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4/01 23:11:48瀏覽589|回應0|推薦0 | |
在落後國家,除了飲食,身體健康也是大患。在台灣很難想像瘧疾、髒汙水源而造成的健康問題(事實上清朝時的台灣是瘴癘之地)。在貧窮國家地區,每年有九百萬兒童未滿五歲就夭折,其中有五分之一相當於一百八十萬幼兒死於輪狀病毒,因為腹瀉而導致嚴重脫水。針對這個問題,口服補液鹽及淨水用的漂白劑、氯劑都是方便性高、價格也低廉的預防、治療手段。但這都無法根治貧窮人口的健康問題,因為漠視。 被漠視的健康 失去健康的成年人沒有辦法工作,沒有收入就不會將錢擺在醫療、預防上,進而掉入貧窮陷阱。首先,投資健康這件事是否划算?尚比亞的家庭每周會投入1.1美元購買烹飪用油,但卻只有10%的家庭會購買可以用上一個月、只需要0.18美元的漂白氯。生病是無形的,但肚子餓卻是有感的。實驗人員也發現,當給予優惠提供0.16美元的價格,也只有一半的家庭會購買。即使把價格降到0.07美元,雖然銷售量快速升高,但仍有四分之一人口不買。這樣的例子在書中層出不窮,包含防止瘧疾最簡單快速的蚊帳也是。窮人儘管知道健康至關重要,但求得溫飽才是首選。然而,溫飽是當下面臨的問題,而健康疑慮是長期可見的後果。雖然乍聽之下有點短視近利,但錢花在刀口上,關注肚子餓的當下,確實比健康更重要。預防勝於治療,沒能做到預先的控制,而導致後續的失控。這件事在醫藥蓬勃發達、不擔憂生病的富裕國家,以及貧窮的國家都相仿。因為知道有藥吃,所以即使違反醫師的要求似乎也無所謂。 貧窮國家的人們對預防措施之所以漠視的原因,在於衛生所的高缺席與不負責任,導致人們對於公家醫院體制的不信任。當地人們寧可信任沒牌或有牌的私人醫生,也不願信任領收國家酬庸、三天打漁兩天曬網的公家醫院。當地的醫療人員面臨病患時,常有漏診與誤診、甚至用藥過量的問題。這與公衛專家漢斯·羅斯林的自傳內容敘述非常切合,他前往落後地區時一度以身作則,也要好幾年才稍有改善。過多的死亡導致家庭對健康的麻痺,腐敗的醫療體系也漠視窮人的需求。《我如何真確理解世界:漢斯.羅斯林的人生思辨》。 富裕與貧窮最大的幸福差異,不在於金錢的多寡,而在於選項。求得預防性的健康、足以溫飽的飲食,富裕的人兼得,但貧窮的人只能擇一。更別提是擺在更後頭的,有助於幫助窮人脫貧的『教育』。 教育可以為你帶來甚麼 基礎教育是非常有幫助的,我們可以上街購物、識別符號與文字,甚至懂得討價還價。想像一下,失去識字能力的你,卻手握著一支智慧型手機。 普及的教育是窮人的翻身之道,但對一個窮人家庭而言,教育這份效益來得太晚。早期的舊台灣社會也有類似情境,如同電影魯冰花,寧願讓子女去放牛做工,也勝過待在學校裡讀書畫圖。貧窮國家的人們即使有機會註冊,但孩子的出席率也因為健康問題只有14%~50%。教育也是一種額外的支出,一般窮困家庭為了保證出生的孩子能存活下來,通常生育數字都不是一、兩個人,而是三四個以上,由此更增加了費用支出。漢斯·羅斯林對此有細緻的推敲,他發現貧窮國家的產子數量大於富裕國家,但產下的後代生存率偏低。富裕國家的生育數字雖然少於貧窮國家,但生存率較高。 窮人多子化,是一種勞力人口上的投資,有多一點的兒子女兒,就更能分攤家計與家務工作。記得生物學家也有這番討論,受到團體保護,產子存活率高的動物譬如大象、猩猩就是一胎一生,而有些動物為了增加存活率則是一胎多生。我身邊許多大家族,多半是長子長女沒甚麼讀書,早早就投入就業市場,反而幼子幼女在長子的幫助下才能完善求學之路。 教育體制也同樣有問題,即使是貧窮國家仍有階層上的差異之分,人性化的說法就是資優班跟放牛班。在貧窮國家的教育系統,學校教育的用意是培養地方上的菁英人才成為政府的助手,譬如成為郵差、警察或是公務人員...等等,在環境與市場不彰的地方,成為公務人員是最安全的選擇。菁英分班的問題,導致教育導師對教育也出現倦怠、散漫而不在意,老師的缺席率也相當頻繁。身為曾經是放牛班的一員,我深信教育的力量,卻也對能力分班的制度感到惋惜。不適合讀書的人,或許有更另類的長處,但往往因為課業能力而受到歧視與漠視。真正的傷害是對學生的成就不抱期待。在人口皆有一技之長、卻無通才的時代,擁有高學歷是一種突破。但在高學歷人口遍地開花的年月,擁有一技之長反而更能謀生經濟。 抱持『教育無用』成見的家庭,對教育不抱期待。而漠視落後地區、帶著菁英分級成見的教師,對孩子們的教育也不寄厚望。教育很重要,前提是你的家人也知道,並願意投注資源,還得遇到一個願意付出的老師,或者是進入菁英班級。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