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3/06 10:23:51瀏覽481|回應0|推薦0 | |
是否想過未來要怎麼走,或者是思索未來的事業版圖會有甚麼變化?2012年由林達‧葛瑞騰(Lynda Gratton)出版了一本探討2025年《未來工作在哪裡?》的著作。林達‧葛瑞騰是倫敦商學院管理實務教授,同時也是世界經濟論壇傑出學者,全球五十大企業思想家之一。這本書不只談到未來的事業版圖,以及未來世界經濟的模型,甚至也預測了未來的工作者應該具備甚麼樣的條件與知識。 首先,她系統性以年齡層來做區塊分別:出生於1928~1945年間的傳統世代、1945~1964年間的嬰兒潮世代、1965~1979年的X世代以及1980~1995年的Y世代、還有1995年出生的Z世代。按照不同世代隨著西元年的變化而有不同的演變。譬如在2010年傳統主義者已屆滿65歲退休的年齡,但社會的期許仍會有許多人尋找退休後的第二份工作。面臨能源危機與資源短缺的Z世代,很難再從事傳統性的單站式工作,必須以創意軌跡如開店、網路運營、以連接人與人之間作為商業模式等。 隨著時間演進,真正的貧窮不只是財富上的窘境,包含因網際網路造成的人際關係疏離、因接受過多雜訊而導致碎片化、過於表面的思索貧瘠,以及被排除在主流商業之外的邊緣商業。還記得在西元2000年左右環島時,台灣仍保留許多農漁牧業,跨過20年,人口外移加上年輕人不願意接任過往的傳產生意,致使農漁牧業呈現衰退。農會的高層主管曾告訴我,以前台灣是著名的稻種大國,但一當有許多從日本、泰國各地進口的白米,意味台灣農業即將步入式微。隨著時間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商業生意逐漸下滑、甚至是邊緣化。但一同此時,也有許多商業模式逐漸確立:傳統的餐廳減少、外送的餐點變得更多。 林達‧葛瑞騰預估未來產業趨勢必須要包含:透過群策、群力去開展的永續發展產業,譬如生科或生技,以連結人際之間的互動為趨勢的產業,網路電商、臉書也是群體連結。其次是社會參與度高的產業,未來的人們會更關注社會、環境與生態、生活形式等議題,從而衍伸的產業勢必會發光發熱。最後則是幫助人們生活更為便利的微型創業,譬如從逛賣場買衣服變成網拍店家,或者是喜歡吃巧克力而開店的新創電商等等。未來的工作趨勢,將不會再以消費主義『奢侈品』為導向,而是走入具備經驗、故事性的『情感支持』、『幸福快樂』為導向作為產業軸線。找尋能感受樂趣、幸福的工作規劃,將遠比薪水高低更為重要。 最後,則是談到未來的優秀人才是甚麼模樣?過去人們專於一技之長,隨著複雜環境,專才變成了淺薄的通才,流於表面的通才仍有進步空間,萬事通也因產業變革轉為『擁有跨領域知識的專才』。這點很符合《窮查理的普通知識》書中談到的建議,儘管查理蒙格在多元控股投資上非常獨到,但他卻不是該學科的人才,此外,他也建議透過學習跨領域的知識與產業經驗,建立多元的思維模型。專精於某一領域,卻也要同時能運用其他產業、跨學科的經驗作為自己的武器。 第二,資本主義造成的競爭壟斷將會轉變,未來人才要跳脫競爭,以整合、連結作為思索的脈絡。譬如拍一部電影,導演不會以金字塔頂端的人才為主,尋找能配合、維持整體團隊的工作小組,因為位於金字塔頂端的人才,多半會保有本位主義的思想而難跳脫巢臼,不利於創新。以前是競爭,現在則是追求競合。產業必須透過整合、合作才能開創市場。 第三,過去追逐的高薪資、高消費將會過去。根據馬斯洛金字塔的界定,『生理需求與安全需求』可以透過消費、財富取得滿足,但人們開始關注溫飽之外的社會性需求、尊重需求與自我實現。一如《真確》的作者漢斯‧羅斯林也提過類似的說法,當世界幾乎邁入已開發國家格局,擁有一定的經濟能力與生活水平時,人類關注的不再是生育(養兒防老)、金錢(安全需求)及溫飽,而是生活品質、熱情與幸福感。自消費主義的心態,趨向充滿熱情,也期許在新世代有所貢獻、創新。 在2012年出版的書,有些部分確實已切合了2020年的時局變化,但也有些切點目前還有段距離。譬如她預估2025年的AI技術,目前雖然已有脈絡,卻還不能水平展開、泛用於各地,環境危機與生態變化也還不到位等等。有外國對該書有酸溜的論議,林達是學者並非實幹家,可就以現況去回望該書,確實朝著目標方向邁進。從林達‧葛瑞騰的眼中,我們可以瞧見更具生命力、創新的領域,但於此同時,也擔憂被邊緣化的地區與產業將面臨殞落的局面。 未來四大領域:生命科學與健康養生(高齡化世界到來)、節能減碳(能源產業)、創造力與創新(3D列印技術取代傳統製造)、教導與照護(培育修練的課程化,以及關注下一代的福祉)。隨著未來高齡化與產業的變革,我們的退休年齡可能會是在七十歲以後,或者是永遠沒有退休之日。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