出來成為藝術界的新星,在鼓吹反資本主義同時坐收高額鉅款,你認為後續作品還會有等同的受歡迎度嗎? 如何在社群中成為擁有高人際關係的明星? 首先要有門路或平台,甚至是一個途徑。社群媒體的發達,造就了一個門路,人們可以透過自媒體、粉絲頁的營運造就聚眾粉絲。如果今天沒有IG或是臉書,回到過往的論壇或是部落格形式,構築社群認同的力道會薄弱許多。 其次是撒出跨領域的大網,用一句話可以清楚地說明『丐幫裡的富翁是用金子做的托缽行乞』。身在經濟產業薄弱的區塊內,發展有一定的限度。正如電影【武狀元蘇乞兒】,洪七公告訴蘇燦的話:『乞丐中的霸主,還是乞丐。』除了找到門路佔有一席之地外,也必須透過撒出大網進而壟罩其他社群,而不是獨活於單一社群。如果身處的社群本身就是高經濟產業,那倒無所謂,譬如美國籃球、南美洲足球甚至是美國高爾夫球。可相對應的,在台灣的籃球、足球的延伸產業經濟就沒有對等的比例。外國的球星除了隊伍本身的贊助之外,也會接受其他產業的贊助、甚至是跨產業別的品牌贊助。跨出原本的產業之外,不只是贊助費用,也包含領域可見度的擴展。 以人來看,同樣身為德裔猶太人,也是二十世紀知名度最高的愛因斯坦與歐本海默。被美國媒體塑型與放大個人特質的愛因斯坦,受歡迎程度遠大於歐本海默。關於愛因斯坦的紀錄片、電影多不勝數,關於歐本海默的屈指可數。在google上搜尋Robert Oppenheimer會有10,800,000項結果,搜尋Albert Einstein則有141,000,000項結果。但兩人對物理學的貢獻如今仍有許多討論爭議,但愛因斯坦因為其親和力與媒體宣傳而有更高的知名度,也更受到人們的喜歡。 但是,如果本身雖有門路與渠道,卻沒有跨領域的能力與網,該怎麼逆境成長?在葛拉威爾的《以小勝大》一書中談到,透過奇兵逆襲的方式可以跨入他領域,或以普世價值為出發點。如果單就以物理學家來說,我認為Richard Feynman就是最好的例子,儘管對於物理學的貢獻或有差異,但人們會談到的,不是他的物理貢獻,而是跳躍物理學之外的精采生涯。換言之,在傳統藝術領域中,塗鴉藝術家 Banksy也是奇兵逆襲的好例子。你或許擅長於單一領域的表現,但盡可能擁有跨領域的能力,才有機會拓展知名度。 表現有上限,但成功無上限
2019年鈴木一朗於三月份退休,引退賽後的返場,以及後續的賽後記者會,都彰顯了這位球員受到世界的矚目與歡迎。要細數鈴木一朗的成就非常繁多,若以非正式的角度來切會有不同的空間。 搜尋了維基百科的3000安打俱樂部,目前排名最高的是24年生涯彼得·羅斯的4256支、洋基20年生涯的德瑞克·基特則是排名第六共3465支、前幾年才退休、23年生涯的A-Rod則排名21名共3115支,而鈴木一朗在其MLB生涯19年,創下3089支安打,排名23名。如果用安打數除以生涯年數,會得到彼得·羅斯(177分)、基特(173分)、A-Rod(135分)與鈴木一朗(162分),事實上,鈴木在MLB的前十年就已經締造了2000安的紀錄。 這幾個紀錄很漂亮 2004年10月美職史上最高記錄262安打 2005年6月大聯盟史上第3快達成1000安 2009年9月大聯盟史上第2快達成2000安 2010年美職史上第1人連續10年200支安打達成 表現是有上限的,持續的表現也可以帶來成功。連續十年200安打數帶來無限的成功。比較起生涯的安打數總數或是全壘打數,鈴木一朗的表現都不是特別突出,但連續十年的安打數則很讓人震驚。這是唯一MLB球員公認難以超越的紀錄。在這個只有優異卓越、金牌才受到眾人矚目的時代,鈴木一朗走出了一條成功之路。 