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讀書筆記】貧窮線下的人們 我們如何解讀貧窮(一)
2020/03/31 11:07:29瀏覽970|回應0|推薦1

想到貧窮人口,直覺可能會聯想到好吃懶作、不事生產、短視近利與近乎文盲的低學識。根據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表示,全球超過12億人處於極度貧窮狀態,每天靠著不到1.5美元生活,更有24億人靠不到2美元過活。

如果拋開了成見,實際走入貧窮居民的社會中,是否會有不同的收穫。兩位經濟學系的大腕阿比吉特.班納吉與艾絲特.杜芙若,成立了Abdul Latif Jameel 貧窮行動實驗室(J-PAL),利用隨機控制實驗調查並回應形成貧窮的問題。不同於其他書籍探討貧窮的表面、構成條件,這本書正經、嚴肅地回應我們『窮人是怎麼想的?』事實上,思想模式會構成一個人看待外在環境的行為。在2005年前有本熱賣的書『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就指出有錢人的思維與一般人差異甚大。而這本『窮人經濟學』則是很好的反面演繹,也讓讀者洞悉深陷貧窮陷阱的可怕。

坦白說,這本書對經濟學家、公衛學家以及NGO組織很有幫助。但對於1990年後出生的台灣年輕人可能很無感,閱讀這本書,有些經驗與內容是相當符合早期台灣的生活樣貌。或是曾經生活在鄉下、貧窮區域就會很有感。所以當我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也會盡可能與腦海裡的早期台灣做比較,嘗試找到書中提到的經驗與反響。

2005年聯合國顧問Jeffrey Sachs提出見解,透過金援的方式讓貧窮完全消失。但透過兩位經濟學家的研究,指明了金援實際上弊大於利,除了侵蝕破壞當地的系統制度,也影響了窮人自行找出解決方式的能力(受人以魚啊),還不包含腐敗的獨裁政權把金援收於囊下。金援這樣的案例,我們有切身的體驗,在2009年前台灣發出消費劵3600元,最後儘管讓國內生產毛額增加363億元,但舉債卻是858億元,成效低於預期。如果思想脈絡與環境不作改變,即使再多的錢也只是起一時之效,長遠來看並沒有太多的改變。

餓著肚子的十億人口

曾經看過一個科學家的論述,他談到,以目前全球產糧的數量與能量來看,基本上是不會讓非洲等第三世界國家的人挨餓的。但為什麼,仍會有人餓肚子呢?因為糧食容易受損、運輸成本太高,加上會有一部分被獨裁元首匿藏或團體瓜分,致使平民沒有足夠的金錢購買食糧。這是一個說詞。

在這本書中,探討了十八個國家的窮人資料,在極度貧窮的農村中,在食物上的花費只佔了45%~75%,而在貧窮的城市也是52%~74%,直觀地想到窮人購買有一定熱量的糧食,甚至是營養密度高的食物。事實上,他們不是把錢投入購買增加純粹的食糧,而是購買了美味、價格也相對高的食物(就像貧窮人士不吃米飯、麵食溫飽,而去買麥當勞一樣)。對於貧窮家庭而言,攝取足夠的熱量以利於工作不是優先選項,而是如何吃得美味才是。

此外,花錢的地方也不太對勁。窮人即使沒有飽腹,也要有相對程度的物質生活品質,他們購買電視、手機甚至是DVD播放器,而這些隨之而來的承擔費用也形成漩渦一般將他們拉進貧窮陷阱。吃不飽的日子有吃就好,肚子餓的日子可以透過電視娛樂消遣。之前閱讀一本書《未來的工作在哪裡》,提到了不同年代的人們對消費主義的想法,老一輩、知足主義的人們,認為先滿足肚子,再來談娛樂,所以很多新一代的年輕人總認為老人家不懂得享受生活。隨著時代前進,新一代的年輕人不挨餓了,反而就更願意接受好吃、高貴、甚至是新奇潮流的食品,反而對只能填飽肚子這件事感到不足。

沒有先滿足生理需求及安全需求,而是直接進入到社會需求與尊重需求。我覺得婚宴是最好的例子,不管是富裕人口或是貧窮人口,在婚宴喜慶的鋪張程度是遠超過其能力負荷。早期貧窮的台灣也有類似的模樣,儘管大家都很窮,但婚宴仍是要鋪張、奢華才顯得有派頭,但錢從哪裡來?延伸的債務要怎麼對應?消費主義的快樂,可以逃避掉現實生活的無奈。正如電影《一級玩家》說的:「儘管現實是那麼可怕又痛苦,卻也是能好好吃飯的地方。」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ranko&aid=132295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