現實不言自明,這時代是屬於金牌的時代,大家只記得菲爾普斯,而不會記得只差他0.04秒的坂井聖人。但兩造的成功光環從知名度到財富卻有顯著的差異。拔尖的金牌優勝往往會收穫巨大的名氣與財富,而次之的銀牌與銅牌儘管有一定的收穫,卻不比金牌選手的價值。資本主義時代,高度競爭後演化為『贏家全拿』的壟斷性,不管是從AMAZON大舉佔據電商、Google大舉佔有網路、甚至是全球最大的連鎖咖啡店星巴克都是。在台灣擁有近五百間門市的星巴克咖啡,真的比只有二十多間門市的西雅圖好喝這麼多嗎? 無法於行銷與決策表現上取得更好的優勢,引領趨勢在前,後續的品牌就很難超越。但有另一個更為平價且親民的咖啡品牌就是7-11,全台灣共有五千家以上提供咖啡與飲料 (實際情況是星巴克與7-11都歸屬於統一企業關係企業)。如果無法從單一競爭維度取得優勢,或應該考慮另闢戰場,或營造可造成商業壟斷的機會。 另一個後起之秀是路易莎咖啡,單就以開店數而言,路易莎咖啡幾乎凌駕星巴克(或已經?)。但一來路易莎咖啡的口感評價與附加光環價值沒有凌駕星巴克、二來地域沒有足夠大到容納過多連鎖咖啡店。所以儘管展店數差異不大,但整體營業額天差地遠。如果把這份格局與營業額往未來十年去推,那麼路易莎、西雅圖咖啡都會是位於鐘型曲線上,維持一定程度的營業額與店數。星巴克則是成為冪次定律(長尾理論)的末端,在中高價位咖啡中占有一席,而統一超商咖啡則是在低價味咖啡位置上成為龍頭。 一當有成功表現就該持續前進 2019年forbes富比士百人榜中,有六位漫威明星納入其中包含小羅伯道尼、克里斯漢斯沃等人。2008年鋼鐵人上檔時,小羅伯道尼的酬庸是50萬美金,2018年在《無限戰爭》時他賺了7500萬美金。2011年克里斯漢斯沃出演雷神索爾時僅拿15萬美金,2017年出演《諸神黃昏》時則是賺得1500萬美金。成為男一、女一這件事,是否能演出受歡迎的系列作品,對於演員來說真的非常重要。不信你問問因為出演《教父》大放異彩的艾爾帕西諾看看。 選擇與龍頭合作(演員的男二或是球員)可以帶來財富與知名度。從演員、球場到運動員都是,合作帶來優勢。如果跟奪冠機率高的球隊合作,那麼你的安打數高就可能更好更高。但若不想成為老二角色,那麼或許就該另闢蹊徑,走出自己的道路。 優先連結加上適者生存等於未來的成功 如果要你推薦一套籃球漫畫,你會直觀地想到『灌籃高手』嗎? 所謂優先連結是贏在起跑線上,跟教育幼兒無關,跟是否能取得先機有關。經歷過香港電影時代的人,都不會忘了有飾演一系列殭屍奇幻電影的林正英。1985年《殭屍先生》(台灣片名為暫時停止呼吸) 上映後揚起殭屍電影旋風,接著林正英一路拍了《殭屍道長》電視劇、殭屍家族、靈幻先生、一眉道人、音樂殭屍、鬼咬鬼、驅魔警察、殭屍至尊、驅魔道長....即便到現在,這些電影仍然反覆播映。另一個更為人所知的電影系列是1989年由周潤發、劉德華演出的《賭神》,這部在香港及台灣都有三千萬以上票房的電影,開啟了賭博電影的系列作品包含賭俠、賭神續集、賭聖、賭王、賭霸、賭聖2之街頭賭聖、賭神之神、賭俠之人定勝天...。事實上,《殭屍先生》與《賭神》這兩部電影早在此之前就有類似的電影,只是新穎度與整體設計差異很大,致使調整了劇情與人物之後的新作品取得了先機,也間接打開了市場。 優先連結取得的成功象徵著獎勵機制,驅使市場、人們開始更期待看續集或仿效的電影作品,掌握先機的首次成功會帶來第二次的成功,然而,邊際效益也會逐漸遞減。這時候,是否能成為『適者生存』的角色就至關重要。 回到最開始的話題,你會推薦年輕人們看『灌籃高手』嗎?這部由1990-1996年連載的漫畫,在日本發行量超過一億兩千萬冊,除了書本之外也製作了CD與動畫劇、甚至衍生許多周邊商品。這部1996年連載結束的漫畫,跨越了二十四年後的今天,仍然吸引許多人喜歡。意味著這本書在漫畫市場生存下來了,而不為時間淡忘。 過去的成功 → 優先取得的暢銷 X 時間考驗適存度 =長銷 → 未來的成功 許多書籍及電影都存有這樣的影子,譬如每隔幾年都會重新再刷的金庸全集,現實是專屬於華人的文學中,也只有金庸能一刷再刷。前陣子當中國與台灣的關係非常緊張時,書店就會把喬治歐威爾的《一九八四》放在明顯的地方。這本書我大概看過超過四個不同的版本。 有沒有一開始『沒有』取得先機、先期成功,後來卻逐漸浮出水面的呢?當然有,最近要重製上電影院的《刺激1995》就是。誰能想到這部連票房都救不回製作成本的電影,竟然會在二十五年後將回歸大螢幕再次上映呢?這可是連賭神跟殭屍道長都達不到的境界啊。 啟動優先連結的作法 明星很好用,但要懂得用。在書中提到『名聲信號』這件事,如果賭神這部電影不是由周潤發、劉德華、王祖賢共同演出,你覺得賭神會受到票房青睞嗎?由此,你可以想像得到名聲信號的重要性。但名聲信號也同時是兩面刃,2016年由美國與中國合拍的歷史奇幻片《長城》,由張藝謀執導、出演的演員包括劉德華、景甜、張涵予、彭于晏等華人演員與麥特·戴蒙、威廉·達佛及佩德羅·帕斯卡等,這部電影儘管有名人名導加持,但劇情跟梗概完全是…最終在全球獲得3.34億美元票房,票房失利虧損7500萬美元。相較之下,2011年同樣由張藝謀執導、克里斯汀·貝爾擔任男主角的《金陵十三釵》則好得多。 名氣可以帶來人氣,但品質的差異仍然會凸顯市場價值的差異。特別是在數據明顯的項目如電影、書目上就格外明顯。 之前請教一個專門收費操盤粉絲頁的朋友,他告訴我,在經營粉絲頁之初,要先大筆投資付費購買粉絲。讓你的社群粉絲數字飛漲,高額的粉絲也會間接連結並吸引其他的人來按讚,進而讓粉絲人數上升。但為什麼,許多擁有十萬級別的粉絲頁仍沒有廣為人知的受歡迎度、甚至也沒有相對等的營收呢?那是,回歸粉絲頁業主執掌後,品質良莠不齊與發文內容不得人心之故。擁有名聲在前,但品質仍是依賴適存度的考驗。 如何打造成功團隊 曾經有過一個說法,為什麼我們不把所有高得分、高守備…黃金球員、選手都組在一隊當中,這樣一來這一個球隊不就爭霸天下了嗎?我一時想不起是那些書,但我確實記得有人曾經這麼做過:組合所有的菁英人士成一個團隊,最後的結果就是各有各的想法,彼此間構成的合作沒辦法造就同樣等值的成功。就如同我們常開玩笑說的:『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但現實是,一個成功的團隊一定要有這顆老鼠屎? 軍隊的組成是很有趣的,軍隊裡的新兵普遍來說都不會是來自單一地區,而是多地區性的,有人來自台北、有人來自花蓮、有人來自高雄。因為不同地區有不同的道路認知、文化背景以及城鄉特色,一當有一處發生緊急事故需要移動時,在地的軍人就能提出線索及相關應變見解。也因為每個人的背後都有不同的知識體系,於是這個團隊就會變得多元而更能應變。多元性與複雜性的思維是團隊最需要的,如果團隊只有應聲蟲,那就等同於發聲的那個人的一人團隊。 雖然是同一個團隊,擁有上下關係,但彼此間的關係是平衡的。對此,我常會想起美國海豹特種部隊的故事,之前看過幾本書都談到一個細節:沒有一起共患難,沒有一起喝到爛醉,他們是不會認同你是自己人的。如果沒有透過很MAN的方式連結彼此間的關係,信任度無法提升彼此間就容易失衡。如果談起打造成功團隊,首要就是無私奉獻與彼此投誠。一如杜魯門總統說的:「只要沒人去計較誰得了多少獎賞,能成就的事情將難以想像。」 團隊除了彼此信任與無私外,領導者也非常重要。之前閱讀Peter Miller的書《群的智慧》讀到一個細節,沒有領導者率領的黑螞蟻隨著費洛蒙行進,最終把整個團隊走到死滅了(旅鼠效應也是如此)。透過生物學家的研究,包含螞蟻、蜜蜂等動物是沒有領導者、也沒有接受命令這樣的系統概念,純粹出自於本能。假想一下,如果你的團隊中有人陷入意外危機,下一秒所有人都要試圖幫助他,而沒有領導者進行調度、後續安排,最終的結果就是瞻前不顧後。所以即便是一個平衡且多元的團隊,領導者的角色顯得模糊且不夠具象,但仍然這個人要擔起領導的角色在適時狀況下做領導統御工作。 這個時代人們才開始接納『異見者』。無論在哪個時代,異見者通常被定位成『非我族類』而被打壓或是埋掉,相同的意見與支持才是對的,擁有不同看法的異見則變成火焰下的獵巫行為。越來越多心理學家、學術研究者發現,團隊或是社群中擁有異見者是非常好的事,不同聲音造就不同的思維與概念,整體計畫與方式也會更為周全。於是乎,強大的團隊往往會接納異見者的聲音,並圓滿整體計劃與行動。那如果,提出異見者或是原本計畫者有人出包了呢?真的出現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呢?因為有這顆老鼠屎,才知道下一回要怎麼避免發生,或是否有更為優化的作法。隊伍中一定有強弱,有人站上第一名,就肯定會有人最後一名,團隊這件事依舊重要。 堅持下去成功隨時都可能到來 張愛玲名言「成名要趁早」。巴拉巴西提到,有許多科研者表示,如果沒辦法在三十歲以前發表論文,那麼之後要有所發展也難。我們稱呼為『年齡瓶頸』,不只是科學研究者,包含運動員、藝文創作者,許多產業都是。年輕時沒有締造表現,年歲增長後就很難有所作為。巴拉巴西對此做了很大的調研,他認為是『生產力下降』,而不是創意與能力的下降。 在上一個年代,台灣在兩千年初投入公益彩券博奕,當時買氣非常驚人,連買彩卷都要排隊,幾乎每隔一周就會有人中頭彩。甚至有專門為電腦彩券所開設的開獎節目。但為什麼,現在轉交給中國信託商業銀行發行的第二代臺灣彩券就似乎沒有這樣的買氣與熱潮,逼得發行如樂合彩、今彩539與BINGO,及過年期間的百萬紅包?因為,中頭彩的人少了,人們普遍意識到中頭彩並不如想像中容易,加上熱潮退了,買氣自然下滑。購買彩卷意願下降,等同於產能下降,這跟年齡無關,跟生活有關。如果你已經不踴躍買彩卷,那麼中頭彩的機率自然會下降。 巴拉巴西認為,許多跨過年齡瓶頸的專業人士,表現不如年輕正盛。原因是所背負的責任、工作與家庭更多也更沉重了,剛出社會時的野心勃勃被消磨得所剩無幾。自然,人們在中年之後情願甘於平淡,也不太踴躍追求作為。這樣的思維在里奇.卡爾加德《大器可以晚成》有類似詮釋,卡爾加德認為耐心與保持積極是大器晚成的要素,不被年齡壓倒,而明確知道自己朝哪個方向走。比較起年輕人,跨過一定年齡的人有經驗,對所做的事與研究有更充分的見解。此外,因為更有自知之明,所以熟知『放棄』的道理,而不會執迷不悟。所以即便已經跨入年齡瓶頸,仍然要保持當年的熱情與衝勁,不要讓產量的下降衰退了本身的機會。你成功的機率與年齡無關,端賴於你是否願意反覆嘗試突破。 1995年J·K·羅琳在30歲時完成了《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原稿,一直到她2007年1月才完成最後一部作品《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十二年當中只有產能,而沒有被年齡限制住。台灣導演李安在1991年時值他37歲才開始第一部電影《推手》,而今已執導14部作品。於此同時,我在網路上看到一則有趣的資訊:亞馬遜CEO貝佐斯問他:「你的投資理念非常簡單,為什麼大家不直接複製你的做法呢?」巴菲特說:「因為沒有人願意慢慢變富。」大家只想著一夜致富,卻忘了細水長流。 創意與執行力缺一不可 巴拉巴西提出一個公式:S=Qr 『成功』等於『個人能力執行』『創意點子』的實現。 創意點子跟成功不難理解,但這個Q係數就比較模糊。Q係數等同於一個人的執行力,這個執行力會取決於人的決心、個性甚至是天賦。Q係數是不會改變的數值,唯一的差異是你從事的職業與生涯規劃。難以量化的Q係數,事實上卻不難理解。如果愛因斯坦不走上物理研究的道路,而是朝向小提琴音樂家前進,那麼他的成功會比物理學的愛因斯坦更偉大嗎?如果查理‧蒙格在四十歲後仍然選擇律師執業,那麼還會有今天的巴菲特與波克夏·哈薩威公司嗎?Q係數可能會決定你在某一個產業上的失敗、成功或是極大的成功。首先是在茫茫大海中尋找到自己高Q係數的產業與職業,士農工商、文創或是科技產業…等。一當自己找尋到高Q係數的領域時,就要持續產出、不懈怠地前進方能讓Q係數持續發揮。 創意沒有保存期限,但成功卻有到期日 現在幾乎是人手一台智慧型手機,但四十多年前,在西元1973年,發明者 Martin Cooper代表Motorola摩托羅拉發表DydaTAC,並用它撥電話給對手貝爾實驗室主管,完成第一次的無線通話。當時無線電話是一個驚人的創舉。但四十多年後的今天,摩托羅拉品牌在進入智慧型手機世代後,市佔率遲遲無法提升,目前已出售相關業務。第一個創意是無線電話,卻被後來的智慧型手機取代。摩托羅拉的成功到了終點,而創意並沒有驅使它們開創更新穎的產品。 錄音帶、VHS或是光碟片都是,它們的成功都會到達終點,隨著時代的變遷,創意會有不同的更迭,沒有隨之求新求變,那麼就只能坐看成功的樓房逐漸頹圮倒榻。不要忘了『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新局』。 巴拉巴西不只一次談到,成功是一種集體現象,而不是個人現象。有個人的思維發想,團體努力的生產與產出,消費者眾的接受與支持,才會有可見的成功。他自己出版了這本書,但內容卻是一個團隊努力研究所得,也要消費者願意捧場才能讓這本書賺錢。同樣的道理可以用在貝佐斯、艾隆馬斯克身上,一個人的成功,背後是無數人的努力與幫助。站在巨人肩上,當你進入成功門檻之前,不要忘了利他利人,因為只有讓團隊人們整體受益,成功才不會只是曇花一現的成就。 看過書本內容簡介或目錄的人,應該會特別注意到這五條規則(下方)。但如果你沒有花時間去細讀,可能這五條成功定律就會是心靈雞湯或是馬耳東風。這篇不是導讀也不算是推薦,算是很典型的筆記整理吧。我不會因此成功,但希望能幫助到你。 成功第一定律:你的表現能為你帶來成功,但如果表現的優劣難以判斷,則是人際網路能為你帶來成功。 成功第二定律:表現有上限,但成功無上限。 成功第三定律:過去的成功×適存度 = 未來的成功 成功第四定律:雖然團隊的成功需要多元性和平衡,但功勞讚譽只會歸於特定個人。 成功第五定律:堅持下去,成功隨時都可能到來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